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赵四娘家> 分节阅读 9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98(1 / 1)

在柳枝坊附近找。这样一来,人家中人就很为难了。要知道,柳枝坊的这一带算是整个幽都最寒酸的地方了,不要说像样的铺子了,就连一间牢固些的屋子都没有,这让他怎么介绍直劝赵四娘换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地段。赵四娘有时候是很执拗,但有时候也肯听劝。当她在这一带转了好半天,知道中人所说不假时,心里也渐渐生出了转战通富街的想法。就在此时,赵四娘惊讶地发现西北方向接近城墙的那一带乱七八糟地搭着好多草棚,一眼都望不到尽头。“这些棚子多半是今年年后逃荒过来的流民所搭,也就能遮挡些小雨。如今是夏天还好,到了冬天西北风一刮,呼啦啦就倒下了一大片,里面的人能挺到第二年春天的绝对不会超过三成。唉,年年来,年年倒,为啥天下有这么多流民呢”看到赵四娘对着棚户区发呆。健谈的中人忙介绍了一番。赵四娘早听说过城北有处“棚户区”,里头的房子破旧拥挤,杂乱不堪。可是,她一直以为褚家那种破茅屋就是典型的棚户了。从没想过“棚户”真的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纯粹的草棚子。“钱大叔,我也不指望能在这附近找到现成的铺子了。你帮我问问看,有没谁家要卖房子的破一点没关系,我买回来好好修缮一番就是了。”看到钱全一脸无法理解。赵四娘解释道:“实不相瞒,我家在这一带开铺子不是为了赚钱,是想定期施粥,周济一下附近的百姓。”钱全闻言,不禁重新打量了一番面前的这个小姑娘,看到她一脸坚定,颇为市侩的他倒也有几分动容。于是土生土长的他认真想了又想,记起不远处的山脚下有座小庙,听家中老人说多年前那里每逢初一十五就会对外施粥赠药。虽说如今成了破庙,但基本的骨架还在。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一修应当就能用了,正好符合赵四娘的要求。想到这儿,钱全便领着赵四娘家去找那一带的里正,问他能否把那座破庙出租出去。一般说来,寺庙应当是僧侣的产业,不该归本地里正管。但燕国情况特殊,曾颁布过严格的“灭佛”政策。一段时间里,朝廷恨不得让所有的僧侣都还俗,将他们的产业都收缴国库。那庙就是在那期间变成了本地的公产。只不过佛教作为前朝的国教,早已融入民间。那时候朝廷再怎么灭佛,百姓还是会在心中念佛。故而,当年哪怕是白白空着,附近百姓也没敢把神圣的寺庙挪作别用。甚至还常常偷偷地去洒扫一番。直到近些年,附近百姓日子越过越难过,这一带甚至沦为了贫民窟,人人为谋生计自顾不暇,再也无法照看那庙,那庙方才渐渐荒废了。不过。庙虽破败,却不是空庙,如今里头住些无家可归的泼皮无赖。赵四娘很担心他们会为了守住这一席之地而站出来横加反对,甚至跳出来滋事。一想到这些,赵四娘头皮就有些发麻,打量着这事儿不好办,就算最后能成也得耗费不少时间。却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情出奇的顺利,很快她就从那一片的里正手里把那座庙连同那座山,都以想不到的低价买了下来。对,不是租,是买当里正听说有人愿意花钱租用破庙时,手头拮据的他心里立时活泛了起来。眼珠子滚了两滚后,便试探起赵四娘家愿不愿意直接买下那座庙。当他发现她家颇为意动且出手大方时,更是大胆地提出可以把整座山都卖给她家。那座位于城里的山自然不会是崇山峻岭,事实上把它称作山都很勉强。因为它海拔绝不超过三十丈,对于见识过群山峻岭的赵四娘来说,它其实就是一个不高的小山坡。饶是如此,赵四娘还是觉得花五百两银子置下幽都里的一座山头来,简直就是白菜价。至于赵四娘所担心的那些泼皮无赖,在这一带威信很高的里正一声令下,他们就立马卷铺盖走人了,完全没有赖着不走当“钉子户”的意思。于是再无后顾之忧的赵四娘小手一挥,就做主买了下来。赵永忠夫妇发现自家小闺女败家的速度与日俱增,都不知道说啥好了。不过,后来当他们得知了赵四娘的具体开铺计划,开始觉得小闺女败得值,败得有理。