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275章 第两百七十五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5章 第两百七十五章(2 / 2)

糊名之后便是易书,易书,也就是将每张考卷上的文字原原本本的誊抄到另一张卷子上,但与考生们使用的墨水不同,誊抄所用的皆是朱砂,以此来做区分,

因为颜色的不同,考生们原本用墨水书写的试卷叫墨卷,用朱笔誊抄后的叫朱卷。

等两份卷子誊抄后,再由对读人员进行对卷,确保每一个字都不会出错,如此,这一份答卷才算是整理好。

整理用了三日,一直到三月初四,考卷才开始进行批阅。

每一份经过批阅的试卷最低要经过三名考官的阅卷,批卷,且末尾处还要留下批卷人,对卷人、誊抄人的印信,如果日后有什么问题也好查证。

能走到这一步,学子们的学识如何自是不必多说,有不少出挑的文章常会拿出来讨论,立意有差的也会进行驳斥。

而当改到赵平安那份经义时,场面骤然达到顶峰。

此次经义试题:“治大国若烹小鲜”。

千份答卷,都在描述具体该如何治国,以及治理之后会变成怎样的一个雏形,其中不伐良策,亦不伐如何改革,在数千名考生的笔下,也繁花似锦的描述了数千个对于大魏的理想雏形,但具体情况仍需百官集中探讨。

千名举子,黑马层出不穷,至于赵平安,可以说,他就是黑马中的程咬金。

先是迎合当世观点写了一种见解,说实话,内容与旁的经义相比也只能算是中上,但远不及到黑马的程度。

只不过,他后面所表达的这种见解更加触动人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加佐料,不去鳞不去腮,更不去搅动,原来还可以这么解释。

不是精心料理,而是无为而治,若是问及根由,结合老子的观点便可究其原因。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他们原本就发生了偏差,别说是考生,就是他们考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更加叫人难受的是,看了赵平安的解释,再加上对《道德经》的理解,他写的似乎还真就是对的……

此时,在座的所有考官,上至主考,下至批阅的考官,一片死寂,偶尔也只能听到几声翻阅考卷的“沙沙”声。

推翻一个见解意味着什么呢?

举个例子,如果有个人突然告诉你,你兄弟不是你兄弟,是你姐妹,你是不是也要花时间去接受,他们此时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

若是放在平常,赵平安贸贸然的对这句话的见解提出质疑,保不齐要跳出多少卫道士来攻讦他,甚至还要面临一次次的解释。

可如今,整个阅卷的房间内,可以说是汇集了整个大魏的顶尖人才,这些人,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自是不必多说。

答卷就摆在眼前,能让在场的诸位都认同,足以说明了许多。

沿用了前面的说法千年,今日方知错了,是他们将这句话理解错了。

不仅是他们,连带着整个大魏的朝臣、以及学习过道德经的读书人都对这一句话理解错了。

拨乱反正,这是应该的,错了就要改,这才是正解。

可若是改了,眼下又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他们一开始就理解错了,那也就是说这一千多名的考生只有赵平安那一份答卷的观点是正确的。

众人一想到这……只觉得头疼!

所有人都在想,写出这份答卷的到底是谁?

先不说他们能不能接受,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这种注解的错误,可不管他们接不接受,两个思路人家都给了,偏偏他们也说不上不好。

不管怎样,他都会是最后的那个大赢家。

“本官觉得,写出这份答卷的举人最起码是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一考官小声说道。

“说少了吧!怎么也是耳顺之年。”另一人瞄了他一眼,觉得他还是说的太保守了。

“你们大胆点,有时候人至古稀,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常有的……”

“……”

这波绝杀。

到底还是主考官商讨出了决定,答卷先按原来的说法批改,但赵平安的那一份经义科目的考卷,无疑是第一。

当之无愧的第一。

且在这之后,就连《道德经》的注释也要进行修改,还要将此学说进行统一性的宣传……

这不是小事,等这场考试之后,他们怕是要忙了。

而此时闲适在家的当事人,也就是赵平安,对于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他并不觉得意外,甚至说试卷还没有批改时他就有了思虑。

他早就知道,每一种学说的推翻都并非易事。

想想布鲁诺,因为捍卫太阳中心学被教会烧死在火刑架上,再想想伽利略反对亚里士多德那句“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也不同”的真理,一开始也受到了人们无情的的嘲讽和猜疑,最终还不是在比萨斜塔上用两个大小铁球证明了自身?

