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那具尸体身上有不少赵四娘的随身物品,可是骨龄不对。我可以很肯定的说,那绝不是赵四娘。”纳兰云曦确信,凤祤煊的人至始至终都没能接触过那具尸骨。如今那具尸骨早已毁掉,一切死无对证,什么骨龄不骨龄的,还不是由着他信口胡诌。值得一提的是,纳兰云曦分明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可他脸不红心不跳,他这表现就如同是在阐述毋庸置疑的事实一般。这份说谎的功力,世所罕见。纳兰云曦解释了这么多,惟有这句话让凤祤煊听得很顺耳,他很愿意相信纳兰云曦所说为真,可是近来纳兰云曦的所作所为疑点重重,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对这个好兄弟深信不疑了。“既然不是,为何不将此事告知于我呢反而要百般遮掩。”凤祤煊问道。“因为劫走赵四娘的那批人不同寻常,绝不是一般二般的江湖败类。据我所知,那批人先是搭上了裴家,然后通过裴家的路子搭上了韩王,很快成为了韩王的心腹爪牙,一直在为韩王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听说韩王近来专注于修炼长生不老之术,难保他不会干些匪夷所思的勾当。我一直怀疑,那批人对花季少女下手,是出于韩王的授意。“你也知道的,今上越来越昏聩,朝中之事尽归韩王掌管,他俨然成了真正的皇帝。这样的存在,即便你我兵权在握,也不宜和他正面对上。我知道赵四娘在你心中的地位,就怕你一个忍不住,会和韩王杠上,这才隐瞒了此事。”纳兰云曦说话之时,凤祤煊始终在盯着他的眼睛看,无论凤祤煊怎么观察,纳兰云曦的眼神始终坦坦荡荡,里面不带一丝心虚。凤祤煊在想,如果不是纳兰云曦掩饰的功夫太强,强到无懈可击,那就是他所说为真,无可置疑。其实,凤祤煊只是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做出了一番推断,仅仅是对纳兰云曦有所怀疑,却始终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今日他气势汹汹地来找纳兰云曦,更多的是想要试探一番,希望能够诈出真相来,否则的话,他根本就不会给纳兰云曦解释的机会,早就一剑劈了过去,给他的姊姊报仇雪恨了。如今,在纳兰云曦一番诚挚的解释之后,凤祤煊开始相信他所说句句为真,他确实没有加害过赵四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记得姜荷莲子曾经说过,前世里,多年之后他莫名失踪,朝廷中人个个巴不得他早死,都因他的失踪而喜上眉梢。惟有纳兰云曦,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找寻,为此他甚至拒绝了摄政王的宝座,亲自去民间查访。这样难能可贵的好兄弟,自己怎能怀疑他呢这一瞬间,凤祤煊为今日跑来试探纳兰云曦的这一举动感到羞愧。至于先前的那些怀疑,从这一刻起,被他死死地压在了心底。纳兰云曦和凤祤煊相交多年,光看他的神色,就知道今日这一关算是过了。可他还是有些担心,依照凤祤煊的精细,难保他以后不会翻查出一些要命的东西来,到那时恐怕就不这么容易过关了。“你说,如今四娘会在哪里呢我四处派人打探,辗转查到了楚州,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现四娘的踪迹了。”凤祤煊对纳兰云曦放下心防,便开始对他的好兄弟吐露心中的烦闷。纳兰云曦心中冷笑道,难为你还这么惦记着赵四娘不过再怎么惦记也没用,她早就死了,还化成了灰,你自然找不到她的踪影了。只不过,这样的大实话,纳兰云曦自然是不会告诉凤祤煊的。纳兰云曦面色凝重,皱眉沉思一番后,说道:“不瞒你说,我暗中派人将韩王所有的窝点都搜寻了一遍,同样没有发现四娘的踪影。不过搜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那批人里面的玉面郎君也在四下打探四娘的下落。故而,我怀疑四娘不在韩王的手上,她很可能跟着江泠去了别处。“都这么些日子了,想必你和我一样,也打听出了江泠的底细,知道他原名公子泠,乃是蜀国梁王的幼子。