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赵四娘家> 分节阅读 2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9(1 / 1)

至于占用您家酒楼准备晚市的时间,我再把那些菜谱一一演示一遍。您看如何”汪掌柜当然是欣然同意,心里感动得不得了:小姑娘实在是太贴心了处处为他家酒楼的生意着想。于是汪掌柜忙安排伙计驾车送赵永忠回姜家,紧接着领着赵四娘往灶间走去。这会儿已经过了饭点儿,灶间里没有几个人。汪掌柜忙差伙计把刘厨子叫了过来,又把闲杂人等支开了,这才让赵四娘示范给他们看。别的工序倒还罢了,亲眼见到从赵四娘手中捏出的丸子只只滚圆、大小如一,汪掌柜和刘厨子不由得啧啧称奇:虽然之前见过赵四娘下厨烧菜,可那些都是家常菜,显不出多少工夫来。而这个捏丸子显然是个技术活儿,原以为是她家的大人捏的呢,没想到是小姑娘自个儿做的。赵四娘示范了几遍后,让刘厨子按照她教的手法试着做。没想到在灶间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的刘厨子捏出来的丸子尽是些奇形怪状的,怎么也捏不出个圆来,急得他满头大汗。赵四娘忙宽慰刘厨子道:“这盆鱼茸里头没有加番薯粉,所以做起来难度相当大。刘师傅您作为初学者,能捏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刘厨子得到赵四娘的劝慰,稍稍放松下来,重新试了几次,虽说还是捏不出圆球来,但比起刚才捏的那些要好看多了。这时赵永忠已经带着番薯粉赶回来了,赵四娘见状,心中暗道:有辆车就是方便呀平日要走老半天的路,这才多一会儿就已经跑了一个来回啦咱家要是也有辆车就好了。不过这会儿可不是琢磨这些的时候,赵四娘立即摒除杂念,赶制了一盆添加了番薯粉的鱼茸,让刘厨子按照之前的手法继续试做。不知是因为里面添加了番薯粉,还是因为多试了几次熟能生巧,这回刘厨子终于成功捏出了丸子,虽说不太圆,而且大小不一,但也算勉强过关了。于是赵四娘抓紧时间,又把虾丸、包馅儿丸子、鱼腐以及相关菜肴逐个演示过去。在这个过程中,赵四娘把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指出、详加解释,不仅是学艺的刘厨子,就连站在一边旁听的汪掌柜,他也觉得受益匪浅,所获良多。赵四娘讲讲停停,一轮下来,竟花了好些时间。眼见时候不早了,便和他爹一起同汪掌柜告辞。汪掌柜知道他们从姜家滩赶过来,晌午饭肯定吃得早。原想留他们一起吃顿饭的,可苦留不住。要派辆车送父女俩回家,也被婉拒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知道他们不肯收贵重的谢礼,硬是往他们车上塞了四封点心、两只母鸡、两袋大米和两坛好酒,才肯放他们走。父女俩实在推辞不了,再三谢过客气的汪掌柜,推着一车好东西,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庆丰楼。刚走到路中,满腹好奇的赵四娘就迫不及待地问道:“爹,原来你识字的呀竟然会写自个儿的名字”赵永忠不好意思地说道:“小时候有段日子跟着你爷奶住在静海县城里,那时候家里条件比较宽裕,送我去学堂读过一年书。唉,你爹没有啥读书的天分,读了两年的书认识的字加起来也没有几个,就只会写自个儿的名字而已。”“那也很不错了呀爹,你不厚道呀以前居然在咱们面前装作不识字”赵四娘气哼哼地埋怨道。有书读的那两年,无忧无虑的,是他这辈子过得最幸福的时光。只是幸福过后就是不幸,每每回想起来,都会让他心酸难忍。所以赵永忠宁愿别人误以为他是个文盲,也不愿意提起他曾读过书。赵永忠干笑了两声,不想继续谈论这个话题,忙打岔道:“不是说今儿要做番薯面条的吗这会儿都快到申时了,咱们先去肉铺把货提了,再去粮铺买点儿白面和黄豆,赶紧往回赶吧”赵四娘一听,也有点儿着急了。她知道再不抓紧点儿,今儿这番薯面条怕是来不及做了。于是赶紧加快脚步,随着她爹向肉铺奔去。