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北齐帝业> 北齐帝业 分节阅读 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北齐帝业 分节阅读 7(1 / 1)

d门,杖毙”第九章君臣相得此时和士开已经被押往菜市口,木头做的囚车行在邺城巷间,过路时经过无数亭台楼阁,那一砖一瓦都和十几年前仿佛一样,从未变过。他想起他刚刚来到邺城的时候,他这个商贾的儿子对着宏伟的邺城,心中是澎湃莫名的。那时他的父亲告诉他,他已经为和士开还有和士开的几个弟弟买好了官职,从今以后和家不再是低贱的商贾了,和家要在这邺城扎下根来。那时几个弟弟都懵懂无知,只有他心里悄悄附和父亲的想法,他和士开,从今往后就不再是商贾了,他要成为这邺城之中的人上人于是他苦读诗书,但是到后来他发现这样没有多大的用,达官贵人赏识你并不是因为你的才华有多么出众,也不是因为你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赏不赏识你仅仅看你能给他们多少的孝敬。所以他和士开就算有满腹才华也没有用,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他和士开就算再如何努力,到头来照样被骂成是商贾子。从一开始他是很恨的,恨这个世界不公,恨老天为何如此不眷顾他,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是一个商贾他发誓有一天要成为那人上之人。也许是上天终于开始眷顾他,那一年在邺城他碰到了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人高湛,高湛喜欢握槊,他就日日不睡苦练握槊,高湛爱听音乐,于是他便天天苦练琵琶,练到双手流血毫无知觉。他知道高湛的一切,他知道高湛不喜欢听人劝他勤政,于是他便反其道而行之,弄些新奇有趣的东西来讨好高湛。高湛每皱一下眉头他都能猜到高湛在想什么,他知道高湛恨高洋、高演,他也知道高湛看似铁血冷酷实际内心十分脆弱,他得要哄着高湛,顺着高湛就这样,他一步步取得了信任,在朝堂之中崭露头角,在高湛的庇护安排下慢慢跻身高位。他贪赃枉法、他秽乱后宫,可是他有恃无恐,因为他的背后站着全天下最尊贵的三个人,他怕什么胡太后与自己有染,高湛对他盲目信任,至于高纬那就是一个不成器的孩子,为人小心怯懦,自尊但又极度自卑,老觉得自己比不过弟弟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那一天高湛就将他废了,落得高殷与高百年那样的凄惨下场。这样的皇位接班人不正是最好的傀儡吗于是和士开扶持了他,让高湛时时刻刻关心他,还劝说高湛疏远了锋芒锐利的琅琊王高俨。最后高纬如愿以偿的夺得了大位,他原以为这辈子就高枕无忧了,谁想到谁想到和士开这一路恍恍惚惚的,臭鸡蛋和烂菜叶子扔得他满头满脸但他没有一丝知觉,脑子里仿佛清空了一切,就只是在想:“高纬究竟是什么时候对我起了杀心呢为什么我之前一点都没有察觉难不成从前他的那些畏惧、软弱、畏缩竟都是装出来的吗”恍惚间他被押上了刑场,下方是一张张怒视着自己的脸,似乎满邺城的人都来了,来看他和士开被腰斩抛尸荒野,看看他们愤怒的样子,恨不得吃了他,就算自己被抛尸荒野也会被他们剁成肉酱吧他哑然失笑,到了这一步他又如何会在意这些蝼蚁的愤怒不过就是死罢了铡刀被缓缓的拉起,和士开的眼中渐渐浮起安宁的笑意,说不出是解脱还是疯癫随着系着铡刀的绳子被砍断,巨大的铡刀轰地压下,那一具肉体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被铡成了两段和士开的半截身体痛苦的扭动几下,然后彻彻底底的死去了。人群响起山崩海啸一般的欢呼声。沸腾的人群中,一个穿着华贵的高大少年静静的伫立在人群中,眼中的神采变幻不定,有疑惑,也有嘲笑。良久,微微一叹,才钻进了身后不远处的马车中:“我们回府”,车厢里,少年静静坐着,感受着车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悄然攥紧了拳头。一丝柳絮一般的白雪缓缓飘荡而下,黏住了地上那一滩血迹,慢慢消融在这一地殷红之中,渐渐不分彼此高纬刚刚宣布下朝,还没有好好放松一下,小路子便通报说:“丞相大人来了。”北齐设有两个丞相。一左一右,左丞相斛律光在边陲驻兵防御北周和突厥,那么这里提到的丞相自然就只能是右丞相赵彦深了。赵彦深六十多岁的人了,瘦的只剩下一把老骨头,精神头看着倒是十分不错。耷拉着的花白眉毛和胡子说话的时候常常一抖一抖的,看上去颇具喜感。不过倒无人敢小看于赵彦深,赵彦深可以说也是北齐的朝堂支柱之一。