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被火苗吞噬的百官纪实,郑氏兄弟松了口气的同时,又觉得无比的心痛。松口气是因为,他们觉得今上虽然搜出了百官纪实,但是并没有朝郑家下手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今上最宠信的还是姐姐,对他们郑家更是恩宠有加。说到心痛,那就更好理解了,这百官纪实可是他们小妹费了多年的心血,一点点汇聚来的,其中耗费了郑家多少心思、花费了多少银子,他们兄弟最清楚。如今用以拿捏百官的利器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他们不心疼才怪呢。更严重的是,百官纪实被今上搜了出来,也就意味着他们郑家妄图控制百官的想法,已经被今上知道了。东西烧毁了,他们可以再收集;但,今上若盯上了他们,郑家就是再有贵妃撑腰,也不敢顶风作案呀。毕竟,这次今上不追究,但并不意味着今上日后不会重罚。烧吧,烧吧,只要能让皇上息怒,烧了也就烧了吧。郑氏兄弟看着熊熊的大火,面色凝重,心里只能如此安慰着自己。可惜的是,他们把事情想得太美妙了。隆庆帝是谁,他是当朝天子、大周皇帝。或许,他是宠爱郑贵妃,但还没有宠爱到可以不要帝王尊严、不理国家大事的地步。安定了百官的心,隆庆帝又连下诏书,命南北两衙的禁卫军换防,并将郑贵妃的弟弟郑元腾掌管的左千牛卫的卫军撤换近半,重新从京城各世家大族的子弟中挑选优秀的儿郎补充到左千牛卫,完全打破了郑氏在左千牛卫中的垄断地位。这样一来,郑家经营数年的北衙卫军被今上和三公主的嫡系全部接管。而郑氏最嫡系的左千牛卫,也被今上成功的掺进了沙子,只剩下不到三成的心腹。这还不算完,今上又破格提拔了去年的武状元为北衙右千牛卫参将,与郑元腾的左千牛卫相互制衡。前后不过七八天的时间,京城的风向瞬间发生了逆转。曾经在军中显赫一时的郑将军,忽然被人架空起来,成了有名无实的光杆司令。郑元腾被收拾的同时,郑元飞也没有落到什么好。今上在金殿上放过了百官,但并不意味着能放过考察百官的吏部主官郑元飞。几乎是信手一挥,今上给郑元飞找了个活儿,命他即日出京,考察大周之下十三个省府的所有五品及以上的官吏。单看诏书,今上给郑元飞的是个肥缺,也是个无上光荣的差事。但实际上呢,只要有眼睛有脑子的人都知道,今上这是明升暗降,放逐郑尚书咧。考察大周治下的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吏,开玩笑,大周这么多州府,五品以上的官吏更是数以百计,这一一考察下来,将会是什么年月在夺嫡进入白热化的当下,时机稍纵即逝,别说离京数年,就是离京几个月,也够对手设计布局的。显而易见,郑家这次险些被隆庆帝一巴掌拍到地上,太子的外家崔氏见状,也慌不迭的落井下石,并企图伺机抢夺郑氏的地盘和人脉。当然,崔氏独大的局面,隆庆帝并不想看到。于是,在郑家得到足够的惩戒后,知道为人臣子的本分后,隆庆帝还是稍微抬了抬手,让郑氏有了喘息的机会。至于崔家,今上又按了按,暗示他们要吸取郑氏的教训,不要太出格。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隆庆帝几道诏书下完,京城的势力格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错,这些年郑氏也确有些张狂,是要好好敲打敲打”王锦瑜听了妹妹的话,也禁不住想到这些日子京里的纷纷争争,以及官场的起起落落。其实,官场上的动荡,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他不过是个礼部的小官吏,背后又站着两大氏族,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基本上没有人会对王锦瑜下手。虽然对他没有影响,王锦瑜却不能不关注,谁让挑起这些事端的竟是自己的亲妹子呢。说实话,饶是郑家的家主也没有想到,害得郑家如此惨败,竟是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而那让隆庆帝最终决定整治郑家的关键证据,居然也是被一个他们从来不会放在眼里的小乞儿帮忙找到的。