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分为&ot;理工医农类&ot;和&ot;文史类&ot;,共有两张志愿表,第一张可填报十所重点大学,第二张是非重点大学。前五所可报三个专业,后五所可报两个专业。
毕竟是高考前填报,其他人都在纠结,一看班长,她早就放下笔了。
同桌的赵慧娟一眼就能看到她填报的一志愿。
京大,英语系。
果不其然。
&ot;班长,你说我能报京大吗?&ot;赵慧娟有些不确定。
苏葵看着她,目光含笑∶&ot;可以。&ot;
赵慧娟一下子生出无限的信心来,对!她可以,她也要考京大,和班长一个学校!
老师们都在上面看着,为学生们解答疑问,提供意见。
可大家却不由自主地询问苏葵的意见。
&ot;班长,我想报清大……&ot;
&ot;我想读京城医学院,我能考上吗?&ot;
&ot;我也要和班长报个学校!&ot;
苏葵都根据他们的情况一—鼓励,她知道,他们心里其实早就想明白了,只是缺少一个精神支柱,于是,苏葵成了这个领航的灯塔。
只要她还坐在那里,就能给人无限的勇气。
几位老师含笑看着这一幕,眼里有些一些欣慰,也有不舍。再过几天,这群孩子就要走进高考考场,从此踏上人生新的旅途。
又是一年告别季。
七月十八日,离高考还有一天。
苏葵拿着手上的准考证打量,一张巴掌大小的长方形纸片,最上面写着&ot;江省1959年高等学校招生&ot;,上半部分左边贴着他们的寸照,右边写着考区,报名号和考生姓名。
下半部分是考试时间表,写着从七月二十日到七月二十二日三天的考试时间安排。中间加盖了教委的公章,背面写着考试须知。
非常具有年代感的准考证,黑白寸照上的她浅淡柔和,仿佛也和这个年代融为了一体。
明天早上,他们就要出发前往杨市。
高考考场依旧被定在杨市,就是他们参加联考的地方,不过这一次却不是模拟,而是真正的战场,他们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高三的最后一堂课,他们没有喧嚣,没有吵闹,甚至没有不舍,而是像往常一样,低着头安心学习,用努力缠绕成茧,静待成蝶的那一刻。
好多年后,他们都还能回忆起这一天窗外的夕阳,照在人脸上,照进他们每个人心里。
苏葵也没有不舍,人世总有重逢。她的脸上带着浅淡的微笑,慢步往家里走去。
&ot;等等。。
一道身影从教职工楼那里走起来,好像在这里等了很久。
他的年龄不大,眼里却仿佛有着成人也难有的成熟沧桑。
周平。
苏葵看见他,也没有惊讶,只问∶&ot;有事吗?&ot;
他抿了抿唇∶&ot;听说,你们明天就要去杨市参加高考了。&ot;
苏葵点头。
&ot;我…心里的冲动让他等在这里,却不知道到这里来是为什么。
&ot;我会好好学习,将来——也一定会考上京大的。&ot;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向她说出这种保证的话,只觉得他应该告诉她。
&ot;哦。&ot;他读不读书,考上考不上,都和苏葵没有任何关系,这个保证,原主已经听不到了。
&ot;还有事吗,没事我先走了。&ot;苏葵语气淡淡。
他忽然有些茫然。
沉默了许久,他说∶&ot;祝你高考顺利。&ot;
&ot;谢谢。&ot;苏葵礼貌道谢,却没有任何情绪,仿佛和对一个陌生人一般没有两样。
看着她的背影,周平动了动嘴唇,不知呢喃什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七月二十日,一九五九的高考,在江省杨市正式拉开了序幕。
今天的氛围和以前有些不一样,又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七月,正式夏季炎热,一早上起来就已经是晴空如洗,蓝天白云。
一个好天气。
考场门口,班上的同学都看向苏葵,见她对他们点头微笑,这才带上了笑容,信心满满地往考场走去。
李卫民跟苏葵不在一个考场,分别之前,他忽然问∶&ot;班长,你说我能考上吗?&ot;
这段时间的努力,真的会有用吗?
原以为苏葵还会像以前那样打击他,他的声音充满忐忑,又有一些不安。
此刻,却听见她略有些温柔的声音∶&ot;加油吧,李卫民,这一次,你可以的。&ot;
他只觉得眼眶有些湿润。
高考持续三天,第一天早上考本国语文。
前面的词语搭配、解释加点成语、翻译古文、划分段落和阅读分析,对苏葵来说都非常简单。
最后,是高考作文,共50分,占总分的50,题目是《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贺县高中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脑海里都不由得浮现出高三这学期班长带着大家一起进步的日子。
还有什么比这段一起奋斗的生活更有意义?
他们纷纷提笔。
考场环境封闭,这个年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只在走廊上放了好些大冰块降温,好多人都汗流浃背,既热得烦躁,心里又紧张。
苏葵仍然是第一个交卷,大家基本都已经波澜不惊了,毕竟以前就是不在一个考场的,也听说过这个&ot;大魔王&ot;的名声了。
他们一边对这种天才表示忿忿,一边又感叹,这就是联考的好处啊,这就是提前模拟的好处啊,要是一上来高考就遇见这种人,,他们心态早就崩了,现在都只会&ot;咯噔&ot;一下了。
不过——好像联考的主意也是她出的啊!
第二天考的是物理地理化学,第三天早上是数学,只有五道大题,只不过第一道大题有六道小题而已。
难度基本与以后的高考大题难度相当,对苏葵没有任何难度。
三天考试的最后一场是考外国语,考试时间从下午三点到四点四十,三道大题,阅读测验,英译汉,汉译英,都是与革命有关的篇章。
苏葵几乎可以不用思考,用最快的速度答完题并检查完毕,在全场人的注视中淡然离开。
结束了,她在这个时空一九五九年的高考。
这时候还不兴家长送考,都是学校校长和老师陪同,考试期间,怕给孩子们造成压力,他们都不谈有关考试的话题。考试结束,也不问起分数,只让他们回去好好休息。
这段时间,连周六周末都在学习,孩子们太辛苦了,他们老师也陪着辛苦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这些都是值得的。
谁知老师们不提,学生们却忍不住,兴奋地和苏葵说起话来。
&ot;班长,我觉得我这次考得还可以!&ot;
&ot;我这次一点也不紧张,觉得和之前联考也差不多。&ot;
&ot;这次做的题型我们小组里讨论过好多次,我一看觉得稳了!&ot;
&ot;作文我写的是班长带着咱们班一起进步的故事,我觉得这件事最有意义了,一写就停不下来。&ot;
&ot;我也是!&ot;
&ot;我也写的咱班长!&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