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盯着他,还必须加派人手仔细盯。至于我此行去燕京的人手问题,那就不用你们操心了,我自有我自己的解决之道。”淳于风深觉新主子年幼不知事,太过意气用事,便想要好好劝上一劝,却被凤祤煊以强硬地姿态拒绝了。淳于风很是恼怒,退出议事堂后,忍不住道:“如此小儿,难成大器”“淳于大人,还请您谨言慎行。”清冷的月光下,一身黑色劲装的少年冷冷道。淳于风知道这个少年是幽州苏家的大公子苏珏,他的父亲苏邝乃是先太子最为信重的心腹之一,曾为先太子执掌兵权。当年先太子遭内奸出卖,惨死于陪都,追随左右的苏邝也一同身亡。先太子死后,新帝立刻对先太子的嫡系实施打压,想方设法收回先太子手中的势力。不过,苏珏凭借苏邝的余威,依然在幽州军中担任要职,暗中掌管着幽州一部分军马。可以说,在太孙自海外回归之前,苏珏一直是先太子余部中的第一人,就是资历很深的淳于风也得要卖他的面子。淳于风在背地里指责自己的主子,本就不是他这个做属下当为之事,如今被苏珏当面训诫,他大感羞愧,向苏珏颔首致意后,便匆匆走了。苏珏回望着淳于风的背影,嘴唇微抿,眼底一片复杂。正文 第三百一十二章 搬至城外时光飞逝,弹指之间,秋去冬来。秋天的时候,赵三郎兄弟像往日一样频繁逃学。可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终于被赵三娘逮了个正着。于是,赵三郎兄弟成功地惹毛了赵三娘,气得她不得不对他俩下重拳。不肯上学是吧那就去码头上搬货,反正你俩满脑子都是稻草,以后也就只能靠卖死力气养活自个儿了。这要是在两年前,兄弟俩说不定还能吃得了这个苦。可近年来,兄弟俩都被家里娇养着,哪能扛得住这种苦楚头一天,他俩的肩膀就被磨出了血;第二天,赵四郎成功地扭伤了腰,让别人扶着回来了;第三天第四天,赵三郎都坚持住了,可到了第五天,他还是被日益沉重的货物压趴下了,倒下来的时候不巧扭到了脚,也是让别人扶着回来的。别以为兄弟俩受伤倒下了,这事儿就这么算了。赵三娘可发话了,养好了伤继续上,就是赵永忠夫妇百般求情也无法让她改口。赵三娘始终记得,为了把兄弟俩塞进陶山书院,赵四娘足足花了一万两银子。一万两银子,那是什么概念打成银砖都能把家里头的地给铺满了,那得是多大一笔钱啊他兄弟二人竟敢这般辜负白银万两,这在赵三娘这只铁公鸡看来是无法容忍的罪过,她非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不可赵三郎还是挺有眼色的,看出了赵三娘的怒不可遏,知道此事无法善了。于是,他拉着赵四郎很诚恳地做了一番深刻检讨,然后不顾脚伤未愈,就和赵四郎一起乖乖回陶山书院读书了。经此一事,赵三娘对赵三郎兄弟俩已经没有信任了。为了更好的监督他俩,赵三娘决定把家搬去陶山书院所在的山脚下。其实,赵四娘早就看上了那块风水宝地,早早地在那儿建了好几些产业,其间她还参与了督建。只不过,一则那儿离城内有些远,要是住在那儿的话,不方便赵四娘家做生意;二则赵三郎兄弟害怕束缚,死活不肯搬至那儿。这才迟迟没有入住陶山书院脚下的宅子。可如今,赵三娘觉得不搬去那儿不行了,必须尽快搬、立刻搬。赵三郎兄弟居然还敢反对,立刻被她堵了回去:“四娘还在信里问起你和四郎的学业呢你不搬去书院那儿,对得起四娘对你的一片苦心吗”原本赵永忠夫妇还想给赵三郎说情,可听赵三娘提起赵四娘的嘱咐,他们便不再吭声了。于是乎,赵四娘家搬家一事就成了定局。听闻赵四娘家要搬去陶山书院附近,姜荷莲子也动了念头。以前还不觉得,自从弟弟出生以后,她开始觉得春华堂的后院根本不够住,得置下一处住宅来才好。只是搬去哪儿比较好呢她一直没想好。如今听赵三娘提到陶山书院,她知道那里可是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于是,她便从赵三娘手里买下一处宅子,和赵四娘家比邻而居。不过,无论是赵四娘家还是姜荷莲子家,他们都不是第一个入住此处的住户,第一个住户其实是宋知言。