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钱两块的黄糖,那可是赵四娘家作坊里出品的上等糖果,无论是卖相,还是口味,都属上乘。几个小孩子领到糖后立即回去呼朋唤友,带着小伙伴们来领好吃的不得了的糖球。许家二姑娘许香梅听说后,也拉着许承业过来了。许家的家境不错,谭氏又疼孩子,自然不会少了孩子们的糖果。就是近来许家屡遭磨难,谭氏手头拮据,她也没彻底断了孩子们的零嘴,糖还照给孩子们吃。可这种里面灌了蜜汁的糖球,许香梅还是第一次听说,便忍不住想要领几颗回去尝尝。许承业今年十三岁了,虽然还有些馋糖,但他不好意思跟在一群小孩子后面排队,便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打算等妹妹领完糖后,和她一起回家。“给我酒心的,三颗我都要酒心的。”“哎呦,小郎君来晚了,酒心的都发完了。就只剩橘子、梅子和薄荷三种口味的了,你要哪种呀”许承业听着医馆门前发生的对话,暗想:府城里的人真讲究,往糖球里灌蜜汁不说,不同颜色的糖球里居然还灌不同口味的蜜汁,也不嫌麻烦。不过话说,酒心糖似乎真的很好吃,好想吃一个呀。许承业这么想着,目光忍不住追向一个领到酒心糖正四处炫耀的小胖子。这时,许承业的余光扫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他定睛一看,发现了医馆里站着的赵三娘一家。许承业立刻眼前一亮,就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就在他快要踏入医馆的大门之时,他忽然想到了些什么,忙转身往他家的方向跑。上次人家帮了他们家大忙,他们家来没来得及道谢,人家就先走一步了。这回遇上了,怎么也得好好感谢人家一番。既然要郑重道谢,光他一个小孩子可不够,得让家里头的大人出面才行。很快,许母谭氏就带着儿女上门来道谢了。许家是赵成蓝的前婆家,赵四娘家的人虽然都不喜欢赵成蓝,但对这户她曾经嫁过的人家印象都很好,要不然上回也不会那么积极替他们出头,还主动把他们送去医馆救治,甚至还悄悄垫付了部分医药费。谭氏很实在,不光口头道谢,还极力邀请赵三娘一家去自家吃顿便饭。赵三娘一家知道,许家小有资财,称得上小富之家。他家在长乐镇上经营豆腐坊多年,在赵四娘家的豆腐坊开起来之前,一直做着独家生意。光从他家能把分号开到了县城里来看,就可以知道他家是赚了不少钱的。可近年来,先是受赵成蓝的丑闻所累,他家不得不关掉了镇上许记豆腐坊的总号,举家搬去静海县城。在县城里,他们还是主要靠经营豆腐坊维生,可许记分号的生意原本就不太好,后来赵四娘家、皮家和肖家的豆腐坊相继开张,许记的生意就更加惨淡了。刚刚又听说,许家被范氏记恨,家当被砸光不说,还不得不逃到府城来避难。连番折腾之下,许家哪怕以前攒下了不少钱,估计也所剩无几了。许家都这样了,他们哪好意思再让他家请客吃饭呢就是最普通的家常便饭,他们也觉得过意不去。于是,赵永忠婉拒了谭氏的好意。他非但没去许家,反倒把许家人拉进了宋家,说是让他们邻里之间相互认识认识,就顺便把许家人留在宋家吃饭了。正文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情之请今儿个医馆开张,甭管生意好是不好,都得要庆贺一番,为此宋家特意摆了酒席。宋家的饭菜酒水都是由赵四娘家的福源饭食和薯来宝提供的,要不然的话,赵永忠也不好意思让许家人来宋家吃饭。福源饭食的饭菜都是些家常菜,不值几个钱,但里面鸡鸭鱼肉都有,摆桌席面也是很够看的。薯来宝里都是由廉价的番薯制成的吃食,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唯一适合摆上席面的也就只有番薯烧了。所谓番薯烧,就是用番薯酿成的烧酒。虽然不是什么好酒,那也是酒不是加上一坛子番薯烧,这桌菜要放在静海乡间已经是非常好的宴席了。吃饭时,按照乡间习俗,分成了男人一桌,女人一桌。由于宋老太太和谭氏上了年纪,不用太过避讳,便请她俩也坐在了男人这一桌上。