到了孙记肉铺,除了把约定好的货物买走外,赵四娘见肉案上有一大块看上去还不错的肉,便让孙老板便宜点儿卖给她。都到了这个点儿了,孙老板正愁这么大一块肉会卖不出去,听说赵四娘愿意买,忙出了个相当优惠的价钱,见赵四娘二话不说点头答应了,只觉喜从天降。他立马乐颠颠地跑去把肉给称了,不但主动抹了零,还把铺子里剩下的棒子骨全送给了赵四娘。这一下皆大欢喜。待看到赵永忠数钱给孙老板,站在一旁的赵四娘眼睛闪了闪。c正文 第四十六章 集市偶遇在肉铺里买完东西,赵永忠推着小车,打算顺路去前面不远处的粮铺买粮,却被赵四娘拉住了。“爹,咱们还是去南大街的大粮铺买吧”赵四娘提议道。赵永忠奇道:“咱去粮铺不就是买白面和黄豆吗虽说这家粮铺小了点儿,可这两样东西肯定不缺的呀又何必绕远路去南大街呢”赵四娘警惕地环顾四周,见这条东街虽然远不如南北二街繁华,可也是人来人往的。于是她转了转眼珠,随便找了个借口道:“昨天不是没买成糖吗咱们现在去南大街的大粮铺买粮,顺便在那儿的杂货铺买点儿糖呗”赵永忠指了指近在咫尺的小杂货铺,问道:“就去这家不行吗”昨天赵永忠是因为不想让小闺女发现赵永年,才支持她绕远路去南大街买糖。其实杂货铺东街也有,就在肉铺的斜对面。虽说里面的东西肯定不如南大街的大杂货铺齐备,可像糖这种东西的话,应该是有卖的。赵四娘眨眨眼睛,胡扯道:“嗯昨天不是说了嘛,除了糖之外,我还要去买调料的。那些调料可不一般,这种小杂货铺里肯定没有的。咱们还是去大铺子买吧”老实的赵永忠听了信以为真,便顺从小闺女的意思,调转车头向南大街行去。路过铁匠铺的时候,赵四娘让她爹停下来,父女俩简单商议后,又去订做了几个模子。其实用来做番薯面条的模子就是一个带着筛眼的漏勺,做出来的面条是粗是细,完全取决于筛眼的大小。前两天银钱不凑手,就只订做了一个筛眼较小的漏勺,只能用来做细粉丝。如今发了一笔大财,赵四娘决定再订制做粗粉丝和粉条的模子,用以增加番薯面条的种类。想到如今资金不成问题,财大气粗的赵四娘临时起意,又一口气订做了两个粉皮模子,这才出了铁匠铺。不多会儿,走到了集市那边。今天不是集日,而且天色又有些晚了,诺大的集市上空空荡荡的,只摆着零零星星几个小摊儿。一眼望过去,发现前天那个卖碗碟给她的摊主已经开始收摊儿了,忙跑了过去。“叔叔,你慢点儿收,让我仔细看看”赵四娘忙道。那摊主是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抬头一看,认出赵四娘就是那个一下子买了八十文钱碗碟的大主顾,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笑着问道:“小姑娘,又来买碗啦”赵四娘点点头,说道:“是要买碗碟。不过不是买上次那种大的,这回我想买些小碗和小碟。”那青年听了,忙把已经装车了的小碗小碟取了几只给赵四娘看。细看之下,和那些大碗大碟一样,做工比较粗糙,微微有些变形。不过赵四娘也不介意,在码头上做生意,要多少好的碗碟做什么只要能用就行,最重要的是要便宜。“上回你说这些小碗小碟要卖一文钱三只,我买得多,能不能算便宜点儿”赵四娘问道。那青年一听眼睛就亮了,问道:“小姑娘,你打算买多少呢”“和上回一样,各买八十只。不过这回除了买碗碟外,我还打算买些坛子和瓦缸。上回你送我的那个坛子就不错,我打算买上十个。咦上次明明看见有瓦缸卖的,如今不卖了吗”赵四娘皱了皱眉,原本想在这儿把坛坛罐罐一次性搞定的呢,如今这儿没货,难不成还要再去找一家赚了大钱,如今腰杆儿很硬的赵四娘觉得有点儿不耐烦。“卖的卖的只是那玩意儿太占地方,今儿就带了两个过来,不巧早上被人买走了。小姑娘我看你常来这集市,想必家就在这附近吧要不明儿我把瓦缸直接给你送过去,省得你麻烦”那青年殷切地说道。“这我不是住在镇上的,我家离这儿可不近呐而且我就打算买两个瓦缸,哪好意思让你给我送过去呀”虽然很心动,赵四娘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不麻烦不麻烦你家要是不急着用的话,明天一大早我把这些碗碟、坛子和瓦缸一起给你家送过去,省得你费事儿上回见你们父女俩置办了那么多家伙事儿,今儿车上堆了这么多食材:又是猪肉,又是母鸡,还有那么多粮食,想必你们家是开吃食铺子的吧只要你们家以后想要添置坛坛罐罐的时候,想到咱家就行了。