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27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73(1 / 1)

此时流行的话本志怪之类,或者新词俗曲,不定也会有市场。京城里识字的人多,闲人多,市场还是蛮大的。不过徐平现在提起来,主要目的还是在前边说的钱法上。刚才听李纮闲谈,徐平心里仔细思量,钱法改革涉及的问题太多,仅凭几句话无论如何是解决不了的,何况也未必有人听他说什么。如果不把货币的问题讲清楚,行用新的铁钱只怕会是一场灾难。到了那个时候,人们不会想起徐平当时说了什么,只会说铁钱不能用,甚至还要把徐平牵连进去一起骂。既然有印书的机会,那就不妨专门印一批书,让跟这个问题有关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只有以事实为依据,把事情讲清楚了,才能尽量减少后患。寇瑊并不知道徐平心里想的是什么,对他道:“刻书局能够办成,以你做事情的习惯,必然不会亏了本钱。有了钱,条例编修所便就可以开始视事了。你身兼两职,哪边都不能耽误了,佐官至为重要。盐铁司这里,韩综不消说,与你共事数年,我看他办事也甚是得力。这位郭判官,看来也是你信得过的。勾院的郑戬,做事一向仔细,又在京里为官数年,也不须担心。盐铁司你尽可以放得下,想来不会出乱子。编修所那里人手如何”编修所除了整理历年数据,还要编修各种条例,需要的官员比三司的各个衙门都要多得多。从开始筹备到现在,通过各种渠道,徐平对人选已经大致有数。听寇瑊问起,徐平道:“如今是这样,编修所那里,我打算让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各派一位判官前去办事。不用在编修所常驻视事,但需两日一到或三日一到,以编修的条例不至于与现行的相违背。盐铁司这里定的是韩综,其他两司还要跟两位副使商量。”寇瑊点头:“使得。其他人员呢”“提举蔗糖务的庞籍荐屯田员外郎方偕。方偕为随陈洪进归国的方鼎之子,少年之时即受知于薛侍郎,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在地方以吏材著称,属下以为可以。韩御史和蔡参政同荐曹颖叔,交口称赞,当也能够胜任。还有直集贤院刘沆、王拱辰二人,为天圣八年状无和榜眼,我与他们多有交往,也觉得可以到编修所任职。”听徐平讲完,寇瑊沉吟不语,心里思量。王拱辰和刘沆进士高第,又在京城,寇瑊多少知道一些。王拱辰与徐平是老乡,平时多有往来,并不是什么秘密。不过为官吗,互相提携是常有的事,而且又是状元,馆阁闲职也正合适,并没有什么。至于其他两人,方偕寇瑊还多多少少听过一点,曹颖叔那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过编修所的事,自己的职责不就是把徐平捧上去吗tbgt第97章 布衣上书nb宣德门外,几个穿着绫罗绸缎员外模样的人聚在登闻鼓旁,交头接耳。gtnb其中一个道:“彭员外,你是京城人,还是你来敲鼓,顺便投书。我们外乡人,京城里面的事情哪里搞得清楚这鼓怎么敲,也不知道有什么讲究。”nb被称为彭员外的一个黑脸中年人沉着脸道:“敲鼓有什么讲究这鼓设在这里,就是让天下人来敲的。改茶法你们两淮茶商得利最多,又是直接经手的,自然比别人清楚。你只管敲鼓,有官人问起来,你就照直说好了。”nb听了鼓员外的话,其他人还是犹豫,没人上前。nb京城天子脚下,规矩众多,几个员外在本乡本土自然是霸王,到了京城里就成了土包子,一举一动都格外小心。彭员外越说是敲登闻鼓可以直达天听,这些人越是谨慎。nb鼓员外不由有些不耐烦,对众人道:“天子爱民,是极愿意听民间疾苦的,你们担心个什么想当年真宗皇帝的时候,别说敲登闻鼓,天子出宫,在御街上是可以随便邀车驾的每次天子出来,街上都挤得水泄不通,我阿爹当年胆子大,就曾经拦过御驾,不也好好的没什么事情你们乱担心个什么”nb其他人听了,就有人问:“鼓老员外是因何邀车驾冤屈昭雪了没有”nb“昭什么冤我阿爹就是好奇,想看看天子长得如何,身上冠袍是什么样子的”nb众人听了彭员外的话,一起哗然。