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防啊等一家人都到齐了,赵四娘让先别急着赶路,领着他们去山上把昨天藏起来的蜂窝和蜂蜜取了出来。赵永忠夫妻俩见了都唬了一大跳,听赵四娘解释说是捡来的,还把赵三娘拉来替她作伪证,提起的心才稍稍放下。不过还是让赵四娘再三保证不再做这种事后,才暂且放过她。到了村口,赵四娘提出先去镇上,看看能不能把蜂窝和蜂蜜卖掉,再买几样东西做贺礼,好歹凑成双数不是一家人都点头同意。可当赵四娘看到有载客到镇上的车,正停在村口在招揽客人,要求坐车去时,一家人都默不作声。赵三娘更是恨铁不成钢地白了她一眼。“其实不是我自个儿想要坐车。实在是这蜂窝太重了,怕是有二三十斤,我怕爹扛到镇上会累着。”赵四娘心虚地解释道。赵永忠心头一暖,乐呵呵道:”傻孩子,就这点东西,累不着你爹我”可是会累着你女儿我呀赵四娘心里默默吐槽道。似乎是听到了赵四娘的心声,赵三郎笑道:“小妹,待会儿走累了,哥哥背你好不好”哎,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她还能怎么办只能认命地随着家人向镇上进发。赵四娘还是很有骨气的。虽然一路上家人数次提出要背她,都被她严词拒绝了,硬是迈着自己的小短腿,坚持走到了镇上。到了镇上,一家人先去了济生堂,想看看能不能把蜂窝卖给他们家。可谁知到了药铺门口,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好意思进去。都是老实巴交的乡里人,虽然也偶尔会进城买点东西,可直接拿东西进人家铺子里推销,这还是第一次,都有点缩手缩脚的,就连一向泼辣的赵三娘也没有站出来。赵四娘叹口气,硬着头皮往里进。说实话,赵四娘其实不想来这家铺子,因为上次的事儿,多少有点觉得不好意思。可没有办法,长乐镇就只有这一家药铺,只能厚着脸皮再次上门了。“孙爷爷,你们药铺家收蜂窝吗”赵四娘见孙大夫正坐在柜台上看账簿,笑着问道。孙大夫抬头一看,原来是上回大难不死的小姑娘,奇道:“蜂窝”“是呀,您看可新鲜着呢”赵四娘一见有门儿,忙让赵永忠进来,把蜂窝从麻袋里取出来给孙大夫瞧。“嗯,是挺新鲜的。不过这么大的蜂窝怕是有二十几斤吧,我们家药铺用不了这么多呀”孙大夫捻着她的山羊胡须道。“那您看你们家能要多少,我们零着卖给您。”赵四娘笑眯眯地说道。“那也成,就少要点吧”孙大夫见小姑娘听说愿意买她家东西,眼睛发亮,那神情可真有意思,为老不尊的他忍不住想要卖个关子,沉吟道:“东西虽然不错,不过这个蜂窝还没有炮制,卖不上价呀我看”原来是想要压价呀,唉,压就压吧,总比卖不掉强呀想到卖了蜂窝多少能赚点钱,贴补贴补家用,又很是兴奋。总之,赵四娘一时喜一时愁,变个不停,加上她本来就是个美人坯子,那表情要多可爱有多可爱,把孙大夫的心都萌翻了,心里不停埋怨儿子怎么就没有给他生个这么可爱的小孙女呢一时又想自家孙子也和这小姑娘差不多大了吧这都多久没见了,臭小子也不把孙子送过来给他瞧瞧思绪早不知到飘到哪儿去的孙大夫,忽然发现小姑娘还在用那她双饱含期待的大眼睛望着他,等着他的下文,忽然有些不好意思,咳嗽两声,正色道:“这蜂窝确实不错,一斤就给你四十文吧你看成不”说实话,赵四娘也不知道这蜂窝该卖多少钱一斤。不过心想赵永忠干一天活儿也就赚四十文,应该是高价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卖掉。“成的。孙爷爷,那您这蜂窝既然不错,不如多要几斤吧”赵四娘一脸期待。“好吧,虽说我们铺子用不了这么多,不过济生堂在幽州还有其它铺子,就把这些蜂窝都要了吧”孙大夫见一直都是小姑娘独自在谈生意,他爹在旁边都不敢出声,又想起前几天她家为了治病花了不少钱,心想,小姑娘怪不容易的,不如就顺手帮她这个忙吧赵四娘一听,连声感激,就连一旁一直装木头的赵永忠闻言也赶来道谢。