咱家就在附近的高店村,专门出售各类陶瓷,你到村子里一问村西老槐树下的李家就知道了。”那青年笑道。赵四娘没想到那青年这么有眼力见儿,都有点儿诧异了。又听他这么乐意送货上门,正打算点头答应。这时一直站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赵永忠忽然开口问道:“小兄弟,你可是姓王呀”那青年一愣,奇道:“大哥,你咋知道的”赵永忠笑道:“你就是去年秋天和李家二姑娘成亲的王兄弟吧那天我四弟也去你家喝喜酒了。对了,我行三,我四弟打小就和李家大姑娘定了亲。”“原来是赵三哥啊”那青年忙同赵永忠见了礼。原来这个青年名叫王和泉。他自幼父母双亡,家中又无恒产,只得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去了静海县城附近的一个窑场给人打工,一个来自高店村的工友见王和泉性格坚毅、做事踏实,想起自家隔壁的李家一门都是老弱妇孺,正需要一个男丁支撑门户,恰巧王和泉和还不曾定亲的李家二姑娘年龄相当。于是工友就从中牵线搭桥,介绍王和泉做了李家的上门女婿。至于李家李家姑娘的祖父早已作古,她们的祖母陈氏倒还健在。陈氏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英年早逝,大孙子也幼年夭折,只留下大儿媳妇邵氏和二孙女李翠莲;二儿子李忠强娶妻董氏,育有大孙女李翠萍,二孙子李青林和三孙女李翠薇。李忠强早些年也在长乐镇经营过一家饭铺,家境越来越好,就是在那个时候结识了赵老爷子,把大闺女李翠萍许配给了赵永孝,两家结成了儿女亲家。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李忠强突然得了重病,为了治病李家不但花光了这些年的积蓄,还把饭铺给顶了出去。可饶是这样,三年前李忠强还是撒手人寰,留下一家子老弱妇孺。失去顶梁柱的李家越过越艰难,幸好去年招了王和泉做上门女婿,有了王和泉的帮衬,李家的日子才稍稍好过了些。c正文 第四十七章 维持原价“王兄弟,你们家啥时候做起陶瓷生意了之前不曾听说过呀”赵永忠奇道。“也就半个月前的事儿。咱家就那么几亩地,也没啥好忙活的。原本春耕过后,我想回窑场去打工的,可窑场离咱们村太远,不大可能每天都回家。赵三哥你也知道,咱家里都是些女人孩子,正巧我媳妇儿又怀了孩儿,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就托熟人从窑场进了一批陶瓷拿来镇上卖。”说到这儿,王和泉颇有点儿不好意思,抓了抓脑袋,呵呵笑道:“家里没啥闲钱做本钱,我只能图便宜进了些残次品。难得赵三哥你不嫌弃,我都按进价算给你吧”赵永忠忙摆手道:“这可使不得听说陈婆婆的身子骨不大好,一直吃着药,每月使费的药钱也不少吧你媳妇又怀了孩子,想来家里用钱的地方肯定很多,我可不能让你替我白做工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听赵永忠提起用钱,王和泉面上不禁涌上了一丝忧色,不过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表情,笑道:“咱们两家可是亲戚,我哪能赚你的钱呢我要是真赚了,我那大姨子非念死我不可”赵永忠深知自个儿笨嘴笨舌的,怕是说不赢王和泉,于是悄悄拉了拉赵四娘的衣服,寻求她的支援。赵四娘扶额,心道:只听说过有人找帮手帮忙砍价的,还不曾听说过有人找帮手帮忙不让降价的。我的亲爹呀,你还真是不遗余力地拓展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呀不过赵四娘感激赵永孝在她家陷入困境时伸出援手,为此她愿意照拂一下赵永孝的未来岳家。而且赵四娘偷听到她爹悄悄告诉姜氏说:赵永孝拿出来给她治病的那三串钱,其实是赵永孝偷偷攒着打算送给李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