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章(1 / 2)

【为什么呢?因为,赵桓知晓劫营失败后,顿时慌了神,他害怕金军来找他麻烦!这时,求和派宰相李邦彦提醒他,不如赶快把责任推给李纲和种师道,说是他们未经允许擅自行动,想挑拨两国友好结盟,再将二人绑去金营任由他们处置,充分表达朝廷的诚意,金国王子的怒火就能平息了——】

尉迟恭狠狠一跺脚,“那李兄弟咋就遇到个这种鸟皇帝!晦气!真特么晦气!”李世民暗暗点头,大臣们也在心中暗暗认同他的话。

【赵桓确实很心动,但他仅有的一点点智商告诉他,不能得罪以种师道为首的勤王军!如果真把二人押去金营,恐怕各地勤王部队转眼就会怒极而跑光——】

【总之最后为了甩锅,他想出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先把李纲罢官抵罪,再全力放弃抵抗,一心求和!】

【为了表达对李纲的关怀,他还赏赐了李纲白银五百两、钱五十贯。】

赵匡胤想到自己的抠门和对将士们的大方,不由冷哼一声,“他们这些东西,给辽人金人送上几十万几百万贯不心疼,打发自家忠臣,却特么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气死老子了!可恨至极!&34;

画面中,种师道不赞成赵桓罢免李纲的决定,他苦口婆心道,“官家,既然此番劫营已被金兵知晓,两军虚伪的平静已被撕开一道口子,金人也看到了我大宋敢战的决心,何必要拉李纲来垫背?再说,勤王部队这几日正在按您的要求备战,岂能轻易放弃?照老臣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交

战!” (1)

赵桓还没开口,李邦彦就阴阳怪气冷笑道, “开口闭口勤王部队,以为勤王部队真是你们的?告诉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勤王部队也是官家的军队!官家辛辛苦苦才换来如今和谈的好局面,你一句话就要直接开战,打输了谁负责?真要打输了,就算把你这把老骨头剁碎,都赔不起大宋的损失!&34;

另一位老将种师中,则拍着心口怒发冲冠吼道, &34;你这奸贼,快给老夫闭嘴!大宋…大宋就是你这种软骨头太多,才会让国家沦落到今日的地步!如今汴京之中,我军兵力有金军数倍之多,如何会败!若官家下令开战,老夫愿带着将士们,就算在战场流干身上最后一滴血,也绝不让金狗活着离开黄河!&34;

赵桓正在犹豫不决之间,有人急急跑进来道, &34;官家…官家,不好啦,金军

派使臣过来兴师问罪啦!&34;

赵桓吓得顿时身子一软,他慢慢看向二将,颤声道, &34;二位老将军此话休得再提,朕已决意要全面展开和谈,你且忘了前几日那个会议吧!你回去叮嘱各地勤王军,勿要破坏宋金和平局面!&34;

种师中大惊,开口还要再劝,李邦彦使了个眼色,呼啦啦上来几个侍卫把他架着往外走去

赵匡胤冷冷看着小屏幕中的赵桓,端起茶杯泼了一盏水在他脸上,可惜神画分毫无损,水却尽数流到了他的案桌上,忙有宫人上前擦拭,他冷嗤一声,抡起拳头在桌上砸个不停,赵德昭担忧地看着父亲……

另一个时空的赵佶却欣慰地抚须点头,此事就算是真的,我儿又何错之有?该低头时就低头,哪能学武夫动不动喊打喊杀,有失风雅!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但赵桓没想到,先前占卜泄露出去的消息和他那三根大旗,让汴京城的百姓对朝廷能战胜金兵深信不疑,大伙等来等去,没等到胜利的消息,却等到朝廷让李纲下台的消息,而且接替他的蔡懋还是一个求和派!】

【和谈期间,金军并没有放弃攻城,哪知蔡懋上台后就下令:谁敢开炮射箭就罚谁!导致宋军士

气十分低落,百姓纷纷出离愤怒了!在他们看来,这是明明能打赢的仗,却因为内奸陷害忠良,朝中有人故意想投降才打不赢!而李纲不但前些日子帮他们守城,还劝赵桓不要四处搜刮百姓们的金银,在百姓眼中,李纲大人才是能救他们的大救星!】

【在愤怒的席卷下,短短一天时间,汴京城数万民众不约而同来到皇宫宣德门外,要求为李纲官

复原职】 (2)

