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科举出仕> 分节阅读 14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49(1 / 1)

周是不是很会说话这个问题,他并未给出答案。然而,却获得了稍微精明些的朝臣的认可。皇帝虽问的是黎和周是否会说话,但联系前后话语,皇帝要的是众皇子的一个表态。黎和周说他承受不起配享太庙的夸赞,你们认为呢再深入一点,你们觉得黎和周够格配享太庙吗究其本质,就是一个表态的问题,若你继位为帝了,可会让黎和周配享太庙当然,不能像回答最后一问那样直白,像三皇子那样,只答黎和周说话谦虚,就已经足够了。三皇子俭王赵俭,听出了皇帝的言下之意,也愿意表态。那大皇子义王赵义,听出皇帝言下深意了吗或许是受先前几个皇子影响,思绪被带偏了,因而没有听出来。也或许是听出来了,但赵义与黎和周不合,不想表态,因此才另切角度回答。“儿臣也如此觉得,黎学士说话谦逊,是很会说话的表现。”“儿臣也是这样以为。”之后,众多朝臣有顾左右而言其他的,也有认为黎池说话谦虚的。乍然一看,君臣父子间的气氛,一如先前,高兴而热烈,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随行的起居舍人钟离书,默默地提笔记下:贞文二十九年初秋,黎池种红薯、玉米、棉花,得大丰收。帝携众臣,亲视之。红薯堆积如连绵大山,巍峨不绝。玉米累垛如孤峰,灿如闪金。棉花如摘天上云,绵软温暖。帝大喜。赏池绫罗绸缎,金银玉器宝物若干,又赞其功绩:堪配天下百姓供奉叩拜,配享太庙者,亦不过如是。作者有话要说:论一个好友当史官的好处黎池:第180章红薯、玉米和棉花大丰收后,黎池让人在皇庄里挖了好些个地窖,储存了足够的用作留种的红薯。剩下的红薯,黎池进献了一万多斤给皇帝,之后皇帝或留着自己吃,或赏给皇亲国戚和朝臣们,就与他没有关系了。黎池领的这桩任务,是种植并推广红薯、玉米和棉花。当初玉米和棉花的种子要少些,如今虽种过一茬了,但在进献给皇帝一些之后,剩下的都要留种,向民间推广这两样作物的时机还未到,姑且不说。不过收挖来的红薯,储存到地窖留种一部分,进献给皇帝一部分,就还剩下了大部分。是能够将红薯分发下民间,推广种植的。既还担着推广作物的任务,黎池就禀明皇帝得了允许,去户部书库里,找出京城地界的几个县、以及京城周边几个县的户籍黄册,按照农户的田产、户中人数,给每户分发相应数量的红薯。这红薯是的,就连随着分发的红薯种植手册,都是走的朝廷公账,无需百姓掏哪怕一文钱唯一需要耗费的,就是每户农家,需要派一个或两个壮劳力,到京郊的皇庄去,将红薯背回去或挑回去。不要一文钱,只需要出一点力气,将红薯运回去做种,明年开春天暖后,按手册所写方法,种上两亩地,来年就能收获万把斤那可是近万斤的粮食啊这样好的事情,真是再好也没有了来领红薯种的农人,哪还顾得上惜力,直恨不得再多背一百斤回去回去路上,都是一个村里的人结伴同行,很少有落单的,是生怕在这京城及周边地界,依旧被强盗抢劫了去。“这红薯真好看,红彤彤的,看着就好吃”京城周边县中一村子的村民在路边歇脚,其中一个村民看着自己大背篓里的红薯,咽着口水。与这人沾亲带故的一村民,告诫道:“这一路上,你已经吃掉十来个了怕得有三四斤,你家总共才分得一百斤,你可别再吃了,不然回去我姐要训你的”被揭露一路上已经吃了十来个红薯的村民,想起家里的厉害婆娘,狠狠地咽下口水,管住了伸出去拿红薯的手,悻悻地将手收回来。“还是怪六元老爷想得太周到了若是手册里不附上红薯的诸般吃法,昨夜露宿的时候,我也不至于烤了一个又一个红薯来吃。”“你识得两个字了不起啊配给我们村的五本手册,就不该给你一本。