说来话长,自打赵四娘家来到幽都做生意后,每天铺子里都会有大量剩饭剩菜。有一小部分是卖剩下的,更多的则是客人吃剩下的。倒不是说客人嫌弃赵四娘家的饭菜不好吃,事实上客人基本上都挺满意。不过幽州并非姜家滩那种穷乡僻壤,城东更是富贵之乡,这儿的人下馆子习惯多点一些。虽还土豪没到“吃一盘,看一盘,还有一盘留着倒掉”那种境界,但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吃多少点多少”。面对如此多的剩菜,即便赵四娘家卯足劲儿吃也不完。于是勤俭节约的姜氏就不顾赵四娘的竭力反对,坚持在城外的新作坊附近养了几条小猪,专门来解决剩菜。直到今天。看到与狗抢食的褚小楼,赵四娘颇有触动。刚开始,赵四娘也想像姜氏所说的那样,每天留一点卖剩下的饭菜给褚小楼。可转念一想。有一个褚小楼就可能有第二个褚小楼,估计过不了几天,自家后巷就会挤满了闻讯前来领饭菜的可怜人。赵四娘家或许无所谓,但街坊四邻就未必愿意了,说实话。这些城东的邻居大多不怎么友好。为了日后不和邻居们扯皮,赵四娘就想着雇个人,每天专门负责把剩菜送到城北那一带接济穷人。可转念一想,既然干了,那索性就干干好得了。与其漫无目的地一阵乱派,倒不如整个正规一点儿的,帮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于是,如今不差钱的赵四娘就在褚家突发奇想,打算开一个爱心食堂,帮助一部分三餐不继的穷人解决吃饭问题。如此随性的计划。若是放在正常人家,肯定不可能通过。可事情发生在赵四娘家,就连最基本的可行性都没有论证一番,就得到了全票通过。有了家人的鼎力相助,食堂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就连赵四娘曾觉得棘手的人手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不到十天的工夫,就一切准备就绪了。如今名为“百味堂”的食铺已经经营了月余,每天供应早午两餐。尽管食铺从外面看,与别家没有什么不同,但使用过的人会知道这里只卖一文钱一份的主食。相比起其他地方。府城幽都的物价稍高,一文钱在外面最多够买一只不大的黑面馒头。而在百味堂,一文钱的主食有时是两张香气四溢的芝麻粗粮烤饼,有时是两只松软可口的素馅包子。也有时是一大碗厚厚的明火粥百味堂的菜单经常会变,但不变的是,不管是哪一种主食,外面的售价绝不会低于三文钱。换句话说,在百味堂吃饭,吃到就是赚到。不仅如此。购买过主食后,就可以免费打汤。汤的种类也很多,基本上都带油花,萝卜大骨汤,丝瓜蛋花汤和豆腐大酱汤是最常见的三款。此外,有时还能吃到各种美味佳肴。这些菜肴多是赵家铺早市或午市卖剩下来的,也有少部分是客人基本没有动筷就撤下来的,一天两次从城东运送而来。尽管是剩菜,但看上去同新菜无异。如此低廉又美味的食铺,刚一开张就受到了热捧。百味堂开张至今,如果说人们对它有什么不满,那就是它实施严格的限购。原来赵四娘是有善心,但很有限。在她看来,救贫扶困这种事业,就算是燕国朝廷出面都未必能够做成,她家能力有限也只能略尽绵力。百味堂这一带说得不好听些就是贫民窟,这里三餐不继的穷人实在太多,就凭她家一己之力肯定是帮不过来的,只能帮助一部分。于是赵四娘决定限制对象限制区域。她所选定的对象就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岁以下的孩子,选定的区域就是百味堂所在辖区,以及紧邻它的三个辖区。她和这四个辖区的里正商量好,由他们开据证明,证实所在辖区的某些老人或孩子确实三餐不继后,再经百味堂掌柜审核,审核通过后就给那些老人和孩子发放“餐卡”。所谓餐卡,就是免费用餐凭据,有了它,就可以在百味堂免费领饭。不过如此实惠的卡,每家每户却最多只能领用两张。尽管条件颇为苛刻,最开始的那个月还是有近百号人获得了领卡资格,到了这个月已经增长到了二百多名。通常情况下,百味堂每餐仅供应三百份主食,而且这些主食要优先供应给持有餐卡的老人和孩子。也就是说在他们领完后,就只剩下几十份主食能够对外销售了,并且规定一人只能买一份,这让普通客人扼腕不已。