画面中,越来越多的民众涌到宣德门外,这时,几百个显示着“太学生”的年轻男子也来了。

他们跪在地上齐喊, &34;官家!求求您睁眼看看吧!我大宋有社稷之臣,也有社稷之贼!李纲大人是社稷之臣啊,求您让李纲大人官复原职,继续为我们守护京师!求您让种师道将军率兵打跑金军!求您不要和谈,跟金军决一死战!&34;

百姓们跟着大喊, &34;我们不和谈!我们不和谈!让李纲大人官复原职!让李纲大人官复原职!&34;

沸顶的人声震天动地,赵桓在皇宫坐立不安,散朝的大臣被愤怒的民众围上

去,扔白菜砸鸡蛋,这时,有太学生指着一个以袖掩脸的人大喊, “抓住他!他是李邦彦!他是害了李纲大人的李邦彦!”

百姓们呼啦一下围上去,对李邦彦又踢又打,还有人脱了他的靴子往他脸上按,李邦彦在同僚的声口解救下,只穿着袜子跑出了包围圈

李世民眼中闪着泪花,对大臣们感慨道, &34;这就是简单而纯朴的黎民啊!谁对他们好,他们会记得的,乱世之中,昏君辨不清忠臣,但百姓分得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34;

【这里要说一下,北宋皇帝的君权,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弱的,为什么呢?此话又要绕回重文轻武上了,后世有位伟人说过类似‘有军队才能出政权’的话,无论在哪个朝代,君权最有力的倚仗永远是军队!可到了车神这里,几趟无脑冲动的讨伐契丹失败行动,他把锅甩给了武将,从此大力打压武将的朝堂地位,弄出一个史无前例发达的文官系统,提出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模式——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文人地位空前提高的大环境下,北宋的士人包括太学生,他们是完全不惧怕官僚的!这才有了上面这神奇的一幕——太学生以忠义胁迫天子,以民意守护忠良!】

【赵桓派了很多波人前去劝解,不但无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民众甚至开始杀前去宣旨的宦官,他们把对童贯这种卖国奸贼的恨意,发泄在了宦官群体上!赵桓被震惊得当场下旨恢复李纲官职,并让李纲出去安抚民众—一直到李纲本人出来,告诉大家他已经官复原职了,并且会继续守护汴京,人群才高兴地离去。】

【李纲当天就睡在京城西面的咸丰门上,命将士们随便开炮射箭,只要打中金兵就有赏!士兵们高兴了,百姓们也安心了!】

李斯不赞同道, “陛下,北宋这种官僚体制确实大有弊病,此番太学生能以忠义胁迫君王,来日若被有心人利用煽动,君王依然处于被动地位!&34;

秦始皇若有所思道, &34;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实在荒谬。不过,此趟宋朝那些太学生和黎民,确实做了于国有功的大事,该赏!&34;

【赵桓只顾着惧怕金军,压根不去思考金军要人质的目的——正是因为他们惧怕汇聚京师的勤王部队,害怕自己离开时,他们会从身后偷袭,才想带上人质威胁宋军不要妄动!可这趟宋军劫营却让他们发现,康王赵构这个人质,在宋人眼中分量似乎

并不够重,不然,他们也不会漠视他的安危来劫营——】

【于是,金军要求退回康王,把人质换成赵桓的亲叔叔越王,在赵桓的再三请求下,最后换成了他的同母弟弟肃王。他跟金军约好,一渡过黄河就让肃王回来,却忘了,言而无信是金军的本色,自己这个亲弟弟至死未再回过故乡】

【其实,劫营一事虽然失败了,却让金军开始人心浮动,因为,他们害怕抵达京师的北宋勤王部队,会出其不意再次发起突袭!在这种担忧下,斡离不在得到赵桓同意割让北地三镇承诺后,甚至不想再等宋朝廷筹备完金银赔款,就迅速开始撤离——是的,他们只用一天就飞快渡过了黄河,抵达京师的二十多万勤王将士,在赵桓不许偷袭的命令下,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军的背影扼腕叹息…】

赵匡胤目眦欲裂,大吼一声, &34;啊!!此时追上去突袭,我大宋必能打赢!凭什么要放弃抵抗割地赔款给那帮畜生!赵桓,老子想一刀宰了你!&34;

大殿中回荡着他绝望悲怆的怒吼声,赵德昭和武将们已是泪流满面,文臣们更是胆战心惊——原来,解除武将权力,虽然暂时可以让文官群体风光无限,却也带来无穷无尽被异族欺辱的后患!

