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第42章(2 / 2)

大家都兴奋地交流起来,苏葵只是微笑看着,陈校长几人也笑了,看来这群孩子根本没有受到压力影响,这次应该考得还不错?

高考成绩将会在八月中旬出来,他们要做的,只是等待。

此时,苏葵收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许多封信件。

都是知道她参加高考的,纷纷写信来鼓励她。

京城的陆家一家三口给她写的,说让她安心考试,等着九月与她京城再见。

而作协的几位老师除了关心她的学习外,更关心她的文章。

尤其是徐奚年,他特意写信告诉苏葵,问她看完他的小说后,有没有想过下一本小说要怎么创作?

就是知道苏葵不读文学,徐奚年也没有放弃,不读不代表她就不写了,他让苏葵继续创作,不能浪费了她的才华。

苏葵原本短时间内没想继续创作的,《六月》的主编,同时也是作协的荣誉主席宋万章却在信里提到了一件事。

他告诉苏葵,如果要加入作协的话,必须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并且拥有至少两部出版的独立作品,再经过成员推荐,理事会书记处共同讨论通过才能加入协会。

目前来说,苏葵的作品质量是够的,但数量不足。

如果她有意加入作协,就得继续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

苏葵当然是有这个想法的,先不说加入作协能提高文学地位,能定级发工资这回事,就是她已经走到这一步,也没有中途放弃的道理。

她心中略微有了些想法。

考完试,苏葵还没有回家,就被赵东方请到了县委办公室里,他和向书记都在。

&ot;上级领导已经同意我们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ot;向书记看到她十分高兴,&ot;苏葵同志,这次你可是大功臣啊!&ot;

他告诉苏葵,调查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走访了无数公社大队,听取了所有群众的意见,他们把收集到的信息全都汇总上交。

&ot;上面的数据触目惊心啊。&ot;当时的领导是这样感叹的。

原以为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不想现在已经出现了大问题,为烧柴乱砍山林,做饭人多了浪费劳动力,家里不让养家畜食堂很快供应不足,多劳不能多得群众心里不满意。

桩桩件件的问题发展在一起,已经完全不利于生产。

除了那些家里的懒汉,几乎所有人一听说,那都巴不得尽快解散公共食堂,自己的东西他们想要自己做主。

上级领导听取了意见,经过几次会议的讨论,同意先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如果效果好,更能鼓励生产,就推广向其他地方。

这件事情就交给向书记一力组织,下面的县城公社大队全力配合。

七月二十五日,轰轰烈烈的&ot;解散公共食堂&ot;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

向书记亲自参与了这次解散活动,还让苏葵跟在他身边。

活动在大队的广场上举行,还拉了一个横幅—&ot;清河大队解散食堂试点&ot;

现场还来了许多记者,报导这件或许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清河大队的人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仗?省里的书记,县里的县长,公社的领导,还有那些拿着他们没有见过的机器在拍的记者,说是这事儿要上报纸!

乖乖,他们清河大队要上报纸了?

再一看,那站在书记旁边跟人家讲话的,不是老苏家的葵花吗?

上次人家书记就夸她,现在又让她在旁边说话,这葵花也太厉害了吧!

这还没完,向书记说∶……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苏葵同志提出的意见,给我们的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先为苏葵同志鼓掌!&ot;

底下人都震住了,啥?这主意是葵花提的?

也就是说葵花给人家书记出了主意,人家同意了,实行了,现在当面夸她来了!

他们怎么就跟在做梦—样呢?

所有人纷纷看向苏家人,却见他们也是一脸呆滞,他们也不知道小葵有这么厉害啊!

苏全福却是知道的,看着苏葵都与有荣焉,带头给苏葵鼓起掌来。

周家人也是一脸呆滞,周老娘脸上的表情别提有多后悔了。

周安看看苏葵,不知道说什么,下意识去看大哥,谁知道他竟然看见大哥在给那个女人鼓掌!

大哥疯了?周安也呆滞了。

苏梅就站在他们旁边,眼神复杂。

向书记甚至让苏葵来讲两句话。

苏葵站在大队的广场搭起来的台子上,说道∶&ot;同志们,这次能在清河大队举行试点,是国家给我们的支持,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做出成绩来,给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ot;

&ot;苏葵同志说得好啊。&ot;向书记笑,这孩子,一出口就是干这行的好苗子。

他带头给苏葵鼓了掌,下面的人也反应过来了,纷纷卖力地鼓起掌来,这是他们清河大队的荣耀啊!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向书记笑着站在台上∶………我宣布,清河大队解散公共食堂试点正式开始!&ot;

大家都欢呼起来!

解散食堂,分户做饭,厨具炊具发还,不够的县里给补贴,划好自留地,允许各家各户养猪鸡鸭,一场轰轰烈烈的试点运动,划破了时代的序幕。

回家做饭了!做自己家的饭!

大家领着自己的粮食炊具回家,脸上全都是笑容!

有记者上前采访,一位大娘高兴得都不紧张了∶&ot;以后各家做各家的饭,能种菜养猪,一家子精打细算,怎么都能活下去!我这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ot;

男女老少,欢欣鼓舞。

那么,她的第二部作品,就是长篇小说《清河乡之变》。

苏葵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创作出了这篇讲述清河大队(以前叫清河乡)解散公共食堂始末的小说,其中以一个名叫&ot;苏英&ot;的女性为切入点。

苏英家是外乡来的,后来在清河乡落户,见证了清河乡从公共食堂开始建立到出现问题,最后解散的一系列事情。

苏英和许多清河乡人一样,早就发现了食堂的问题,不同的是,她敢于说出来,甚至敢于提意见。

在她的建议下,组织大家整理了食堂的问题,有理有据地向上级领导提出了建议,得到了领导的重视,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决定。

小说虽然是以她为切入点,却是借她的视角,细致地描写了公共食堂解散前后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清河乡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的改变。

写完后,她将小说投给了《六月》。

与此同时,清河大队举行试点的事情登上了报纸。大队里特意订阅了《江省日报》,让大家都能看到。

上面有书记宣布开始的那一幕,还有葵花在上面讲话的图片,关键是上面写着的是他们大队的名字啊!

清河大队的人都沸腾了。

他们上报纸了!省里的报纸!这是什么?光宗耀祖的事儿!

这都是因为葵花提出的意见!

一群人纷纷涌到苏家去,要向她表示感谢。还带上了食堂刚刚分给他们的吃的,一定要塞给她家。

苏葵当然是婉拒了。

苏家的房子已经修起来一半了,现在人们都淳朴,谁家修个房子全村人都出动来帮忙。更不用说这是苏葵家的房子,之前葵花在他们眼里已经是能跟领导说话的大人物了,现在更是把她当成清河大队的贵人,一上完工有空闲都来给她家修房子。

苏葵感动于大家的淳朴,当然不可能让人做白工,每个来帮忙的,都给他们算了工钱只多不少。

大队里的人拿着钱感动得泪眼汪汪,葵花立了这么大的功又不收大家的东西,他们来帮个忙还给这么多钱…

多好的孩子啊!

在全大队人的帮助下,苏葵家的几间瓦房以最快的速度建了起来。

在房子快要完工的八月中,她的长篇小说《清河乡之变》登上了《六月》的版面。

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八月十三日,高考阅卷完毕,本地区考生录取名单刊登在《江省日报》上发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