自己着急忙慌地看了手册,烤了红薯来吃,这就怪你自己嘴馋”“六元老爷若不给附上吃法,难道我们以后生啃不成六元老爷想得周到,还不好了”“要怪就怪你自己嘴馋好吃昨夜的时候,我们被迫闻了大半夜的烤红薯香,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可我们还不是忍住了”“你啊,就活该回去了,被嫂子好生训一顿”“唉唉,别啊别啊,你们要帮我瞒住啊,可别告诉我媳妇啊。”这一支队伍,只是从京城往四面八方去的众多队伍之一,但忍不住提前吃了红薯的,却不在少数。有的队伍,还遇见了想要买红薯的外地人,给的价钱还不低,半两银子一斤。一百斤白白领来的红薯,转手就能得五十两银子有些农人就爽快地答应卖了,不但自己卖了,还转头就劝同村的人索性也卖了。还真有那么一个村子,还在半道上,就将红薯全部卖掉了。这卖得当然是不划算的,一百斤红薯卖得五十两银子,虽这可能抵得上一般农户家中两年的收入。但若是明年开春将这一百斤红薯育了苗,栽种个七八上十亩地,秋天的收成可想而知如今卖了红薯,以后又不能第二次去领,终究还是要花钱去买红薯回来的。或许买进的银钱要少些,但耽搁掉的那一茬两茬呢多的都去了,亏大了不过也有那么些精明的农人,同行的村人有识得手册上的字的,知晓红薯是扦插种植。再根据上面说的,大概计算了一下自家的田地然后转身就与买家商量,等明年春天时,自家育好苗,直接卖给他们红薯秧苗。掐一把红薯秧子,价钱在几十上百文钱不等。买家距离近的,估摸着买了秧苗拿回去时不会蔫死,也就定下等明年春天,就到他家去买红薯秧子。这虽然价钱低,但不耽搁自家栽种啊,那钱就是白白得来的,再划算不过了京城及周边地界,之后的玉米和棉花推广,就按照此次红薯推广一样,对照着户籍黄册分发。至于距离更远的地方,就直接发到府县,由府县衙门负责分发下去。由府县推广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乱象。比如本来是分发的,结果府县衙门却要收钱,且还收高价。若真出现这样的乱象,那就要看那些府县官员的运气了,一旦抓住,必然是要脱去他一层皮的红薯、玉米和棉花的种植推广,都已算是计划好了的,黎池心中已有成算,只需踏踏实实地推行下去就行。钱粮预算制也是这样,已有七个行省施行下去了,目前并未出现什么大问题。下一步,就是往剩下的几个行省推行。黎池负责的几项任务,都在稳步推进着,不需慌、也不用忙,只待水到渠成。贞文二十七年,就此一晃而过。贞文二十八年,也过得很快。总共花费五年时间,钱粮预算制终于推向了大燕各行省。红薯也又培育出了一茬,依旧留种之后,根据户籍黄册统计出的数据,往中北部其他六个行省,运去红薯,督促他们去推广种植。玉米和棉花,在培育了一茬并留种之后,终于有了多余的,可以开始分发给百姓们去种植了。仿照红薯推广种植的模式,用当初分发红薯时现成的名册,给京城地界和周边几个县的农户,都分发了相应数量的玉米和棉籽,依旧附赠上玉米种植手册、棉花种植手册和棉花的采收及运用手册。黎池估算了一下,红薯、玉米和棉花的推广种植,只需再种一茬,即是明年秋天时,就能完成了贞文二十八年这一年里,黎池手头上的任务:钱粮预算制施行完成,红薯、玉米和棉花推广种植顺利,完成之日已能预见,就在明年秋季。除此之外,这一年里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今年八月,黎池的亲弟黎溏参加了乡试,考得举人。虽然排名中游,但到底是考过了。第181章贞文二十八年,若白驹之过隙,飞驰而过。在赵俭上辈子的轨迹中,贞文二十六年冬就会驾崩的皇帝,不仅撑过了贞文二十六年,且又历经两轮寒暑,迈入了贞文二十九年的春天这有脱离既定轨迹的,也有平稳前行,只待水到渠成的。钱粮预算制方面的公务,黎池业已圆满完成。再种上一茬红薯、玉米和棉花,就能在今年秋季,完成推广种植的任务了。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的推广种植虽不是黎池负责的,但也同样将在今秋完成推广种植。届时,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的宏愿,才终于有了可能性。