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德阳郡主> 分节阅读 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8(1 / 1)

丹妙药一样。她洗漱后去给郑太后请安,结果不止郑太后在,皇帝也在。她看见外祖母两眼通红,神色憔悴,皇舅舅一脸怒容,在看到她之后这份怒容更甚。殷长欢心头咯噔一声想,她最近干了什么会令皇帝生气的事吗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殷长欢跑到太后身边,“外祖母,您怎么了”郑太后含泪摇头,似乎伤心得说不出话来。皇帝道,“没什么,长欢你先出去,皇舅舅和你外祖母有话要说。”“不。”太后哽咽道,“皇帝,告诉长欢吧,那是她娘,她应该要知道这件事。”殷长欢抿了抿唇,应该不会是她想的那样吧事实证明就是殷长欢想的那样,皇帝语气沉痛的告诉她她娘是被人害死的,郑太后发现了不对想要调查这件事但被人察觉,还差点被害。皇帝信誓旦旦,“长欢放心,皇舅舅一定会为你娘报仇的,为母后出气。”殷长欢低了低头,狠狠憋一口气,再抬头时眼睛和脸都红了,“多谢皇舅舅。”金銮殿上,本该严肃上着早朝但因为龙椅上人的缺席而有些吵闹。有官员实在等不住了去和公公打听,得知皇帝在来金銮殿的途中赶去了慈宁宫。“这么早去慈宁宫,难道太后身体有恙”“这倒没听说,只是据传皇帝听了慈宁宫掌事太监的话后神情很严肃。”说话的几个人互相看了看,凑到了大理寺卿郑大人旁边。他是郑老将军的二儿子,郑太后的侄子,若有人能知道这件事那只能是他了。“郑大人你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清楚。”有人突然道,“听说郡主也在宫里。”在京城,只说郡主两个字指的一定是德阳郡主,不知何时就形成了这个定例。众人的目光又移向殷国公,他是郑太后的女婿,又是德阳郡主的爹,要是有什么事他也有可能知道吧。殷国公还没开口,郑大人语带嘲讽的道,“他忙着宠爱他小女儿和他侄女,怎么可能会知道这些事。”这语气太不善了,众人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同时心里还很疑惑。虽然以前郑大人也没有和殷国公这个表妹婿很亲近的样子,但也没有现在这么阴阳怪气的。发生什么事了有和郑大人交好的人拉了拉他的袖子,低声问,“怎么了”郑大人理了理袖子,用众人都听得到的声音道,“没什么,就是看不惯有些人一碗水不端平,偏向小的让大的受委屈。”这话太有指向了,这不就是说殷国公对德阳郡主不好吗。“郑大人,”殷国公走到郑大人面前,脸色微冷,“那不过是家中姐妹拌嘴,你又何必说得这么严重。”郑大人很不屑的嗤了声,然后对他的友人道,“我不和偏心眼的爹说话。”友人:接下来众人发现今天殷国公的运气似乎不怎么好,不仅被郑大人阴阳怪气的冷嘲热讽,还被皇帝冷冷训斥了一顿。皇帝训斥臣子是常事,但殷国公作为嘉怡长公主的夫婿,德阳郡主的父亲,几乎没被皇帝这样不给面子的说过。皇帝虽然没有千古一帝的头脑,但他也不蠢,如果有人会对嘉怡不利,那殷国公就是最可能的那个人。而且他有一件事没有告诉太后,当年他得知嘉怡心仪还不是殷国公世子的殷博文,为了满足妹妹的愿望,他跟殷博文深谈了一次。早朝结束,皇帝将殷国公留了下来。御书房,殷国公维持着躬身行礼的姿势,皇帝坐在书案后批阅奏折,好像没有看到下方的人。他们是没有证据证明这些事是殷博文做的,但他是皇帝,皇帝做事要证据是讲理,但不要证据也没人敢说他不对。