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5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510(1 / 1)

至于后世所提起的马耕,别说是现在中原及周边的马种,就连欧洲也没培育成功重挽马。没有重挽马,什么马耕和马拉火车都是闹笑话,牵引力重载的情况下,普通的乘用马跑不了一里路就废掉了。历史上是欧洲有野生的重型马,那里的人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利用重型马培育出了重挽马,然后再与其它马种杂交,得到了偏向挽力的乘挽两用马。有了重挽马,才有了欧洲人的马耕,才有了四轮的载货马车,才有了马拉火车。用亚洲的乘用马,不管是蒙古马还是阿拉伯马,做这些都远远比不上老黄牛。哪怕牛的生活性不适宜跑长途运输,必须花大量时间吃草,但最少不会一两天就累死,还累死也跑不了几里路。中国建国初期开发东北时的马耕,是建立在新培育的挽马基础上的。没有那些杂交出来的挽马,哪怕家家户户养上几十匹也是白搭,中国的马干不了牛的活。现在这个年代,就是从欧洲引重型马进来,徐也等不及培育出堪用的重挽马。那样的时间是以百年计的,哪里能够等得起做事情自然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这里制出来的马车,卖的时候同时配备套具,长套短套各一副。而卖耕犁的时候,也用时配备长短套,与马车不同的是那种套具是牛用的。牛和长套既可以用来耕地,也可以用来拉车,短套则就是驾车用,与普通的牛车套具基本相同。其实与车比起来,这些套具的效果更大,是徐平利用自己前世多年在农村跑来跑去的见识,进行改良的。只是套具不显眼,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而已。重定五等户,马、驴、骡、牛和骆驼等等役畜都不再算进户等资产里面,必然会刺激民间多养。有了更多数量的役畜,再加上新式的便宜车辆,便于社会的交通往来和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能力的增强,再反过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徐平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商品经济在这个时代发展起来。有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便会促进生产力前进,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到那个时候,哪怕就是减税,官府收到手里的钱粮也会有巨大的增长,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第66章 新鲜一个汉子停住驴车,上前对门前闲坐的唐老儿道:“主人家,路上走得口渴,讨口水喝。”唐老儿上下打量了汉子一番,指了指旁边的桌子上道:“那里有碗,壶里都是早上烧开的热水,你尽管倒了喝。我这里临着大路,那壶那碗便是为了方便来往的客人。”汉子谢过,自己过去在碗里倒了一大碗水,一大口一大口喝进肚里。唐老儿一眼看见不远路上停了一辆崭新的马车,没上清漆,透着木料的新鲜颜色,看起来特别结实厚重。一时好奇心想,走过去围着转了一圈,看个不停。汉子喝过了水,回到车边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对唐老儿道:“这是我新到洛阳城里买的车子,闲时在乡里拉些货物。主人家是见过世面的,看这车子怎么样”唐老儿上前摸了摸,摇了摇头:“好是说不上多好,不过胜在结实。”汉子扬起头道:“我们乡下人家,不就要个结实吗我挑了一个多时辰,榆木的呢”“那倒也是,结实耐用比什么都强。”唐老儿点了点头,又低头看了看。“你这车的车轮不错,包的铁皮厚实,而且看起来也细密。我这店前这些日子过了不少这种车子,就你这车的车轮最精彩,必然耐用。”“那是,我挑来挑去,就这一辆的轮子铁皮包得最好我取走的时候,那个卖车的主管一再舍不得,说是给自己亲戚留着的呢”这些车辆的车轮都是木制,包括轮毂和轮辐。