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松花湖边的迷雾> 分节阅读 2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5(1 / 1)

里可让我好找。”她转过身去,见韩宣已站在身后,冲他一笑:“你事情办完了吃过饭没有”“吃过了。”张静姝见他神色有些憔悴,问道:“怎么我瞧你脸色不大好。不舒服么”“没事,”韩宣摇摇头。“起得太早,或许是累的。”“还没问你呢,你去通信公司做什么”“没什么,帮朋友问点事”韩宣顿了顿,道:“对了,别忘了帮我谢谢你小姨。”张静姝点点头,又瞧了瞧他,神色颇为关心。韩宣走近她身边,从地上抓起一把雪,放在手里攒成个雪团,使劲朝湖对面甩去,正中那棵粗大的柳树,顿时雪花飞溅。他四处瞧瞧,赞道:“不愧是主校,这还算是有点大学的样子,和咱们那里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咱们那里也不错啊,有山有水,空气清新,这里好多人还羡慕咱们呢。”“拉倒吧,”韩宣一摆手,“除了山水空气这三样,剩下所有东西咱们那里全部完败,他们要真觉得好,怎么不搬过去试试这就叫吃着了葡萄还硬说葡萄酸,并且不许别人说葡萄甜,这样的人最无耻了。”张静姝微微一笑。“你这人歪理最多,我说不过你。”“咦,那楼”韩宣环顾四周,忽然指着西面一座三层的石头楼房。那楼是用大块青灰色的方石垒成,样式古朴,与周围的现代化办公大楼相邻,瞧来极不协调。尽管如此,远远望去,却又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虽只三层,隐隐间竟有种君临天下的威严之感,仿佛其他楼的存在只是为了彰显它的地位。韩宣大感兴趣,问道:“这就是当年梁思成设计的那栋楼吧”“没错,”张静姝道:“据说这是当年梁先生回国后设计的第一栋建筑,很有纪念意义。”“说白了就是处女作呗那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意义。”韩宣笑道:“我刚才打车,倒是听司机师傅讲了不少这楼的趣事。说这楼造的时候花样甚多,之前墙上还雕刻有螭吻,时造反派认为这玩意有嫌疑,用水泥全给糊上了,也不知道现在还剩下没有。这里当时还成了武装据点,两派革命小将在此武斗,一派占据楼里,另一派就在市里北山上架起大炮狂轰乱炸,战斗异常激烈,据说东北角上面的斑斑白点就是当年炮轰的痕迹。说实在的,以前在哈尔滨,我只听说当年哈军工武斗架起过攻城梯,想不到你们这也不遑多让,连大炮都出动了。。。。。。走,咱们快去瞧瞧,看还有没有当年留下的印记。”他跃跃欲试,张静姝却秀眉微蹙,摇头道:“我不去,你去吧,我在这等你。”韩宣一愣:“怎么不去好不容易来主校一趟,你得陪我多逛逛啊。”见她仍是微笑摇头,并不挪步。韩宣心中纳闷,他与张静姝相处日久,知她性子柔和,遇见什么事多半顺着自己,今天为何却如此推脱那是什么缘故他沉吟半晌,又抬头看了看那楼,忽然心有灵犀,叫道:“我明白了”张静姝脸一红。“你明白什么”“我明白你为什么不去了。”韩宣欣然道:“原来如此,这楼历史悠久,形象特殊,又是名人设计,简直可以说是这学校的象征。你看那周围所有的的楼都是面向着它建的,这足以说明它地位与众不同。况且将近百年的建筑,里面的面积毕竟比不上新建的大楼,用来做教学楼实在不相称。倘若我是学校领导的话,定然会将它设成办公楼,这样即符合实际,又彰显地位。。。。。。嗯,没错,那是校领导的办公楼对吧你爸爸是不是在里面你怕咱们去了被他瞧见”见张静姝不吱声,他笑道:“看来我猜对了,不过就算被他瞧见又能怎样就顺道帮我引见引见呗,上次寝室那事,我还没好好谢谢他呢。”“见什么见”张静姝做了个鬼脸,“你这样成天油嘴滑舌的,没个正经,我爸爸才不想见你呢。”“那可没准,说不定他成天跟主校学生会里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打交道,早就厌烦了,巴不得有个我这样的人陪他聊天解闷呢。”“行了,别闹了,咱们还有事情要做呢。”张静姝正色道。“什么事”“我领你去见一个人。”家属楼就在校园东侧,六七层高的一栋栋楼房。小区里清静幽雅,行人不多。二人顺路而行,张静姝叮嘱韩宣道:“梁哥从小和我一起长大,我们两家以前是邻居,关系莫逆。他自幼待我很好,什么事都照顾我,我也一直将他当做亲哥哥对待。一会你见了他要有礼貌,可不许胡言乱语。”韩宣笑道:“我这人从不胡言乱语,只是有什么说什么罢了。你这位梁哥想要见我,是不是为了替你家里人把把关若真是这样的话,我自然毕恭毕敬,包他满意。”“什么把把关”张静姝脸一红,韩宣这话正说中了她的心事。“就是给你认识个新朋友罢了,你要是再胡说八道,就不要去了。”