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个问题。那就是科举制度到底合不合适。如果真以为科举制度是万金油,那绝对是错上加错了。宋朝大力推举科举,重用士大夫,可惜,这种依靠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都是什么样子,后世就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像宋朝的有名的大臣唐宋时期的采飞扬,才气无双的司马光,你看他执政以来选择的是什么路线一味卑微求和,为了息事宁人,一退再退,而西夏当时却毫无感激。司马光差一点将绥兰二州全部还给西夏了,大家纷纷反对,包括他的老朋友老战友范纯仁都竭力反对。就这样还是归还了浮图、安疆、葭芦、定远四堡寨,安疆堡就是疆砟堡。再看看地图,那一堡寨不是门户至于欧阳修也是一个极品,他是北宋青天包拯的接任者,知开封府尹。也就是相对于后世北京的市高官。这样的高官,欧阳修直接来一个无为而治。除了文章,司马光和欧阳修几乎没有政治上的建树,而且所有的政策,几乎都是累国累民之政。实行科举不过是为了减少士族门阀对权利的控制,冉明也发现除了王猛之外,他培养的那些寒门学子,在政务处理上非常不足。特别是那些穷怕了寒门士子,都非常贪婪。还有后世的那些大v公知们,其实和士大夫一样,都是一群只会玩嘴皮子的人,指望他们做事或是依靠他们的意见做事,肯定下场会很惨。科举制度,冉明没有一下子推举出来,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冉明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在冉明后世的华青集团里,只要是名牌高校毕业生通常都非常傲气,但是手里却没有真实能力。对于那些眼高手底的学霸,冉明在内心里其实是不喜的。科举制度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科举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像王猛那样的人,太少了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不过,因为魏国这个时候政治还算清明,他们倒不敢过份。对于贪官的处理上,冉明和冉闵的态度的政策都是一样的,贪污可以,但是得做事。冉闵不会像洪武大帝那样贪污六十两按购买力就是一百多石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千块人民币就剥皮充草。但是像郑申这样,既贪污又不做事的官员,冉明就不会姑息了。别说出身是郑氏,就算他是内黄冉氏一族,冉明也不会放过他。如果因为郑申事情,郑氏想要反击,冉明不介意借用民意,给郑氏放点血。可是李业不知道冉明的想法啊,他只是感觉冒然对付郑申肯定会受到郑氏的反击。冉明却采取了他最喜欢的方式,公审郑申。把郑申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恶事都揭露出来,那些百姓都疯狂了,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冉明就顺应民意,把郑申给咔嚓一下砍了,把从郑申抄出来的钱向那些士绅商贾购买粮食和药品,老百姓和地方士绅商贾,都得到了实惠,也算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李业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从冉明抓捕郑申,再至公审郑申,如果郑氏要救郑申完全有时间,可是郑氏偏偏沉默了。李业不知道,面对冉闵这个铁血皇帝,郑氏也怕啊。他们怕冉闵把郑氏作为反面典型给树立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郑氏没有了名誉,也就全完了,别说只是一个郑申,就算是砍了郑氏家族的家主,只要可以保住郑氏,他们也会这样选择的。冉闵出了邺城,从内黄至汤阴,然后继续南下。由于冉闵所部都是轻装部队,都是魏国最精锐的部队,就算是全副武装,他们都可以做到日行一百二十里。