赵彦深这个人业务能力非常强,他十岁的时候碰到司徒崔光,崔光对他的评价很高:“古人看一个人的眼睛就能够知晓一个人,这个孩子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曾经是司马子如家中的一个低微宾客,后来高欢在晋阳的时候,向司马子如索要两个小吏,其中一个就是赵彦深,赵彦深被高欢提拔为大丞相功曹参军,掌管很多机密,他为人小心谨慎,上面交代的事情他总是务求完美,到后来,高演、高湛在国策上的决定都要先向赵彦深透透底,由赵彦深先来评价,这才敢放心的施行,赵彦深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朝廷大佬。和士开一党虽然狷狂,但在赵彦深面前还是要矮上三分,除了赵彦深在朝堂的威望很高之外,还有就是高湛的态度,高湛虽然老和昏君一词擦边,但是高湛只是私生活乱,用人方面还是不糊涂的。虽然在他眼中和士开也算得上很有能力,可是他同样很明白,这个朝堂,和士开玩不转,还得是赵彦深才够分量,因此任凭一干小人吹枕边风,赵彦深屁股底下的位置依旧是雷打不动。赵彦深在高纬面前站定,作揖行礼道:“老臣参见陛下”高纬对赵彦深很有好感,连忙上前将赵彦深扶起,笑道:“丞相大人找朕有什么事吗”赵彦深恭谦的笑笑,说:“也不是什么大事,老臣只是觉得皇上方才忘记了一些事情”“哦愿闻其详。”赵彦深对高纬这样谦虚和气的态度很满意,老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道:“皇上刚刚将和士开一党全部下狱,那么这些罪人留下的位置该如何补充呢”赵彦深这一提醒让高纬猛然记起来,刚刚光顾着和胡太后斗法了,很关键的一步却漏下来了,那就是填补和士开一党遗留下的空位。和士开今日一倒,其门下的走狗也纷纷下狱,朝堂的中下级官员几乎倒了有一半,这是何等的肥肉以陆令宣为首的东宫旧人党还有以胡长仁为首的外戚一党又怎么会放过这个可以迅速壮大自己的机会待会儿,肯定会纷纷进宫找高纬开“诉苦大会”求名额。这些人虽然与和士开没什么两样,但是在高纬的政治威信还没有树立起来之前这些人依旧是他的依仗。如果他们开口跟高纬“推举”一些自己人上位,高纬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姜果然还是老的辣赵彦深想的太周全了高纬目露赞许之色,拉过赵彦深,悄悄的将一张纸条塞给赵彦深,道:“惭愧,朕这几日只圈定这么些中意的人,剩下的一些名额丞相和太尉大人自己商量就好,给朕留下几个无关紧要的位置应付应付他们即可”赵彦深匆匆瞥一眼,只见高纬名单上的这些人都是平时官声还有政绩都不错的官员,再次对高纬另眼相看,道:“原来皇上早就心有成算哈哈,是老臣忧心过度了,陛下放心,老臣绝对将陛下交代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只见赵彦深变戏法一般,从袖口掏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道:“这是老臣记载的一些名单,都是触怒了和士开还有太后,被排挤出京的老臣将他们的名字一个个记下来,就是为了有一天有机会把他们都召回来,所以日日夜夜带在身上”这个老臣子半辈子都花在了帝国上,难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臣,是如何绝望的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帝国在小人的败坏下日益腐朽,却依旧兢兢业业的坚守在岗位上的高纬的眼眶有些湿润,道:“丞相随朕来,朕直接在名单上盖上大印就是这个帝国已经开始腐朽了,满朝上下数不清的蛀虫,朕有时候也分不清这些臣子对朕、对大齐究竟是忠还是不忠,但是丞相的忠心,朕却是知道的。”老丞相一辈子见识了无数风风雨雨,意志极其坚定,但这一瞬间却为高纬这句话红了眼眶,道:“陛下过誉了老臣何德何能”“丞相当得起”高纬握住他满是茧子和老人斑的枯瘦手掌,“丞相不必再说了,还是赶紧办正事要紧”赵彦深用袖子擦拭眼眶,连连道:“对对,正事要紧,正事要紧”随后便跟在高纬的后面入了昭阳殿,看着高纬亲自抄写好名单,安排岗位,然后盖上大印,交给赵彦深。赵彦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整个人轻松了许多,自嘲道:“臣其实也是有私心的,臣年纪大了,处理政务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力不从心,就想着有几个得力的人可以来帮老臣分担一下可是下面尽是和士开那样的人,臣心里真是累这下好了,等这些人回京,老臣很快就可以放松放松了”高纬笑道:“丞相又开这样的玩笑,依朕看,丞相精神健旺,连朕看了都羡慕。