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唯我中华> 分节阅读 5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56(1 / 1)

1月7日上午7点,颜学义常语欣夫妇在一个营禁卫军战士的护卫下来到源河市火车站,一行人将乘坐火车前往永逸市,15公里的路程,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这个速度比骑马快多了,而且骑马或者乘坐马车可没有乘坐火车这么安逸。特别是颜学义有一列专属火车,虽说技术和其他火车没有多少差别,但是这列专属火车内部装饰豪华,使用各种隔音材料,要比其他火车舒适很多。呜呜呜二十分钟一晃而过,火车缓缓开进永逸市火车站。火车停下后,禁卫军战士率先下车,和永逸市警察一起警戒火车站,毕竟大汉王国境内已经有部分火车段路开通,公民可以购买并不贵的火车票乘坐火车来往两地,特别是正在大建设中的永逸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每天都会有大量公民乘坐火车来到永逸市或者离开。永逸市的警察都来到火车站了,永逸市政府官员也不可能不到场,永逸市市长孔捷颜学义学生亲自带领市政府一帮官员来到火车站迎接他们的汉王陛下。身着紫金色汉服常服的颜学义夫妇慢慢从车厢中走出来。“拜见陛下王后。”孔捷带着一干官员恭敬的向颜学义夫妇弯腰行礼。“平身,孔捷留下,剩下的都回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吧。”颜学义用他不怒自威的声音对孔捷等人说道。“臣等遵命。”永逸市一干官员除了孔捷外都退下。“孔捷,当这个市长感觉如何”颜学义走到孔捷身边笑着问道。“感觉还好,老师。”在自己下属面前一脸严肃的孔捷,在颜学义面前却露出不好意思的憨笑。然后孔捷接着说道:“刚担任市长时还有点晕头转向,好在几天后就将政务理顺,大部分的事物吩咐下面人去做就可以,学生这个市长本身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太多。”“这样才对嘛,无论是市长还是总理又或者是老师我,亲自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我们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总揽全局,将各种事物安排给合适的人去做,而不是将所有事情都揽在,这样自己的身体累垮了也不可能完成,好好干,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局限在四汌这一地。”颜学义伸手拍拍孔捷的肩膀,笑着说道。“我知道了,老师。”孔捷回道。“走,带老师和师母看看永逸市变化如何。”“老师、师母请。”孔捷早已经备好马车,众人将乘坐马车浏览永逸市,至于警察和禁卫军只能跑步前进了。颜学义不是第一次来到永逸市,从永逸市的选址、建设规划、正式建设等事项中都有颜学义的身影。和源河市一样,永逸市从规划时就照着现代城市进行规划,无论是有轨电车、地下铁、下水道等都是在量子计算机中提前设计好,这样建设完毕的永逸市起码一百年内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改建,这就是颜学义带来的高瞻远瞩,可以为城市后续发展建设节省很多的财力。颜学义的高瞻远瞩放在大汉王国其他城池中则是:城池作为现有的居民主要居住区域,新建的工厂都要在城池外选择一处区域进行建设,这样等到发展成一个近现代城市后,古城池不需要多大改变,作为文化传承保留,以后就不需要为了古城池发展成近现代城市而进行大规模改建,有这个功夫,一座新的城市都能建立起来。一辆两匹白马拉着的近似西洋样式的马车在永逸市公路上漫步前行,周围则是两排禁卫军战士在护卫着马车。颜学义看着道路周边的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设完毕的楼房、工厂,感触良多。十余年前,源河市从一个玻璃厂起步,十年时间才发展成如今人口过六十万的大型城市,其中充满艰辛的历程,颜学义身边的老人都知道。高楼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源河市这座目前大汉王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也是一样,它是颜学义花费十年时间,从无到有,一点点摸索建设出来的。如今再一次来到永逸市,颜学义仿佛看到另一个源河市:重重高楼拔地而起,无数工人在工厂中忙碌。仅仅一年时间,永逸市已经有了一个近代化城市的轮廓,这是无人能够想象到的,但是永逸市的居民亲眼见证永逸市的一切变化。第一百二十章 永逸市下“老师,您看这里,这里将会建立起来一个大型的菜市场,预计四月份就会完工,五月份就能投入使用。”“老师,您看那边,那边已经建设完成的是机床厂,今年年后就能投入使用,只是技术工人少了点。”“老师,还有那里,那里是一个大型居民区,能够容纳两千户家庭居住。”马车一边行驶着,孔捷一边给颜学义介绍周边的建筑物。虽然颜学义也参与永逸市的规划,对永逸市大部分信息都了解,但是颜学义还是微笑的倾听自己学生的介绍,时不时的“嗯嗯”点头回应。老师的年龄比自己的学生还要小,这在外人眼中看来多么怪异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大汉王国,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不说颜学义有不少年龄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学生,就连颜学义学生的学生也有不少年龄比自己大的学生囧。孔捷作为永逸市的市长可以说是永逸市的第一批居民了,永逸市就是在孔捷手中一点点建立起来。那个时候,永逸市还是一个无名小村庄,当颜学义下令建立永逸市的时候,孔捷被任命为永逸市的市长,负责永逸市的大小事物。从永逸市正式成立的那一天起,来自大汉王国各地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抵达这里,为永逸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孔捷或多或少参与源河市的建设,他知道源河市建立起来有多么的艰辛,然而等到自己成为一座准备建设的新城市的市长时,孔捷认真接受这个任务,他想要像自己的老师那般,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一座钢铁城市,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原本孔捷以为永逸市建立速度就算没有源河市那么慢,也起码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彻底建立起来,然而让孔捷没有想到的是,在大汉王国倾全国之力的建设下,仅仅一年时间,永逸市就建起来一个轮廓。