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赵四娘家> 分节阅读 18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86(1 / 1)

今日探子带回来的消息似乎佐证了王敏之的猜想。据那探子所说,得知这些药还有赵四娘家做吃食的本领均来自于赵四娘的师父后,不少人都对这位师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人问医馆的伙计,这位师父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什么都会医馆的伙计就有些支支吾吾的,只说他也不知道,他也不方便透露。后来实在是被问急了,就说这位师父其实出过海,他的本事大部分来自海上。至于出海都去了哪儿,都学了些啥,又是怎么学的,这些他就真不能说了。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呢很显然,如今朝廷在禁海,也就是反对出海,自然不能够四处宣扬出海之事了。可惠民医馆的伙计越是不说出海的细节,人们就越是会议论出海一事,越有可能意识到出海的益处。惠民医馆这样做,显然是在为解除禁海令造势。而最希望解除禁海令的,自然非凤祤煊莫属。如此看来,惠民医馆的背后就是凤祤煊,提供各种神药给惠民医馆的此人自然极有可能就是凤祤煊的人。凤祤煊手中居然有如此奇才,着实令人震惊。再联想到凤祤煊的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设计之巧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本以为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可现在看来多半是身边有高人在为他出谋划策。原本自己料想,凤祤煊会先回幽州夺回兵权,然后一步一步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再寻个合适的机会,将今上给斗下去,报仇雪恨。不过,依照如今的布置,凤祤煊或许不必这么辛苦,兵不血刃地夺回皇位也是大有可能的。可要是凤祤煊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皇帝,他们世子该如何自处呢就是他们世子办事谨慎,不会被凤祤煊抓住把柄,最后能够平安无事。可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凤祤煊得势,国公府和公主府素来亲近今上,府里以后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他们世子自然也好过不起来了。一定不能让凤祤煊得势,退一万步讲,纵然阻挡不了,也要给他多制造些麻烦。只是凤祤煊做下的布置实在太过精妙,他身边又极有可能有高人指点,轻易动不得。要是贸然出手,很有可能得不偿失。以前抓赵四娘,不过是想让凤祤煊不痛快,还未想过她能派上什么大用场。可现如今凤祤煊那里滴水不漏,唯一的弱点似乎就在于赵四娘。以凤祤煊不顾一切找寻赵四娘的架势,要是他们能把赵四娘捏在手里,就是不能逼得凤祤煊放弃一切,也绝对够他喝一壶的了。如此看来,这个赵四娘大有用处。只是如此关键的赵四娘,她到底身在何方呢王敏之急于找寻赵四娘下落,隔三差五就会将属下召来询问寻人的进展。这一次,他的属下没有让他失望,带回来一条很重要的消息。“大人,经过这些日子的暗访,确实有几户胆大妄为的商户在偷偷地从事海贸。我们查了很久终于查到,赵四娘失踪的当夜,陈兴荣记就有一艘海船悄悄发往南洋。只不过幽州距离南洋甚远,往返一趟往往需要耗费一年时间,那条海船至今未归,我们还无法确认赵四娘是否就在那条船上。”王敏之点了点头,说道:“赵四娘久寻不着,以此看来,她八成是搭那条船去了南洋。你们去守住那条船回来时将要停靠的港湾,一旦那条船靠岸,就上去仔细地搜。记住要把每个角落都给我搜遍了,绝不能够留有遗漏。”如此吩咐下去之后,素来谨慎的王敏之暗自思量道,去的时候八成是乘了那条船,但回来的时候就未必还会乘那条船了。