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还不止。
最后出现在会议上的竟然是宣传部的郭毅部长,还有那天交流会和他坐在一起的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而大家好像早就知道,纷纷与他问好。
郭毅部长看见苏葵,亲切地和她握手∶&ot;苏葵同志,总算又再见到你了。&ot;
苏葵也与他握手,笑道∶&ot;郭部长,不是那天才见过吗?&ot;
&ot;这可不一样。&ot;郭毅笑道,&ot;苏葵同志,以前总是在别的同志那里听到你的建议,,这次可是能听到你亲自发言了。&ot;
苏葵也知道为什么宋万章要催着她加入协会了。不同于以前她直接在领导面前提建议,领导再报上去开会商议,要想在这种官方会议中发言,需要有正式的身份才能被邀请列席。
这个会议看样子是早就定下了,只多了她一个。并且她发现很多人不仅带上了笔记本,还带了许多资料。
当然也包括她。
所有人都已经来齐,苏葵的位置刚好被安排在陆子光和徐奚年之间,对面是新马港城的几位作家。宣传部的干事就坐在旁边,预备记下这次会议的内容。
&ot;非常感谢各位作家同志能来参加此次会议。&ot;郭毅坐在上首,亲切道,&ot;本次会议大家都已经知晓,主要是针对港城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ot;
大家显然都已经了解,纷纷点头。
他向各位介绍坐在旁边的那位中年人,他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眼神明亮,气质儒雅。
郭毅介绍道∶&ot;这位是孔孝文同志,目前在华新社担任编辑。
孔孝文对大家微微颔首。
&ot;孔孝文同志自建国前就已经在华新社工作,一直肩负着把控新闻舆论的任务,革命斗争经验丰富。&ot;郭毅向大家说道,&ot;我们预备让孔同志过去,主持港城华新社的工作。&ot;
华新社,是华国统一的国家通讯社,是集报刊、通讯和广播为一体的新闻机构,归于宣传部的领导。
如果说驻港新闻处是美方在港城活动的核心,那么华新社就是港城所有爱国战线的主导。
&ot;首长同志说,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ot;郭毅郑重道,&ot;港城对我们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声是必不可少的。&ot;
自建国以来,国家就非常重视港城的作用。一位领导就曾经说过∶&ot;港城是我们通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ot;,是&ot;瞭望台、气象站和桥头堡&ot;。并且定下了&ot;长期打算,充分利用&ot;的政策作为爱国纲领。1
大家显然都是知道这件事的。
自五十年代后,华新社就开始着手建设世界通讯社,港城那边自然是重点。
自从上一任社长因为身体原因退下后,因为一些原因,这两年华新社一直没有人主持。港城爱国战线的工作,都是由联华书店为首进行。
郭毅道∶&ot;徐志达同志,就请你们来说一说那边的情况。&ot;
徐志达显然早有准备,将提前备好的资料发给与会人员,苏葵也接到了这份记载着港城目前文化发展状况的报告。
……驻港新闻处采用大量发行报刊的方式,把对象定在港城的青年人和知识分子之间,报刊几乎能达到人手一份,在港城的影响力很大,目前我们的工作开展得不是很顺利。&ot;
连怀国也开口∶&ot;他们还高额资助了很多原创作品,种类众多,又资助了很多出版社,大量出版反大陆文学。一些流亡的华国知识分子同样也受到这种资助……&ot;
&ot;还不止如此。&ot;谢剑侠同样提交了一份资料,&ot;还有大量宣扬他们思想的美文学作品被翻译,光是去年一年,就发行了原创和翻译翻译作品三十多万册。&ot;
还有另外几位作家也纷纷发言,要知道现在港城人口也不过三百多万,他们发行的报刊书籍几乎是将整个群体都覆盖了。
新马两地的作家还提到他们不止在港城活动,并且借英殖民政府在新马下达大陆禁书令的机会,正打算占有这个市场。
说起驻港新闻处的事情,所有人都几乎面色沉沉。
&ot;同志们,形式不容乐观啊。&ot;郭毅将手里的资料看完,开口道,&ot;现在看来,华新社的工作必须重新开展起来,做好爱国战线的统一工作。&ot;
他对孔孝文道∶&ot;孔同志,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要交到你手上了。&ot;
孔孝文站起来郑重道∶&ot;请组织放心,我一定与各位同志配合开展好港城的工作,团结起一切能团结的力量。&ot;
徐志达表态道∶&ot;驻港新闻处背后依靠美方力量庞大,确实需要把所有力量统合起来才能抗衡。我们坚决配合孔社长的领导。&ot;
几位港城的作家也纷纷表态,表示坚决配合孔社长的工作,在港城积极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传播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ot;你们都是祖国的好同志。&ot;郭毅道,&ot;有孔同志主持工作,又有大家的配合,港城的爱国统一战线也算是重新启航。&ot;