不一会儿,伙计把蜂窝称了,足足有二十八斤九两,按照说好的每斤四十文的价钱,该给赵四娘家一千一百五十六文钱。赵四娘主动提出把六文钱抹零,想了想,又让赵永忠去外面把蜂蜜捧进来,对孙大夫笑道:“孙爷爷,谢谢您上次救了我一命,咱家也没什么拿出手的,这坛子就当是谢仪,您老可一定要收下”赵永忠听了,心中赞道,还是女儿想得周全,懂得礼数,也忙跟着劝孙大夫收下。孙大夫知道小姑娘家并不富裕,这坛子蜂蜜她家是要用来换钱的,一开始怎么都不肯收下,不过挨不住赵永忠和赵四娘的盛情,推辞不下只得收下了。后来赵四娘求他,要是有人来问她家花了多少药费,就告诉人家是五贯钱,他一口应下。就连后来赵四娘在药铺买了几样东西,也死活不肯收她的钱。又见一堆铜钱实在是不方便携带,就热心地把一贯钱换成了银子。正文 第十四章 长乐南街见到赵永忠和赵四娘走出了药铺,姜氏娘儿几个忙围了上来。“爹,蜂窝和蜂蜜都没拿出来,是卖掉了吗”赵三娘急切地问道。赵永忠“嘿嘿”傻笑几声,他摸了摸揣在怀里的一两银子,觉得还是不太真实,怎么一下子就有了一两银子了呢他这辈子都没有赚过这么多钱啊“蜂窝卖了一千一百五十个大钱,蜂蜜做谢礼送给孙大夫了。”赵四娘见四周没人,轻声说道。说罢,先不管愣在那儿的姜氏和仨姐弟,猛摇赵永忠,央求道:“爹,好不容易赚钱了,去买点东西垫垫肚子吧”老赵家的早饭实在是太寒碜了,她就分到了两个番薯和一小碗照得见人影的黄米粥。走了那么长的路,早就饿得不行了。被摇醒过来的赵永忠,连声答应,生平第一次领着妻儿去街上买吃食。长乐镇离静海县城并不太远,是一座颇为繁华的小镇。镇上最热闹的两条街是南大街和北大街,济生堂就坐落北大街上,而赵记老铺也在这条街上的不远处。赵四娘可不想遇上老赵家的人,于是拉着赵永忠去了南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一样,道路也是用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两旁林立着各种各样的商铺,光酒楼就有好几家。赵四娘家当然是吃不起酒楼的,赵永忠原本想在一个饼摊上买两张烙饼给赵四娘垫饥的,赵四娘却没答应,而是硬拉着赵永忠,要去一家看上去是老字号的面馆。赵永忠摸了摸口袋里的银钱,又看了看赵四娘略显消瘦的小脸,一咬牙便由着赵四娘把自个儿拉了进去。这家面馆的生意相当不错,赵永忠父女好不容易才在角落里找到一张空桌子,这时一直忙活着的伙计才有空赶了过来。虽然赵永忠父女都穿着粗布衣裳,赵永忠的衣服上还打了好几个补丁,伙计还是热情地招呼他们,笑道:“两位客官是头一回来咱们小店吧咱们有卤肉面、大排面、猪腰面、鸡丝面、鸭肉面、五香面两位要吃点什么面赵四娘环顾四周,见柜台那儿挂着一排写着面条名字和价钱的小木牌,发现上面写的都是繁体字,自己基本上能够认出来,就细细琢磨起来。伙计小姑娘好奇地打量着店铺,而赵永忠坐在那儿局促不安,又笑道:“咱家清汤面只要五文钱一碗,面汤用的是大骨汤,滋味也不错,客官要不来一碗”赵永忠听说一碗清汤面只要五文钱,稍稍放下了心,正要点一碗,却听赵四娘问道:“你们家的招牌面是什么”“当然是卤肉面啦咱家林家面馆是老字号了,这卤肉面不要说是在长乐镇了,就是在整个静海县都是有名的”伙计一脸骄傲道。“哦,除了卤肉面外,还有什么面卖得最好”赵四娘好奇道。“要说这猪腰面卖得也不错,小客官要不要来一碗尝尝,一碗只要十文钱”伙计推销道。“嗯,那就来一碗卤肉面和一碗猪腰面,另外再来四碗清汤面。”赵四娘道。伙计却看了看赵永忠,赵永忠见小女儿一脸期待,咬牙点了点头。“好嘞二位客官稍等,马上就给你们上面”伙计忙应下,跑下去端面。这时赵四娘奇道,菜都点好了,跟着后面的娘亲和哥哥姐姐们怎么还没进来,这也忒慢了吧出门一看,却见姜氏他们正站在面馆的屋檐下等着,根本没有要往里走的意思。赵四娘叹了口气,劝道:“面都点好了,你们不进来吃,可就要倒掉了”这才把姜氏他们拉了进来。