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27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72(1 / 1)

nb听了徐平的话,李纮就笑:“徐副使是个实在人,平生就不知道用诈的。可是你想一想,能够一枚当十枚铜钱用,你如何说服朝里的大臣,用五枚才当一枚铜钱”nb徐平听了这话,一下怔住,脑子飞快地转起来,想着说词。从货币的使用价值到交换尺度的功能,到劣币驱逐良币,脑子里想了很多,搅在一起,却一下吐不出来。tddgt第95章 西瓜种子nb见徐平怔在那里不说话,寇瑊笑道:“好了,徐副使不用再费神了,既然你有此等妙法,怎么可能当普通铁钱用任朝里哪位大臣来说,最少也要一枚替一铜钱。不过,有了先前许申铸钱不成的教训,这次可不能马虎,什么时候你主持,我们一起看过再上奏。”nb徐平想了想道:“试铸当然没有问题,定个日子就是。不过,如果用铁钱与铜钱一兑一,原先民间流布的铜钱怎么办”nb“杂用即可,这有什么”寇瑊笑着道。nb徐平摇头:“只怕不是这么简单,铁贱铜贵,百姓终究不是傻子,只怕会把手里的铜钱收起来,只用铁钱交易。时间久了,市面流布的必然只有铁钱,铜钱必然存入地窖。到了那个时候,铁钱与铜钱的比价如何,还有意义吗”nb“怎么会如此”李纮是度支副使,自然有的是办法,“官府征税,只管收铜钱不要铁钱就是。要不然,就定分数,输几分铜钱,几分铁钱,怕什么把铜钱藏起来”nb来了,来了,徐平心里暗道,怕的就是这样。铁钱与铜钱按什么比例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果与铜钱的比例失真,新铸的铁钱就成为了信用货币,不像以前的铜钱是有实在价值的。信用货币要想稳定,就必须要政权维持信用。结果连税都交不了,发行货币的官府自己都不收,民间怎么可能会认可这货币信用如何维持nb这个年代一次又一次的钱荒怎么来的真的是因为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少还不是因为季节性的征税,交税的人手里缺铜钱,有铜钱的人藏着不向外出,显示出来的假钱荒nb按照李纮的说法,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铁钱用不了多久,信用崩溃,民间自发地恢复使用铜钱。官府不铸铜钱,自然有民间的人自己铸,实物货币一样流通。nb四川一直使用铁钱,虽然慢慢贬值到与铜钱五比一的程度,但因为不允许外部的铜钱流入,反而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动荡。关键就是在四川,官府是收铁钱的,不管是收税还是科卖,都可以无限制地使用铁钱,官府维持住了铁钱的信用。nb最怕的就是把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搀在一起流通,官府透支自己的信用,使用强取豪夺的手段抢掠民间的实物货币,最终导致钱法崩溃。对于时时面临财政危机的大宋朝廷来说,这种前景几乎无法避免,只是看到什么程度罢了。nb可是要怎么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呢别说面对两个读诗书中进士的官员,就是面对徐平前世不少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这个道理也一时很难讲通。nb好在铁案掌管天下诸如金银铜等直到石灰石的矿产,又掌管鼓铸,这事情到底还是在徐平管下,一时道理讲不清楚,那就慢慢讲好了。正好乘这个机会,把古今的钱法再加上前世的认识都理一理,整理出来,也算自己给这个时代做的贡献。nb想通了这一点,徐平便也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对寇瑊和李纮道:“新铸铁钱到底该如何流通,还是再想一想,尽量想得周全,不要留下隐患才好。至于试铸,上次所用的秘药还留得有一些,定个日子,大家聚齐了便可去铸钱监观看。”nb见徐平还是纠结铁钱与铜钱的比率,寇瑊与李纮相视一笑,只当徐平年轻死脑筋,固执惯了的习惯。死脑筋总比为人奸滑要好,寇瑊也就不再谈这件事情。