即使不能立即处置了殷博文,让他受点小罪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而且就算这事到最后不是殷博文做的,那他作为嘉怡的夫君,没有保护好嘉怡受点罪也不算什么。总而言之,现在皇帝很看不惯殷博文。这天,很多人都看见了殷国公扶着腰,一瘸一拐的出宫。皇帝离开后,郑太后告诉殷长欢那个下药的人是慈宁宫的一个老人,在慈宁宫做事十几年了,而且上次没有查出她有问题。郑太后行事小心,自从怀疑慈宁宫有别人安插的钉子后她就没有用过慈宁宫的饭食,吃的都是暗卫送来的,这才没有着了她的道。殷长欢听了吓得一身冷汗。郑太后再道,“哀家昨日查过了,只是结果指向赵太后。”赵太后是皇帝的生母,在皇帝登基后也被封为了太后。因为一些原因最近这段时间去了护国寺,美其名曰为国祈福。殷长欢思索片刻后摇头,“不是她,她可能有谋害外祖母的心但她没有理由害娘。”“这更像是幕后之人找的替罪羔羊。”第10章 第10章“那外祖母把这件事告诉皇舅舅没有”郑太后点头,“没必要瞒着,你都能看出来的事你皇舅舅自然也能想得到,且那边毕竟是他的生母。”就算皇帝和赵太后感情不好,那也容不得有人陷害赵太后。殷长欢又问,“那个人是怎么把人安排进来的”她的外祖母是上一任皇后,做了太后也比皇帝生母赵太后风光,可想而知她的本事,居然能有人藏在慈宁宫十几年而不被察觉。郑太后缓缓一笑,语气飘渺,“慈宁宫不是铜墙铁壁,只有千年做贼的没有千年防贼的,他们要安插人进来总能找到机会。”这步棋本来就是为她准备的,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命,在长欢的上一世也的确要了她的命。郑太后没有把这件事瞒着,很快京城大部分人都知道了有人要谋害郑太后,差一点就得手了。有人联想到皇帝对殷国公的态度,怀疑这个人是殷国公。“怎么可能,如果真的是殷国公所为你以为他还能出皇宫。”“那你说皇上为什么突然这么对他。”“或许是公务上出了错,”说话的人想到了郑大人的话,“也许是皇上知道了殷国公对郡主不公的事。”诸如此类的猜测在京城众多府邸内响起,包括殷国公府。老夫人甚至去了外书房询问殷国公,不过她不是直接问殷国公是不是谋害太后的人,而是问皇帝为什么这么不给他脸面。殷国公替老夫人斟茶,“是公务上出了问题,母亲不必担忧。”母子俩心中都有事,没说几句老夫人就起身要离开。在踏出房门之际,犹豫许久的老夫人终于还是转身,声不可闻的问,“太后那边是你做的吗”殷国公摇头,“不是儿子做的。”“真的”“真的。”老夫人提着的那颗心这才放下,想起另外一件事淳淳告诫道,“长欢也是你的女儿,虽然没长在殷国公府,但你也要多关心关心她,不要太偏袒殷琳。”殷国公皱眉道,“殷琳是儿子看着长大的,实在不忍心责怪她。”老夫人叹气,语重心长的道,“做父母的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真正能陪伴一辈子的是兄弟姐妹。长欢是端王的未婚妻,未来不可限量,以后殷琳姐弟还要靠她照扶,你不要让她们姐妹成了仇人。”殷国公默了默颔首,“儿子以后会注意的。”老夫人道,“我也只是提醒你一声,上一代的事和孩子无关。”“儿子明白。”护国寺,得知郑太后被人谋害,赵太后冷笑一声,惋惜道,“怎么没把她害死。”赵太后是皇上的生母,先皇的妃子,当时她为了争宠利用还是个孩子的皇上,害得皇上高烧不退,差点就丟了性命,此后先皇便让还是皇后的郑太后抚养皇上。皇上和郑太后母子情深,赵太后对此十分不满。过年时赵家出事,赵太后求情不成,一气之下便来了护国寺。“母后慎言。”嘉和长公主拧眉,挥退了宫女。“怕什么,这些都是哀家的心腹,不会说出去的。”