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起价”徐平道:“这事做得鲁莽了。”“可不是,如今刚刚入冬,把存炭卖完,后边再出同样的事情,就没有了回旋余地。而且不止是如此,官场一称三百文的价格依然不菲,普通民户哪里买得起还不是都被城里的富家大户买去了,一旦卖光,城里百姓着实可虑。”宫里发炭出来卖,定为市价一半,一是不想亏了本钱,再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逼着炭行降价。而炭行打破规矩,拼着几天不做生意,就是不降价,事情就麻烦了。三百文一称的炭,开封城里能有多少人家用得起除了商人官户,就只有刚发了大笔赏钱的禁军士卒了。这些存炭卖完,才是真正考验京城百姓的时候。官员只会因循守旧,不能灵活变通,一不小心就会把天灾变成。徐平看看桥边拍着手笑得开心的盼盼,突然想起了前世语文课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哀民生之多艰。民生之艰,历朝历代从来不会少,所谓治世也只是减少这些人群罢了。来到这个世界,徐平只想自己平安富贵一生,刻意不去了解这些,顾好自己就好。可连自己不懂事的女儿都知道拿着爷爷的手炉给穷苦人暖手,自己又怎能置之不理第56章 紧急措施等到开封府派来了几个老吏在沿河大道上巡逻,徐平又吩咐了自己家里的小厮在岸上看着,这才离开汴河边。回到家里跟母亲和林素娘说了一声,徐平赶回三司衙门。开国侯为从三品,虽然此时官员章服待遇等还是以本官为主,但涉及到“通贵”官和“议贵”官的时候,这个开国侯的从三品还是有用的。衙门里的公吏和卫兵见到徐平,一下就比往日恭敬了很多,纷纷躬身行礼。徐平回自己本司官厅看了一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公文,便让吏人唤了商税案的主事过来。主事郑召言三代都是三司公吏,典籍故事烂熟于胸,例带银酒监武,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和武骑尉,分别为散官、检校、宪衔和勋。这些官衔虽然也有正式官告,却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银青光禄大夫从二品,真正带上这散官差不多要到宰执了,授给这些小吏,只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已。在三司里,人人都称郑召言为郑主事,只有他们身份差不多的公吏坐在一起,才会郑银青这样叫着自己人觉得荣耀。这个道理跟选人的“阶绯”和“阶紫”差不多,徐平的岳父林文思是选人,干过一年就可以穿朱色官服,即“阶绯”,而徐平作为京朝官多年以后才被“赐绯”。这种传统正是因为公吏和选人的实际地位太低,才用这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荣誉安慰他们,这些官衔带在身上,既没有俸禄,也不享受相关待遇。不过反过来说,也表明这个时候的吏人地位比后世要高得多,远不到类比贱籍的程度。郑召言进来,向徐平行礼:“徐判有何吩咐”“这几日的簿书拿来我看一下,尤其是近日市面上的物价如何,税收如何。”郑召言应诺,没多大一会,就带了吏人抱了一大堆案卷进来。徐平看着现在的案卷就头疼,虽然也有固定格式,但多年因循,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查起来相当考验人的智商和耐心,还有体力。三司每年案卷数百万卷,千把吏人,几十个官员,能把数字理清的都是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了不起人物。把案卷放下,徐平让郑召言留下,再唤几个熟手吏人来,帮着整理案卷。徐平自己摊开纸分门别类记录,让郑召言带其他几人找数据,把最近日子的物价变动情况和商税收入的变化都列成表格,看起来一目了然。物价并不是每天统计,看起来波动并不明显,商税收入则就显眼多了。自献俘大典之后商税一天比一天多,节节攀高,而且未来的日子还会更高。