原来还可以用这借口拦御驾,京城百姓胆够大的。nb当年真宗在澶渊之盟后,总觉得丢了脸面,东封西祀之前特别亲民,每次出宫,都有百姓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借口邀车驾,真宗都亲切接见。后来愈演愈烈,百姓们用的借口也越来越匪夷所思,比如仅仅是想一睹天颜,就把皇帝的仪仗给拦下来,以至于有一段时间真宗出宫走御街一小段路都得用天算。最后烦不胜烦,才定下规矩来,臣民不得随便邀车驾,要按照程序来。nb具体来说,京城百姓不管是有冤屈还是有建议对国家上书,都要先经过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两个渠道,此渠道不通,才允许邀车驾。nb至于外地州县的百姓,则先要通过本地官府,州县不理则诉至转运使,转运使有义务转交百姓上书,而且要用实封送至京城。这路行不通再上一级才是进京敲登闻鼓,转运使应给书状,驿馆要提供食宿,此后的就同京城百姓程序相同了。nb邀车驾也就是拦皇上的路告御状,最少在这个年代,还是法定的上诉渠道之一,而且是最后的手段,不过是现在已经禁止了越级上诉而已。nb两淮茶商要上书改茶法,按说是要先通过两淮地方官,一级一级上来。彭员外对敲登闻鼓的后果心里也没底,才一再推脱,让茶商自己来敲。nb太阳高升,前殿开始通朝,大量的闲职官员出了皇城,一眼就见到了围在登闻鼓前的人群,有好事的便就围了过来,站在一边看热闹。nb见到有官员围观,几个外地茶商心里更加发慌,一时手足无措。nb最终,一个瘦瘦的中年人不耐烦,咬了咬牙,大踏步上前拿起鼓槌,踏着弓步,扬起手臂,一鼓槌敲在了硕大的登闻鼓上。nb“咚――”一声沉闷的鼓声在皇城前飘荡。nb“敲了敲了”围着看热闹的几个小官拍手叫好。nb自皇后被废,虽然后续还有不少官员上书反对,但一率是个不报的结果。这些日子京城里实在有些沉闷,这不知哪里来的人敲敲登闻鼓,想来又能热闹一阵子。nb这些小官都不匣务,天天就是上朝,之后便没了事情干,更何况很多人还经常不上朝。人闲着总会闲出毛病来,特别喜欢看热闹,这些闲职小官就是如此。nb判登闻鼓院的聂冠卿刚刚从垂拱殿下朝回来,离着衙门还有一段距离,听见不远处传来的鼓声不由心里哆嗦了一下。nb年前因为大雪炭价上涨被敲了一回登闻鼓,结果闹得京城里沸沸扬扬,当行的炭户几乎被抓空,现在还余波未平。这次又有人敲鼓,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可千万不要再像上次一样惹出那么大的麻烦来,如今的上司孙祖德可不像范仲淹那样有担当。nb快步赶到登闻鼓院门口,见不少人围在门外,聂冠卿先停下脚步调匀了气息,这才稳步走上前来。nb到了人群外面,聂冠卿沉声咳嗽一声,高声道:“哪个敲登闻鼓为了何事”nb一个茶商见了聂冠卿的样子,跟围着看热闹的官员也没什么不同,便道:“来的是什么官人我们只管敲自己的登闻鼓,何必来为难”nb周围看热闹的官员一起大笑,一起看着聂冠卿发窘。nb聂冠卿扶了扶自己的官帽,沉声道:“我是管着登闻鼓的官人,难道你们敲鼓,不是为了让我出来”nb一众茶商这才知道来了正主,忙上前行礼:“见过官人”nb聂冠卿见围了一圈看热闹的人,不成个体统,对茶商道:“你们随我到衙门里来”nb说完,当先走进了登闻鼓院。nb茶商面面相觑,最后一起看着彭员外。nb鼓员外沉声道:“官人发了话,还不一起进去”nb说完,混在茶商人群里,一起随着出来的吏人进了登闻鼓院。nb到了官厅,聂冠卿坐定,问堂下站着的茶商道:“你们几个,因何击鼓是京城里百姓还是外州县的可是有什么冤情要诉还是有其他事情”nb一个茶商被众人推出来,上前行礼道:“禀上官,小的们是淮南茶商。如今节气已经过了立春,看看就到雨水,快到收茶的季节了。在乡里,小的们听说今年茶法要改,左等右等又不见消息,心中不安。这才相约到京城里来,上书朝廷,修改茶法”nb听见这话,聂冠卿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最近关于要改茶法的消息不时传出来,就是不见有什么具体行动,却没想到淮南茶商先跳了出来。