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女主三国> 分节阅读 16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69(1 / 1)

背面面对城墙的时候才行。等了一会儿,孙策的战马动了。走了十几步,孙策转了个圈,准备又回到原处。这一边,太史慈就动了。太史慈举起了神臂弓,瞄准,一箭射出,弓弦一响,孙策应声倒地。太史慈对田兰道:“中了,左臂。”田兰道:“好,我请你喝酒。”田兰和太史慈都不知道那名敌将是孙策。田兰见过的主帅,如自己;或者田润、蔡琰;又或者袁绍等人,都是不上阵斗将的。因而在田兰的概念里,上阵斗将的,就只能是一般的武将。而对于一般的武将来说,也就无所谓杀死或杀伤了。一名武将的死或者伤,这不是什么大事。田兰明白田润所说的万事反着来,指的是大事,而不是小事。倘若真的事无巨细,全都反着来的话,那是不是说,田兰该进男茅房呢田兰此时,突然这么反了一下,纯属偶然。一时心血来潮,没有什么理由。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这员武将并不是一般的武将,而就是孙策。孙策的寿命不长,那是天注定的。但如果孙策就这么死在这里,那周瑜会怎么办呢周瑜一定会尽其最大的力量,誓报此仇,不死不休。一定会给田兰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田兰出门,常常不看路。经常踩着狗屎,因而经常走狗屎运。今日突然毫无理由地这么一反,就省却了一大串的麻烦。实在是走了狗屎运。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田兰请太史慈喝酒去了。那边孙策落马,自有一干将领把孙策救起。这一箭从何而来,谁都没有注意。建业城外,也不是纯粹的一马平川。本来就有少量的障碍物,再加上攻城,以及收尸的不力,前面杂物甚多。众将的第一反应是,定是有人躺在死尸里面偷发了此箭。因而周泰、韩当等人拔出了刀剑,凝神戒备着前方。其余人等,则将孙策抬了下去。到了军营,军内郎中一瞧,箭矢已经穿过骨头。便剪去箭尾,自箭头方向拉出了箭矢。伤口没有扩大,也没有增加多大的痛楚。敷上金疮药,包扎完毕。郎中道,此臂骨头已经被箭矢穿了一洞。今后不可使大力。孙策一听,这不等于去掉了一半功夫了吗,当即急怒攻心,晕了过去。孙策怒急,而旁边的周瑜却有不同的感受。周瑜认为,孙策的霸道的性格,很大程度源自于孙策的功夫。周瑜自己的功夫就不是很好。也就是说,周瑜自己并不看重个人功夫。个人功夫再好,也只是匹夫之勇。成大事者,应驱兵千万,而并不一定要亲自上阵。因而,周瑜认为,孙策左臂的箭伤,使得孙策功夫折半,并不是一件坏事。很可能孙策会因此而收敛自己,从而成为一位明主。旁边只有周瑜在。孙策刚刚昏迷的时候,旁边是有很多将领的。后来,人们就散去了。就周瑜独自在陪伴。不过多久,孙策就醒来了。由于只是气极攻心而昏阙,醒来了,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刚刚醒来的孙策态度很平静。喝了一点水,孙策说话了。孙策说:“吾今有一计,公瑾帮忙参详参详。吾意诈死,全军举哀发丧,连夜拔寨退往曲阿。敌军得到消息,必来追杀。届时我军埋伏在道路两旁。而吾又突然杀出。敌军见吾死而复生,必然惊慌失措。如此大局可定矣。”周瑜听了,道:“那就这么办吧。”心中,却充满了悲凉。自此,周瑜对孙策失望了,萌生了去意。第二卷 第218章 诈死蠢计第218章 诈死蠢计演义中有此计:“策令军中诈称主将中箭身死”。是当作妙计来写的。这里,同样的计策变成了蠢计。大家都知道三国是魏蜀吴。演义着重写的是蜀,其次是魏。于吴国着墨甚少。有很多演义读者,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才发现了吴国的强大。前面为何没有发觉呢就是因为着墨不多,而忽略了。这里面最冤的就是周瑜了。周瑜在赤壁之战里面被描写成为一个妒贤嫉能的小人。明明是周瑜打胜的那场战役,其光辉罩到了诸葛亮身上。其实,一次冤枉,也可以理解。毕竟演义是抑曹扬蜀嘛。然而,在吴国崛起之初,周瑜又做过些什么呢文事一件,武事两件半。文事一件,就是举荐了张昭、张纮。武事两件半,一是游说陈武,二是活捉太史慈,半件是对王郎追杀。举荐张昭、张纮,算功劳,可证明周瑜的忠心,但不能说明周瑜的水平。游说陈武,在我们的故事中,顺便还得了寿春城,得了降兵一万。