商税是按货值收的,也就是说物价上涨和交易量增大都会导致商税增加,而以最近这些日子来看,毫无疑问物价上涨是商税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把数据统计清楚,徐平对郑召言道:“明天,你带几个得力手下,到京城里的几个行市和热闹去处,看看现在物价到底如何,给我条列清楚报来。”郑召言应诺,徐平便让他们抱着卷宗回去。一个人坐在案几后面,徐平想着近日炭价暴涨的事。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便就上涨,直到形成新的平衡,这是商业社会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主移。可现在很难说是商业社会,上至帝王下至官员也不想让这个社会变成商业社会,他们有自己的道理。价格涨不涨官员们并不会怎么关心,直到影响到民生甚至影响到自己生活了,那就成了朝野关注的重大事件。商户在这个时候涨价一定是昧了良心,要不怎么古贤人都认为商人是社会的蛀虫呢。出官家库存打压价格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无效,开封知府张观也就无能为力,估计是要换人了。换个手段硬一些来的,然后强令炭行行户低价出售,在与商家的斗智斗勇中能不能占得上风,就是评价一个官员吏才的标准了。徐平并不关心这些,官与商的争斗他不感兴趣,真正的民生问题是,逼着炭行把存的炭都卖出来,然后呢这个季节正是存炭的时候,无论炭行,还是皇宫,还是城里的富人大户,都才开始存炭不久,京城里的炭的库存确实不多。突然间天气严寒,大雪封路,漕运不通,现在开封城缺炭是实打实的,就是用各种方法把库存的炭全部逼到市场上,全部卖出去,还是缺。相对需求来说,供给的缺口是硬的,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时候,把有限的库存用强力逼到市场上,可能造成一场灾难,一场对下层穷苦百姓来说难以承受的灾难。市场上的炭,哪怕以三百文一称半价出售,穷人还是买不起。就是价格再降一半,到一百五十文一称,他们依然买不起。当市场上的炭卖光,这些炭就进了富人最少也是中产之家里去,最下层的穷苦人家里依然还是只能用身子硬抗这寒冷的冬天。到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麻烦了。现在炭不管是在皇宫里,还是在三司库里,还是在炭行的库里,只要开封府有心,都能够集中起来。而等到进了人家,到那里候只怕皇上亲自出面也弄不出来了,下层民众难道就只能活活冻死想起盼盼在大柳树下面开心地拍着手笑的样子,徐平暗暗叹了口气,在案几上摊开纸张,写自己第一份真正对朝政建议的奏章。做官这么多年,徐平的奏章从来都是例行公事,只要不是跟自己的职务直接相关,基本上就是不闻不问。这种心态很奇妙,他一直以为做官只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不得不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先写如今京城面临的取暖燃料的形势,炭价暴涨,由雪前每称三十文涨至六百文,原价每称四十五文的石炭煤也跟着涨到了每称一百五十文。虽然开封府置场卖炭,但并没有把炭价压下来,反而导致官存炭迅速流失,透支了以后处理紧张形势的本钱。然后分析了城内的炭和石炭的供需情况,巨大的缺口是现实存在的,而如今采取的手段看似是在解决问题,实际上根本不会起到理想的作用。更可怕的是,这会导致仅有的取暖燃料加速进入社会上层人家,到了后边天气如果不能迅速好转,将会出现城里的大量下层百姓无炭取暖的情况。贫苦人房子四处漏风,衣服不能保暖,如果北风劲吹,大量的人冻死冻伤都不稀奇。到了那个时候,官府手中也没有炭,也没有征炭手段,无力救助,极可能会酿成人间惨祸。甚至无法取暖的人聚集起来,发生动乱也不稀奇。跟这个年代的读书人相比,徐平的用语相当缓和,不像他们动不动危言耸听。但按现在方法行事的前景一片灰暗,徐平也写得明白。最后,徐平要求开封府和三司配合,立即尽力搜罗城内所有的炭和石炭,形成必要的应急库存。首先就是罢劳而无功的许申铸钱,然后各官酒务等一切用炭而又可以暂停的地方全部停下来,所用炭由开封府和三司集中。