谭氏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铺面,就没能把豆腐坊办起来,她眼见家里入不敷出,便在家里的伙食上俭省了些。许家人已经好久没能吃上大荤了,今天算是开了次荤,吃得格外地心满意足。现如今赵永忠在家里,一般都喝黄酒之类的低度酒,很少会喝烈酒。就是偶尔陪着姜宝胜喝两杯烈酒,那也是上好的纯粮酒,番薯烧这种不上档次的酒,他还是第一回喝。席间,他喝了几杯番薯烧后,就有些酒意上头,平时话不多的他打开了话匣子。赵永忠就问姜宝胜,你家医馆开这儿看来是不行,要不要换到间铺面,开在街口坐在另一桌上的赵三娘闻言,心里翻了个白眼,暗道:也就是姜叔叔脾气好,要换别人早就呼她爹一脸了哪有她爹这样子说话的指着人家新开张的铺子就说不行,这嘴上就没有个把门儿的,尽说得罪人的话。姜宝胜呵呵两声,笑着婉拒了。他倒没有觉得赵永忠说的不对,事实上,他觉得赵永忠说的有理,自家这间医馆的选址确实有问题。可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提醒过自家闺女了,自家闺女却说不碍事儿,反正她也不指望靠医馆挣钱,只要开着就行,开哪儿不是开。好吧,自家闺女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说啥了。再转念一想,不挣钱就不挣钱呗,反正自家铺子越开越多,赚的银钱也越来越多,家里也不缺医馆那点儿收益,自家闺女爱咋整就咋整吧,只要她开心就好。姜宝胜心里有数,可赵永忠不知道呀,今天尤其嘴大的他又劝道,还是换吧,反正这些铺面都是咱们两家的,换起来一点儿都不费事儿。赵三娘听他爹这么说,嘴都快气歪了。自己在家再三交待,做人要低调,要低调,蒙头发大财才是真的好。他爹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做出的事儿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儿。没看见桌上坐着这么多许家人吗你咋随随便便就当着外人的面儿,把自家的老底给泄了呢赵三娘的担心不无道理,谭氏听了赵永忠的话后,心里立时就活动了起来。先前她就在奇怪,姜家怎么敢把医馆开在这儿。不是说这儿不好,恰恰相反,在她看来,这儿很快就会兴旺起来,是开铺子的理想地方。她奇怪的是,这儿的租期那么短,他家就不怕契约到期后房东会撵他们走吗就是不撵,主动权掌握在房东手里,房东八成要提高租金才肯续约吧。听到这儿,她才明白,敢情他们两家就是这些铺面的房东,自然不必担心撵人或加租了,医馆才会想怎开就怎么开。之前在静海的时候,许家主要和赵老爷子夫妇以及老赵家二房打交道,谭氏和三房赵永忠一家并不怎么熟。在谭氏的印象里,赵永忠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经常听他娘的吩咐,扛着一大袋的土产给赵成蓝送来。赵成蓝收了东西,连口水都不给她三哥喝,就把人给打发走。遭遇如此冷待,赵永忠也不生气,下一次接着任劳任怨地送东西过来。后来她听说赵永忠一家欠下了印子钱,被赶出了家门,还叹息了一声人善被人欺。可没过多久,赵成蓝暗地里派人去赵永忠家开的铺子里使坏的事情就在镇上传开了,她这才知道赵永忠家居然做起了生意,所做的生意中还包括豆腐买卖。就在她想去进一步打听时,赵成蓝与人有私之事被揭露了出来。这下子,她不得不为保全自家的名声而殚精竭虑,再也没有工夫去打听赵永忠家如何了。不久后,受赵成蓝的恶名所累,她家再也没脸在镇上待下去了,就搬去了府城,不再过问长乐镇一带的人和事。直到那一天,肖守安上门来抢她大闺女,她才再次见到了赵永忠一家。那天,赵永忠夫妇见她和家人伤的不轻,就很热心地把他们送去了医馆。当时,詹家丫头也跟过去了。那丫头和她提过一嘴,说赵永忠一家就是她的东家。那时她就在想,赵永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了,居然还做起了木器生意,可还没等她和赵永忠夫妇攀谈一二,他夫妇二人就急急忙忙地走了。直到刚才为止,她知道赵永忠家起来了,又是开吃食铺子,又是开木器坊,却万万不曾想到,这样老实没用的庄稼人居然能置下这么大一份儿家业。