梁王在政权斗争中失利,被灭满门,整个梁王府,惟有当时不在府中的他逃过一劫。算算日子,很快就要到梁王一家的祭日了。我在想,江泠会不会带着四娘回了蜀国,去祭奠他的家人了。为此,我已经派人去了蜀国,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消息传回来。”纳兰云曦的这番话里真假间陈,虚实夹杂,说的跟真的一样,再加上他的表情真挚,一时之间倒也骗住了凤祤煊。不过,此时此刻,他心中无比后悔,觉得当初就不该一时兴起贸然朝赵四娘下手,使得现在的他漏洞百出,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圆谎。纳兰云曦真心感叹道,要是赵四娘还活着可有多好正文 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个防范时间如白驹过隙,堪堪又是一年春。就在不久之前,宋氏再次顺产生下一个男婴,姜荷莲子一直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也就有心情从万俟弦这个百事通这里了解一些外面的事儿了。详细了解了一番后,姜荷莲子就去了一趟赵四娘家。往常姜荷莲子来赵四娘家,都是和赵三娘私底下咬耳朵,很少会和赵永忠夫妇深聊。这回,姜荷莲子特地找了个他们一家人都在的时候,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了一件事儿。姜荷莲子所说事关杭清溪。据说,年前的时候,赵大郎和杭清溪抱着孩子去了乔家庄,投靠赵老爷子他们。这就奇了,他们夫妇二人不是一直在镇上杭家住得好好的吗怎么就放着镇上不待,要跑去乡下呢原来,随着皮茂声的倒台,搭上皮家当家主母范氏的杭家也倒了霉,在镇上待不下去了。至于杭家一直定居长乐镇,他家是如何搭上住在县城里的范氏的,此事说来话长。当日,厉氏用手中掌握着的把柄强逼杭清溪收留,杭清溪只得一度隐忍。杭清溪手上有蒙汗药,指使心腹丫鬟趁厉氏和肖云裳不备,将药下在了饭食里,然后给动弹不得的她们灌了哑药。生怕肖云裳肚子里的孩子留下来会成为一个祸患,她又特地吩咐心腹丫鬟灌了肖云裳一碗打胎药。等确认好肖云裳肚子里的孩子确实被打掉了,她才找人牙子来把她们卖去了最下等的窑子。恰在此时,杭家为了争夺田产与别家发生争执,不慎将别家的人打成重伤。那户人家是长乐镇附近的大地主之家,虽然不像杭家那样有秀才功名,却也不是善与之辈。和这样的人家结仇,绝对足够杭家喝一壶的了,一时间杭家诸人个个焦头烂额。此时,精明的杭清溪忽然心生一计,觉着卖掉厉氏祖孙一事若是运用得当,不但能够帮自家摆脱麻烦,说不定还能够得到些额外的好处。这个机会,可不能够白白放过。于是,她悄悄联络上了范氏,告诉范氏说,老赵家私下让她收留肖云裳祖孙俩,自己看不下去,就把她二人卖去了窑子。且说那日皮智杰抓住肖云裳往死里打,肖云裳为了活命拿瓷枕反击。虽然肖云裳无意伤害皮智杰,可那瓷枕好巧不巧地碰在了皮智杰头上的伤口上,使得他昏迷不醒。畏罪的肖云裳为了顺利逃走,听从厉氏的建议做足了掩饰功夫,使得很久以后皮家才得以发现皮智杰伤势加重,那时候皮智杰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哪怕请来了县城里最有名的大夫,还是没能把人给救回来。不得不承受丧子之痛的范氏恨透了肖云裳和厉氏,便四处捉拿俩人,却迟迟没能找着她们的下落,心里头正窝火得要死。这个时候,杭清溪跑来告诉她这个消息,自然让范氏心头大畅。待得范氏派人去府城,证实肖云裳祖孙确实是被卖进窑子里后,范氏高兴得无以复加。高兴之余,范氏便出手将杭家夺人田产的事情压了下去。自那以后,杭清溪助纣为虐,帮着范氏出了不少恶毒主意,俨然成为了范氏的左右手,彻底搭上了范氏这条船。其间,杭家狐假虎威,打着知县大人的名头,没少做鱼肉乡里的恶事,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如今皮家倒了,范氏也跟着倒了,杭家的靠山立刻就没了。几户曾遭杭家欺压的人家联合在一起,打上了杭家门。触犯众怒的杭家人迫于无奈,不得不连夜逃回乡下的老家。杭家家境一落千丈,昔日里杭老秀才杭明堂将杭清溪视为掌上明珠,万般宠爱,现在看她就像是死鱼眼珠子,越看越烦。