前些日子,赵三娘在百忙之中还得要抽空给宋知言找文具铺的铺面,真的是烦都烦死了。出于眼不见心不烦的原则,赵三娘就把铺面选在了此处,美其名曰方便宋知言做书院学子的生意,其实就是想把宋知言打发的远远的。也不知宋知言是被赵三娘忽悠住了,还是真觉得此处挺合适,二话不说就点头答应了,从此扎根此处当起了文具铺的大掌柜。好吧,说是大掌柜,其实铺子里就他一个人,赵三娘这个大东家很抠门,连个小伙计都没给他请。这可苦了话痨晚期的宋知言了,有时候一整天都找不到个可以说话的人,都快憋出内伤了。这会儿赵姜两家搬来过来,可把他给乐坏了,铺子也不管了,颠颠地跑过来给他们收拾新家。大伙儿都挺欢迎宋知言这个开心果的,唯有赵三娘对他爱理不理的。可宋知言这货就是个拧脾气,赵三娘越是不肯理他,他就越是要和赵三娘搭话。只是无论宋知言说什么,赵三娘都是一副兴致缺缺的表情,就是不接他的话茬。宋知言眼珠子一转,决定爆个大料,说道:“锦妹妹,你想不想知道你家四郎为什么要逃学呀”听到“锦妹妹”这三个字,赵三娘整个人都不好了,嘴角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两下。的确,赵红锦正是她的大名,细论起来,宋知言也算是她一表三千里的表哥,喊她一声“锦妹妹”似乎也无不可。可再正常不过的名字,怎么到了宋知言嘴里就变了味儿呢赵三娘怎么听怎么刺耳,正要勒令宋知言不许再喊,可宋知言接下去的话语却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让她没心思纠结在这个称呼上了。据宋知言所说,前些日子赵四郎时常出没在宋家隔壁的医馆里,说是对正骨之术很感兴趣,想要请钱志新教导他一二。钱志新自然知道赵四娘家和东家关系匪浅,加上赵四郎三番五次上门确实是诚心求教,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近些日子赵四郎几乎每天都来医馆学习正骨之术。赵三娘柳眉微蹙,诧异道:“你是说我家四郎好好的书院不去读,逃学是为了去学医”赵三娘那么积极地送赵四郎去读书,不过是觉得赵四郎在家无所事事,想要让他多读些书,明白些事理罢了。若是赵四郎能够读出名堂来固然很好,就是读不出来那也不要紧,她并非迂腐之人,非要赵四郎念出个功名出来才肯罢休。在她看来,读书自然很好,学医却也不差,要是学医学得好了,那也是个营生,她是绝不会反对的。她和赵四郎姐弟多年,同住一个屋檐下,赵四郎没理由不知道她心中所想。那既然明白,赵四郎为何不直接对她说心中所想,要偷偷摸摸地跑去学医呢这么做很没道理呀正文 第三百一十三章 臭不要脸对于宋知言所说,赵三娘深感难以置信。宋知言见赵三娘终于肯搭理自己了,心中大乐,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道:“其实呀,你家四郎学医是假,他看上了人家的姑娘是真。”“你是说钱若男”赵三娘几乎可以确定,宋知言这个家伙就是在信口开河。要是宋知言说赵四郎这个小鬼看上了哪个美貌的小丫头,赵三娘说不定还信,可要说赵四郎看上了钱家的姑娘,她是万万不信的。要知道,钱志新的继女钱若男今年十六岁了,都那么大一个姑娘了,年仅十二岁的赵四郎要是看上了她,那他的口味未免也太重了点了吧宋知言摇了摇头,道:“不是钱若男,是一个叫做袁春花的小丫头。”袁春花赵三娘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扯上了她呢这回她倒真有相信宋知言所说的了。至于袁春花是怎么和钱家人扯上关系的,这里面的故事就比较曲折了。不过这还难不倒宋知言这个包打听,他早就打听清楚了。原来黄丽娘就是袁家二房的媳妇儿,也就是袁春花的亲生母亲。当日她为了给袁家换口活命粮,带着小闺女袁春花一起卖身为奴。人牙子看她们母女俩可怜,就把她们卖到了一处,好让她们相互之间有个照应。可谁知娘儿俩卖身的那户人家不是什么良善人家,往死里作践她们。他家的上门女婿更是看上黄丽娘的姿色,三番两次欲行不轨,都被黄丽娘拼死挡了回去。