“好好好,算我说错了。”二人进了楼里,上到三楼。张静姝按了几声门铃,一人应声开门,这人大约二十五六岁年纪,戴一副黑框眼镜,身材瘦长,相貌儒雅,文质彬彬。见到二人,欣然道:“我正估摸着也该到了,果然是你们。”张静姝一笑:“久等了吧”又转头对韩宣道:“这就是梁哥,梁凯风,之前跟你说过了的。”“梁哥,你好。”韩宣朝那人点点头,露出礼貌的微笑。那人十分热情,伸手握住他的手,道:“一直听静姝说起你,想不到个子真这么高,你得有一米八五吧来,快屋里坐。”三人进到屋里,韩宣见梁凯风顺手搂着张静姝的肩膀,她也毫不以为意,二人神色间甚是亲昵。他心中一动,转头去瞧屋里的陈设。却见里面家具摆设雅致,红木漆的书柜排满了各种书,有不少还是线装本。屋子中央一张树墩作成的茶几,上面放着茶具,几把竹椅环绕周围,纹理古朴,色泽圆润,一望便知价值不菲。对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十字绣,绣的栩栩如生。画面里一人赤着上身,只穿条裤子,正横卧冰上,冻得瑟瑟发抖。韩宣皱了皱眉,便没再看。梁凯风招呼二人坐下,沏茶倒水,很是殷勤,不时微笑打量韩宣。韩宣让他瞧得有些尴尬,轻轻转过头去。梁凯风客套了几句,略略问过韩宣家世出身,便与张静姝天南海北聊了起来。两人打小青梅竹马,一见面自是高兴的很,你一句我一句说的不亦乐乎。韩宣在旁插不上嘴,只好微笑静听。梁凯风心中会意,茶沏好后,递给他一杯,起了个话头:“听静姝说,你读过不少书”“哪里,就是随便看看,也算不上什么读过。”韩宣谦虚道。“这会又谦虚起来了,”张静姝笑道:“你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此一时彼一时么,”韩宣笑了笑。“这要看跟谁比,和咱们系里人比,我肯定是个中翘楚。若遇见梁哥这样的人,那自然相去甚远。不说别的,就光看这屋里的摆设,我就自愧不如。对了,梁哥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是学国画的。”梁凯风微微一笑。张静姝在旁道:“梁哥可是咱们学校艺术系的顶梁柱,已经考上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不光画画,书法也很厉害呢。”“了不起。”韩宣一竖大拇指,梁凯风客气两句,见他盯着桌上放的一本书,便顺手拿起来,问道:“这弟子规你也看过”“略微看过几眼,不是很熟。”韩宣说着,又忍不住道:“不过我觉得这书写的不太好。”“哦为什么不好说来听听。”梁凯风大感兴趣。韩宣一笑,道:“我这几斤墨水,哪敢在高人面前班门弄斧不过梁哥既然问了,那我就随便说说。咱们先说好,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不见得对,你们就随便一听。记得这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个秀才写的吧单从里面的内容来看,说得偏激点,哪怕是在古代,这书也应该被列为,不知现在为何又流行起来了。”“”“是啊。”韩宣喝了口茶,说道:“我读书虽少,却也记得十三经注疏里有关于孝的阐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说:不孝有三种,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陷亲人于不义,这是最大的不孝。而这弟子规里却教导人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里并没有强调父母做的对或错,只是一味地叫人去遵守。那父母是对的也还罢了,倘若父母有错,你还是这样顺从,那不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么况且,这里又强调待人处事要“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记得孔子曾经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坏,你用好来回报别人,那他如果对你好的话,你又该如何才能回报他这书要我看,实际上已经违背儒家思想了。而光这些还不算,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其实是这几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犯了错误,做儿女的要柔和地劝说,所谓“怡吾色,柔吾声。”