抄了刘繇的老窝。在演义里,没有那一万降兵。功劳小了一点,这还不算,但看不到周瑜的主动。周瑜仿佛是自作主张去游说陈武的。并且,游说陈武的依据,同是庐江人,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周瑜的胆量。李肃还游说了吕布呢。关于活捉太史慈,演义说的是“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看见没有,两人共商。得出个主意,周瑜最多只能算一半。是个什么样的计谋呢“瑜令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太普通了吧,这不就是典型的围三阙一吗结果呢“太史慈正走,后军赶至三十里,却不赶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计策里面的二十五里变成八十里了随后,孙策再与太史慈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把光芒全部抢走了。最后那半件追杀王朗的献计,周瑜明显地怂了。王朗守城而战,孙策攻不下,孙静献计,取王朗屯粮之所查渎。孙策大喜,说的是“叔父妙用。足破贼人矣”然后周瑜就献了个马后炮的计策,说:“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然出城来赶,可用奇兵胜之。”这里,奇兵指的是伏兵。孙策的反应是:“吾今准备下了,取城只在今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早就安排了,还需你说”纵观演义,可以发现,周瑜在孙策创业打天下期间,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没水平,没功劳,而且还不招孙策喜欢。孙策打下江东,所有的功劳都是孙策自己的,周瑜一点份都没有。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也表明了,所有的战功,都是孙策自己的。孙策死的时候。周瑜在什么地方在守御巴丘巴丘在哪儿在长沙附近的洞庭湖边,在还没有打过来的荆州地面。不能说巴丘的地名错了。写错个吧地名,小问题。而那个地名所传达的意思,却没错。那就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周瑜跟孙策处不下去了,只能分开。孙策死了,周瑜遵遗命为孙权效劳。孙策若是没死,周瑜早晚得走。演义里,孙策创业初期,攻得很急。借来的三千兵,本身战力如何,借了之后又如何没有说。就算那三千兵是袁术的精锐,也只能说明在袁术的麾下他们是精锐。借出来了,人心就浮动了,精锐就不再是精锐了。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的英雄事迹,在演义中是比较靠后的。就这么一个没有英雄事迹传扬的家伙,首仗对张英的时候,蒋钦、周泰就来相助了这样的明星效应,理由不足。孙策打下了江东,打下了许多城池,可曾有一座城池是攻下来的没有。都是野战。敌军无论怎么坚守,最后总是沉不住气,出城交战。而交战之时,又往往因为主将个人武力不足,而“主将已死、余众皆降”。也不是说演义中充满了矛盾。而是说,演义在这一段故事里交待得十分简略。演义是要抑曹扬蜀的,周瑜是要居于诸葛亮之下的。因而周瑜就服从大局,被贬低了。在这里,我们不需要抑曹扬蜀了。我们需要的是,怎么精彩就怎么来。于是。我们才有了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来欣赏周瑜的机会。在我们的故事中,孙策的英雄事迹被提前了。因而,蒋钦、周泰等人的慕名前来投效就成了可能。到现在为止,周瑜出过一次计谋,起个一次作用了。但却并不是孙策所认为的那样,三千兵与一万兵。前面那三千兵,真算不了什么的。没有了传国玉玺所质押向袁术借兵,总得另外想办法给他弄三千兵的。因此,张邈的游兵散勇就应运而生。倘若孙策招那三千士兵,就不合情理了。孙策此时正在落难之中,没有钱的。如果孙策有办法,那是绝对不会投靠袁术的。既然投靠了袁术,就说明孙策正处于低谷。这是英雄的特性所决定了的。朱治、吕范,也没有什么钱。而且吕范还出了一百人。因而,就让那三千兵由周瑜招了。周瑜是不想割据一方继而雄霸天下的。因而周瑜可以有钱有粮,可以把钱粮变成士兵。但是,这却算不了什么大功劳。