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科举出仕> 分节阅读 6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60(1 / 1)

们回去。”黎池走到黎棋身旁打招呼道。“和周你考完了好,我们走回去。本来苏叶是说用轿子送我来的,不过我没让。本来大湖也说要来的,让我劝住了,我让他就在青朱院守着。然后,我就自己一路走过来了,你不知道一路上”夕阳余晖下,黎棋和黎池父子两,一边说着话,一边并肩往回走。作者有话要说:赵俭,你金手指依旧是你金手指你不过是因为重生,而窥探到了你金手指的冰山一角罢了看,秘密立储制甩你一脸你上辈子时就没有贞文帝:我要默默地把你的草稿纸顺走第67章殿试考完当天,依旧像会试结束后一样。四名主考官并八名同考官,当晚就留宿考场即保和殿,开始判改考生答卷。不过因为殿试只考了一篇策问,判卷规则就不能像会试那样,各自负责一个模块的判卷工作了。于是殿试的判卷规则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共计十二位,分别为三百份答卷各打一个分数。最高分满分一百,最低分零分。十二个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之后,算出一个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就是考生的最终得分。这个判卷规则也是在俭王上疏献策后,科举革新的一个方面。每份答卷都经由十二个考官判改打分,已经算公平了。哪怕有那么几个认考生笔迹的考官,也不可能十二个考官都认考生笔迹,且还给同一个考生给高分和低分。如果真有十二个考官,都选择力保或打压同一位考生的情况,那这名考生就真是了不起了。不过,要不说万事皆有可能呢这一次,还真就是十二名考官都选择了力保同一名考生。这名考生就是黎池。十二名考官都选择力保黎池,是有原因的。首先,黎池已经连中五元。够资格来做考官的大臣们,都已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他们的必修课。在有考生连中五元的情况下,除非该考生交白卷、答卷全篇污迹或者犯了大忌讳,否则判卷考官们再怎么都要判出一个六元及第出来六元及第者,科举取士后史上才只有两个而已。若是在贞文帝在位时出现一个,这就是为贞文帝的文治功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讨好上意的事,考官们如何能不做就算想要标榜特立独行,愣是要和皇帝唱反调、不让他文治功绩上添上这一笔。先不论他所打的这个分数,会否成为最低分给去掉不纳入平均分计算中。就是这分数打出来后张贴公示了,也要担心会不会被皇帝记仇,会不会被天下士人攻讦:十二个考官,就你一个打低分,你才学是有多渊博啊其次,皇帝其实已经相当于提前看过了黎池的答卷虽事实上是看得他的草稿纸,且与众臣和众皇子们探讨过,这就已经明示了他属意黎池这份答卷。要是考官们还不依着贞文帝,非不将黎池的答卷判成第一名状元,那他们这辈子也就不用想升迁了。最后,是因为黎池的答卷确实答得不错。真没愧对他五元的盛名。抛开其他不谈,只看这一份答卷,若是考官们给他的分数打低了,都要担心张榜公示后,被天下读书人指指咄咄。“这黎和周真是学识渊博。”一名同考官感叹道。黎池是脑中构建了记忆宫殿的人,记忆力很好。或许他还说不上博览群书,不过但凡是他看过的书,他都记得。而且他又不笨,还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啊,不仅学识渊博,且还常有奇思妙想。”同屋的另一名已经判改过黎池答卷的同考官,一边判改手下的答卷一边附和。黎池是在信息爆炸的新世纪活过一世的人,相比起来,可不就比这个时代的人有更多奇思妙想吗“唉,真是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此次殿试的主考官之一,暮气沉沉地感叹道。主考官感叹后生可畏,已不及黎池这样的后期之秀,其实这就好比是后世感叹:高考前是人生知识水平的巅峰。在官场沉浮多年,之前学的书本知识也就都忘得差不多了。