轻装行军,速度就更快了。尽管冉明为了救灾,为了减少部队士卒的负重,就解除了铠甲和弩机、枪、矛、盾等装备,但是冉闵不同,他是魏国的皇帝,自然有一部分军队是全逼武装的。像射声校尉张艾,就特意留下了两部一千人的破甲弩弩射手,而将军石越则同样保留了越骑四部共两千人马的全副装备。三千精锐部队拱卫着冉闵,一路浩浩荡荡的行去。尽管如此,“天聋子地哑”的张平也不敢大意,大灾之年,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现,万一大军所过之处遇到山洪暴发,或者是山体滑坡都是一场灾难。由于大雨泥泞,部队行动速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就这样,张平还派出了大量好手,和斥候一起,充当开路先锋。黄墟是古代地名,通指镇江黄墟镇。事实上,也并不是那么回事,在晋书慕容暐载记:“暐遣其将慕容厉与温战于黄墟”桓温三次北伐与燕军交手,就那第枋头之战中失利,燕军也没有打过淮河,更不可能抵达晋朝建康的门户重镇京口镇江。事实上这个黄墟是指陈留附近的黄城。水经注陈留小黄县有黄乡。杜预曰:外黄县东有黄城,兵乱之后,城邑丘墟,故曰黄墟。”而这个黄墟其实就是大体后世的兰考与开封倒交界一带,当然在这个时候,也是黄河水灾的重灾区。由于这里土地大都是盐咸地,不仅产量低,而且气候恶劣,不是旱灾就是涝灾,别说收成了,连种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所以黄墟几乎成了真正的废墟了。在空旷的黄河大堤上,一行六七人推着一辆马车拉着一个棺材艰难的行走着。就在这时,突然一人迎面而来。“军队还有三十里就到了”那名坐在马车上,背依靠着棺材的汉子道:“时间差不多了,就在这里动手”七八人共时从马车上抽出铁锨,在河堤上挖地。不大一会儿就挖出一个两太丈余宽,八尺深的大坑。“差不多了,快将棺材放进去。”领头的汉子吼道:“被发现就麻烦了”第733章冉智急于上位第733章冉智急于上位事实上他们已经被发现了。“天聋地哑”为了保护冉闵的安全,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像他们这么一群人在这个时候游荡在河堤上,自然不会显眼,可是当他们拿出铁锹在河堤上挖坑时就引起了“天聋地哑”成员的注意。中国人虽然土葬,可是从来没有人把亲人埋在在河堤上的,这个反常现象,就让“天聋地哑”重视起来,发出讯号,一刻钟的时间,周围几支斥候骑兵也赶到现场。“你们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领头的头目道:“被发现了,分散逃,快”可惜,他们不是骑兵,被魏国斥候和“天聋地哑”包围的他们岂能轻易突围而出,除非他们拥有慕容垂、邓羌、邓遐、周楚一样的武力。一番激烈的交战,总共七名可疑人四名当场被击杀,其中一人中箭跌落黄河河内,生死不知,另外两人重伤被俘虏。然而,打开棺材之后这些斥候和“天聋地哑”立即意识到了不妙,问题太严重了,搞不好天都塌了。棺材里根本没有尸体,而是堆放着用蜡绝包裹的火药,当量还不少,足足有五六百斤。“天聋地哑”把消息第一时间报到了张平那时。张平不敢大意,亲自抵达现场查看起来。可是到了现场,张平又发现了问题。那两名重伤俘虏居然服毒自尽了,这些毒药和“天聋地哑”成员为避免泄密所准备的毒药一样。当然这些不明身份的人不是“天聋地哑”,拥有这种秘密毒药的,世上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天聋地哑”的学生,荆展帮助冉明建立的天眼。还有一个证据,直指天眼。那就是这些人的武器,他们使用的兵器有袖箭,还有柳叶刀。所谓的柳叶刀其实就是缩小版的横刀,有道是一寸长一寸强,这种制式刀具临阵对战威力不大,所以打造的并不多。但是这种刀具大部分都是“天聋地哑”和天眼使用的。更何况那些火药,世界上只有桓温和冉明拥有。魏国也只有四处有能力制造火药,既不其、邺城和洛阳,最后一处在上邽。从这些不名身份的人来看,无论如何也和冉明逃脱不了关系。张平怀着沉重的心情,将黄墟这里发现的情况告诉了冉闵。“什么”冉闵神色凝重的道:“居然出了这种事”“正是”张平虽然口不能言,不过他会读唇语,只要是在视线允许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理解冉闵的意思。