他又道∶&ot;刚才大家也了解到,港城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光是整合力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为这个力量添砖加瓦。&ot;
除了安排任命外,这才是今天会议讨论的重点。
&ot;各位同志,大家都有什么好的建议?&ot;
徐志达首先说起了他们目前的工作∶&ot;我们目前在报刊i领域主要有《华夏之声》《祖国》《文学日报》《港城文艺报》等几项报刊,前面两种报刊主要是在上面阐释祖国的政策,正面宣传祖国的形象,增加群众的了解。后两者则在上面连载文学作品,传播祖国的优良文化。&ot;
连怀国和谢剑侠这两人创作的小说就在《港城文艺报》上面连载。
这些都是当时在华新社的主持下创办起来的报刊,而联华书店主要做的还是大陆的图书引进工作。
&ot;我们这次引进这批图书,到时会一同在报纸上宣传…&ot;
连怀国就说道∶&ot;我们的出版社还是太少,仅有几家出版社协助工作,创办的报刊也比较少,我建议在稳住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几家爱国华人开办的书局联合出版。另外,针对驻港新闻处在港城的各种手段,我们也应该增加更多的宣传方式,杂志、连环画和广播都应该全面利用起来。&ot;
谢剑侠说∶&ot;除了我们本土的创作,确实还应该多引进大陆的创作,不仅是文学作品,只要是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都可以被引进。当然还有创刊的事也是必要的,这方面可能需要作协的协助。&ot;
还有几位作家也说确实应该稳中求进,扩大规模。
几位港城作家身处争端最中心,对如何抗衡驻港新闻处深有体会。
宋万章也代表作协发言,谈到了大陆目前存在的文化形式以及作协的组织机构,可以提供任何协助。
要论对现今大陆文学作品形式的了解,作协是当仁不让,并且作协下辖期刊部门众多,有着丰富的创刊经验和组织经验。
作协成员很多都担任报刊的主编,部门的负责人。徐奚年就提到或许可以开办一个像《文评报》一样的评论报纸,邀请知名作家担任撰稿人,对大陆引进的和本土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陆子光也建议在港城同样建立文学研究所,主持华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
新马的作家还提出能不能和英政府达成协议,取消大陆的禁书令。
大家都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思考如何让文化事业更好地成为祖国在港城的宣传口。
宣传部的干事一直都在记录会议内容,但还有一个人和他们一样,一直拿着笔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很是引人注目。
这会儿宋万章就点了她的名∶&ot;苏葵同志,看你听得那么认真,又写得那么认真,不如也来说一说你的意见吧。&ot;
徐奚年开玩笑道∶&ot;每次苏葵同志出现,就伴随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看这次也是?&ot;
郭毅也看向苏葵,笑道∶&ot;苏葵同志,你以前提的建议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啊,这次我也想听听你有什么好建议。&ot;
作协的老师都是认识苏葵的,自从交流会过后其余人也全部认识她了,对她的作品,对她的性格印象都很深,这会儿全都含笑看着她。
&ot;各位老师,我确实有一些浅见……&ot;
郭毅笑道∶&ot;苏葵同志,你哪一次提出的建议不重大?你说浅见我们可不敢信了。
徐奚年也笑道∶&ot;苏葵同志,你做的事情大家可是都知道的,现在你是谦虚也没用了。
苏葵失笑∶&ot;好吧,那我就说一说我的想法。&ot;
她在大家的注视中站了起来,拿起自己方才边听边记的笔记。
&ot;方才几位老师的讨论,确实给了我很大启发。针对如何在港城更好地建设爱国文化阵地,我大概有以下几点建议。&ot;
见她摆出这样郑重的架势,大家都认真听起来,几位干事也准备记录。
&ot;首先是更多的创办报刊,增加种类一事。确实应该更多地引进大陆的期刊杂志连环画种类,这点连先生和谢先生已经提过了。但我还有一个补充建议。&ot;
苏葵说∶&ot;我建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别创办不同的刊物。&ot;
连怀国问∶&ot;怎么说?&ot;
&ot;您的资料上提到了,,驻港新闻处创办的刊物种类众多,几乎能涵盖整个港城地区。我们也应该实行精准定位,针对儿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读者群的需求创办不同风格的报刊。当然除了分开的,也应该存在面对社会各阶层的统一报刊,有分有合,共同发力。&ot;
几人听了纷纷点头,却都没有打断她,示意她继续。
苏葵将目光转向新马两地的几位作家∶&ot;至于在新马两地同时发行大陆图书的事情,我或许有一个办法。&ot;
几人都坐直了身体,尤其是来自新加坡的万氏两兄弟。
其中一人就问∶&ot;小同志,你有什么想法?&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