赵太后满不在乎,“就算说出去了哀家也不怕。”“母后,您不怕别人难道不怕皇兄生气吗”嘉和长公主十分无奈。赵太后顿了一下,而后幽怨道,“你皇兄只会偏袒慈宁宫的那个,又何曾想到过哀家才是他的母后。”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嘉和以前还会安慰她几句,现在已经当做没听见。她转移话题,“母后可想过这幕后之人是谁”“是谁”嘉和长公主叹气,她母后若能想到这一层,和皇兄的关系就不会这么僵。“那母后想想谁最想郑太后出事。”当然是她,她做梦都想郑太后早点死,奈何对方看着比她还活得长久。“可这不是哀家让人做的。”“但皇兄不知道,万一,我是说万一皇兄以为是母后下的手赵太后面色一沉,“回宫。”“郡主,皇上在御花园设宴,请郡主过去赴宴。”“都有谁”殷长欢躺在榻上懒洋洋的问。她没有急着出宫,而是继续住在了慈宁宫。“有平阳公主和叶桓叶大人。”听到有叶桓,殷长欢眼睛一亮,瞬间坐了起来,“给我梳妆。”她要去问叶桓下毒害她的人是谁。还没进御花园,殷长欢就碰到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养在皇后身边的公主,地位斐然,深受皇帝皇后的宠爱,和殷长欢是手帕交。一看到殷长欢,平阳立刻飞奔过来,“听说叶桓也在,你一会儿注意点啊,你可是定了亲的人。”殷长欢横了她一眼,“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平阳抬了抬下巴,“我又没定亲,我看那是光明正大的看。”“那一会儿我给皇舅舅说一声,你不小,也该定亲话没说完,殷长欢就被扑过来的平阳捂住了嘴,放软了语气道,“好长欢,我们可是好姐妹,你可不能这么对我。”说说闹闹到了御花园,皇帝和叶桓在亭子里下棋,见到她们来,叶桓起身给她们两个见礼。今天的叶桓一身蓝色官服,比之前殷长欢看到常服的他少了几分清冷,多了几分威严。殷长欢两个给皇帝行礼,然后殷长欢对叶桓说,“叶大人不必客气,还没恭喜叶大人升迁之喜。”前几日皇帝升了叶桓为大理寺右少卿,正四品。以叶桓的年龄来说是升得有些快了,但他是状元出身,又已经在外历练了三年,政绩卓越,倒也无人说什么。叶桓浅笑,“郡主折煞微臣了。”平阳撞了撞殷长欢手臂,好奇问,“你们认识”皇帝也挺好奇的,“怎么朕没听长欢说过。”殷长欢自己找位置坐下,“皇舅舅您以前也没问我呀。”她眉眼弯弯,“之前我和叶大人在大街上偶遇过一次,后来又在英武侯府遇到过。”皇帝道,“也是,我记得他母亲和英武侯的夫人是好友。”殷长欢听了心中奇怪,皇舅舅怎么知道这件事。叶桓道,“其实我们还遇见过一次。”“什么时候”殷长欢注意力瞬间被吸引了过去。叶桓微微一笑,“就在郡主说皇上励精图治,明察秋毫,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的时候。”“呀,”这是她帮刘大夫时说的话,殷长欢错愕,“叶大人当时也在呀”叶桓点头,“当时在下就在郡主后面不远处。”“这是怎么回事”听到自己被侄女这样夸,皇帝心头熨帖得很,所以不怪他如此宠爱长欢,而是长欢当得起这份宠爱。叶桓把殷长欢为刘大夫出头的事说了,“经过查证,那件事是伯府夫人担心宠妾生下孩子影响到嫡子的地位,所以才把加到了刘大夫抓的安胎药里。”他看向殷长欢,“要不是郡主为那位大夫出头,想必就会多一桩冤案了。”“不会多一桩冤案。”殷长欢语气笃定。叶桓疑惑的看过来,殷长欢笑了笑道,“叶大人能知道那位大夫是无辜的,可见叶大人也派人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