冉闵又道:“那如今情况如何了”“多亏发现及时,在斥候配合下,所有敌人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就已经被消灭了。”张平打着手语道:“总共七人,其中一人中箭落水,生死不明,其他四人当场格杀,另外两人则在被俘虏后,咬破了藏在牙槽内的蜡丸,服毒而亡”冉闵陷入了沉思。在黄河河畔,居然丧心病狂的用火药炸河堤,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首先这个火药刚刚发明出来,并没有扩散开来。当然也不排除葛洪、杜炅、孙泰之外的那些方士会制作火药,可是他们肯定没有将硝、硫磺进行深加工提纯,况且他们不懂火药的真正比例,不可能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火药。难道真是冉明做的冉闵摇摇头,如果这是冉明在幕后主使的,这样冉明就太让冉闵失望了。冉闵闭上了眼睛,沉思片刻,突然睁开眼睛问道:“张平,你怎么看”“臣只是有几点疑惑”张平神色平静的打着手语道。冉闵心里微微一动,望着张平的目光多了一丝不寻常的韵味:“但说无防”张平突然指着一柄带着血的柳叶刀道:“这种刀是秦王殿下就藩国胶东国时命人打造的一种刀,但是这种刀近战威力不足,只适合暗杀,所以打造数量并不多,只装备了“天聋地哑”和“天眼”,这种刀,简直就是“天聋地哑”和“天眼”身份的象征,所以一旦有保密需要,“天聋地哑”和“天眼”都不会采用这种刀具。像炸河堤这种影响恶劣的任务,根本没有必要携带这种自暴身份的刀具,更何况这并不是暗杀,正面近战,横刀的威力反而比柳叶刀更大”冉闵点点头道:“还有吗”“有”张平接着道:“第二点,秦王殿下所组建的“天眼”是平所教导出来的,天眼也可以说是“天聋地哑”的学生,平私自做主,在荆展等三十五名学员中发展了十一名咱们的人,这十一名天眼成员,其中有三人战死,一人受伤退出天眼,其他工人均是天眼核心成员,像如此重大的行动,他们肯定会得到消息,但是他们并没有传出任何关于这次行动的消息。”冉闵道:“难道秦王不会发现他们的身份,把他们架空或灭口呢”张平笑了笑,道:“秦王殿下自就藩秦国,从开元元年三月开始就陆续把天眼成员从中原调开,天眼的工作向河湟、西域转移了。如今天眼在邺城只剩下两点据点,有霍棋、霍蕊兄妹二人负责,连外围成员都算上,不过才二十一人,这些天眼成员,都有记录。”张平的潜意思是告诉冉闵,冉明就算有心去做,事实上他也没有力量。如果冉明在这里听到这些话,恐怕一定会惊出一身冷汗,冉明自以为秘密的事情,其实都在“天聋地哑”的监视之下。“那,河畔的事”冉闵沉吟道:“难道和秦王无关”张平又取出两个纸包递给冉闵道:“陛下请看,这两种火药。”冉闵根本不用仔细看就发现了其中的区别,一种是黑灰色粉末,一种纯黑色颗粒。冉闵指着这火药道:“这,这”张平道:“若是平猜测不错的话,我们魏国的四个制造坊,火药并没有外流。自从火药投入制造以来,秦王殿下和葛仙翁就以水和草木灰与硝土搅拌后进行沉淀,采取重结晶的办法得到的纯硝其实纯度只在百分之九十士治理天下,是士,他们为大魏血战,也是士,是军士,是武士。战胜天灾,保住河堤,保护河洛百姓,他们都是大魏的无双国士”除了第一天,他们确实辛苦之外,现在已经好得多了,在冉闵的命令下,包括各沿河各郡县的民夫、郡国兵、以及官员、衙役,甚至连牢房里的罪囚也带上去了。包括魏国精锐部队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都赶至黄河大堤,秦军骑兵只是承担水情侦察的任务,哪里出现险情,立即通报,后面就会有人上去处理。不仅民夫和官员,还有粮食和药品,然而这些仍不够,这么多人拥挤在一起,肯定会出乱子的。像什么敲诈勒索,奸女,等犯罪案件也层出不穷。冉明也表现出了极其强硬的一面,只要是被他们知道的案件,没有姑息,也没有从轻发落,更没有将功折罪一说,无论是谁,直接砍了。直到冉明又杀了数十人,这才威震住了周围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们。人心是稳住了,但是黄河大堤岌岌可危了。第734章英雄迟暮第734章英雄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