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又现极品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在得知小白被抓去了城北后,赵四郎忙跑去央求他爹套车去城北救狗。赵四娘暗自翻了个白眼,很不厚道地吐槽道:得上回被人家偷了碗里的饭食,这回怕是要变成人家碗里的饭食了。她深深觉得,一条看家狗混成这样,也是够了。不过鄙视归鄙视,她倒想去看看,是谁那么大胆,连她家的狗都敢偷于是她也搭上车,随着赵永忠父子俩一道去了。因为前来报信儿的褚小楼有说过,他发现隔壁的丁家小子偷了小白后,就立刻请和他家交好的朱老爹上门交涉去了,小白应该不会有危险。所以赵永忠并没有将马车赶得太快,毕竟城北的道路大多坑坑洼洼,赶得太快的话,不舒服是其一,还容易出危险。就在赵四娘坐在缓缓前行的马车上,看着沿途的矮屋倒墙,感叹着不过半城之隔却是两个世界时,忽然,她看到了一个“故人”。不应该,不应该呀一定是我看的方式不对,要么就是看错了人,要么就是看错了衣服。这人和这衣服明显画风不搭呀知恩图报的褚小楼一看到东家小姐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路边,又是摇头又是晃脑,一脸不可思议。单纯的他以为小姐好奇那儿发生了啥事儿,忙热心地解惑道:“那是钟捕快和江捕快,他们是来这一带办案的。”“捕快还真是姓江的你是说那个矮个子吗”赵四娘连珠炮似的发问道。看到褚小楼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赵四娘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满满的恶意维护正义的捕快居然兼职干要人性命的水匪“小云,那个捕快大哥手上拿的是稻草人吗”和赵四娘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赵四娘关注的是人,赵四郎则关注人家手上的东西。“嗯,而且是穿着白衣服的稻草人呢”说到这儿,褚小楼放低声音,很神秘地说道:“东家,你们听说了吗城西有好几个大户人家的小姐都丢了。据说就是白衣人劫走的呢”“那这和穿白衣服的稻草人有啥关系吗”好奇宝宝赵四郎又问道。估计是看赵四娘一家人都很亲切,之前还不敢多说的褚小楼不再那么胆怯,露出了他嘴碎的真性,细细说道:“关系大着呢这两个月已经丢了四位小姐了。前三位还算好,只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可这第四位前几天见尸了,就扔在这条路边上。嘶。那样子可惨了这下一来,就把府台大人都给惊动了,他天天催着捕快们早点破案。可这案子哪是那么好破的大伙儿都说,那贼敢在夜里穿白衣服,就说明是有真本事的,一般人可逮不着”赵四娘心说,好吧,你扯了半天,咱还是没听出来这和白衣稻草人有毛线关系。巴拉巴拉说了半天后,褚小楼终于讲到了正题:“所以要扎稻草人。在它身上贴上诅咒,摆在发现小姐的地方,说不定那贼看了就会去衙门认罪了。”“啥符咒这么灵”赵四娘一家三口齐声问道。褚小楼纠正道:“不是符咒,是诅咒。稻草人上用白纸贴着呢,你要是不去投案,祖宗八代就不得好死。”“”好吧,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幽都的捕快办起案来也是大大地不同于别地呀三个乡下人表示受教了。行不多时,就到了褚小楼的家。赵四娘原以为还有费一番周章。才能把狗要得回来。谁知车刚停下,就有热心的乡亲把小白抱了过来,亲自送到了赵四郎手上。咦听褚小楼说,住他家隔壁的丁家可不是什么善与之辈。远的不说。丁家小子先前都被褚小楼逮到现行了,可丁家就是不肯乖乖把狗交出来。怎么这会儿丁家就老实了呢赵四娘父女仨走进一看,就明白缘故了原来丁家院子里聚了好多人,再仔细一看,这些人多半是些老人和孩子,估计他们常在百味堂吃饭。听说丁家昧了百味堂东家的狗,就跑来相助了。尽管大多是些老弱,可这么多人一起涌进杨家那狭小的院子,破坏力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