黎池身上所有公务,都在按照既定计划去完成。且在融雪春暖之前的正月里,还不必去考虑红薯、玉米和棉花的育种,因此他并不多忙,甚至是还有些清闲。于是,贞文二十九年一开年,刚刚过完三天年,黎池这一个将弟弟黎溏扔给明晟几个好友指点的、不负责任的哥哥,终于负责了一回“敏学,已经给了你两天时间,去准备好考试要带的物品,明天就将开始模拟会试。核检入场、考题分发等程序,都按照会试的规矩来,就连考题类型、草稿纸和答卷的格式,为兄都是严格按照会试的规制准备的。明日的这场模拟考,近乎是与会试无异了。敏学,你就在院子中,那个专为你搭的考棚里,先经历一场会试。”在黎敏学的心中:兄长不是一般人,是九天神君下凡尘如今看来,曾经的傲娇小弟,已经长大,已然长成了吹捧他兄长的一个好手。黎溏如今已是十八岁的成人,又有这三年的历练,虽然心性还远不及他兄长,但却已能知晓好歹。兄长让他模拟会试考试,是为他好,且又还是兄长亲自为他出的考题,他定然要好好地做黎溏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明白兄长,我定会认真对待,只当是一场真正的会试”黎池:这孩子,是又想了些什么呢黎池一看黎溏似是打了鸡血般神情激动的样子,就心中叹息:他这傻弟弟哟,情绪太过外露,且有时候情绪起来的缘由,总觉得有些奇怪。兄弟两内心的所思所想,不必去深究,谁心里还没藏两句不好宣之于口的话了第二天早上,黎池出门去户部衙门点卯当值前,又特地吩咐管家黄精,让他不必顾及黎溏的身份,尽管严格些。之后一连九天,黎溏就被关在院中的考棚里,完完整整地体验了一场会试。模拟会试过后,将黎溏作答的答卷收了上来,黎池下衙回府后花费一个时辰,将他的答卷批改出来了。“虽不足之处还很明显,但短时间内已很难再提高,会试会元你想都不用想,能排在中上游,就已经是万分幸运了。”黎溏的一双眼陡然晶亮,扑闪扑闪地水灵灵的,“兄长的意思,是我能通过会试、考取贡士排名或许还不会在最末尾”黎池点点头,对弟弟表示了肯定和鼓励,“虽你的文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若会试能保持这次的水准,应是能得一个贡士功名的。会试时若有题不会或未能答得尽善尽美,也不必紧张,更不必自乱阵脚,你只要尽力了,总能得一个贡士功名,进而得一个进士功名的。但也不可因此就松懈了,你得绷紧脑子里的那根弦,否则名落孙山也不稀奇”黎溏得到兄长的肯定,随着会试临近,而愈积愈多的紧张焦躁,才终于是开始快速消散挺直胸膛,声音响亮地保证:“嗯定然不会松懈的”“那就好。”黎池展开批改过的黎溏的答卷,叫他近前来,“敏学,你过来,我为你评讲你的答卷”黎溏赶忙凑上前,侧耳认真听,一双眼仔细看,仿佛是再乖巧不过的一个小学生了黎溏有一个样样拔群、惊才绝艳的兄长,周围家人倒是都没拿他与兄长比较,或是觉得他绝不可能如兄长一般优秀,所以才不拿他比较。而家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对他说的话就是:你尽力读书,多读些书,有个功名能养活自己就行。若是幸得功名较高,能当官入朝,就是意外之喜,到时你们兄弟两在官场上,就能相互扶持了。年幼时黎溏听到这些话,虽拘于礼仪孝道,并未振声反驳,心里却是不服气的,当时他意气颇为高昂:我哥哥可是六元及第,我岂是会随意考个功名的,只为糊口讨生活但等他真的下场科考之后那时他才终于知晓,天多高地多厚,天下之大人才济济。到后来,黎溏一边为年幼不知事的自己感到羞惭,一边为下一次下场科考而紧张,甚至胆怯。尤其是去年参加乡试考举人时,虽最后他考上了,且排名中游,但却也将他考没了自信。去年乡试之后,黎溏虽依旧殷勤地去向他兄长的几个友人请教,可对于今年二月份的会试春闱,他却是没多大信心的。一个行省的乡试排名中游,大燕全国十多个行省一起的会试,排名会落到哪里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