所以说,她虽知道不少关于赵永忠家的事情,却也有限。要真论交情,她家和赵永忠一家还真没什么太大的交情。不过还好,赵永忠一家发达了却没有看不起人,从这两次的相处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还是很热心肠,很乐于助人的。于是谭氏就和赵永忠说,她有个不情之请,想请他答应将自家的铺面多租几年给他们许家。赵永忠这个老好人,根本就不懂得拒绝,一听谭氏开口央求,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下来,还说租金就看着给就行,都是亲戚,不计较这些。正文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受欢迎赵永忠这话说的,可把赵三娘给气的,差点儿没冲过去捂住她爹的嘴。哪里就是亲戚了别说赵成蓝已经被许家休了,就是赵成蓝还在许家,自己也不会认赵成蓝的婆家人为亲戚。自家老爹也太不讲究了,拿什么人都当亲戚看。不过到底碍于人多,赵三娘不好意思当场发飙,也就忍了下来。其实,她能忍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一直念着许家当年对她的善意。赵三娘想起,当年许继业待他们姐弟几个还不错,每次陪着赵成蓝回娘家,他都会给他们几块糖吃。如今赵四娘家持有苏记制糖坊的干股,自家还设有糖果作坊,只要赵三娘发话,随时可以调来成车成车的糖。在她眼里,糖已不再是稀罕物。可在当年,他们姐弟几个一年到头都吃不到几块糖,许继业给那些糖足可以让他们高兴上好几天,算是他们灰暗童年里的一抹亮色。就冲着这份善意,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铺面长期租给许家好了。但,仅此而已,亲戚什么的,她是坚决不会认的。毕竟想到许家曾是赵成蓝的婆家,她心里就多多少少还有些膈应。吃罢午饭,赵永忠夫妇留在宋家继续唠嗑,赵三娘可没这种闲工夫,她得尽快赶回去忙生意。家里头这么多生意,纵然有不少掌柜帮着照看,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赵三娘亲力亲为的。尤其明天就是初二,是各处掌柜前来交账本的日子,她得回去好好想想,有没有什么话要交待给那些掌柜的。当赵三娘所坐的车途径城南嘉善街时,她为了赶时间,便让车夫抄近路。车刚拐进一条小巷,就遇到十来个小毛孩子挡道。只见这十来个毛孩子几乎人手一根竹竿,就是没有竹竿,也拿着扫帚,再不济就是拎着根鸡毛掸子。这些小鬼是要学着绿林大盗拦路抢劫吗赵三娘话本看多了,经常会想多了。不过今天这些小鬼的想象力显然比赵三娘的还要丰富,按照个子高矮排成一排,从最高的那个开始喊:“杨家大郎在此”依次喊过去,一路喊到了杨家八郎。最搞笑的是,站在队尾的那个黄毛丫头居然拄着把扫帚自称是佘老太君。这些孩子估计不是第一回做这种事了,貌似经验还很丰富,喊完就跑,并不恋战,根本就没有给赵四娘家车夫训斥他们的机会。赵三娘嘴角忍不住抽了抽,小声嘀咕道:“这些小鬼是看戏看傻了吧,这么喜欢演,怎么不去搭个草台子唱戏呀”今天载赵三娘的车夫姓冒,人称老冒头。别看他快五十岁的人了,由于长年的重体力劳作背都开始驼了,可耳朵还很尖,赵三娘的嘀咕他听了个一清二楚。老冒头呵呵笑道:“二小姐,这些小鬼不能是看戏看成这样的,赏芳苑的杨家将还在排,还不曾正式开唱呢,他们哪里有的看他们呀,八成是听说书听入迷了,忍不住跑出来扮一回杨家八虎和老封君呢”赵三娘听老冒头这么说,忍不住问道:“冒老伯,怎么,你也听说过杨家将”老冒头嗓门儿陡然拔高三度道:“当然听说过啦如今咱府城里还有几个人没听说过杨家将啊,就连咱家八岁的小皮猴儿都听过。”据老冒头介绍,他家小孙子自打听隔壁家的小孩讲过一回杨家将后,就天天往附近的天桥下跑,听那儿的说书先生说杨家将。别看那说书先生一天讲三场,其实每天三场讲的内容都一样,可就这样,他家小孙子还是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