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因而一千也是可以敌三千的。严伯虎逃跑的地方正是孙策所追方向的余杭。严伯虎毕竟是治理文官。文官嘛,都是有脑袋有思想的,常常是逃一步看两步。严伯虎料到孙策有可能追赶,而一旦追上自己,自己多半是打不过的。那么,一逃之后,就必然会有再逃。因此,严伯虎就选择了余杭。如果孙策追到余杭,那么严伯虎还可以通过富春,逃往会稽。看看,这仗还没打呢,严伯虎就知道自己要败,并且还想好了退路。这样的高瞻远瞩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安排却不一定可以。严伯虎到了余杭县城。一进县城,就命令几名士兵到城楼上去,注意观察孙策是不是追来了。如果孙策追来,立即关闭城门,并马上报告。然后严伯虎才去找当地的县令。县令迎住了严伯虎,安排了饭食。饭后,正准备安排睡觉的地方呢,士兵来报,孙策追来了。追来了来了就打呗。可严伯虎却不是这样的决定。严伯虎问,城门关好没有。士兵回答关好了。严伯虎就去集合士兵,连夜逃走。吩咐县令,派巡城士兵及衙役抵挡孙策。余杭县城这边,巡城士兵五百人,衙役一百人。共六百人。如果要抵挡孙策,那是一定能够挡住的。但余杭县县令却想,太守严伯虎带了三千士兵都抵挡不住,自己六百人肯定更加抵挡不住。于是,县令下令,打开城门,迎孙策进城。会稽太守王朗,就隆重登场了。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城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历史上曾仕于曹魏。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华歆并称三公,追谥成侯。在演义中,王朗原本是会稽郡太守。孙策与严白虎作战时,王朗想要帮助严白虎,结果被孙策打败,逃往海边。后来不知道是怎么搞的,王朗站到魏营里面去了。在曹操死后,王朗和华歆一起,成为逼宫的大臣首领。诸葛亮一出祁山,年已七十六岁的王朗自告奋勇随同曹真出战,自称能够把诸葛亮劝降过来。两军对阵,王朗在阵前想要诱降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反唇相讥,王朗急火攻心,倒撞下马而死。王朗是怎样一个人,相信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一个文官。有名气,有智力,但智力却不是很高。武艺方面就不用提了,肯定是不怎么样的了。根据上述的介绍,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的智力算一百,王朗的智力也就应该在八十左右。武力嘛,最多给他算五十。但是,矛盾的地方出来了。请看这一段:“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说孙策愤怒了,准备跟王朗交手单挑,结果太史慈先冲了上去。太史慈的武艺在演义中跟孙策是不相上下的,武力游戏分值九十五。“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王朗拍马舞刀,跟太史慈战在一处,有几个回合。这时,王朗的部将周昕出阵,孙策这边黄盖接住周昕。“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走入城中”战阵之上,王朗对太史慈、周昕对黄盖,四人捉对厮杀,一时不分胜败,双方都擂鼓助威。忽然,有一彪军马从背后杀向王朗军后阵。王朗大惊。来者是谁呢是周瑜和程普。因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最后退回城中。注意到没有就是王朗与太史慈单挑,先有几个回合,然后“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不知道又有多少回合。最后周瑜、程普来了,前后夹攻,王朗这才败了。如此看来,那王朗的武艺,非同小可也还是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吧。在这里,虞翻没有劝王朗,更不可能说出“孙策用仁义之师,白虎乃暴虐之众,还宜擒白虎以献孙策”那番话。严伯虎本是吴郡太守,文官治理,地方父母。只能说他贪婪成性,却不能说他暴虐成狂。而孙策所谓仁义之师,更是缺乏佐证。在后世,有那么一支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才是真的。这时代,是不可能不拿的。表面功夫,谁都会做。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本性。