当然,对于这些,三公主和九公主都保持了沉默,王绮芳在整件事情中扮演的角色,她们除了在隆庆帝面前透漏过之外,在谁哪里也没有提及。一方面是想保护自己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郑老爷子的身子着想,若是他老人家知道自己一家子竟是被这样打败的,还不得当场气得吐血不过,就目前郑家的情况,即使他们知道了这件事有王绮芳的影子,他们也没有心思去管,面对崔氏的咄咄逼人,郑家想得更多的则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和地盘。“呵呵,咱们都是小老百姓,朝廷怎么样,自有朝廷的人管,我呀,还是先照顾好自己个儿的生意才是”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王绮芳出行的第一站。这次出行,王绮芳对外宣称的是,出关打理赵家赔付的衣粮,当然关外也是她的目的地之一。却不想,冯铁柱夫妇的到来,让王绮芳改变的行程。“对了,说起生意,三舅这次的麻烦大不大要不要找侠客盟在海城的分舵帮忙”海城三舅生意上遇到了麻烦,这件事王绮芳第一时间就跟王锦瑜说过。“现在还不好说,我先去看看吧。”说到这里,王绮芳抬眼看了看日头,笑着对哥哥嫂嫂说,“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启程了,大哥嫂子,你们保重”说着,王绮芳在王锦瑜夫妇关切的目光中,上了马车。硕大的马车缓缓的驶出京城,上了官道。坐在舒适的软座上,元娘好奇的扒着车窗,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叽叽喳喳的跟母亲聊天。“娘,娘,您看,好大一片麦田呀”这不是元娘第一次出城,她也不是那五谷不分的娇小姐,还是能分得出小麦和野草。“恩恩,元娘真厉害,还认得小麦呀。”倩娘有些拘谨的坐在马车里,听到元娘稚嫩的声音后,笑着说道。“咯咯,”听到人家夸奖,元娘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噫娘,您看她们这是干什么呀”安静了没有一会儿,元娘好奇的声音又响起来。“恩怎么了”王绮芳闻声看了过去,发现马车前方走来长长的一队人马,为首的几个汉子,抬着个硕大的猪头,后面跟着的则是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唉,估计又是求雨的,”倩娘瞄了一眼,叹气道,“夫人还不知道吧,自打进了三月份,很多地方是滴雨未下呀,恐怕今年又要闹旱灾了”第082章 再次路遇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场景,倩娘又叹了口气,“夫人,京城附近还好些,咱们青州那边的田地早就干裂了,很多庄稼也都枯死了,不少百姓已经商议着要外出逃荒呢。”“逃荒”王绮芳看了看前面浩浩荡荡的求雨队伍,吩咐赶车的雷霆将马车停到路边,给求雨的人群让路。“是呀,老爷不下雨,庄稼都了,那些指望着地里的收成的农民不逃荒还能咋办”想当初,倩娘家里骤逢巨变,她也曾经苦过好一阵子,直到嫁给冯铁柱,有了丈夫帮衬,娘家的生活才渐渐转好。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小老百姓,倩娘骨子里还是很同情的。“恩,青州的知府难道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吗”遇到这种严重的旱灾,官府应当有所行动才是呀。“知府哼,他们不盘剥百姓就是好的,哪里会主动帮百姓做事”或许是幼年的不幸经历,倩娘对那些豪商、官吏都没有什么好印象。提起青州的父母官,她鄙夷的冷哼了一记,“夫人,你在京城不知道呢,若不是咱们的种植园有李家和钱家做靠山,青州的知府早就一口将种植园吞了去。”想当初,她们家的棉花种植园不就是这么被人贪了去有钱的商人尚且都如此,更何况是草根农民。