起码还可以再活个二三十岁吧丞相可不准撂挑子,等到八十岁了朕再批丞相回乡。”赵彦深也摇头失笑道:“这世上百岁老人何其少”二人笑谈了一阵,高纬正色道:“依丞相看,如今我大齐有那些致命的弊病丞相理政多年,必有可以指点朕的。”第十章君臣奏对“皇上竟然问起这些”赵彦深的确没有预料到高纬的与他的第一场策问就是如此宏大的命题,但他毕竟在神武帝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这个帝国的核心,若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他自认不在任何一人之下。捏着胡须沉吟半晌,缓缓开口道:“我大齐自文宣帝立国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余载了但这二十年间,我大齐却是常常有国朝动荡的局面,如今国力、军力一日不如一日,倒反过来被北周压制,圣上可知其中缘故为何”高纬蹙眉,仔细思考,的确北齐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在高欢当政直至高演为帝的时期国力是一度比北周要强的,然而就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北齐就被北周超越,他也常常想,北齐究竟是那里出了问题,否则又怎么会以如此快的速度就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在高纬仍在思考之际,赵彦深开口道:“老臣历经东魏及大齐,看过了许多,也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在老臣看来,我大齐所含弊政不在于贪官迭出,也不在于天灾地变,而在于我大齐人心不齐。”“人心不齐”高纬来了兴趣,问道:“朕愿闻其详。”“这里老臣所说的人心不齐,非军士不勇,非官员不力,而在于国家内部最根源上的对立矛盾”这一刻赵彦深浑浊的眼睛一扫阴霾,如同锐利的箭一般,精光外露。“丞相是说,鲜卑人和汉人的矛盾”高纬小心翼翼的问道。赵彦深欣慰的看高纬一眼,道:“不错,在老臣看来,所谓北周、突厥进犯,所谓天灾民变都不足畏惧,真正可怕的是这一直隐藏在我大齐身上的隐患,它就像一颗毒瘤,不知道何时就会发作”赵彦深抚摸花白的胡须,看向殿外的满地白雪,似是陷入了复杂的思考之中,轻声道:“鲜卑人与汉人同处一地,却又矛盾甚大。一旦有国难,朝堂上汉臣和鲜卑大臣的也是分歧甚大,这就导致了大齐的力量不能完全使出来,这就是我大齐衰弱的真正原因”高纬沉吟不语,他明白赵彦深说的是实话,也知晓赵彦深说的句句在理,但是这个问题实在是牵扯太大了。关于鲜卑和汉人的问题还要追溯道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力推文化改革,南迁的鲜卑人在中原逐渐汉化。对于孝文帝改革,魏国上下也并不是一条心,支持汉化改革的不少,但是反对的却更多。当初为了防备草原上的柔然人,北魏在北部设立六个军镇拱卫边境,其成员以鲜卑人为主。这些人就是属于反对的那一批顽固分子,既然劝不动也杀不得,那么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就是把他们留在北方,任由他们自生自灭。随着孝文帝南迁改革,北方六镇军民成了被遗忘的人群。他们在朔风怒雪中过着穷苦的生活,地位十分低下。眼看着南迁的同族“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饶”,心中不平之感油然而生。北魏末年,军民大规模起义,尔朱荣等枭雄乘机祸乱天下,六镇兵变,大批流民涌入中原。出身于六镇的高欢当时在尔朱兆的帐下,当时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劝说尔朱兆派一个得力的人去收编六镇流民,这个得力的人不用说,自然就是高欢他本人了。等到他掌控了六镇兵马,他马上就和尔朱兆翻脸了,进军中原,建立了东魏这个傀儡王朝。东魏也就是后来的北齐自成立那一天就有一个致命伤。那些南迁的六镇军户认为北魏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为听信了汉人那一套,而且将长久以来在政治上受到的不公转化为对中原士人的愤恨,因此固守鲜卑旧俗,蔑视中原文化。再加上这些勋贵坐倚拥立之功,所以对百姓“聚敛无厌,不已”,鲜卑人常常将劫掠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