当初刘关张结义的时候,商人张世平、苏双二人还资助了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呢。首仗对张英。因为蒋钦、周泰在张英后队放火而取胜。也就是说,胜了,但决定胜利的因素来自于偶然。这对于孙策来说,无所谓。对于周瑜,就有点影响形象了。田润、蔡琰什么时候把取胜的因素寄托于偶然的于是。牛渚还是牛渚,就被搬了个地方。反正这种小地名,到处都有。那种峡江之地,限制了计谋的使用。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能够用计策的。躲不过的硬仗还得硬打。这样就正常了。而且,蒋钦、周泰放火之后,张英的败退也有了理由。否则,别人就会问了,为何周瑜不自己派人到张英后阵去放火。那地形,派得过去嘛游说陈武,是周瑜真正为孙策做的第一件事,立下的第一个大功劳。在我们的故事里。因为散地重地的原因,刘繇前来迎击。同时,我们仔细分析了,孙策当时的七千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野战必败;避而不战,士兵必逃。孙策退无可退,只能列阵而战。在这种困境下,周瑜献计,孙策这边拖延时间;周瑜则跟蒋钦、周泰走水路到寿春游说陈武;陈武归降,刘繇必退。由此可知,周瑜游说陈武归降,并不仅仅是得了一将这么简单。这件事,首先是解困,化解了刘繇的迎击;其次才是得了一将,抄了刘繇的老窝。既然这是刘繇的老窝,又有将领驻防,那么,士兵,是肯定存在的。因此,我们按照一般州郡的兵力情况,给了个数字。周瑜是有水平的,而且其水平已经展现过一次。在我们的故事中,周瑜对孙策也是忠心的,但却不是愚忠。就跟演义中里差不多。演义里,刚开始的时候,冲着多年前的哥们义气,那是没话说的。然后两人关系越来越差,到后来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在我们的故事里,同样一开始的时候,两人赤诚相见。然后从孙策命令自寿春南下开始,有了芥蒂。这样的芥蒂,要演变为无法弥补的裂痕,本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孙策中箭的事情,催生了这种变化。在等待孙策苏醒的时候,周瑜想了很多。周瑜设身处地站在孙策的角度考虑,猜想孙策一定会因为武功折半而感到沮丧。因而周瑜就想了很多宽慰孙策的办法。最后,周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应该让孙策认识到,个人武力,根本就不重要。要成就霸业,有许多比个人武力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孙策去做。继而,周瑜准备激起孙策对于策略方面的兴趣。周瑜以为,孙策中箭武功折半并不是坏事。这样一个好勇之人,失去獠牙了,就再不能斗狠了。然后自己在好好地启发,耐心地引导,一位明君转眼就会产生了。简而言之,因为孙策中箭武功折半,而让周瑜感到了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所谓失望。有了希望之后,当看到孙策不仅没有一点点好转,反而还变本加厉之后,周瑜就失望了。令周瑜失望的,就是这个演义中的妙计:“策令军中诈称主将中箭身死”。演义中说的是,策令军中诈称主将中箭身死,军中举哀。拔寨齐起。薛礼听知孙策已死,连夜起城内之军,与骁将张英、陈横杀出城来追之。忽然伏兵四起,孙策当先出马,高声大叫曰:“孙郎在此”众军皆惊,尽弃枪械,拜于地下。策令休杀一人。“众军皆惊,尽弃枪械,拜于地下”为什么呢为什么“众军”看见孙策死而复生,会“皆惊”,以至于“尽弃枪械,拜于地下”呢这里,不是因为“死而复生”,不是因为“众军”怕鬼,更不是因为“伏兵四起”,而是因为死而复生的是“孙策”在射雕英雄传里,天下武功第一的王重阳就诈死了一回。其诈死,是因为他知道欧阳峰会来,众弟子抵抗不住。果然,欧阳峰就真的来了。当王重阳破棺而出的时候,欧阳峰也确实“惊”了。王重阳就利用这一“惊”,以一阳指破了欧阳峰的蛤蟆功。欧阳峰一“惊”之后,为什么没有“拜于地下”呢王重阳不是欧阳峰的克星吗欧阳峰是正常的吗如果欧阳峰正常,那“众军”正不正常呢周瑜失望,并不是认为孙策此计不会成功,而是对孙策的自恋感到无可救药。就算你孙策厉害,也仅一人吧。因你孙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