毕竟谁能保证,赵四娘不会心血来潮换条船坐坐呢如此想来,他必须立刻向世子请示,请世子多调派一些人手过来,守住全幽州,甚至是整个燕国的各大海港海湾,详查一番。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捉拿赵四娘一事万无一失。好吧,王敏之以为如此一来就万无一失了,可他实在是太不了解赵四娘了。他不知道,赵四娘那货经常不走寻常路,走的路线往往出人意表。这回他就是在燕国沿海布下天罗地网,恐怕也逮不着赵四娘。正文 第三百二十一章 重返中土且说赵四娘和江泠历时将近一年,终于重返中土。只不过,他们没能在燕国登岸,他俩下船的清波港隶属于宁国治下。这倒不是赵四娘一时兴起,又想来一个宁国之旅,就再一次改变了行程。事实上,她离家日久,早恨不能飞回幽州,根本就不想再在别处多作逗留。可要怪就怪他们来时坐的那条船不守船期,说好了一个月之后再发船的,可不到一个月事情就办好了,那条船就提前开走了。等到赵四娘和江泠找回来的时候,早就不见那条船的踪影了。南洋开往燕国的船少之又少,偌大一个海港,赵四娘和江泠愣是没有找到第二条开往燕国的船,倒是看到了无数宁国的船。无奈之下,他俩只得上了一条开往宁国的商船,想取道宁国重返故土。相比起燕国,宁国距离南洋更近,而且宁国的船显然要比燕国的船好上很多。从燕国到南洋花了近六个月的时间,而从南洋到宁国只花了四个月不到。赵四娘心想,要是路上走得够快,说不定能够赶在年前到家。这能那样,一家人还可以围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然而,赵四娘的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她这条回乡之路注定充满了荆棘。两人奔波千里,这一日,终于来到了宁国的楚州。楚州和燕国的晋州相邻,换句话说,过了楚州,他俩就可以回到燕国了。可能越是接近燕国,越是思乡心切,两人只顾往前赶路,错过了宿头。眼见天色已晚,却找不到地方打尖。正自焦急间,前面来了个樵夫。那樵夫为人很是热情,得知了他俩的难处后,便主动邀请他俩到自家投宿。碰上这么好的事儿,他俩自然欣然应允,便跟着那樵夫回家了。原来樵夫的家就在小山的后头,他俩站在这儿看不到,其实还挺近,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就到了。那樵夫虽然热情,可小山村里也没什么好招待客人的。他在灶间里整治了好一会儿,也就端出来一盘蒜叶炒腊肉和两大碗水煮干菜,并一小锅粟米饭。赵四娘看得出来,那樵夫为了款待他俩,应该是拿出了家里所有的存货,尽全力置办出了这顿饭。她心下感激,也不嫌粗陋,举起筷子就打算吃。却是江泠一把抽走了她手中的筷子,朝那位自称姓陈的樵夫笑道:“陈大叔的好意咱们心领了,只是咱们是北方人,素来吃不惯南方的饮食,出得门来,从来都只吃自备的干粮。这些饭菜虽好,奈何咱却吃不了。让你白忙活了这么许久,实在是对不住,还请你自己慢用。”江泠边说,还真就从随身的包袱里取出几块烧饼和一只青瓷罐子来。那几块烧饼是昨日在城里买的,据说卖烧饼的那家店乃是百年老号,做出来的烧饼有口皆碑,他俩就多买了几块。至于青瓷罐子,那里头装着的是秘制肉酱,乃是上回赵四娘投宿客栈的时候,借了人家的厨房自己熬制而成的。赵四娘出品,自然不同凡响。那罐子的盖儿一经打开,一股浓郁的肉香立时弥漫了简陋的农家小屋。不管江泠是否真的不适应南北饮食间的差异,光从那芝麻烧饼的卖相和罐子里肉酱的香气而言,他弃樵夫家的粗陋饭食不用,非要吃自备的干粮,这种举动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的。可是赵四娘和江泠相处日久,深知他绝非挑食之人。想当初在船上,有时候船上得不到新鲜菜蔬肉蛋的补给,他俩就得跟着船员一起啃死面饼子嚼老咸菜,次数多了她都有些受不住了,时不时地抱怨一二,可江泠却从未有过任何怨言,碰上多难吃的东西都面不改色、照吃不误。眼下的饭菜虽然不咋地,可比起船上的那些饭食要好上太多了,怎么江泠忽然就挑剔了起来,不肯吃了呢这也太异乎寻常了。赵四娘心下诧异归诧异,可她小事上随性,大事上却很尊重江泠的意愿,既然江泠摆明车马说不吃,那她也不吃了。