枫桥一仗,孙策以两千多百姓性命加上近百间民房为代价,设下毒计,一路追击严伯虎,哪儿还有什么仁义可言第二卷 第233章 杀六杀戮第233章 杀六杀戮当日吴郡五千士兵。追赶两千多名穿着孙军士兵服装的百姓,出了枫桥县,直向北奔。而北方,两万七千兰军士兵则在静静地等候。此时,他们的队形不再是太史慈在前,于禁在后了。太史慈的部队自神亭岭东面的白塘村开始向东展开十数里,然后就紧接着于禁的部队,一直绵延到方塔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常熟市附近。两万七千士兵又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甲丙两队,这是尖刀性质的铁血之师;二是一万五千名老兵,三是一万名新兵。所谓老兵和新兵,也仅仅是相对而言。新兵,其实也是老兵,只是加入田兰麾下的时候较短而已。所有的士兵都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训练。想要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就必须辅以实战。因而,太史慈和于禁将那一万名新兵置于南面,将一万五老兵置于北面。这样的做法,是想让新兵尽快地成为老兵。当然,甲、两两队依然在南面。这两队士兵被安置在南面,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如果没有意外。这两队士兵基本上不会参战。两千身穿士兵服装的百姓突前,五千吴郡士兵追赶,动静不可谓不大。本来太史慈、于禁就派了侦骑,不停地巡视南面地界,并没有麻痹大意。如果还不知道,那就不合情理了。知道了,又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有人或许会说,虽然准确地判断敌情,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话是不错的。但眼前的敌情需要判断吗五千追赶的士兵是什么身份,不需要多想了吧孙策的士兵只有三千,地球人都知道。孙策哪儿变得出五千人来呢因此,这就是吴郡士兵追赶孙策的士兵。而太史慈、于禁也不是郭图,二人仅仅是武将,只能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判断。田兰的命令是,军队缓缓跟进。如果孙策离开枫桥去攻吴郡,就占领枫桥。如果接下来孙策又离开吴郡去攻会稽,就占领吴郡。说得倒是很具体的。但其主要精神,却是逼孙策,而不是战孙策,更不用说战吴郡或者战会稽了。而太史慈、于禁这边期望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太史慈来说,很简单,就是战。战孙策也好,战吴郡或者战会稽也好,能战就行。但田兰的命令里面却偏偏没有。于禁则要稍稍复杂一点。于禁不是那么好战的人。于禁有两“善”,一是守,二是练兵。其中的练兵,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于禁从士兵训练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把士兵投入到战场上去了。不是不继续训练,而是见血之后,才更有利于继续训练。没有见过血的士兵,再怎么练,都不可能很出色的。因而,于禁的出发点与太史慈有些差异,但期望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战。田兰有令不战。对于这样的命令,二人只能忠诚地执行。但是,二人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因为自己的期望而略有偏差。具体的偏差就是,二人的驻地,过分逼近枫桥县。此时,距离枫桥县就只有三十里。过分逼近枫桥县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挑衅。太史慈、于禁期望孙策发现自己,期望孙策派兵过来打。尽管田兰下令不战,但合理的还击,却是一直都允许的。可惜,天不遂人愿。孙策自始至终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吴郡的上面,压根就没有侦察过北方。郁闷。这两个常常出现在网络上面的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太史慈和于禁的心情。二人郁闷之极,却又无可奈何。相距三十里,已经是极限了。再近,就没办法在田兰面前解释了。于是,二人就只有继续郁闷下去。今日,就在这种郁闷的等待之中,他们发现了吴郡五千士兵追赶着两千孙军过来了。太史慈和于禁都喜出望外。当即派出了甲、丙两队。甲、丙两队是一边一队。太史慈这边是甲队,于禁那边是丙队。派出甲丙两队,可不是出战的。而是让甲丙两队士兵绕道,从侧面迂回到来人的后方,把来人的退路切断。