官府置场卖炭最多再坚持三日,如果形势没有好转,则必须立即停止,防止用于应付紧急情况的炭库存紧急流失。三日之后,如果天气继续严寒,则由开封府组织强行实行取暖燃料的配给制,按户等口数分配取暖用炭和石炭,尽量向下层民众倾斜,避免大规模冻死人的事情出现。写完之后,徐平把奏章封好,静静地坐了一会。市场机制只能应付正常的社会形势,互通有无,甚至也能让社会财富增殖。但一旦面临紧急事态,市场机制便就会失灵,更会把社会危机加倍地放大。这个年代的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也不清各种施政手段的本质和作用,依靠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行事,一不小心就酿成大祸。有着前世的记忆,几乎是本能的,一到了紧急时刻,徐平首先就想到的是配给制。配给制不是好的制度,但却是救命的制度,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小的总体代价渡过危机。只要把这最要命的时间渡过去,后续有无数的手段可以解决根本问题。惟一可虑的,就是这个年代的统治者能不能理解这些建议,又有多大的可能去采纳这些建议。徐平不希望真地发生人间惨祸之后,执政者才想起自己的话的意义。想起前些日子被中书退回的奏章,还有王随的评语,徐平有一种难言的滋味。不同时代思想的碰撞,相互之间很难理解,最少现在徐平所面临的,不是谁说的对谁说的错,而是谁的官职更高,谁的权柄更大。已经受过一次中书的斥责了,这一次的结果会如何,徐平不知道,但这是他为这个时在这个候所能做的惟一的事了。国事好坏看宰相,徐平没有直奏皇上的权力,皇上也没有绕过中书直接插手管事的规矩,就看政事堂里的诸公,这次怎么看吧。第57章 暗箭二十七日,早朝的日子,徐平依然在假期,没有去上朝。但吃过早饭之后,还是到了三司自己的官厅视事。今天终于有了太阳,隐在薄云后面发着惨白的颜色。即使抬头看着太阳,徐平依然觉得自己身上冷飕飕的。呼啸的北方吹着树上的枯叶,从三司的官衙上空掠过,整个世界都在这寒风中发抖。徐平看着风刮过的地方,枯叶在颤抖,未化的积雪被风刮起来,白茫茫的一片。墙头上已经冻脆了的干草被从中间折断,剩下的枯茎不断地乱颤。如果在前世,肯定会有这样的预报,从西伯利亚或者蒙古高原来的冷空气已经到达开封地区,此次冷空气极其猛烈,预计还有多少多少天才会过去。北风依然劲吹,说明冷空气依然强劲地南下,一时不会结束,京城寒冷的日子依然继续。最少是现在,徐平还看不到天气转暖的迹象。辰时,垂拱殿散了早朝,上朝的官员纷纷返回自己的官衙。当值的首相李迪急匆匆地赶到前殿文德殿,画了押,对站班的一众闲职朝官高声道:“最近天气严寒,开封府在城中置场三处半价卖炭,此为圣上恩德,心系百姓之举。凡在京官员,约束家人,不得到官置炭场与小民抢炭。许台谏纠举,如有违犯,必予严惩”说完,便宣布散了早朝。自便门出了文德殿,李迪迎着寒冷的北风缩了缩脖子,随着导行的吏人自回政事堂。政事堂里门窗紧闭,几大盆炭火烧得正旺,红彤彤的光耀着屋里的每一个人。吕夷简看见李迪进来,拿着一份奏章道:“这个徐平,就是好发惊人之语,到底是年轻,少了一份朝廷大臣该有的稳重。”李迪上前接过徐平的奏章,粗略看完,皱着眉头道:“徐平这是什么意思在他看来,朝廷在京城置场半价卖炭还是错了此为前朝故事,他懂什么”吕夷简道:“他也是一片善心,怕小民受苦。不过他在地方惯了,哪里知道京城与岭南不一样,朝堂与地方不一样。京城官民百万众,依他所说,按户等口数发炭,开封府的官吏不做其他事了,也做不来这种事情。书生之见,纸上谈兵。”李迪的注意力都在徐平说的置场卖炭不对上,对吕夷简说的这些却没考虑,只是随口道:“徐平官高职低,又自觉为国立了大功,必是不安心在三司做个判官,说这些耸人听闻的话出来,他到底年轻,未经世事,不用理他。”吕夷简轻笑道:“复古相公说的是。不过他是新贵之臣,这奏章却不能压下来,还是要送到御前去,免得惹圣上不快。”李迪听了,也没多想,随手在奏章上批了“其心可嘉,其言荒谬”八个字,与其他宰执画了押,便与其他批过的奏章放在了一起。处理过中书的一些杂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