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直接是以省试成绩定名次,宋庠的这个“连中三元”是打折扣的。郑戬天圣二年进士第三名,与宋庠同年,两人的私下关系相当不错,但说起为官的气魄来,郑戬对他也毫不客气。这些事情郭谘和刘沆又何尝不清楚但问题是徐平还能怎么做为了这件事去硬抗几位宰执那才是真地脑子不清楚了刘沆提一提马缰,赶上来与郑戬并排,对他道:“天休,为副使想一想,这样做已经是最合适的了。徐副使因病寻医,不在衙门的这些日子,我们务必小心谨慎”“我明白。”郑戬沉着脸点了点头,“只是肚里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刘沆和郭谘两人对视一眼,无奈地摇了摇头。郑戬才真地该去谏院,他也有那个精力跟人天天打嘴仗,在盐铁司查账还真是委屈了他。月亮了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华倾泄在庭院里,如梦似幻。难得像今天一样彻底放开心情,徐平与李璋多喝了几杯,头微微有些发晕,却更加觉得意气风发。送李璋一家到了客房休息,徐平回到了自己的小院。院子里迎着吹来的凉风,深深吸了一口气,徐平抬步进了书房。秀秀默默地跟进来,点起了灯,收拾书桌上的文房用具。徐平在椅子上坐下,对秀秀道:“酒喝得有些多了,口渴,去帮我沏杯浓杯来”秀秀应了,还没有动身,就听见外面林素娘道:“这些杂事,让碧桃去做就好。”见到林素娘进来,秀秀忙上前见礼,扶着她到旁边坐了。此时的林素娘身怀六甲,行动相当不便,在椅子上坐下,轻轻吐了口气,对徐平道:“大郎,夜已经深了,为何还不去歇着”“今天李璋提起,说是我寻医假的这些日子,闲在家里没有事干,难免气闷。他说何不趁着这个时候办个诗社之类,日常寻些同僚朋友来热闹一番,一是解闷,再一个也是联络同僚情谊。我觉着他说的有些道理,看看哪些人合适,写些帖子去请人。”林素娘轻轻点头:“大郎这样想也是好的,总好过没事闲在家里。不过请什么人来,还是要仔细思量。请人不来,失了自己的面子。什么人都请,又失了体面。”“我知道,无非是一些平时有交情的同僚,不需要有那么讲究。”林素娘还要再说,想了一想,还是没有开口。女人家的眼界跟男人终究不同,心眼天然地小了些,对人情世故总是小心眼地精细盘算,实际上哪有那么多讲究与徐平来往的都是有身份的读书人,小肚鸡肠的终究是极少数。秀秀上前,为徐平摊了纸,细细地磨墨。徐平想了想,口中道:“在京城和左近的几位同年,那是一定要的,与我关系最近的就是他们了。总是要先叫他们来捧个场,不至于场面冷清。”说完,提起笔来,给王素、韩琦、嵇颖等人写了帖子。徐平是这些人的领袖,这个面子他们总是要给,日后仕途上还要相互照应呢。林素娘轻轻咳嗽一声,道:“既然是诗社,馆阁里的学士总是要叫的。”徐平摇摇头:“馆阁里那么多人,总有不想来的,而且我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递帖子过去。宋子京判馆阁,给他就行,让他招呼人来。”叫了宋祁,总不能漏下宋庠,兄弟两人地位相当,文名相当,关键是与徐平的关系也差不多,都是有交情但不怎么亲近的那种。至于别一位知谏院的孙祖德,因为有年前的那一场冲突,还是免了,免得林素娘看见他上火。叫了大小宋兄弟,天圣二年在京的进士貌似就不好不叫,叶清臣、曾公亮这些人要单独发帖子过去。天圣二年跟天圣五年的进士都叫了,天圣八年的进士便就不好漏下,这些人与徐平的年龄相当,以后还有几十年同朝为官的日子。关键是天圣年间的这三届进士,徐平前世有记忆的委实不少,日后都有大用,现在搞好关系很有必要。这样一算,招呼的人已经不少了,朝中中下层的官员已经涉及到了一小半。徐平一一把帖子写了,让秀秀封好,把笔放下。秀秀默默地把帖子一一折起来,分门别类放在一边,自己做了记号。徐平心中一动,问秀秀:“秀秀,你说我还要招呼什么人来才不至于被人说闲话。官人我现在不是当年了,朝廷中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不好失了礼数。”秀秀微身笑道:“自然,官人现在是朝里的侍从大臣,怎么是以前可以比若是问秀秀,我说了你可别笑话没有见识。”