如今她的眼里只有江泠,才不管陈樵夫的脸色有多难看。不过,陈樵夫倒也了得,被这俩货如此扫了面子后,仅仅过了一小会儿,他便神色如初,继续热情地招待起他俩来。他们三人貌似融洽地吃完了这顿晚饭后,江泠不顾那樵夫的异样眼神,硬是和赵四娘挤进一间房。先前他俩有和那樵夫说过,他们是兄妹来着。男女七岁不同席,就算是亲兄妹,两人都十几岁了,住一间屋子可不合适。尤其那樵夫说自家还有两间空屋,他们实在没必要挤在一起。江泠此举,真可谓是既不合适也不必要,着实让人费解。“怎么了”刚合上房门,赵四娘就咬着江泠的耳朵轻声问道。在赵四娘看来,江泠素来稳重,今晚一而再地做出反常之举,必定是事出有因。赵四娘靠得太近,她的樱唇不小心擦到了江泠的耳廓上,性子粗疏的她毫无所察,倒是江泠自耳朵尖开始发烫,不过几息过后,他全身就像煮熟的虾子一般红透了。偏偏赵四娘迟迟没有得到江泠的回复,性急的她又凑了过来,还凑得更近了。江泠忙往后退了一大步,情急之下,他竟忘了自己身后就是门扉,这一退居然撞到了门上,发出了咚的一声巨响。这么大的响声不仅惊到了门里的赵四娘和门外的陈樵夫,也让江泠顿时清醒了过来。江泠忙收起自己的旖旎心思,一把拉起赵四娘的手,在她手心里迅速写道:“此间不妥,需及早脱身。”一开始,江泠并没有怀疑那樵夫,还真以为自己遇上了热心人。可刚跟那樵夫进了村子,他就察觉到了不对劲。并不是说村里有什么人或事让他产生怀疑,事实上,这个小村落里一片安宁,一路走来,他们别说人了,就连一条狗都没瞧见,自然没什么可让他怀疑的。可恰恰是这份安宁让江泠心生不安。正文 第三百三十七章 杀了过来在姜荷莲子给赵四娘家提醒的第二天,赵老爷子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地从静海杀了过来。赵三娘看到他们中的杭清溪心里就不痛快,再看到他们居然随身带来了不少家当,难不成他们打算赖在这儿不走了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她心里就更不痛快了。“怎么回事儿不是让你们过两天再把他们接过来的吗这才初几,怎么就把人接来了,还接到了这儿来了”赵三娘怒气冲冲地朝车队的大伙计问道。赵老爷子他们虽然可恶得要死,可怎么说也是赵二郎的长辈,长辈要来参加小辈的婚事,小辈自然不好阻拦,还得负责把人接来才行。只是赵二郎近来为了筹备婚事忙得不可开交,热心的赵永忠夫妇为了帮他减轻负担,就主动把接人的活儿揽了过来。夫妻俩这么做事先也没知会赵三娘一声,赵三娘想拦也拦不住了,为了以防万一,只得把这该死的差事要了过来。鉴于老赵家的难缠程度,赵三娘可不敢把接人的事儿交给别人,她亲自从自家车队里挑了几个可靠人去办这件事儿。临行前,她还特地嘱咐几个伙计,最好是在婚礼当天,实在不行提前一天,再把他们接来府城。而且记住了,千万别把人往她家领,一下码头,就直接把那些人往赵二郎家送去。可这些看似可靠的伙计办起事儿来一点儿都不靠谱,赵三娘交代他们的,他们一条也没做到,这可把她给气坏了。“二小姐,咱们几个原本在江北收山货,打算这几天把山货收齐了,到了喝喜酒的那天再去接人,顺便把货也运回来。可咱们正收着呢,就听说老赵家的人跑来了姜家滩,哭着喊着要姜家人立刻送他们去府城。说好了,接人是咱们的活计,哪好意思让姜家人代劳呀,咱就立即赶了回去。“一到那儿,咱们几个就劝他们先回家去,过两天自然会接他们去府城。可咱好说歹说,他们就是不听,而且越闹越不成样子。闹到后来唉,糟心得紧,不提也罢。总之,瞧他们那架势,不把他们立刻送来府城,他们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没奈何,咱就只能把他们送来了。”回话的这个伙计名叫袁春蒲,是袁家大房的孩子,在姜老爷子的推荐下,成为赵四娘家车队的大伙计。方才袁春蒲没好意思说的是,那天老赵家为了逼姜家立刻送他们去府城,很好地诠释了一遍什么叫做“一哭二闹三上吊”,在姜家滩上蹿下跳,搅的天翻地覆。尤其是赵乔氏,她见姜家不肯答应妥协,就往官道上直挺挺地一躺,嘴里嚷嚷着姜家一天不答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