【躲去南方的赵佶一打听到京师安全了,就迅速回到汴京当了太上皇。但他不知道,北宋朝廷的危机并没有真正解除——他们刚用金银满箱打发走的,是金国二王子斡离不的东路军,此时,金国国相粘罕带领的、更加凶残贪婪的西路军已抵达隆德府,即将再次对汴京发起攻击!】

赵顼愤然甩袖道, “这就是以身伺贼的下场!一味的软弱退让,只会让鞑子贼人得寸进尺,再得寸进尺,直到把我大宋的血肉吸光!&34;

王安石痛苦地闭上眼睛,此番改良后的改革,我必以身殉道,直至胜利!

而宋神宗时代的保守派们,此时也有许多人陷入恐慌和沉思之中,神画中预示之事,离今日不过短短数十载,若再不变法强兵,大宋要完了!待城破国降那一刻,自己的儿孙岂非要死在鞑子的屠刀之下?不,绝不可以!对,要支持官家支持王安石,以一种符合当前形势的方式徐徐变法!

上天既降此预示,必是在警示我们,绝不会逆天而行!

【赵桓这时突然意识到,如果要抵御粘罕的西路军,就不能把承诺的北地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让给金人!因为,这三

座城池不但是开封的屏障之地,而且此地将士的抗金情绪十分激烈,先前朝廷派去的割地使者,就被此三镇的兵士拿石头砸回来了!】

【于是他高兴地决定毁约,还找了西路军继续在北宋土地占领城池的理由,以此证明是金军先违约自己才不交出北地三镇的——他还下诏命三镇将士抵抗金军,派出种师道、种师中、姚古三员大将前去支援三镇,表示自己要与金军打到底,祖宗之地,寸步不让!】

【李纲见他又要打了,十分高兴,上书八条关于经济军事改革的建议,赵桓一边敷衍着,一边指望三员大将能打退金人的西路军——但是,种师道中途由于年迈病重匆匆下了战场,姚古被手下统领焦安杰谎报军情,导致延误与种师中合兵攻打太原的战机……】

【而种师中独自带着军队孤军作战,却因粮草不足,又因军中赏赐的财物只剩下几十个银碗,本就无心为朝廷卖命的士兵迅速一哄而散,最后,六十八岁的种师中,带着不足百人的忠勇之士战死沙场】

看着画面中,老将军种师中满身血污,怆然怒吼, “苍天呐,你为何不助我大宋万民!”下一瞬,金人箭雨呼啸而来…

除了宋徽宗赵佶和他身边的那群狗东西,历代明君贤臣无人不抬袖拭泪,心中凄凉。

【这下,北宋朝堂上的求和派再次兴奋起来,他们先撺掇着赵桓,把姚古免职赶往岭南之地,从此,北宋前方再无对金统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再劝赵桓放弃北地三镇,拱手送上乞求金军原谅,此举遭到李纲的激烈反对,于是求和派设下一个毒计——】

【他们力劝赵桓,让李纲亲自上阵去当武将,而且同时接替种师道、种师中、姚古等三员大将的职位!李纲知道自己一介文臣根本不懂排兵布阵之法,必败无疑——是的,他反对了,但无效!】

(3)

【赵桓给了李纲保住太原、击退金人西路军的重任,那么,给了他多少资源呢?是的,只有临时招募的两万兵士,步兵,一匹马都没有!】 (4)

【接着,河北发生叛乱,赵桓又从这两万人里拨出八千去平叛,李纲就领着剩下的一万二千步兵出发了——按照北宋每逢打仗,就得现场发大笔赏钱鼓励士气的惯例,李纲自知此仗装备人数样样不如人,只求用重赏激发士气!于是请求朝廷发放百万军费,最后,赵桓只给了他二十万军费…】

【后来,赵桓嫌

李纲速度太慢迟迟没到前线,干脆把他手上这一万多兵士也解散了,还自己越级瞎指挥一通——于是,李纲成了一个没有兵也没有指挥权的光杆两河宣抚使,眼睁睁看着宋军在一片混乱中败如山倒。】

【赵桓把战败的怒火发泄在李纲身上,立刻下诏贬他去扬州当知州,李纲走到半路又让他去建昌郡(江西),很快,又命他去更偏远的宁江(重庆),北宋最后一个有骨气的文臣,就此黯然离场】

赵匡胤怔怔看着画面,完了,彻底完了,李纲既在民众中有如此威望,京师未尝不可一守!

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好光义,好光义,这就是你为我赵氏生下的好继承人,这就是你为我大宋选的送终人哈哈哈…&34;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