笔直宽阔的公路,简单明了的将永逸市划分出来一块一块区域:工厂区、居民区、商业区等等。数万工人在各个区域忙碌的建设楼房和工厂,他们没有感觉到幸苦,反而感觉到充实,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够通过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让一家人再也不会受饿受冻。永逸市,这是一个要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奇迹之城。中途,颜学义也有下车去工地附近看看,或者向过路的行人询问一些事情,当颜学义听到他们说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的时候,颜学义露出了笑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颜学义下来视察不单单是要看城市建设的如何,更要看看普通老百姓心中的想法。被颜学义询问的人还没有知道颜学义就是传说中的汉王,颜氏钱庄发行的第二版纸钞除了改变颜色和背景图案外,其他都没有改变,也有人向颜学义进言说要像国外一样在纸钞上印颜学义的头像,这条建议被颜学义拒绝了,颜学义更想等到中华大地被自己统一后,再发行的纸钞上印上自己的头像,现在还是算了。马车朝着向南行驶的公路,径直向南方驶去,尽头就是颜学义这一次视察的重点也是终点永逸市钢铁厂。永逸市钢铁厂是整个永逸市最重要的区域,正是因为要建立这个钢铁厂,最后才有永逸市的出现,可想而知钢铁厂在永逸市的重要性,几乎永逸市的一切都是要以钢铁厂为先。和源河市钢铁厂相比,永逸市钢铁厂占地面积更大,毕竟源河市钢铁厂设计年产钢极限为三十万吨,而永逸市钢铁厂年产钢量在一五结束就要达到七十万吨,以后更是会不断扩大规模,随着技术换代,不知道哪一年,钢产量将会突破一千万吨,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会很久,不过也可以看出来永逸市钢铁厂的重要性。目前永逸市钢铁厂在建的和已经建设完成的炼铁炉和炼钢炉有数十座,建设完成的炼铁炉和炼钢炉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没有建设完成的就继续建设。永逸市钢铁厂采用的炼铁炼钢技术和源河市钢铁厂差不多,都是高炉炼铁、碱性平炉炼钢法炼钢。和西方各个钢铁厂相比,炼铁的技术都一样,主要的差别在高炉的容积。现在永逸市在建的和已经建成的炼铁高炉容积都在一千立方米以上,单炉日产生铁超过800吨,而西方的炼铁高炉容积就没有超过一千立方米的,最大的也就是七百立方米左右,单炉日产生铁才500吨不到,由此可见永逸市钢铁厂单炉炼铁效率要比西方各国高出一大截。到了炼钢技术这里,西方各国的炼钢技术就要比永逸市钢铁厂差出一代来。永逸市钢铁厂使用的是要到1888年才会出现的碱性平炉炼钢法,要知道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大部分钢铁都是用碱性平炉炼钢法生产出来的,而此时西方各国使用的炼钢技术就要落后一代,各别国家要落后两代以上。从炼铁炼钢技术中就能看出双方的差别,单凭永逸市钢铁厂,年产百万吨钢铁不是梦。“这就是国家崛起的基础呀”站在永逸市钢铁厂,颜学义发出感叹道,和庞大的永逸市钢铁厂相比,颜学义一行人就如同渺小的蚂蚁一般。站在颜学义身后的孔捷对老师的感慨万分赞同,孔捷知道,没有钢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就没有今天的重重高楼和巨大工厂,也制造不出来先进的火器武装汉军。颜学义站在永逸市钢铁厂门口,没有进去的想法,正在生产建设中的钢铁厂污染、噪音太严重,要是常语欣没有跟着自己来,自己一定会进去好好看一眼,和工厂的工人们交流一下,现在看来只能等下一次了。伫立在钢铁厂门口好一会,颜学义才转身说道:“走吧,我们回去吧。”回去当然是回源河市,回汉王宫去,今天的视察,颜学义很满意,在踏上火车前,颜学义嘱咐孔捷道:“一定要注意生产、建设安全”“我明白,老师。”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勿忘国耻第一百二十一章 85年春节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人们知道可以通过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等方式驱赶“年”兽。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便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的由来,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喜欢称呼春节为新年或者过年。相比于84年春节,85年春节的大汉王国要更热闹一些。84年过春节,那个时候颜氏政权统治四汌省才半年多,大汉王国成立也仅仅一个月,初步获得老百姓的拥戴,各种政策才刚刚落实没多久,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得到多少改观,不过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大汉王国境内,饿死冻死的老百姓大大减少,毕竟还有不少偏僻地方无法照顾到。然而84年是让普通老百姓欢乐的一年。最底层老百姓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再加上推广的高产农作物种子,农民享受到丰收的喜悦,虽然不会一下子让农民成为富有起来,但是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各地新建立的工厂,大量年轻劳动力参与工厂的建设,又或者成为工厂的工人,只要一家人中有一个成为工厂的工人,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也彻底解决,甚至还能剩下不少钱,过年可以添几件新衣服。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行动,老百姓对于自己是否能读书写字并不重视,但是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那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各级政府下达实施各种政令,老百姓得到各种实惠,越加拥戴政府,不少老百姓家中甚至还供着颜学义的长生牌位。满清统治下原本一直为生活操劳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老百姓,现在在大汉王国的统治下却露出一张张笑脸,底层老百姓不需要过多的东西,他们只希望能够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