未完待续。t第98章 东南茶法nb,nb宋朝的茶盐酒专卖是分区域的,不许跨境销售,违者处罚极重。域的制度并不相同,淮南茶商所在的区域又叫东南茶区,在宋朝茶叶的专卖中占有特别的位置。因为这里的茶就是支持陕西沿边入中的茶,直接影响边境的稳定。nb天圣元年李咨改革茶法,与此同时在淮南实行贴射法,也称通商法,简单来说就是由先前的官收官卖改为商收商卖,官府只收固定的利钱。nb贴射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茶业贸易变得灵活起来,由于官府不再直接参与茶的商业活动,以前官场里面堆积如山的陈茶消失了,由此带来的向商户强行摊派陈茶的弊端也就此不见。商人要考虑销路,以前质量低劣的茶叶开始分级,好茶能够卖好价钱,种茶的园户也能够得到好处。而官府省却了直接管理的麻烦,而有了固定的收入。nb经过这样的茶法改革,整个社会得到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前官营官销,由于官吏渎职积压极为严重,大量的茶在转运过程中和仓库里报废。当然官府不会吃夸,会把这部分损失强行抑配给茶商,让茶商满腹怨言。变法后这部分损失减少了,算是凭空多出来的财富。再一个是茶商要争夺市场,好茶便有好价钱,倒逼园户改进管理和技术。nb负面影响当然也有,资本是追逐利润的怪兽,一旦放松了缰绳,便就会吞噬一切。随着通商法的实行,时间一长茶商的利润增长减缓,他们的主意便打到了其他方面。比如联合起来哄抬茶价,比如联合压价茶的收购价格,最后终于到了联合做假账,侵吞官府的固定收入。于是到了天圣三年,贴射法随着旧茶法的恢复一起被废除。nb淮南茶商之所以如此积极,一听说茶法有了要改的动静,便迫不及待地到京城里来上书,便就打着再行贴射法的主意,这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制度。nb徐平研究茶法的时候,对淮南茶法的变更实在是似曾相识。在他的前世,这种改革如火如荼,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是这个年代的官员能够相比的。nb所谓的贴射法和通商法,无非就是因为官府管理不善,造成亏损或者利润不高,于是把管理和经营推给私人资本。在徐平前世这种故事不要太多,一直被视为先进经验,当然实际上结果好的坏的都有,只看你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罢了。nb历史就是这样地有意思,当后人欢天喜地地以为发现了新天地,回头一看,实际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轮回,依然在踏着前人的步子。nb聂冠卿接了茶商交上来的上书,从头看了,沉吟不语。nb这封上书格式上中规中矩,没有私毫出格的地方,不预先说明,会误认为哪个多年官僚写出来的官方文书。这没有什么奇怪,彭员外本就是刘太师的人,这些积年老吏,写起这些文字来比两制词臣还要老练,怎么可能挑出毛病nb书里的内容,无非是列举这些年废止贴射法后的诸多不便,茶商无利可图,园户生活困苦。难后回念了一番以前施行贴射法的好处,简直是上下欢喜,举国欢腾。最后总结就是一句话,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国泰民安,东南茶区赶最恢复贴射法。nb想了一会,聂冠卿抬起头问道:“尔等来京城之前,有没有在地方上书”nb被推出来的茶商低声道:“我们这些商户,天天都跟官府打交道,书里说的,跟接触的官吏不知说了千百遍。他们说这不是地方上可以管的事情,让我们到京城里来。”nb彭员外挤在人群里,高声道:“变更茶法,是朝廷大政,跟地方说有什么用再者我们这些茶商,一样要在京城里入中领交引,要上书自然是到朝廷来”nb话声刚落,周围的茶商纷纷点头称是。nb聂冠卿道:“尔等说的也有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