这是正常的,这些考官们年轻科考时或许没有黎池这样出类拔萃,但也是有过意气风发时刻的。殿试结束后,考生们得以休息一天。殿试当天有好些个大臣和皇子随贞文帝巡视,当时发生的事该知道的人也都应该知道了。不过黎池在青朱院休息的这一天里,黎府居然没动静,也许是还没有意识到他殿试时没用那壶墨黎镜没找黎池,于是黎池也就作出了休整精神的姿态,专心在青朱院里休息。然后二月二十二这天,三百名贡士再次在天微亮时入宫,参加殿试后的传胪大典。入宫搜检时,给贡士们发了身统一的进士服穿上。今日进入皇宫的贡士们,出来后就都是进士了。无论是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进士,还是三甲同进士,总之都称之为进士。在礼部官员的带领和指挥下,贡士们依照会试排名先后,在太和殿外排成两列,等待传胪大典开始。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平日里皇帝上朝并不在这里。不过因为今天是三年一度殿试后揭晓名次的传胪大典,哪怕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够格上朝的众臣也都还是要进宫来。此时的太和殿内,贞文帝拿到了殿试判卷官们递上来的排名前十的答卷。“众位爱卿,你们看看这十份答卷,觉得孰高孰低”贞文帝让身边随侍的太监总管,将十份答卷拿下去。虽说贞文帝说的是众位爱卿看看这十份答卷,可也不过就是让那么几个大臣看看而已,当然是不可能让殿内的所有朝臣都看的。而且这次又还忽略了已经成年入朝,分列文武两列之前的,赵义和赵俭等八个皇子。位列左边一列文臣之首的内阁首辅,周首辅接过太监总管递过来的十份答卷。放在最上面的第一份答卷,就是他们昨天与贞文帝一起看过的,那张草稿的成文文章。周首辅再一翻看排在之后的答卷,目光粗略扫过后也就明白了。这顺序排名应该是皇帝已经排好了的,现在不过是暗示朝臣们附和而已。“回陛下,臣觉得这黎池当排第一为状元,孙玉林当排第二位榜眼,至于这第三探花和第四传胪应就在钟离书与李乾桉两人之间。不过臣却说不好这两人孰高孰低,还需陛下您抉择。王掌院认为呢”主管翰林院的掌院学士,王掌院接过周首辅递过来的答卷,看过之后也说了与周首辅大同小异的话。然后王掌院又将答卷递给右边武将之首的护国将军钱武威。“陛下,老钱我一个粗人,哪能判断他们读书人的高低陛下就看着排呗,只要是陛下排的,老钱我就觉得都对”“哈哈哈”贞文帝被钱武威说得哈哈大笑,挥挥手让随侍的太监总管去将答卷取回来。“老钱你啊”“既然这样,那就黎池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赐文房四宝一套、黄金六百两,以及六元及第状元府一座。孙玉林为榜眼,李乾桉为探花,皆授翰林院编修。钟离书为传胪,传胪之外的排名,就按判卷官们判出的高低排名。此次殿试赐一甲三人,二甲进士九十七人,三甲同进士两百人。”贞文帝既已出口,自然有专门的人将其所说拟为圣旨。又有礼部的官员,告退出去将榜单补充完整。至于贞文帝额外给黎池的赏赐,文房四宝、六百两黄金和一座六元及第状元府,这还不值得众臣们反对。从临淮府府试后,皇帝说出不要去打扰黎池,让他先好好学习这样的话,并开始施行因地制宜之策时,朝臣们就已经预料到了。当时他们就知道,若无意外的话,黎池考上来之后,是肯定会受到皇帝的另眼相待的。只不过现在因为黎池的六元及第,因为黎池殿试时作答的那篇策问,而使皇帝更加喜爱他了而已。“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今赐黎池为贞文二十年殿试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赐文房四宝一套、黄金六百两,并六元及第状元府一座。赐孙玉林为榜眼,李乾桉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赐钟离书等九十七人进士出身。赐王前愈等两百人同进士出身。钦此。”黎池跪在两列进士的左列之首,叩头谢恩:“臣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过只有当场被授职的一甲黎池、孙玉林和李乾桉,能在谢恩时口称臣,其他人谢恩时都口称学生。