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招架不住厚脸皮的赵四娘,无奈地问道。要说起来“一副肚肺”的说法很奇怪,它包含猪心和猪肺,却不包括猪肚。洗的时候猪心和猪肺不能分开,要是拿掉猪心的话猪肺就会漏水,就不好洗了。前世的时候是把肺管套在水龙头上,往里面灌水。这儿可没有自来水,于是赵四娘让赵三娘把肺管用绳子扎起来,挂到门口的树上,用漏斗插进肺管旁的孔中,用水瓢往漏斗里灌水。一边灌一边拍猪肺,等到灌不进去了,再把猪肺从树上取下来绳子解开,把里面的水倒出来。等水倒出来差不多了,再往里面灌清水,反复多次,直到洗赶紧为止。见赵三娘挑了挑眉毛,赵四娘忙道:“这个法子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人家说把猪肺洗干净了炖汤可香了待会儿煮好了,我把第一碗盛给姐姐尝尝鲜”赵三娘哼了一声,笑骂:“小马屁精”摆出一脸认命的样子,提着猪肺去了屋外。“外婆,咱先不忙着做别的菜,还是先把骨头炖上吧骨头汤时间炖长一点才好喝”赵四娘提醒道。“哎,还是我外孙女懂得过日子”杨氏夸奖道。于是杨氏和姜氏俩人一个忙着洗骨头,一个忙着生火,赵四娘乘着她俩不注意,偷偷抓了一把白面,又拿了碗往里面倒了点醋,背对着俩人开始用白面和醋来搓洗猪肚。其实洗猪肚这种活计赵四娘也想让别人代劳的,可是白面在这里是精贵的物什,家人怕是不会答应用它来洗猪肚的。可不用白面又洗不干净,没法子,赵四娘只能自个儿亲自出马了。就在赵四娘在奋力搓洗猪肚的时候,杨氏已经把骨头洗干净,放到锅里煮了起来。赵四娘见状提醒正在烧火的姜氏,要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再改用小火炖,只有这样炖出来的骨头汤才好喝。杨氏和姜氏见赵四娘看上去一副很懂行的样子,不由得暗暗好笑。不过心想这些东西都是赵四娘赚回来的,就当是哄孩子了,都照着她的吩咐做。“四娘啊,你说今儿晚上吃啥馅儿的饺子好呀”杨氏笑着问道。“饺子今天为什么要做饺子”赵四娘奇道。“咦你买白面和肉回来难道不是准备包饺子的”杨氏更奇道。“今儿是外公五十大寿当然要吃面了,白面是买回来做面条用的。至于猪肉嘛,我打算做一大碗红烧肉,给大家解解馋”赵四娘还没说完,就被杨氏母女俩整齐划一的“你真败家”的指责眼神所震慑住,把剩下的话给吞了回去。好吧,其实是她自己想吃啦原本在肉铺的时候,她只是想买点便宜的猪骨和猪下水的,可看到那块肥瘦适中的五花肉时,不禁想起前世外公的独家秘制“红烧肉”,就临时起意把它买了回来。传统红烧肉是一定要加糖的,不然不好吃。可外公因为血糖高,在家人对他实施“禁糖令”之后,硬是创造出一款“咸版”红烧肉,滋味一点不比加糖的差,每当寒暑假就会去外公家小住的她,可没少饱过口福。不过看来今儿她是饱不了这个口福了。杨氏决定跳过不着调儿的赵四娘,直接询问一直围着灶台打转的姜梨花。“梨花呀,奶今天给你包饺子吃,好不好啊”“饺子”姜梨花立时眼睛发亮,猛点头说好。小梨花还记得过年的时候,奶给她喂过两个饺子,可好吃了“奶,今儿有饺子吃吗实在太好了”领着赵永忠父子去田里的姜小虎回来了,听到“饺子”两个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和姜小虎一道回来的姜月娥和赵四郎也是一脸兴奋。经过商量后,大伙儿一致决定吃韭菜猪肉馅儿的饺子。至于赵四娘关于红烧肉的提议彻底被否决掉了。接着杨氏让姜月娥去割些韭菜回来,自己则开始和面。杨氏到底是舍不得全部都用白面,还是往白面里掺了点玉米面。这边杨氏的面团还没揉好,姜月娥便带着割好的韭菜回来了。这时锅里的骨头汤也烧开了,姜氏往灶膛里放了一根稍粗的柴火,把灶火保持在小火状态,便起身帮忙摘韭菜。过了片刻,杨氏把面团揉好,并在上面盖了块湿布。接着就从买回来的那条肉上割下一块二两重左右的肉,想起今儿是老头子的五十大寿,咬了咬牙,又割了一小块肉,有一两重左右。