制好之后,再在外面包铁皮。铁皮是铸铁的,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细密的上在木头车轮的外面。这铁皮的用意与给驴马蹄上用的蹄铁是差不多的意思,也是差不多的用法,磨损厉害了可以更换。别看这些小铁块不起眼,这车轮的成本绝大部分都花在了上面。哪怕是徐平再怎么扩大炼铁规模,钢铁依然是难得的东西,一用成本就上去了。看过了车,唐老儿问汉子:“你是哪里人怎么就想来进城买车了”“不瞒老丈,我世代住在彭婆镇乡下,那次到镇里见好多辆这车子,当时一眼就看上了。问赶车的人,才知道咱们西京城里出了这种车子,只要乡里有人作保,骑着匹马到洛阳城里,便就可以赶着马车回去,等到秋后才一起算钱,而且不要利钱。有这种好事,我自然就要买一辆回去。不瞒老丈说,我们那里都是大山,也不陡峭,车子勉强走得。秋后山里的东西,甚至砍些树木都能卖钱,有了车子,山里随便拣拣都能还钱啦”唐老儿连连点头称是,山里面地广人稀,土产又多,只要你有办法运出来,自然到处是钱。鼓婆镇也在南下的大道上,镇子位于伊河的谷地,两边都是大小不一样的山。其实南下大道之所以呈这样的走向,先折到汝州去,本就是因为顺着山川河谷的走向。这汉子看起来不是住在镇上的人家,而是周围山里的乡下。他们那里的山都是大大小小的土山,条件好的地方,也有道路能行车马,车子用得上。要是真住在人烟罕至的大山深处,买车也没有用处,只怕运都能运回家去。有山里的土产,有南来北往的大道,还有伊河的水运,这汉子的眼光看得挺准。闲谈了一会,汉子看看天色不早,准备上路,唐老儿道:“你若是以后做起生意来,要赶着车进洛阳城里卖土货,记得到我这里喝一杯酒。我这酒楼,不要看着有些破败,但酒水是极好的,吃食也便宜实惠。这大道上贩运的客人,走到这里都要来喝我的酒。”“一定,一定,下次到洛阳城来,一定来照顾主人家生意”汉子一边说着,牵着马走了几步,一下子跳到了车上,顺着南下的大路而去。唐老儿见车子走远,连连摇头赞叹。这一段时间,天天都有人从城里买了这种马车驴车,赶着从自己门前过。买了车就要运货物,不能闲放在那里,乡下人哪里有那个闲钱看来,以后自己门前的路要越来越热闹了,生意要好起来了吧正在唐老儿瞎想的时候,唐妈妈从酒楼里出来,看见唐老儿,劈头喝道:“你这老儿不做正事,在这里瞎转什么”唐老儿不与女人一般见识,摇了摇头:“我在这里看生意,你知道什么――”“什么时候生意要你看了快,快随我回屋里去,劝一劝大姐”唐老儿吃了一惊,急忙问道:“妈妈,大姐出了什么事情”“唉呀,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听来的闲言碎语,要跟着人家到城里去开什么制衣的公司。老汉,你知道公司是个什么这些是我们这些穷苦人开的吗年前好不容易把在陶化坊的宅子卖出去,好好过日子多少是好怎么就想着要把钱折腾光呢”唐老儿眼睛一瞪:“你婆娘家没有见识,大姐必然是有自己的主意你不知道,布告已经贴得到处都是,自今年起家里的现钱都要算进户等里。我们这种人家,只有十贯,超出十贯之外,要么存入官办的钱庄,要么就去开什么公司。”唐妈妈愣愣地道:“什么是钱庄大姐好像也说过这么一句,我没听明白。”“钱庄就是存钱的地方,你把现钱存进去,他给你几张纸券,要用的时候自然可以到钱庄去取。要是跟人做交易要出大笔钱财,也不用搬钱了,直接两家到钱庄去,把这纸券交割了就是。好像――官府现在也不允许私下里交割――”唐老儿也只是听人讲,理解得并不透彻。钱庄设立,社会上的大笔交易就不能够再采取现钱的形式,而是交易双方一起到钱庄里,立好契约,直接换了纸券就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连钱的影子都看不到,双方只要相信钱庄的库里有钱就行。交易的时候,契约税商税等等也就一起扣掉了,省了征税的麻烦。当然,如果使用金银布帛私下里交易,官府也无法掌控,但契约的有效性便就得不到官府背书,还可能被人检举偷漏税算。第67章 决心已定唐老儿夫妇两个你一句我一句,却不是互相补充,而是各自抢话头。唐大姐只是静静听着,也不吭声。两老口说完,心中忐忑,也不知道女儿听明白没有。