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道:“不知怎的,最近看到你竟似又见了兰香”在李玉娘还没明白这兰香是谁时,她又是一声轻叹,转开了话题。过后,李玉娘才从何嫂那里听个大概。却原来,那兰香本是姜淑云的陪嫁婢女,勤快老实,性子也柔顺,最得顾家老太太的心。可不知怎么的,顾家老太太一去世,这兰香就被姜淑云打发回了姜家,后来听说是做了姜家大郎的通房婢女。瞧何嫂那欲言又止的样子,李玉娘也能猜到点内情,只不过顾家原来的隐私,她这个外来的知道的越少越好。趁着小英只顾向顾洪献殷勤,姜淑云又紧盯着小英的当口,李玉娘悄悄地巩固着在顾家的小小地位。专心讨好老板娘和小开,外带精心打理她自己的小活计。小半个月下来,不仅打了十几根络子托何嫂拿出去卖了。还自己动手绣了一只荷包。虽然绣花这一项,很是不及格,可是造型上却算是创新地有别于一般方形、菱形、锁形、如意形这些传统的荷包。来了个可爱的向日葵形小荷包。其实,所谓的创新完全是因为绣花的手艺太差,想破了脑袋才想起可以在造型上玩玩花样。用那些小碎布拼出艳丽的花瓣,再用线缝出两道弯弯的笑眼。虽然何嫂直说古怪,李玉娘却越看越觉得可爱。荷包一做好,便把那缕胎发放进收好,每日里那只荷包都不下身,就是睡觉也是带在身上。不知道儿子究竟是叫什么名字,她就自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可乐”。每次在无人时抚着荷包低念着这个很现代的小名儿,她就会记起自己究竟来自哪里,提醒着自己莫也象那些女人一样只沉溺于这小小的院子里。揽下了洗衣服的活儿,在姜淑云不注意的情况下,她已走出了顾家的院子。每次在井台上和沈三娘她们碰在一起时,是她这段时间最开怀的日子。很久没有这样和一众朋友边干活边说笑,更何况还能偶尔逗逗沈三娘带过来的小囡囡。相处得久了些,她才知道那个孟家嫂子是个二嫁妇。因其前夫身弱而亡而偕子再嫁。受记忆影响,她初闻此事大感惊讶。不好当面直问,只背着人时拉住沈三娘。怎知沈三娘听了她的疑问后竟瞪大了眼看她,好一会儿才笑道:“咱本朝太祖皇帝还嫁寡姐于爱将呢就是真宗皇帝的刘皇后,年前去的那位曹太后,两位老人家不也是改嫁的吗”看着李玉娘一脸震惊的表情,沈三娘眨了眨眼,挺奇怪地看着她,“莫不是这些事你都不知道”大有你这女人怎么这么孤陋寡闻的意思。被她看得心虚,李玉娘汗颜地低头。作为一个不大关心历史详情的现代人,她还真不知道宋朝连皇后都有这样二嫁的。也难怪看这些女人的意思,对孟家嫂子全不见半分芥蒂呢敢情,宋朝的女人改嫁是件很平常甚至是得到大宋律法支持的事情。经过扫盲,李玉娘的心情豁然开朗。既然大宋对再嫁女都这样宽容,甚至还以帮寡妇再嫁为荣,那她又自己纠结个什么劲呢人大宋的的舆论又不会单只冲着她这么个女人来不是。心情大好,脸上的笑也是能看出来。不知是不是姜淑云最近心情郁闷,看到她的笑容觉得刺眼,竟开始敲边鼓震她。大意就是说洗衣服就在家里洗好了,没必要总是往外跑李玉娘默然听着,眼角一挑,瞥了一眼在一边忙着手里绣活的小英。低下头,嘴角勾起一抹笑。“娘子,玉娘知道这几日是有些过了。只是,”垂下头,她做出泫然欲泣的表情,“那抱着孩子的女人”不用她把话说全,姜淑云已知她的意思。看着她一副要哭不哭的表情,就是想说什么也不好说下去了。再怎么着,她也不能做出恶妇的样子,让人看了笑话。从姜淑云房里出来,李玉娘等在外面,见小英出来便招了招手,两人一起转到影壁之后。回身看着小英,李玉娘笑盈盈的还没说话,小英就已经先自己认了:“玉娘姐姐,你可莫要恼我。实在是娘子问我姐姐去了哪儿,我才不得不说的。”“那是自然,娘子相询,你我这样的下人又怎么敢不如实相告呢别说小英妹妹你,就是娘子有什么事问我,我也不好隐瞒欺骗她啊”眯着眼,她笑看着脸色突变的小英,但笑不语。这丫头是个傻的,这阵子对顾洪献殷勤献得那么明显,还只当没人看出来。