“尽管说,我什么时候嫌弃过你”秀秀一边整理着帖子,一边说道:“官人送帖子的,不是同年就是你的下属,都是官职比你低的,这样不太妥当吧,凭白让人把官人看低了。依我说,官职相差不多的也应该叫,略高一点的也应该叫,这样才显得心里磊落,到时候也热闹。”徐平听了,不由地笑道:“这一年你回家委实长了不少见识,竟然能够想到这一层好,那便朝里的杂学士,两制词臣也一并发帖子去至于宰执,那就真不能冒昧发帖了,免得被人说我孟浪”备注:郑戬历史上的评价是越是涉及到权贵之家的案子越是积极,而且治案也越是严厉。两件案子很出名。一是宝元二年他权发遣开封府事,因为治下小吏冯士元案牵连权贵,包括吕夷简、程琳、庞籍、盛度等宰执大臣,还有不少官员,一起都受到处罚。吕夷简的长子和次子,甚至被他抓到牢里。还有一件案子就是滕宗谅案,他和王拱辰两人追查到底,也就是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起因。顺便说一句,当时范仲淹是力挺滕宗谅的,两人有亲戚,而郑戬也是范仲淹的连襟,关系也非常之好,案子中郑戬没有掺杂私情。顺便,这些备注我都注意字数,不会算钱的。第111章 故人来信天是一天比一天热了,太阳落下山去,地面上依然翻腾着热浪。徐平受牙的拖累,西瓜吃不得,解暑的酸梅汤喝不得,就连口冰水都不敢到嘴里面。无奈只好拿了个大蒲扇在手里,不停地摇啊摇。徐正的心情大好,喝得醉醺醺的,摇头晃脑,不停地咂一咂嘴,回味着刚才吃进肚子里的美食。今天老兄弟来聚会,西瓜吃了,烤肉吃了,用井水冰镇的果酒也大碗地喝了,人人尽性而归,作为主人的徐正大有面子。徐平只觉热得头发蒙,到父母房里问候过了,赶紧就回到自己的书房里。文人雅兴,书房外面是一丛修竹,又有一个流着活水的水池,热风到了这里被挡下来,房间里便就凉快了许多。房间南面出厦甚多,阳光照不进房里面,房里清凉。在书桌前坐下,秀秀打了盆凉水来,徐平洗了脸,才觉得一身暑气褪去,长长地出了口气。中原不比岭南,哪怕天气再热,只要在阴凉的地方,也能躲过暑去,没有必要搞什么水冷的空调。那东西潮气太重,对身体不好。拿起蒲扇扇了几下,只觉得身体舒泰,徐平问秀秀:“前天发出去的帖子,有没有人回后天六月二十,旬休,可就到了聚会的日子了。”秀秀道:“回的可是不少,官人等一等,我去拿了来看。”徐平点点头,靠在椅子上闭起眼睛,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秀秀拿了回帖过来,站在一边一家一家地念给徐平听。不出意外,韩琦、王素和嵇颖这些自己的同年是回得最快的。馆阁里面那一群天天闲得无聊的官员也都有回帖,而且用语恭敬,他们的地位跟徐平差得太远,没有天大的事情是不能不来的。至于在三司的徐平属下官员,也都甚为积极。后面的杂学士,绝大部分人的地位都比徐平高,就有人不来了,但也都有帖子回来,说明原因。到了两制词臣,舍人院的知制诰李淑和丁度竟然全都表示与会,就连翰林院的晏殊和梅询也都来,只有新近招进京入翰林院的张观表示有事抽不出身。年前因为炭价风波,时任知开封府的张观处置不当,被贬出京城到外地任职。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老实人,处理政事确实不擅长,本身又有才学,经术精通,不到一年又招了回来。大雪炭价暴涨是徐平回京后显露身手的第一件事,刚好张观就做了踏脚石,只怕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芥蒂,不来也在情理之中。听着秀秀念着回帖,徐平有些发蒙,这朝廷里小一半的中上层官员都到,自己人缘看起来不错啊怎么平时就感觉不出来呢却不知徐平现在的身份摆在那里,皇上视为亲政之后最可靠的班底,本身做事也有章法,功劳多得都压身了。不出意外,徐平在官场上前途无量,只等着现在执掌朝政的这一批老人退下去,那就是他的天下了。平时觉得没人跟他亲近,一是因为现在掌权的还是那批老人,无形中都站在徐平的对立面,公事上除了年轻官员,没人明面上站在徐平一边。最重要的,徐平自己每天就是上朝下朝到衙门,时间到了就老老实实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私事上都不跟人接触,又能有什么交情现在他终于开窍了,知道业余时间要跟同僚一起娱乐一下,有心的自然就会抓住这个机会。