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11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6(1 / 1)

我能明白。像我多年在官家身边使唤,有的时候也觉得日子没意思,可真要一天闲着见不到官家的面,心里反而慌得很,好像活着一下没意思了,想来你也是这样。你任上如此用心,要不了多少年,京城里宰执的位子也能坐得,那个时候才知道你现在都是值得的。”“拉倒吧,”徐平喝得也有晕,说话没了分寸。“我现在地方上做个通判,一年到对不得闲。哪个不知道京城里的官比地方更加忙碌,人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早早歇下来是正经”“那你还在这里忙个不停我见其他通判大多都清闲得很。”“没办法,坐到了这位子上,就想做点事,做了就想做好。可你知道,人就一个脑袋一双手,哪里有做好的日子一开了头,那便一天忙过一天,再也停不下来了。什么时候我得个闲差,那日子就逍遥了。”石全彬眯着双眼,仿佛第一天认识徐平。看他这两天忙忙碌碌,还以为是醉心于仕途,可听话里又不是这样。有的人喜欢风花雪月,有的人喜欢倚红偎翠,徐平所喜欢的生活却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河里伸一根钓杆,悠闲的看远方的群山。有人天生就能分清工作和生活,两不耽误,徐平却没那个本事,他只想勤勤恳恳赶紧把事情干完,彻底闲下来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可惜不管哪个世界,把工作忙完都是一个错觉,只要你想做,总有无数的事情在等着你,忙里是偷不来闲的。只有把心情放下来,悠闲的时光才会随之而来,心绷得紧了,忙碌之后依然是忙碌。穿越而来的人生总不像是真实的人生,在这个世界徐平有些随波逐流,前世的习惯又使他不会消沉下去,忙忙碌碌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也只不过是想掩盖内心的虚无。这个世界的一切终究无法取代他前世的记忆,不能完全占据他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像一个幻影,这种感觉在他心头萦绕不去。他总是幻想着有那么一天,他可以万事不管,躺在地上看着天尽头,幻想天尽头的那个世界该怎样了,那个世界的自己又成了什么样子。这种感觉难以言说,徐平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石全彬又怎么能够理解好在他喝得有点多了,并没有深究,只当徐平不想说心里话。第二天起来,徐平还觉得头有些晕晕的,玉米白酒入口很顺,后劲却大得很。糯米酿的白酒终究是不如人意,工艺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徐平却没有心情去深究了,自有后人去完善。玉米既然已经带来,在田间地头便也种了一些,主要是用来酿酒,虽然没有高粱、小麦的风味,意思到了也就足够。见到石全彬,徐平隐约想起自己昨夜好像对他说得有点多了,却也没往心里去。说到底他不过是皇上身边的内侍,闲言碎语能够说上两名,却决定不了什么大事,自己也没有揣摸皇上心思向上爬的想法。两人洗漱罢了,骑马从吴寨返回。今天走的是谷底的路,除了一些小土坡种得有甘蔗,一路上都是水田。石全彬有点失望,昨晚那么好的机会,也没有把与徐平的关系拉进一步。两人看起来亲热,实际上距离很远。徐平给石全彬的印象,就是那种跟任何人都好说话,然而跟任何人都保持距离的人。这种人石全彬不陌生,那些位居高位的朝廷大员哪个不是这样你觉得能够推心置腹,关键时候动起手来绝不客气。丁谓是寇准一手提拔起来,最后把他发配到雷州,没让他老年渡海已经觉得自己无比厚道了。至于徐平与那些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又哪里是石全彬能够体会的。行不多远,地头田埂上几行玉米引起石全彬的注意,问徐平:“昨夜我们喝的酒就是用这种谷物酿的怎么不见在其他地方种植”徐平摇头:“这东西产量比不上稻麦,也就在田间地头种一种。