却不知她就算不去告状,姜淑云手里的刀都随时准备落下来了。被她这样笑看着,小英脸上忽红忽白,只勉强笑着讨好她,“姐姐,小英原是个不懂事的,不象姐姐见的世面多,又这样聪明。若是小英有什么做错的,姐姐尽管教训便是,多多担待吧,谁让小英叫着姐姐呢”“那是自然,咱们姐妹是什么样的交情呢”李玉娘轻轻拍着她的肩。笑得灿烂,可心里却是冷笑。说什么姐妹,当面笑脸相对,背地里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用刀子戳人呢两人相视而笑,正要转回院内,却突听得“啪啪”两声,却不知是什么人在外敲门。目光一对,在对方眼中都见着惊讶之色。这个时候,可不该是顾家父子回来的时辰。却不知,是什么人来访。转过身,李玉娘上前几步,拨开门栓,缓缓拉开门来第一卷宅院 第二十三章 顾家来客打开门,门外却是一个陌生的男子。一件淡青襦衫,眉若刀削,面带不耐之色。若不是李玉娘开门,怕又要提起拳头砸门了。“这位”见那男子抬头看到自己,露出一丝惊讶之色。李玉娘暗觉这人大概是认识顾家的,言语间便多了两分客气。却不想那男子翻着眼皮打量了她两眼,却是半分也不曾给她留脸面。竟“嗤”地一声冷笑道:“倒有几分颜色,难怪有人舍得银子了。”李玉娘面上一沉,虽未当场翻脸,却到底透出几分不悦,“这位官人可是寻人”“寻人是寻人,不过不是寻你这小娘”男人轻佻地笑着,抬脚便要往里走。李玉娘待要拦他,身后小英已走过来,发出一声惊呼:“二郎”听到这个称呼,李玉娘迅速脑补。要说二郎这个词,最出名的就是那位武二郎了,难道说这惹人厌的男人竟是顾洪的弟弟还没等她想透,那男人竟一步上前,毫不忌讳地紧贴着她的身体穿过。依旧是用那种轻佻油滑的语气同小英笑道:“有些日子没见,小英倒是越长越水灵了。”李玉娘汗毛直竖,下意识地往旁边避了下。小英却竟是对这样的夸奖很是受用地娇笑着回道:“二郎今天来,是见大郎吗可是不巧,大郎往学里去了,得下晌才回来呢”那顾二郎也不在意,只挥手道:“嫂嫂不是在家吗就是大哥不在也没什么的。”眼看着他一走一晃身体地跟在小英身后往里院去了,李玉娘抬手搓了搓手臂,“呸”地啐了一声。又是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个二郎,让她的眼睛、耳朵都受罪。转过影壁,正看到何嫂拉着一张脸。听到李玉娘询问,更是不屑地翻了翻眼皮,“不过是大郎的堂兄弟罢了,混吃混喝的无赖子,还好意思说自己也是个读书人。”照何嫂的说法,这叫顾润的男人是顾洪的堂兄弟。虽然是堂兄弟,却并不甚亲厚,当年顾家落败之时,这顾润父子可是半分援手也未伸过。待到顾家兴旺起来,那顾家伯父又去了之后,这顾润便沦为一家无恒产的破落子。平时不事生产,专与那些无赖行厮混,每过月余,必会往顾家借钱,却从不见还。听罢何嫂的介绍,李玉娘摸摸头,暗道这姜淑云莫不真是有钱烧的一个借钱不还的无赖,有借无还这种事一次也就够了,怎么还能一次又一次地任其索取呢还是古代人都这么仁义,情愿白养这种看起来就不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的家伙本不想往前凑的,可因着小英只在外面唤了一声要水却不曾进到厨房里来,李玉娘也只好又往正房里去了一趟。往正房的一路上,她都一个劲地端详手里半托半提的水壶。这东西,和酒壶一样,细细的壶嘴,虽然好看,却实在不象是装水的东西,也不知何嫂怎么让她用这个叫“汤瓶”的东西装水送过去。进了屋,她先是向坐在主位的姜淑云施了一礼。目光一扫,却见小英竟跪坐在案后,缓缓放下手中的一只漆盘。盘中有青色茶盏数只,又有竹制筷子、勺子,小磨等李玉娘不太认识的东西,脚下还有一只小炉子,虽然李玉娘叫不出名头,可看样子却挺象日本茶道之类的东西。穿过大半年,却还真是没有见识过这个。