见大姐不说话,唐妈妈道:“女儿,你是个有主意的人,不管是以前的嫁妆,还是最近卖宅子的钱,都是自己管着,爹爹妈妈从来不问。只是,世面上人心险恶,你不知外面多少人被骗了,倾家荡产。唉呀,那个惨哪”唐大姐没什么表情,淡淡地道:“妈妈要说什么,不如明说,自家女儿打什么哑迷。”老儿见妈妈神尴尬,忙道:“大姐,妈妈是说,最近官府不是下了要把钱算进户等里的告示你若是怕升户等,有现钱可以放进我们这里。酒楼里宽松,再者阿爹过了年岁,也不服什么差役了,科配也科配不到我们酒户里来。不用听人闲言,把钱白白扔了。”唐大姐叹了口气:“你们想得差了,我一个女户,哪来那些官家科配再者说,当时买宅子时,都漕官人府上都给的金银,并没有什么现钱。”“那你怎么想着去跟人开什么公司那是我们这些人干的”妈妈听了之后,觉得女儿不知在想什么,更加担心,眼瞪得铜铃一样大。唐大姐笑了笑:“我们如何就干不得了我问过都漕官人的小夫人,现在开公司只有好处,官府绝不会坑人。秦二嫂你们都熟识,他家里齐大郎见天到我们酒楼饮酒。二嫂有一个相熟的表姐叫尤三姐,在东京城里的绣院做了十几年。尤三姐的夫君是个禁军,年前到京东路就粮,不幸染上风寒故去了。尤三姐失了依靠,便就离了绣院,回转洛阳来。这个尤三姐一手好针线,也能裁也能缝,秦二嫂一直想与她开个制衣铺子。前几天见到了与我说起,我便就动了心思。刚好昨日进城,见到了都漕府上起此事,小夫人也极是赞同。而且还有一桩好事,愿意给我们铺子里供应棉布。”唐老儿道:“棉布是个金贵东西,哪里有许多卖出来”“别家没有,都漕官人府上却是不缺,棉花本就是他家里庄上种出来的。”大姐说得处处都好,老两口却哪里敢信唐妈妈道:“那个小夫人再是好人,与我们非亲非故,怎么肯如此帮你女儿,那些富贵人家,跟我们不一样的”唐大姐姐摇了摇头:“什么富贵人家小夫人家里原是京城牛羊司的牧子,因为家里面遭了难,才典身进了都漕官人家里。跟了都漕官人十几年,也割舍不下,做了个小夫人。”见爹爹妈妈还要劝,唐大姐道:“一切我都想得稳妥,你们不必担心了。都漕官人公务繁忙,我常去跟话,她也不针害我。”女儿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老两口见她主意已定,知道劝不住,相视一眼叹了口气。唐老儿道:“你一个妇道人家,出去抛头露面做生意,总是不妥。再一个钱上面,几家合起来做生意,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得下”“做生意自有主管,哪里要我抛头露面了至于钱上你们也不用担心,一应记账都是专门有人,这些账目都是官府要审查的,不然怎么叫公司你们还记不记得前些日子常来的那个种大郎,约了齐大郎一起去学什么,他们就是去学记账了。等到学成,官府要给他们发凭据的,就跟官员的告身一般。凡是开公司的,都要有这些人记账,最后报到官府那里去。这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哪个敢乱来你们安心好了”唐老儿心里嘀咕,这连账目自己都管不了,还是自己的生意吗这公司怎么听怎么觉得古怪。又一想,齐大郎也学记账,跟秦二嫂合做生意,那会不会这话一说,唐大姐便道:“阿爹,官家定了这规矩,你想到的他们自然也想到了。我听说那些记账的人日子过得不下于知县呢,谁舍得这出身敢坏规矩”见女儿有些不耐烦,妈妈拉了拉唐老儿的衣袖,口中道:“大姐,我们两口儿已经是老了,你说的这些我们也不懂,不好多劝你。只是记着,自己一定要多个心眼。”唐大姐满口应着,把老两口送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喝了回茶,唐妈妈叹了口气:“年前才刚刚从张十二郎那里学来条新门路,酒楼的生意好起来,拼着再扑买了一年,怎么大姐又出这烦心事一家人,好好守着这酒楼过日子,多少是好唉,怎么就没个安生的日子”唐老儿想了想,跟着叹口气:“罢了,大姐新近没了夫君,又没留下个一儿半女,心情必然不好,且由着她去吧。至多也就是把嫁妆折腾没了,我们两口儿再累几年,酒楼里攒下些钱,有她的退路就是,由着她吧。”唐大姐坐在自己房里,看着外面出神。春天已经来了,冰雪融化,树木吐新芽,就连好长时间不见的小鸟,也又飞来飞去,叫得欢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