他换一种方式理解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有一定依据的,即便这些人不接受这样的说法,他也把世人认为的正确见解表达了出来。

且在这之后他去见了老帝师,帝师也说了,问题不大,只不过要受些个瞩目,不是坏事。

帝师都这么说,那他还担心什么?

三月初十,所有的考卷批改完毕,不过紧接着又要进行核对,归拢……

又过了两日,三月十二,开始排名。

对于赵平安的那一份答卷,所有的考官们都印象颇深,也预感到了这场会试后这份答卷的主人会受到怎样的关注,但此时,他们还是更关注这孩子的排名。

光一份经义可不够,即便这一科他是第一,可想要通过会试,那也得别的科目不拖后腿才行。

偏科这种事,不管在哪一世都不能有。

而此时,他们并不知这一份答卷的主人是赵平安,主考官不知,云逸也不知,但这不影响他们对这份答卷的主人抱有期待。

众人都在想,这老怪物到底什么来历?这么能搞事情。

好在,经过仔细排名,他名次不差,第三。

前几名的举子各科的见解都不错,赵平安虽然在经义这一科占了便宜,但别的科目距离这两人还差了一截,事实上,若是没有经义这一科,只怕他还要往后再排个二三十名。

但这个名次已经盖棺定论,谁也改变不了,只要他没有作弊,没有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哪怕是陛下也不能插手会试的结果。

说到底,科举这种事情,讲究的就是一个运气,谁又能想到他会冒出一个新学说来?

在这一点上,即便他们是考官也不得不服,“哥哥”都变“妹妹”了,再不服也得憋着。

三月十三,名次排完了之后才将糊名揭下。

到底谁才是这场会试的最大赢家,到了这时候,众考官心上都紧紧的绷着一根弦。

随着结果出来。

第一名:徐若海

第二名:白藏锋

第三名:赵平安

第四名:梁博

第三十五名:沈煜

……

“第三名那孩子叫赵平安。”

“原来叫赵平安,不知为何,这名字本官听着竟还有些熟悉。”

“本官也有点熟悉。”

“谁知道赵平安是哪位?”

若是换了往常,会试名次出来,备受讨论的定是第一名的会元,今年却是直接变了个样,只问起了赵平安是谁。

档案上虽是记了他的名字,籍贯这些基本信息,但具体事宜并无记载,不过,在场的不少人对于这个名字都略微有些印象,没过多久便有了苗头,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

至于名字公布的一开始就没再说话的云逸,直接被众人忽略了去……

此时的云逸,心中一片震惊,脑中也只有一个想法,赵平安这孩子竟已经是举人了,还干了这么件大事儿,他之前还道有缘自会相见,若是赵平安争气,总会再遇见,但他没想到这个时间会这么快。

还有,这些人只顾着讨论他干的事儿,惹出的风波,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想起众人猜测的知天命,耳顺,古稀的年龄,云逸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番。

清了清嗓子,只听他道:“诸位大人,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何事?”

“这孩子,才十五岁。”

他那年第一次见赵平安时,这孩子十二,如今虚岁也只十五罢了。

“什么?十五?不是知天命?”

“竟不是年过古稀的老顽童?”

“同人不同命啊,十五岁的准进士,比不了比不了。”

“……”

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云逸尽收眼底。

他眼光果然不错,这孩子,争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