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是位置不太好,挨着大山,路不太方便,土地不多,不过庄子是新修的,今年秋天刚竣工。“既然如此,不如你就在庄子上结庐而居”刘健给他出主意:“就说给你父亲守孝,反正你那里离你们家祖坟也不远。”“远着呢。”吴有为当时就知道,那是俩地方。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中间隔着老大一座京城。“那就说你身体不好,在外休养”刘大夏道:“你这么回去,等我们走了,可真就。”吴有为接话道:“真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原主不就是这么憋屈死的么。“贤弟既然知道,可想好了怎么办”吴有为这话说的,让刘大夏和刘健都乐了一下。当然,只是一下,毕竟是在人家父亲的丧礼上呢。“请刘兄你将家里卖出去的仆人都买下关好,只要他们在你手里,想必管家会照拂小弟一二,我在前院住着,除了兄长外,她们就算是想让我去后院,也得有个理由啊”吴有为道:“请安的话,初一十五,我就跟着嫡兄共进退”作者闲话:卷一 宅斗011 中场休息这样的话,就算那老婆子想干点什么,也得顾忌一下她大儿子。再说了,她能干什么杀了他给她十个胆子,她也不敢因为他不是无名无姓的庶子,他是一个举人,顺天府应试过了的举人一个十五岁的举人,连座师都没拜见却让座师记住了的少年举人。他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是不可能悄无声息就过去的,而且这里可是京城,不是什么偏远山村。顺天府乡试中举年纪最小的吴有为,说出去也是一号人物。所以吴有为一点都不怕老太婆动手,他就怕老太婆动心思,毕竟她站着大义的名分,是他的嫡母,在这个重视孝顺的年代,实在是一把天然的兵器啊。刘大夏听了点头道:“这也挺好,跟着嫡兄共进退。”“还有,就是麻烦你们,三天两头上门来看看我。”吴有为苦笑一下:“看看我还活着没。”说实话,这样做,最保险不过。“吴老夫人不至于吧”刘健咋舌。“你以为我是怎么病的”吴有为小声道:“我是看到一个大丫鬟在我门口解衣带,我一着急,从我书房的后窗户跳出去的,我书房后窗户那里是花园的水榭。”然后原主就掉进了结了冰的水里,现在十月份,还没有结结实的冰层承受不了多大的重量。两个人听说了,又叹了口气。刘健家道平凡,他实在是想不出,一个五品官的人家就这样了,要是那一二品的,还不得。吴老爷生前是正五品的十四所千户,虽然挂的是虚职,没什么实权。但是死后晋升为从四品的镇抚使,算是哀荣了。刘大夏倒是因为在家的时候,家里是个大族,反倒是有些体会。“好,我们隔三差五的来看你,就说给你带了功课,你守孝不好出门,我们来给你送也一样,顺便看看你。”刘大夏想了想:“跟我一起上京的还有四个仆人,我派遣两个就守在你家后院门那里,我记得你说过,那里是通向你那院子的你有个什么事儿,就丢个纸团出来,他们俩都认识点字,可以传递个消息。”“多谢刘兄。”吴有为恨不得他们亲眼目睹那老太太欺负他的场面呢,可惜,办不到。不过有个对外联系的窗口也好,而且他们俩隔三差五的过来看看他,也能起到震慑作用。父亲刚去世,他不可能马上分家。起码要等到守孝过后,除孝了,才能提起分家之事。他还有三年时间,需要熬过去,想一想,真是头疼。“你闭着眼睛休息一下吧。”刘大夏看他苍白的脸色,真是心下不忍。“唉。”吴有为听话的闭上了眼睛,他昨晚一夜没睡,熬出了黑眼圈,今天看着就特别憔悴。闭着眼睛在车里头晃悠,心里想着事情。他早就打听过了,现在是天顺六年,吴有为知道,天顺八年,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病逝,也就是说,如果要考试,错过这次机会,他不止要等三年,是要等五年才对。天顺六年的顺天府乡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两位主考官都送了祭礼,也都关注了吴有为这个少年举人,吴老夫人恨得牙痒痒。天顺七年有会试,八年有殿试,他能记得这么清楚,不是因为这是明景帝最后一次科举,而是这次科举,出了个牛人,李东阳这个牛人李东阳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十分高: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只可惜,如果老头子不死的话,他就可以跟这位同科了。不过细想想,如果老头子不死,原主也不可能悲伤过度跟着去,他穿过来指不定什么样呢要是个乞丐什么的倒还好,如果俩魂争一体,那可就乐了。非被当成神经病不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他只能曲线救国了。作者闲话:卷一 宅斗012 都不是普通人外面,没有了吴有为的对比,骑在马上的吴俊也算是个孝子了,因为他也时不时地举袖拭泪,看着还像那么回事。