然后她在剩下的肉上抹了薄薄的一层盐,挂在了屋檐下。如今虽然是春天了,可天气还很冷,把肉这样放上一两天还不至于坏。杨氏认为像猪肉这样精贵的物什,可不能一下子就吃掉了,得多吃几顿才够本儿。接着她把割下的两块肉洗干净,放到砧板上开始剁馅儿。就在杨氏打算把洗净切好的韭菜倒入剁好的猪肉馅儿里时,洗好猪肚的赵四娘自告奋勇地提出她由来调馅儿。杨氏想到刚刚驳回了外孙女做红烧肉的要求,生怕外孙女会不自在,便笑着把这个差事交给了赵四娘。杨氏母女仨人见赵四娘调馅儿的手法甚是熟练,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不由得啧啧称奇。这里面最惊讶的莫过于姜氏,心里直犯嘀咕:一向有点不着调的女儿什么时候学会了这个本事了不过她怕问出来会下了赵四娘的面子,也就没有吭声。调好馅儿的赵四娘原本还想显摆一下包饺子的本事,就在这时一直在外面洗猪肺的赵三娘黑着一张脸,把洗得干干净净的猪肺拿了进来,一把丢给了赵四娘,恶声恶气道:“一定要做得好吃点要是不好吃,看我怎么收拾你”赵四娘忙赔笑道:“一定好吃包你吃了一碗,还想喝第二碗”赵三娘哼了一声,想去帮忙包饺子,却又被赵四娘拉住让她去烧火。有这样不省心的妹妹,赵三娘只能叹一口气,认命地跑去烧火。姜家的灶台上按着两口锅,其中一口正炖着骨头汤,赵四娘就往另一口锅里倒了半锅水,等水开了后,把切成小块的猪心、猪肺和猪肚倒下去焯过水后洗干净。接着又往锅里倒了少许油,放入老姜、花椒和大料等爆香,再把猪心、猪肺和猪肚一起倒入锅中煸炒。最后往锅里倒入冷水,用大火烧开后,让赵三娘改为小火,说要慢慢炖。忙完肚肺汤的赵四娘去取了一些白面,准备和面做面条。杨氏见赵四娘倒的白面足足有三升,心疼不已,劝阻道:“四娘,既然今儿已经包了饺子,这面条还是不做了吧”“奶,今儿可是外公五十大寿,这寿面是一定要吃的”赵四娘坚持道。不过看到杨氏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赵四娘还是做了让步,把倒出来的白面又往回装了一升。这边赵四娘刚把面和好了,那边饺子也包得差不多了。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些声响,姜月娥忙跑出去看,这才发现原来是姜老爷子回来了,于是大家都迎了出去。正文 第十七章 大显身手却说昨儿姜华伤了腿,姜家实在没钱请郎中,后来还是隔壁姜武仗义,替姜华请来了郎中,前后为姜家代垫了五百文的医药费。姜老爷子想到儿子的腿伤,想到欠下的外债,又想到连夜跑回娘家的儿媳妇,几乎一夜都没合眼。今儿天还没亮,他就出门去打鱼了。可渔船又小又旧,打鱼的人又多,委实打不到什么鱼。好不容易打到一点的鱼拉到码头上去还卖不上价,卖了近一天才赚了十几文钱,无奈的他只能垂头丧气地拉着剩下的鱼虾回了姜家滩。姜老爷子刚一进门才把装着鱼虾的手推车放下,就有一个小身影一把扑到了他的怀里。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小外孙赵四郎。他儿子成亲生子晚,他最疼爱的就是大女儿生的这对双胞胎。即便是后来有了姜小虎和姜梨花,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们俩。“噢哟好孩子,你咋来了”姜老爷子又惊又喜道。“咱们家是特地来给您拜寿的”赵四郎笑道。“拜寿”姜老爷子登时一怔。贫苦人家每日为了生计奔波,哪里还记得自个儿的生辰。“你呀,连今儿是你五十大寿都不记得了亏你女儿一家惦记着你,大老远跑过来给你拜寿呢”杨氏嗔道。姜老爷子一转头望见了久不见面的大女儿,听说她们特地来给他拜寿,满腹心事登时排解了大半。“奶,爷都回来了,咱就赶紧吃饭嘛好不好嘛”姜小虎拉着杨氏的衣角撒娇道。“是呀,是呀外婆,现在时辰也不早了,我去叫我爹和我哥回来吃饭”赵四郎刚说完,也不等人回应,就一溜烟地跑了出去。