那女婿没有得逞,便怀恨在心。不久后,他家的当家老爷也就是那女婿的岳父过世了,岳母和女儿便开始发落岳父的小妾和庶女,要将她们卖去最下等的窑子里去,那女婿便趁机将黄丽娘也一起卖了出去。那小妾、庶女以及黄丽娘得知自己会被卖入火坑后,便在途中找了一个机会拼命逃跑。人要到了绝境,往往会迸发出惊人的潜力来,居然真让她们给逃了出来。只是不久之后,那小妾就染病过世了,就只剩下了黄丽娘和那庶女二人。她二人从边城一路逃到云阳,后来遇上了钱志新,见他人不错,黄丽娘带着那庶女就嫁给了他。后来钱志新一家随着姜宝胜一行一起来到了幽州,黄丽娘思念子女,便回了一趟袁家。原本黄丽娘很担心孩子们无法接受她的再嫁之身,会对她这个娘亲有所排斥,却不想他们对自己丝毫没有芥蒂,更是让袁春花随她一起来府城小住几天。袁春花来到府城之后,自然是住进了医馆的后院。后来,也不知是她特意去找了赵四郎,还是两人偶然相遇,赵四郎得知了她的住处,就有了上门学医那一出。说实话,赵三娘对袁春花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可这一回,袁春花显然影响到了赵四郎的学业,这让她有些反感,很想要就此切断两人之间的联系。只不过,这件事儿不方便由她出面,她想了想,决定把事情的始末告诉她娘,让她娘来处理。“怎么样,我告诉你的这个消息对你来说挺有用的吧你是不是该好好谢谢我呀”宋知言见赵三娘凝眉沉思了良久,就知道此事于她来说还是挺重要的,便邀起功来。赵三娘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其实,她在心里翻了一个白眼,暗道:四郎那个笨蛋,平日里哥哥长哥哥短的围着你转,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你。可你倒好,一个转身就把他给卖了,现如今还想借此来收取好处,真是够不要脸的宋知言还在为帮上了赵三娘的忙而沾沾自喜,却不知他方才所为已经使得赵三娘心里给他打上了一个“臭不要脸”的标签。在赵三娘看来,宋知言就是个臭不要脸的,可她不得不承认他做生意的本事还是不错的。这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宋知言经营着的那家文具铺子生意蒸蒸日上,每天都有不少的盈利。尽管这些盈利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流入赵三娘这个东家的口袋了,可她看宋知言的生意做得这么好,还是有些眼红。她觉得自家在这一带有这么多间空铺面,空着也是空着,便拿出一间来开了家赵家铺。事实上,能够来陶山书院读书的学子中就没有真正出身于寒门的,至少也是小康之家。陶山书院里原本就设有食堂,若是学子们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够美味,依照他们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自带上好的饭食,根本就用不着来赵家铺用饭。再说了,赵家铺的各种饭食主要面向一般大众,那些学子们也看不上。如此想来,赵三娘在书院脚下开赵家铺似乎不是一个好主意。其实,赵三娘在这里开赵家铺自有她的考量。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那些天之骄子的生意,她想做的是那些下人们的生意。陶山书院里有食堂是不错,可最多也就向跟着学子的书童供应,绝不可能向那些车夫马夫长随也开放。那些下人们想吃饭,就得自备干粮。可自备的干粮带到了书院这儿早就凉掉了,哪有赵家铺提供的热饭热菜好吃呢而且赵家铺里的吃食定价又不高,和自备的干粮也差不了多少。既然如此,又何必费那个事儿自备干粮,完全可以直接来他们赵家铺用饭嘛。不得不说,赵三娘的这个想法很赞,山脚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