想一想李东阳,他只能跟这位是同科举人,却不是同一科进士,而且俩人没交集,可惜了,以后一定要抱好这位的大腿。不过,他身边坐着的这两位也不是凡人。坐在左边的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代名臣、诗人。天顺三年乡试第一,就是解元。天顺八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关键是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如果有人细查的话,会发现这位简直是个斗士他极力反对权阉,刘瑾等号称八虎,他就是打虎的武松,他遭了很多的罪,其实三岁的时候还被刘瑾使手段流放戍边,但是他官声好,他路过的地方,上演了古代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百姓们在他穿着布衣徒步经过的时候,携筐送吃的,刘大夏所到之处,人们为之罢市、烧香祝刘尚书生还。等到了戍所,各部门怕得罪刘瑾,不送食品不来慰问,却有儒学生徒送吃食给他。吴有为求救的时候,就已经挑好了人,刘大夏年轻的时候就刚直不阿,遇到这种事情,他肯定会伸出援手。再说刘健,此人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人;在历史上,他是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刘健师从于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八年其实是天顺四年,不过剧情需要,大家理解一下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接替徐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治十五年,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其后被削籍为民。刘瑾被诛后复官。嘉靖五年,刘健逝世,年九十四。追赠太师,谥号“文靖”。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二卷。刘健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崇儒兴学,注重实务。居官敢言,极陈怠政之失,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旁边两个护送他的人也不简单,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日后也是高官,现在有交情,总比以后攀附的好。而且他们现在都还年轻,都是热血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共鸣。他这么想,也是没办法,因为他终于想起来,为什么“吴俊”这个人名让他在明朝都能有印象了。作者闲话:卷一 宅斗013 各有思量这四位精挑细选之人,以后跟他的交情都不同,他们都是天顺六年壬午科应天府乡试的中举之人。同时,他们也是两年后会试,殿试进士及第之人。随后他们会做庶吉士。庶吉士这可是个好职位。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明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发展到后来,到了清朝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所以随着原主考中举人,又要会试的时候,吴老夫人跟吴俊才会这么着急。骑在马上的吴俊也在想事情。庶弟很聪明,而且父亲护着他,才十五岁就是举人了。一旦进士及第,这么年轻的进士,吴家将再也压制不住吴有为,十二岁的秀才,十五岁的举人,恐怕,他进士及第,也就十八岁。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经科是古代科举科目,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十八岁的进士啊想当初,多少人家登门给庶弟说亲,母亲都没同意,那些人家,一个个都比吴家厉害,给庶子说那样的亲事,岂不是让那庶子爬上了天父亲为什么激怒之下去世了当时只有他跟母亲在场,管家都是守在门口的,因为父亲知道了二弟的事情,知道了母亲当年的所作所为。而母亲,却说让二弟娶她娘家表姐的女儿。表姨是少年守寡,就这么一个女儿,惯得不成样子,而且他们家,是要一个上门女婿的。父亲本就身体不好了,一听这事儿,急怒之下,气急攻心,一口气没上来,就去了。当时他跟母亲吓坏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