nb几个人重新坐下,外面杂吏进来上了茶,一起说些闲话。nb李纮新从契丹出使回来,自然要讲些他去契丹的见闻。nb在徐平的前世,一般都把契丹称为辽,好像称他们为契丹就是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歧视一般。实际上在这个时代,他们的国号在辽和契丹之间变幻不定。总体来讲,不管是他们的自称,还是宋人对他们的称呼,都还是以契丹为主,称辽的时候反而很少。nb认真说起来,契丹建国比宋还要早得多,不过宋是中原正统,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天下,而契丹是边疆蕃国,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这一点都无可置疑。nb太祖太宗两朝,宋携统一天下的锐气,对燕云十六州势在必得,基本是宋主攻,契丹主守。攻之不利,尤其是太宗朝的几次北伐大败,攻守之势逆转,到了真宗朝的澶州之战,宋就基本只能处于守势了。nb到了现在,两国和好已经数十年,边境也安稳了数十年。每年使节往来,对对方都保持着起码礼节上的尊重,看起来一片祥和。nb当然私下里又是另一回事,大宋朝廷里一直把北方的契丹视为最大威胁,兵力部署一直以北方为重。虽然这两年一直有官员提醒注意西北的党项,但在朝廷层面上,并没有认真对待党项的崛起,精力还是放在防范辽军南下上。nb这种背景下,官员到契丹出使,优先注意的就是北边的军政。nb李纮的话,大多便是围绕双方的军事布署说起,并特别关注河北路的情况。nb把自己这一行的见闻挑能说的大略说完,李纮突然想起来,对徐平道:“徐副使在邕州六年,久历边地,更曾经带兵破交趾,对契丹不知有什么看法下一次出使,不定就会差徐副使去。虽然徐副使少年英雄,对契丹还是要多了解一些。”nb不知是个什么道理,三司的几位副使经常作为使节出使契丹,或许是因为官职刚好合适不过徐平对出使没有兴趣,契丹是敌国,还是在战场上见面适应一些。nb李纮问起,徐平道:“交趾在天南,又是小国,自然无法与契丹相比。我是个随便惯了的人,又对契丹不熟,可当不了使节。”nb李纮叹了口气:“唉,出使契丹可真不是个好差事。那里虽然是蕃国,但对诗赋文章格外看重,当年李维使契丹,赋两朝悠久诗,深得契丹主器重,两国交好,李维出力甚多。但终究是蕃邦,胡风难改,又重武技,往往以射箭钓鱼为难使臣。文武兼得,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只有王枢相,文名满天下,使契丹一箭破的,那里人现在还时时谈起。”nb王曾是个文弱书生,现在老了,面相依然眉清目秀,从里到外都透着慈祥。据说他年轻的时候,人们形容他的相貌用的词是眉目如画,比他漂亮的女子都很少见。nb就是这么一个人,出使契丹,那些武夫都知道他连中三元,文章诗赋是绝对不考不住他的,竟然与王曾较量射箭。王曾拿弓在手,一箭破的,惊掉了一地的眼睛,从此没人再敢小瞧他。nb这个故事非常有画面感,徐平每次听人讲起,都像亲眼看见一般。一个面貌比女人还漂亮的书生,在草原大漠,开弓如满月,一箭射出正中红心,箭枝贯靶而出,简直就是徐平前世武侠里才的情节。nb徐平自己琢磨了一下,这些在契丹创造传奇的使节,其实依靠的根本还是自己的文才。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展示一下武技,才有特殊的效果。自己的文才在这个年代实在是上不了台面,没必要跑到异域去找不自在。nb而且出使契丹必然有皇城司的人跟着,这些人就是皇帝的探子,随时监视使节的一举一动,一不小心得罪了他们,不定会倒什么霉。虽然以徐平的背景,估计皇城司没人敢找他的麻烦,不过这种事情谁能说得精楚呢nb李纮回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上次被皇城司探卒诬告的刘随平反,然而虽然证据确凿,案子还是无法翻过来。nb说过些闲话,李纮突然道:“自从回到京城,常听人说,徐副使于农事甚是精通。当年在邕州,不但开了蔗糖务,而且修整农田,使整个邕谅路一路粮食不缺。我这次到契丹国境,带了一些那里作物的种子回来,各有奇效,不知能不能在我们汉地种植。