原来虽说肚肺汤还没有烧好,可爆锅时飘出的香气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垂涎欲滴,甚至把在院子里玩耍的赵四郎和姜小虎都吸引了过去。大人们还能克制住,可小孩子们就忍不住了。原本就只有姜梨花闻着骨头汤的香气围着灶台打转,自打烧了这肚肺汤连赵四郎和姜小虎都聚在灶台旁,迫不及待地想喝上一碗。不过赵四娘板着个小脸,一本正经地说要等开饭后才能给他们喝。他们就一直等啊等,好不容易把姜老爷子盼回来了,还不赶紧督促着开饭。大人们见着孩子们猴急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出来。杨氏见时辰也不早了,也就开始安排摆桌吃饭。因为姜家只有两口锅,杨氏听赵四娘说骨头汤已经差不多了,肚肺汤还要再炖一会儿,就把骨头汤先盛了出来,往里面加水准备煮饺子。“四娘,待会儿就煮饺子了,你不是要擀面吗要不现在就动手擀吧待会儿一起下。”杨氏催促道。“外婆,不急,做面快得狠”这时的赵四娘正蹲在一个木盆旁,津津有味地看着姜老爷子卖剩下的鱼虾。忽的赵四娘一抬头,目光正好和在准备碗筷的赵三娘对上,赵三娘顿时警觉起来,小妹不会又要支使她了吧只见赵四娘朝她甜甜地一笑,转而把目光瞄准刚从外面走进来的姜月娥。“小姨,你能帮我把这些鱼杀了吗”赵四娘央告道。姜月娥往盆里一看,剩下的都是些小鱼,最大的也就只有巴掌大。于是劝道:“四娘呀,这些鱼都太小了,吃起来没啥意思等明儿让外公给你留几条大的,小姨做给你吃吧”“没事儿,四娘就喜欢吃小鱼。小姨,你就给我杀吧”赵四娘继续央求道。看着赵四娘满脸期盼地看着自己,姜月娥心想小侄女她家不靠河,恐怕不怎么吃鱼,现在有点馋鱼了。算了杀就杀吧,反正杀鱼对她来说一点都不费事儿。于是她便点头答应了。这时赵四娘见锅里的水开了,杨氏正往锅里下水饺,觉得时间也差不了,便起身去做面条。赵四娘把醒好的面团揉匀,搓成一米左右的长条,缓缓绕圈后重新揉成面团,接着又如此反复多次。“四娘,你不是要擀面吗”赵三娘奇道,擀面用得着这样反复揉吗“我是说过要做面条,不过不是擀面,而是拉面。”赵四娘解释道。“拉面”在灶间里的人都觉得很新鲜,这面还能拉的吗只见赵四娘将面团再次搓成长条,双手抓住长条两端,悬空拿起,反复晃动,不停对折,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不过眨眼间,擀面杖粗细的长条就被拉成了香柱粗细的面条。见杨氏已经把煮熟的饺子从锅里盛了起来,赵四娘直接揪断面头,将面条撒入锅中。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大家都看呆了。“四、四娘,这个那个,你啥时学会了这个本领呀”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的姜氏结结巴巴地问道。“娘,我怎么学会了这个本事,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待会儿我细细说给你听。不过你一个烧火的人怎么能跑出来了呢我这面条才刚下锅,要是火一下小了,再好的面条也得坨了”赵四娘嗔道。“哎呀,光顾着看你拉面了,我都忘记添柴了”姜氏惊呼,忙完灶膛里添了一把柴火。“够啦够啦娘,饺子得趁热才好吃外公和爹他们都累了一整天了,赶紧端上去给他们吃吧”赵四娘劝道。姜氏被赵四娘打了两回岔,也顾不上再问了,转而跑去堂屋送饺子。“外婆,舅舅也醒了吧给他端碗骨头汤喝吧我听说伤了腿脚的人喝骨头汤好得快”赵四娘笑着劝道。果然杨氏刚刚去看姜华,见他已经醒了,就想端点饺子过去。现在听说骨头汤对腿脚好,就忙不迭地把汤送了过去。赵四娘好不容易把杨氏母女劝走,见赵三娘还愣在一旁眨巴眨巴地瞅着她,就笑道:“姐姐,面条快好了,你帮我准备碗来盛吧”赵三娘点点头,满腹心事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