想到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倩娘冷冷笑道,“自从旱灾发生后,知县大人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朝百姓们要银子,集资求雨。”就像外面的人们一样,买了各种贵重的祭品,然后顶着大太阳进行祈雨仪式。可惜,钱是花了,雨半点都没有求下来。“而且,妾身听说,知县明明从百姓手里敛去了一百多两银子,可用于求雨的连零头都不到。夫人,您想想,他们连这种银子都要贪墨,还能指望他们为老百姓做什么事儿”说到这里,倩娘摇摇头,“唉,除了逃荒,百姓们也没有其他的活路了。”王绮芳听了这话,眉头微蹙,她想了想,道,“既是这样,那咱们去海城之前,在拐弯去趟青州吧。”“恩夫人,难道您想帮帮那些贫苦的农民”倩娘闻言,眼前顿时一亮。对呀,别人或许不会管那些百姓的死活,但自己的东家,她了解,最是善良不过的人。别的不说,单看看京城天字九号工业园里的伤残娘子军和乞儿,就能说明一切。而且,现在的东家身份也不同了,在商界,她是位于儒商业协会顶端的天字九号儒商;在官场,她又是一品夫人,完全有能力救助那些逃荒的可怜人。其实,倩娘把王绮芳想得太崇高了。若王绮芳知道了倩娘的想法,都会不好意思。原因无他,她的确是在打那些逃荒的农民的主意,但出发点绝不是无偿帮助,而是为着她的大庄园计划。据李靖天发回的信息,王绮芳了解到,此时的关外辽东地区,基本处于无主的状态。自从渤海王被大周灭掉后,整个辽东地区,大片大片的土地全都荒芜着。而朝廷派遣的辽东卫,也不过是在辽东虎山建了一个卫所,号称管辖辽东地区的事物,但实际上,卫所的卫兵根本就在辽东边界附近溜达,完全不涉及再往东、往北的地域。至于流放到关外的囚犯,则被辽东卫的卫兵安置在里虎山不远的一个小山坳里,其他的大片土地和山脉,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烟。这样一来,也就给李靖天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田地。事实上,李靖天也已经在做了。他和铁楚两个人,用了不到三千两的银子,便收购了辽东近两万亩的土地和山脉。听他们那个意思,好像还在选地方,继续买地呢。买地王绮芳不反对,这本来就是她的主意。可买回来大片大片的土地,若没有人耕种那也是枉然呀。毕竟辽东不是她的空间,可以用意念种田。而这时涌现出来的大批逃荒者,则是去辽东的最佳人选,要知道他们可都是祖祖辈辈的农民,侍弄庄稼绝对都是行家,远比王绮芳这个半吊子强多了。唔,看来这场席卷北部地区的旱灾,对于侠客盟和寻找退路的王绮芳来说,都是一个机会。想到这一层,王绮芳面上的神色愈加坚定,“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再说,我那个庄子也需要人打理呢。”“恩恩,应该没有问题,”倩娘到京城后,便听说了赵家办的恶心事儿,也知道王绮芳此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去关外,更知道王绮芳正为人手短缺而苦恼。众所周知,关外苦寒且都是无人烟的蛮荒之地,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估计没有人肯主动去那里。不过,现在不同了呀,那些逃荒的百姓们,正是在老家没有了活路,这才纷纷逃荒出来当流民。如果夫人提供优厚的条件,并保证他们吃饱穿暖,倩娘相信,那些百姓一定会愿意跟夫人走的。到那时,夫人的烦恼解决了,又救了不少百姓,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想到这里,倩娘激动的抚掌,“哎呀,夫人,那咱们赶紧启程吧,我担心去得晚了,百姓们都跑光了呢。”“呵呵,好呀”眼角的余光瞥了眼车外,见求雨的队伍稀稀拉拉的从身边走过,王绮芳拍了拍车厢,吩咐启程。她决定了,待会儿找个时间给李靖天传个信息,让他们侠客盟也注意灾民的动向,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先收些灾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