倘若“谏不入”,那便“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作者异想天开,以为无论什么事说两句软话,劝劝就能好使,至不济哭两声,挨几下打,事情也就迎刃而解。哪那么简单呢他可实在低估了老年人的顽固程度。有的老人头脑昏聩,一条道跑到黑,执迷不悔,就连“挞无怨”也起不了丝毫作用,那这时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难道还要“死相谏”不成么况且小棒受,大棒走。万一遇到奇葩的父母,在你“挞无怨”的过程中一棒将你轮死,岂不又让父母担了杀子的恶名这又算是哪门子的孝顺呢”二人听了他这一番新奇理论,不禁相顾莞尔。韩宣接着道:“当然,你们可以说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不过我总想,老年人岁数大了,思维不清晰,脑筋转不过弯的时候只怕比年轻人多的多。要不从来只听说有老年痴呆,你们可曾听说有过中年痴呆,青年痴呆”梁凯风笑道:“你这番话果然与众不同,看来静姝说的没错,你确实很有见解。”“也谈不上见不见解。”韩宣听他赞扬自己,来了兴致:“我就是喜欢没事瞎琢么,什么事情光看不想总是不对,就拿这“卧冰求鲤”来说吧”他说着,指指墙上的十字绣。张静姝抬头看了看,问道:“卧冰求鲤那是什么典故”“这人叫王祥,是东汉末年人。”韩宣指着那赤膊之人道:“史书上说他幼年丧母,后娘待他很坏,经常无缘无故折磨他,连带着还折磨他妻子,甚至好几次想要亲手干掉他,可他却从无怨恨。也多亏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与他感情甚笃,诸多庇护,后娘碍着自己亲生儿子,不好下手,这才屡次化险为夷。有一年冬天他后娘生病了,就想吃活鲤鱼,可数九寒冬根本没地方去买,怎么办呢他就来到河边,河水早就结冰,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脱了衣服往冰上一躺,想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面。周围的人看了自是钦佩异常,连老天爷都感动了,于是冰面自动裂开,从里面跳出几尾鲤鱼,争先恐后要去做他后娘的盘中餐,这便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是这样。”张静姝点头道:“那这个人的确挺孝顺啊,你又哪里觉得不对了”“根本就没有对的地方啊。”韩宣笑道:“咱先不说他对后娘这份以德报怨的行为是否恰当,就说卧冰求鲤这件事吧,分明就是胡扯嘛。当年鲁迅先生说,他小时候看二十四孝图,看到卧冰求鲤这块,心里没底,觉得很有难度。鲁迅先生是南方人,虽然在北京住过,不过很可能没见过结冰的河水。咱们可都是东北人,松花江年年冰封,年年能见,谁脱光了躺上去试试,看看能不能光靠体温就把冰面融个窟窿出来若那冰面真能被人靠体温融个窟窿,那冰面的厚度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人走上去躺下来,那又何必卧冰呢踹两脚不就开了王祥又不是三岁小孩,这道理难道不懂我上初中时看到这一段,当时就觉得纯是扯淡,根本不可能的事。可惜那时候我年纪小,看问题不深,现在年纪渐长,阅历增多,这才开始慢慢觉得,或许可能真的有卧冰求鲤这件事也说不准。”、第二十八章“那是为什么”张静姝奇道。“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韩宣道:“东汉时期从光武帝刘秀开始,仍依着前朝制度,政府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制。和科举制不同,这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自行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就是所谓的举孝廉,推举孝子廉吏出来当官。其实多半是孝,因为孝是没本钱买卖,而廉却和实际利益挂钩,所以大家孝多廉少。一开始倒也相安无事,哪知到了后来,棘手的问题却出现了,这个举孝廉是有名额限制的,随着时间推移,大家摸清了门路,孝子贤孙多如牛毛,政府哪有那么多位置给他们来做于是乎竞争日趋激烈,渐渐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哦什么现象”梁凯风听他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也被吸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