李玉娘把汤瓶送过去,见小英目不斜视,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也不敢高声,却不曾转身出去,而是退后一步细细看小英的动作。只见小英先是把茶具一一列开,又把茶盏拿起向那顾润展示了下。李玉娘偷眼看去,原本轻佻的顾润竟也是一副肃穆之色,不禁大奇。也知道这茶道多是待客时才会以这样繁复的方式展示,只是没想到一直看起来不怎么机灵的小英竟也有这样的技艺。抬眼看看那顾润,李玉娘还是不觉得这样欠债不还的家伙配得到这样的招待。不会想想姜淑云爱面子不肯失了礼数的性格,也就释然了。只见小英先置炭于炉生起火来,置汤瓶于上。又自茶罐中取出干茶又并得料,置于像磨药用的小磨中,研磨成粉。待水沸二遍,水滚如珠时,便持汤瓶将茶盏烫过。李玉娘虽不知这个动作是叫“盏”,即是预热茶杯,却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好咖啡当然要用热杯子来装”。那是一个咖啡店的老板说的话。想来,竟是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又用小勺将茶粉置于杯中,冲入少许沸水调成膏状,而后又持一个看起来象是小扫帚似的竹筅,一边冲入沸水,一边以竹筅点出泡沫状李玉娘暗里撇了撇嘴,看着那白白的一层只觉得恶心。却不知这层泡沫也是有讲究的,名为“汤花”还要求色白、形美、经久不散。看小英郑重地捧茶献上,眉目间竟颇有优雅之意,很象艺术家刚完成一幅杰作般的舒意,倒也有些佩服小英的这套技艺。看这一整套动作就和日本茶道没什么两样,想来在茶道传入日本后,是真的得到了最好的继承。李玉娘也颇有些感慨:有很多技艺,虽起于中国可最后传承最深。传播最广的却反倒不是中国,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小英的手艺倒是越来越好了。”顾润笑着赞道,唇上尤沾了一抹泡沫。李玉娘眼角一抽,转开目光,却瞥见姜淑云嘴角那一抹若有若无的浅笑,显然对顾润的话并不以为然。虽然李玉娘不知小英刚才做的那一套茶艺动作,其实就是婢女专用的技艺。却能理解李玉娘对自己这个婢女日愈加深的不满情绪。“嫂嫂,今天上门却是为求嫂嫂帮手的。”放下茶盏,顾润倒不避忌还有旁人,很直白地对着姜淑云开口,不论从神态还是语气,都是理直气壮的。要不是李玉娘早知这人来意,还真无法想象一个人开口借钱竟能这样的态度。姜淑云却只是淡淡一笑,想来也是同李玉娘一样心底也已有了分数。“帮手不知二叔这次又是什么事情莫不是又欠了哪家柜坊的银钱”这柜坊说的却是赌场,李玉娘在朱家时却也听过。知道宋朝赌博成风,而且花样繁多,宋初时还严惩赌博者,可到了现在,却是禁无可禁,放任自流。甚至连皇帝、文人、官员都以赌为乐,大有华夏大地无处不闻赌声之盛况。听得姜淑云语带轻慢,顾润也不在意,只笑道:“博棋为乐,风雅之事,嫂嫂是没有见识到那般情形,若是见了也会热血沸腾的。不过,”话锋一转,他正色道:“此番小弟却不是为了还赌债,而是真有一件要紧的事来求嫂嫂的。”听他说得郑重,姜淑云却去了几分不屑,便温言相询,谁知那顾润一张嘴,却道:“还要向嫂嫂借纹银百两。”闻听此言,姜淑云险些气劂过去。虽然顾润总是以各种名目来借钱,但每次却不过十两、五两这样的,虽然从未还过,可想想婆婆临终前莫要记恨顾润父子的嘱咐,她也就只当是花钱白养了一个人也就是了。可没想到现在顾润居然一开口就说百两纹银,就算顾家现在小康之家,过得颇为富足。可她也一直都是李俭持家,甚至连换一套大点的宅子都不曾,哪似这顾润竟好似她们家的钱是从空中平白掉下,取之不尽似的。心里恼了,脸色也就淡下来,抬眼看着面色如常的顾润,却是一笑,“叔叔来得却是不巧,你家兄长今日竟是不在家,这么大一笔银钱,我一个妇道人家却是做不得主的。”虽然李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