把它种到岭南来,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怎么说”“这东西不择地势,有蛮人弄到了种子,到山里去种。种之前放火烧山,草木不存,山洪一来,我们这里反而遭殃。虽说朝廷有山川之禁,可怎么能够管到山里的蛮人那去只怕将来还是个祸患。”在山里种玉米,水土流失是一个方面,更要命的是会造成山里人分散居住,在山里面分散得到处都是,更加难以管理。这些事情,石全彬根本与徐平不在一个频道上,左耳朵进了右耳朵出,完全弄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他也不感兴趣,他是来找徐平政绩的。走过几里路,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快要到插秧的时候了,田里并没有人,只见到波光粼粼,好像进入了一片巨大的湖泊。石全彬吃了一惊:“云行,这,这里到底开了多少水田”“人手不够,不过十几万亩罢了,还不能集中在一起种,得按照季节依次种植。两亩水田可供两人口粮,这里的田全都种好了,能够供应好几万人呢。可如和县现在哪有那么多人虽然开出来,很多在地还是闲着。”徐平这里虽然主要种甘蔗,稻米却依然可以外运,两年时间,建的仓库都已经堆满了,外运数量又有限,只能考虑有些地要闲下来轮种了。徐平有自己的烦恼,石全彬却着实震撼。开垦荒田,招揽户口,增收钱粮,如果按照地方官的考格,徐平这里每一项都爆表了,就是按规矩,每年一升都委屈。自己还想替他在官家面前美言两句,这哪里还需要美言,照实说只怕官家都不信,委实是太吓人了一些。还好徐平虽然也审过几件案子,却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政绩,不然审官院恐怕都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一个怪物了。此时人命大案的裁决权在州一级,但必须有邻州通判或幕职官复审,徐平便就被抓过几次差,两次去钦州,一次去横州,但并没有翻过案来。平反冤狱是极耀眼的政绩,往往会惊动宰执君王,打出名声。尤其是再跟前任主审官你来我往斗上几个回合,最后大获全胜,就能名传五湖四海。考课之中,平反冤狱活人性命就记录在案,活五人性命便官升一阶。进士出身的官员往往对具体政务不熟,在这方便就特别上心,有这方面才能的更是倚为进身之阶。徐平这个一等进士却是例外,这方面乏善可陈。作为监察系统的一员,通判还有单独上奏的权力,知州、属下官吏、邻州官员、过往官吏都能风闻上奏,尤其是对武臣知州。可惜这方便徐平依然是空白,他的政绩几乎全部在钱粮赋税上,其他的就泯然众人了。这种局面也造成了朝廷里看徐平最顺眼的是三司,其他几个系统对他并不怎么感冒,尤其是枢密院,烦他烦得不行。刘太后施政大多因循真宗旧例,对钱粮这些并不怎么看重,对有清望、名声好的官员更看重一些,徐平在三司眼里当红,朝廷里眼里却并不怎么突出。来之前,石全彬便就受了这种印象的影响,觉得自己能拉徐平一把,这一路走下来才明白,徐平哪里需要他拉。一路前行,再看到整整齐齐的稻田,四通八达水泥垒起来的沟渠,石全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许许多多,对其他官员来说,每一件都是可以名重一时的政绩,在徐平这里,全都堆在一起,反而不知该说什么了。第54章 买马五月的邕州既是夏季,又是雨季,天气闷热而又潮湿,是最难熬的季节。徐平已经搬到了太平寨,主持这里的蔗糖务。一个新机构开始的事情千头万绪,人员的招募,各级官吏的安排,新田地的开垦,忙得不可开交。这天上午,徐平坐在蔗糖务的长官厅里,看着手里的信出了一会神。信是王素写来的,说自己一个外甥中了本科进士,指射了同提举邕州蔗糖务的差使,托徐平关照一下。信的语气很平淡,说得也很简单,与一般的同年往来书信没什么区别,但徐平总觉得有些没说出来的东西在里面。王家是北宋一朝新崛起的大族,尤其是王旦主政多年,根深叶茂,不说现在宰执大臣很多都是从他手里提拔起来,就是太后与皇上也看王家的人与其他人不同,很有些通家之谊的世俗情感在里面。