哪怕黎池的臣谢皇上隆恩,被淹没在了学生谢皇上隆恩之中,只有他自己能听清,他也依旧觉得如雷贯耳只因为他这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避小人邪祟,终于在今天走到了这一步终于走到了金榜题名,六元及第的这一步“礼毕平身”“请传胪钟离书上前,唱名”钟离书出列上前,然后下跪行礼:“学生钟离书奉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行过礼之后,钟离书从礼部官员手中接过黄榜,然后站起身来。在开始唱名之前,钟离书与黎池对视一眼,虽两人神情都端住了、看着很正经严肃,但都能看到对方眼中有高兴和激动的神光在闪烁。“二甲第二名,江淮行省临淮府浯阴县明晟。”“二甲第三名”听着钟离书的唱名,黎池心里暗暗惊奇。没想到二甲第二名就是明晟,他竟然又刚好排在钟离书后面一名。从府试开始,院试、乡试、会试甚至殿试,明晟都刚好排在钟离书后面一名,到时他要去问问,他两县试排名是不也是这样的。要是浯阴县县试时,明晟也是刚好排在钟离书后面一名,那就真是太巧了。这巧合的难度,或许差不多能和六元及第的难度比肩了。钟离书唱名时,黎池就一边听一边想些有的没的。传胪唱名完毕,平正中和的乐声奏起,殿内朝臣及殿外新科进士们,齐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三呼万岁。礼毕,传胪大典也就结束了。皇帝乘坐御辇离去。之后两名礼部官员分别端着黄榜和答卷卷轴,在礼乐仪仗护送之下,在文武众臣、新科进士的跟随之下,一路直至长安门外。最后将黄榜和答卷张贴到宫墙之上,公示三日,以供天下百姓和读书人瞻仰学习。张榜公示完毕之后,黄榜将会转入内阁,然后将新科进士姓名籍贯排名登记造册,以供之后遇到选馆、选官等事时取用。最后,这黄榜及答卷会被藏于国子监,以供如国子监学生等后来之人查阅。黎池前世大学时的学校就在首都,他也去故宫游玩过好几次。但却没有任何一次,有这一次这样的感受一甲三人和传胪可随黄榜由午门正中出。而正中午门地上的丹陛中石,只有帝王可踩踏,他黎池作为一甲及传胪四人中的一人,今日却被准许了走这一条帝王之道这真是一种很让人心潮澎湃的特殊待遇张贴于宫壁上的黄榜,其实并不是给新科进士们看的,因为进士们的名次在传胪大典上时就已经知道了。这黄榜是贴了给百姓瞻仰的,是贴了给天下读书人加油鼓劲的,也是在为新科进士们扬名。不过在礼部官员张榜完毕后,新科进士们还是上前去看了一眼,全了这个仪式礼节。新科进士们最荣耀的时刻或许不是传胪大典上被唱名,也不是榜下看名,而是张榜之后的游街。进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沿途有男女老少夹道欢呼,敲锣打鼓这俨然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进士们象征性地看完榜之后,就有礼部官员让三百名士兵牵来三百匹高头大马。然后让新科进士们上马,在状元黎池的带领下,跨马游街。第68章黎池在上马前,暗想:真该庆幸他前世陪同事领导度假时,学会了骑马,否则这状元游街环节就要尴尬了。不过黎池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新科进士中绝大多数都不会骑马。毕竟对于中原地区的大燕来说,马匹是军备物资,寻常人家根本见不着马匹,就连拉车都多是用牛和驴,新科进士们又还都是读书人,很少有会骑马的。礼部官员们对此早已以习为常,早就安排了专门牵马的人,就是刚刚牵马来的三百名士兵。之后他们会在新科进士们游街时帮忙牵马,顺便也是保护他们。前朝时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大燕朝虽不盛行,却也有在游街时拦路抢亲的。若是新科进士实在不情愿,或已有婚约和妻室,可又拿拦路抢亲的人无法时,就需要士兵出面护住新科进士们不被抢去。因为黎池自己就会骑马,就没用士兵帮忙牵马,只让他在马旁步行跟随。在黎池前面开路的,是跨着高头大马、身披金黄铠甲的御林军。三百名御林军,骑在高头大马上,上身挺直、目光如电直视前方,旌旗飒飒作响,这阵势真是威风赫赫跟在黎池后面的,就是榜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