不说攀上什么交情,最少不至于留下什么负面印象。秀秀把回帖念完,收了起来,对徐平道:“官人,后天来的人可是着实不少,明天你可要养足精神,不要怠慢了人家。”“我需要养什么精神这几天在家里吃饱了玩,玩累了睡,睡醒了吃,多少年没过这么舒心的日子了再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就会懒散坏了。”秀秀忍着笑:“这种日子,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人家常说好日子是神仙过的日子,不就是这样吗,官人怎么还不满意”徐平摇头:“你不知道,人这样懒散是会废掉的”把回帖收拾好,秀秀又拿了两封书信出来,交给徐平:“这一封是年前住在家里的李先生写来的,这一封是什么孟州通判写来的,官人有闲便就看看给他回信吧。”徐平接过信来,先看李觏的。自己生了病,他是应该来信问候的。不过这个年月的交通就是那么回事,他得了消息,再写信送来,一下子就这么多天过去了。都进奏院报是五天一发,李觏从邸报上看到徐平消息的时候,已经不是上朝路上晕倒摔下马来那么耸人听闻了,信里的语气比较缓和,先是问了徐平的身体状况。后面,则说自己已经到了方城县任职,讲了方城县的情况,问徐平的建议。方城县位于群山当中,人口稀少,为下县,而且废置不常。实际上那里的山大多都是小土山,岗地众多,也有不小的平原,水资源丰富,开发起来耕地是不少的,关键还是人口太少。没有人便什么都办不成,不管是开垦荒田,还是兴修水利,首先要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京西路晚唐五代时期大战不断,人口损失太过厉害,不要说群山之中的方城县,很多平原地区也到处是抛荒的土地。入宋以后,由于人烟太过稀少,大量从河东路迁人口到京西,洛阳周围一带人口的恢复还是靠着晋南人口的迁入。仅仅依靠本地人自然恢复,还要更加荒凉。依靠前世的知识,徐平可以做很多事,但缺人他也没有办法,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凭空变出人来。由于宋朝基本不限制农民的迁徒,越是这样荒芜落后的地方越是留不住人,越没有人越是发展不起来,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徐平一时也没有好的策略,只好把信放到一边,想好了再回复。李参也是从邸报上看到了徐平生病,写信来问候。信的后边,讲了现在河阴县的情况。蒋大有的案子还没有审理结束,他的大儿媳妇却已经改嫁了。他儿媳妇本就年纪不大,又带着大笔嫁妆,生过儿子表明是能够生育的,这个年代这种女人根本就不愁嫁。经常还是抢手货,很多有钱人家都抢着要。蒋家的土地便就按照徐平当时提的让租户以社的组织承佃,依照主要生产资料的不同,分为牛社、农具社一些名目,实际就是农村的互助合作社,正是徐平当时想的。第112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徐平府里请了开封城里几班著名的歌妓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了,徐平只是跟着别人欣赏过几次歌妓的歌喉,自己却从来没有照顾过她们的生意。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是一方面,他前世是个很普通的人,不追星,更加不可能过生日或者什么节庆日子请个明星来表演,到了这一世也没有这个习惯。再一个,徐平的欣赏水平也不高,歌妓们的歌声再是婉转悠扬,他也听不出什么好来。诗词是风流雅事,但若是不懂声律,便就失掉了一大半的乐趣。这个年代的音乐还是高雅,节奏感不强,真的是声音的艺术。让徐平欣赏,恰好似牛嚼牡丹。当然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词曲可不高雅,是真真正正的俗乐。真正高雅的音乐如朝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