这样的一个大家族,会让自己的亲戚来邕州这个鬼地方更何况来人韩综也不是平常出身,父亲韩亿,娶的是王素的姐姐,咸平五年进士,现以枢密直学士判大理寺。这样的出身,来邕州干什么认真地说,同提举邕州蔗糖务是个好差使,但邕州这个地方太差了,想当年徐平来的时候母亲张三娘哭得要死要活,来这里可是冒生命危险的。按惯例,每年收入三万贯以上的监务不会让地方官兼提举,应该由朝廷派京朝官来主持。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远超这个数字,全是因为徐平一手发展起来,看他面子才由邕州通判兼职。等他卸任,朝廷必然派新的官员来任职,与邕州地方脱开关系。那个时候,作为副职的同提举就极有可能扶正,以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还有可能超阶升迁,是仕途不错的跳板。可韩综与平常寒门进士不同,他早就通过荫补得官,中进士前已升迁为大理评事,有进士出身直接就可以做大州的通判了。他的资历,他的出身,根本不需要来这里镀金,来这里图什么他们图个什么呢徐平很烦恼,自己当年要不是被审官院吓住了,打死也不来这个鬼地方,这些大族子弟怎么反而这么热衷不仅仅是一个韩综,知州曹克明也已经确定几个月后离任。因为荆南梅山蛮闹事,他被调去任潭州知州。谭州就是后世的长沙,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的繁华,周边全是苗蛮,并不比邕州的形势好到哪里。接替曹克明的是现在的宜州知州冯伸己,多带了邕、钦、廉三州巡检的职衔。冯伸己的父亲是故去的宰相冯拯,又一个大家族出身的子弟。与曹克明虽然也有点小矛盾,但总体上徐平与他合作还算愉快。不过他在邕州前前后后任知州十几年,调走纯属正常。可调走一个出身不高的曹克明,换来的搭档和副手都是出身豪门,令无根无底的徐平很失落。在岭南做官,想一任之后就脱身可不容易,徐平挂上了蔗糖务提举的兼职,最少还要做一任,哪知又碰上了这种局面。徐平很烦恼。谭虎在外面禀报:“通判,李安仁一行已经到了,正在前厅等候”徐平回过神来,随口应道:“哦,让他们稍待,我马上就到。”此时徐平的待遇已经超过了知州,随身兵士增加到了近百人,谭虎也水涨船高,加官进爵,授本官三班借职,正式有了官身。升了官,事务也多,徐平的一应杂事几乎都是谭虎在管,反而不如无官一身轻的高大全和孙七郎逍遥。把手里的信收起来,徐平叹了口气。官场就像一张网,自己不知觉地渐渐被粘在了这张网上。官场又是个大泥潭,呆得越久,陷得越深。这种日子他很不喜欢,又不知道怎么摆脱。前面客厅里,李安仁一见到徐平从后面转出来,眼睛发亮,急忙起身行礼:“学生见过通判,恭喜通判步步高升。”徐平的本官已升至殿中丞,进入朝官序列。同一届进士里,除了状元王尧臣,徐平和改知榆次县的文彦博同为殿中丞紧随其后,越过了刚升为太子中允的韩琦,进入了第一梯队。天圣五年的进士同年,前面三人隐隐已经成为领袖,只是徐平僻处天南,与同年来往不多,影响力比王尧臣和文彦博差得远。徐平坐下,看还有三人与李安仁站在一起,一个蛮人少年李信是见过的,其他两人年龄也不大,却是第一次见面。李安仁急忙介绍:“这位李信,通判在邕州是见过的。这一位是波州知州长子李道李衙内,还是第一次出波州。”两人一起向徐平见礼。李信上次吃了点苦头,看徐平的样子还有些怯怯的,李道则要从容得多。李安仁又指着另一人道:“这一位是田州知州长子黄楷衙内。”田楷一样行礼,神情更加倨傲一些。徐平点头:“都一起坐吧。”四人告罪谢过坐下。徐平道:“这次找你们来是有事情商量,因为是做生意,叫了李安仁一起过来。你们都是本州知州最信得过的人,想来能够做主吧”黄楷和李道一头:“当然能”“直说了吧,我这里蔗糖务新开,需要大量马匹,田州和波州都是大州,又在要道上,事情便想托给你们。如何”黄楷道:“些许小事,怎么敢劳动上官把我们叫来亲自吩咐田州到邕州的路大半已通,只要上官吩咐一声,多少马都能从大理贩来”田州是大州,又在边疆,挨着特磨道,与大理来往最方便。往年从大理贩马,一直是一路走田州,沿右江而下到邕州,另一路则走广源州,过波州之后再分卖到各地。现在广源州被侬存富占据,道路不通,大多都要靠田州了。徐平点点对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