面上得很快,赵四娘前脚把姜氏他们拉进来,伙计后脚就把面端了上来。赵永忠主动把卤肉面和猪腰面摆在了赵四娘和赵四郎的面前,自己和姜氏他们一样,端起一碗清汤面准备吃起来。赵四娘却让他等等再吃。她先夹起一块卤肉尝了一下,又伸手从赵四郎碗里夹起一片猪腰尝了尝,说道:“爹,你把三十斤重的东西扛了一早上了,肯定累了吧你把卤肉面吃了吧,我吃清汤面就行了”赵永忠听了感动得不得了,死活不肯换,最后看到赵四娘撅起了小嘴巴,才把面换了过来。赵四娘吃着清汤面,心里对自己接下来要做的生意更有把握了。吃完面,赵永忠取出钱来结账,一碗卤肉面十五文,一碗猪腰面十文,再加上四碗五文的清汤面,一共是四十五文。赵永忠不禁有些心疼,他一天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呀可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那点儿不乐意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赵永忠抬头看了看日头,已经快到晌午了。去姜家滩拜完寿后,还得往回赶,要是现在不抓赶紧时间赶路,待会儿回赵家村的时候就得走夜路了,于是催促赵四娘快点走,不要像现在这样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了。赵四娘很乖巧地点点头,可还是这家转转那家看看。赵永忠见了想要再催,却被姜氏使眼色止住了。他这才发现不仅是赵四娘,就连赵三娘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也是一脸兴趣盎然的样子,心里不禁一黯,孩子们都这么大了,这还是第一次带他们逛街。他心想,原本打算打上几角酒和岳父喝上一顿的,如今大不了不喝了,放下贺礼就走,也能赶在天黑前到家,也就不再催促了。等赵四娘差不多把南大街每家店铺都逛过去了,才转过身来对赵永忠夫妇说道:“时辰也不早了,咱买点东西给外公作贺礼吧”赵永忠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感觉陪妻儿逛街,比他干活都要累。听说终于可以解脱了,忙笑着问道:“那四娘说,买啥给外公好呢”赵四娘眨了眨眼睛,笑吟吟道:“五十大寿嘛,自然是要办寿宴的。虽然不知道舅舅准备得怎么样了,但咱们可以买点东西带过去做,好歹给添两个菜嘛”赵永忠夫妻俩对视了一下,觉得这倒也实用,便连声称好。于是一家人便折回道先前逛过了粮店,赵四娘让称一斗白面,一斗黄豆和一斤油。买白面和油还好说,姜氏知道娘家的日子过得很苦,只有在她回娘家的时候,她爹才舍得去换几斤白面,割上二两肉来包饺子款待她们一家。现在好不容易爹过五十大寿,给爹吃顿白面,做几个有油水的菜也是应该的,可这是不是买得有点多了,还有这黄豆是怎么回事姜氏忙劝赵四娘道:“不过吃顿饭,有必要买一斗白面和一斤油吗少称些吧还有买这黄豆做啥还是别买了吧”“娘,咱们好不容易赚了几个钱,不如乘着这个机会多买点,好让外公他们多吃几顿,也算是尽份孝心至于黄豆嘛,可以磨豆浆给梨花表妹喝呀”说到这儿,赵四娘似笑非笑道:“本来想给小梨花弄点鸡汤喝的呢可如今”姜氏一听到“鸡汤”两个字,脸上一阵不自在,忙道:“好了,好了,要买就买吧”赵永忠素来是对小女儿言听计从的,见姜氏不再反对,就爽快地让伙计按赵四娘说的称好后把帐结了。接着赵永忠又跑进酒铺买了两坛烧刀子。四娘说得对,吃寿宴怎么能没有酒呢他知道岳父和大舅子都爱喝上两口小酒,只是平时没钱喝,那今儿就喝个痛快好了。幽州的酒还是比较贵的,这两坛酒加起来不过十升,就花了一百个大钱。姜氏见了直埋怨买一坛就够了,干吗要买两坛。就在一家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