在杭明堂看来,杭家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全是杭清溪这个败家娘儿们搞出来的事情。至于前些日子里,杭清溪给他带的风光,他选择性遗忘了。杭明堂越看杭清溪越不顺眼,又有儿媳妇不停地在他耳边煽风点火,最后他不顾老妻的反对,索性把杭清溪一家打发走了。杭清溪一家无处容身,自然只能去投靠赵老爷子他们了。不过,杭清溪愿意投靠赵老爷子他们就投靠好了,这是她的自由,既不关姜荷莲子什么事儿,也不关赵四娘家什么事儿。说实话,就让杭清溪这条毒蛇跑去祸害老赵家好了,姜荷莲子乐见其成,故而听说之后也没把此事当一回事儿。然而,事情有了变化,杭清溪极有可能要跑出老赵家那个圈子,跑来府城了。姜荷莲子今天之所以把杭清溪拎出来讲,是因为再过些天,赵二郎就要和陆锦成亲了。赵二郎他们也不打算回家办喜事了,就决定在府城把事办了。也不大办,请上几个至亲,大家一起吃顿饭就行了。即便赵二郎决定婚礼一切从简,对他的父兄也很有意见,可成亲这么大的事儿,他还是得知会他们一声的。原也没指望他们能来观礼,就只是单纯地告知一声。却不想赵永年他们几个收到信儿后,包括赵老爷子夫妇在内,一叠声地说要来。赵二郎又不好直接对他们说,你们别来了。他实在拉不下脸来,只好不情不愿地为他们的到来做准备。如此一来,老赵家前来观礼一事就成了定局。杭清溪作为赵二郎的大嫂,不出意外的话,自然也是要来的。之前姜荷莲子就和赵三娘提过杭清溪将厉氏祖孙卖入火坑一事,可她生怕上回说得不够透彻,赵三娘还没有深刻意识到杭清溪的恶毒,到时候会吃了她的亏,就打算将杭清溪做下的缺德事仔细说给赵三娘听,好给她提个醒儿。可姜荷莲子越想越觉得杭清溪狠毒,担心赵四娘家若是只有赵三娘知道她的狠毒,其他人没有防范,还是会着了她的道儿,索性就把杭清溪的本性晾在了大家的面前,让大家都对她有个防范。正文 第三百三十六章 兴办族学赵四娘一家人个个边听边皱眉头,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以后能离杭清溪多远就离多远,这样的毒妇,还是少搭理为妙。赵三娘忽然道:“爹,昨儿个你还在说,这回赵大郎过来喝喜酒,你要问问他愿不愿意留在府城给族里的孩子教书。依我看,你干脆就别朝他开这个口了,他不合适。”赵三娘口中的教书一事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自从出了上次那场悲剧后,赵氏一族中有不少青壮年在伤愈后,留在了府城里,帮赵四娘家做事。对待自己的族人,在工作方面,赵三娘并没有给予特殊照顾,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章程来办,和其它伙计一视同仁;但在生活方面,赵三娘将他们安排在了南城外,给他们住青砖大瓦房,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这些待遇综合起来,就是放在府城里那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待遇,对于出身静海乡间的赵氏族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儿。当那些族人把第一个月的月钱和生活补助拿到手后,就彻底下定决心要扎根府城了,纷纷把他们在老家的亲人给接了过来。搬离故土可是了不起的大事儿,立刻轰动了整个赵家村。待得知他们为什么不惜背井离乡后,其他的好些个村民也心动了。于是,赵氏一族中,来到府城的族人越来越多,随家中大人一起过来的小孩子也越来越多。要论以前,赵永忠由于小时候的灰暗经历,对读书一事并不怎么热衷,甚至于有些排斥。可自打住在陶山书院附近后,每天都会和学子们碰面,或许是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朝气,赵永忠也开始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成为那样的人。于是,他也渐渐开始督促起了赵三郎兄弟俩的功课。只可惜赵三郎兄弟俩的功课怎一个烂字了得,很快就让赵永忠对他俩彻底死了心。自家的儿子看来是无可救药了,赵永忠就把目光投向了族人家的孩子。在宗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