当然,如果过来的这九千人硬是要往南面撤退,甲丙两队士兵还是可以出手的。派出甲丙两队之后,太史慈、于禁不约而同地在营前展开了来自建业的新兵。这些建业新兵展开之后,也跟着甲丙两队走过的道路,抄向了来敌的侧面。最后,太史慈、于禁营前就是原来的老兵了。巨大的包围圈很快就构建完毕。战斗将由东西两侧的建业新兵主攻。北面的老兵基本不出战。南面的甲丙两队只负责断其退路。话说身穿孙军士兵服装的那两千多名老百姓怎么就没有投降还怕没有正常的人是怎样的反应他们就是怎样的反应。一上来,就是跑。早在救火的时候,吴郡士兵还远远的,就有人呼喊着逃跑了。当然,前面几个喊着逃跑的人并不是百姓,而是看管这些百姓的孙军士兵。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事情,要老百姓做事,一是花钱聘请,一是以武力相威胁。孙策选择了后者。这个时候,孙策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而又因为时间紧迫,需要动用的百姓人数又多。请两千多百姓做事情的钱,孙策倒是有;但赔偿烧掉的近百间民房的钱。孙策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的。因此,孙策就干脆全部动粗了。百姓被抓来了,被迫换上了士兵的衣服,分别住在几道城门的附近。随后又被押过来救火。这样的事情,对于百姓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辛苦。但是,当看管这些百姓的孙军士兵突然大叫,说是吴郡士兵杀过来了、赶快逃跑的时候,百姓还是慌了。很快,看管百姓的孙军士兵就率先跑出了北门。有个别百姓还在想,吴郡士兵过来是杀孙军士兵的,又不是杀百姓,也许不需要跑吧。转眼间,就有百姓发觉自己就穿着孙军士兵的衣服,自己正好就是吴郡士兵的屠杀目标。于是,就接二连三地奔向了北面。逃跑之势,不比进攻之势。一旦开始了逃跑,那就是人人心慌。很快,两千多身穿孙军士兵衣服的百姓全部都开始了逃跑。由于人多,在北门那儿,就稍微堵了一堵。堵住了,就相当于跑不掉了。正常人的反应就是,危险来了。跑;跑不掉,就投降。于是,被堵住的百姓就开始投降了。但是,投降却没有用。吴郡士兵全然不理会,照杀不误。没有投降的、以及虽然投降而位置较远的百姓,立即不投降了,拼命往城外挤出。在枫桥县城北门的外面,还有一幕。那就是有不少逃出北门的百姓,在这儿脱衣服。他们以为脱了孙军士兵的衣服,就还原成百姓了,吴郡士兵就不会杀自己了。其实这种想法从道理上是说得通的。只不过。由于脱衣服的人多了点,在吴郡士兵追出北门的时候,还有人在脱。这就等于是说,脱衣服的动作被吴郡士兵发现了。既然脱衣服的动作被发现,那么脱掉衣服的百姓就依然摆脱不了孙军士兵的身份。吴郡士兵的大刀就直接往那些脱了衣服的百姓砍出。那些百姓不是不投降,而是投降没有用。脱掉孙军士兵的衣服也没有用。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向北奔跑。百姓毕竟是百姓,百姓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虽然说吴郡士兵的训练并不咋个样,但有训练与没有训练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一路上,不断有百姓被吴郡士兵追上,不断有百姓成为吴郡士兵的刀下亡魂。因为死亡的威胁,剩下的百姓的潜力被激发了,因而才没有被吴郡士兵追上。不过,被追上也就是或早或迟的事情。注定的命运是改不了的。这一追一逃,就进了太史慈、于禁的包围圈了。甲丙两队士兵首先抄向了吴郡的末尾。甲丙两队的出现,其实并没有出乎吴郡士兵的意料之外。吴郡士兵一开始追杀,就估计到孙军可能有什么埋伏。但是,孙军士兵的总数,又限制了这种埋伏。孙军士兵的总数为三千人,这是明白无疑的。三千人当中的两千人正在被自己追赶,那么埋伏的人数也就剩下一千人。考虑到临时征兵的因素,最后再将埋伏的士兵人数调整为两千人。因而甲丙两队士兵一出来,吴郡士兵就认为是孙策的埋伏发动了。吴郡士兵此时共有两个编队。一是主攻的三千编队,一是配合进攻的两千编队。两队各有一名将领。别看他们一路追来,杀了不少人,但实际上却主要是主攻编队最前面的一千人在杀。约有四千人左右,都只是跑路,而并没有参与厮杀。这四千人,他们就准备用来对付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孙军伏兵。现在甲丙两队出现了,也就等于是孙军伏兵出现了。不过,甲丙两队出现的位置有点奇怪。按照一般的道理,伏兵出击,总是应该杀向敌军的中军的,也就是杀向敌人最多的地方。但甲丙两队去只是杀向吴郡军队的末尾。这样的动作,落在吴郡两名将领的眼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