“nb徐平随口问道:“不知有什么种子契丹与我大宋地理相近,常年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有什么作物是他们有我们没有的”nb“不能这样讲,契丹那里气候严寒,又临近西域,有一些作物是我大宋所无。”李纮一边说着,一边从袖子里掏出两个小袋了来。“我恰好带了两种在身上,这里一袋是契丹人从西域引种的回纥豆,一种是叫西瓜的瓜果。”nb“西瓜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徐平飞快地把那两个袋子拿在手里,打开看过,连连点头。“不错,不错,果然是西瓜的种子,这可是好东西”nb李纮笑着问道:“哦,原来徐副使也知道听人说西瓜个头硕大,甘甜无比,可惜我去的时候已经到了冬季,没有能够尝到味道。就是不知道我们中原能不能种”nb“能,当然能”徐平拿着那个袋子爱不释手。前世这可是夏季最流行的瓜果,开封这里的西瓜还很有名呢,怎么不能种。tddgt第96章 三司刻书局见徐平拿着西瓜种子爱不释手,李纮道:“既然徐副使能够把西瓜种出来,这些种子便就全送,到时瓜长成,可不要忘了让我们一起品尝。”徐平喜滋滋的:“放心,到了夏天,我让三司官员都尝一尝西瓜的味道”西瓜是好物,大宋的官员也都早有听说。不过这东西在契丹才有,又不是什么战略作物,一直没有引种宋境来,偶尔有种子带回来,这些官员也不会种植。如今徐平得了这些东西,刚好新家那里买了不少园地,种着正合适。到了夏天,这东西卖出去说不定还能赚一笔小钱呢。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房家里拉出来的影子越来越长。李纮看看天色,对寇瑊和徐平道:“新近返京,家里诸事繁忙,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家去。如果衙门里有什么事,让杂吏到我家里唤我就是。”寇瑊点头。李纮站起身来,一下看见桌上另一个袋子,对徐平道:“徐副使怎么只对那西瓜种子有兴趣这回纥豆听契丹人讲极耐干旱,西域多有种植,也不是错的东西。”回纥豆就是徐平前世说的鹰嘴豆,这东西也曾热火过一阵子,算是世界上大量种植的豆类之一。不过鹰嘴豆最大的特点是耐干旱,产量还不如大豆,在中原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这个年代土地又不缺,干旱的地方不种粮食就是,何苦为难自己虽说豆类植物都可以固氮,能够作为绿色化肥,培养地力,回纥豆也不如大豆和苜蓿的价值大,徐平当外没兴趣。不过李纮既然说起,徐平便也收了起来,口中说道:“听说回纥豆最大的好处是耐旱,在中原的用处有限。不过我大宋地域广阔,不定其他什么地方用得着。”李纮点点头,向三人行礼告辞。徐平把两袋种子收好,便问寇瑊:“省主,前些日子曾经上奏,我们三司设一个刻书局,印些农医之类事关民生的书籍,通行天下,也是德政。不知奏状有没有批下来”寇瑊知道徐平心里想的什么,笑着答道:“昨日刚刚批复,今天有敕行下,设三司刻书局,暂隶条例编修所之下。刻书所得利息,充作编修所公使钱。”手里没钱,心里就慌,徐平在地方为官那是大手大脚惯了的,到了京城之后感觉到束手束脚。京里衙门的公使钱可不能跟地方比,整个三司一年公使钱也不到一千贯,也就是够长官们的车马费,还不够徐平在邕州时的一个零头。不过京官们的各种补贴多,福利待好,升官也快,这又是地方不能比的。设立编修三司条例所,皇上赵祯特别开恩,公使钱从优拨付,一月也不三万钱,三十贯而已。按人头摊,一人一个月也不到一贯钱。按照徐平的习惯,这点钱怎么够便想了个主意,以推广农业等技术为名,要在三司开刻书局,赚点钱贴补衙门零花,建立自己的小金库。此时天下刻书,自然以京师最为精良校对,国子监刻印的天下无双。馆阁集中天下文学之士的最优秀者,他们校对过的基本可以称为范本,一旦校对有误还会受到处罚。国子监刻印不惜工本,用料考究,不是私人书坊可比。其他各国来到宋朝的使节,这些国子监的精美刻本,是他们走私的重要物资。前些年徐平上了活字印书法,也在慢慢推行,不过还是集中在官府布告上。人的观念很难一下子改变,平常人还是认为雕版印出来的才是好书本。徐平在三司印书,自然不会与国子监比印各种经典,主要还是瞄准了实用的书籍。甚至徐平还有个想法,可以印一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