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章(1 / 2)

上官婉儿也听得心中一团怒火,李三郎?这个如今看起来乖巧可爱的孩童,来日竟要对太平斩尽杀绝?太平那般疼他啊!

她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附身提醒道,“陛下,此事该如何…?”

晚年愈发相信鬼神之说的武则天眼中虽闪过寒光,到底是轻叹一口气, “你可记得胡亥的下场?据仙人所言,上此榜单之人自带惩罚制度,尔等勿要插手惹怒仙家!再者,朕也想看看朕这个孙子到底做了何等功绩,惹了何等祸端,能得‘玄’这个庙号!&34;

她终是意难平,太平是自己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啊!遂冷声道,“大诫可免,小惩还是要罚的!传旨下去,让他闭门思过半年,不许踏出房门半步,每日抄上两千遍孝经命人呈上来,完不成打手心!

天音仍在继续,

【不得不说,年轻的李隆基确实是处处想效仿那位人人缅怀的太宗曾祖父,他也想做下一个大唐白月光…而且,他幸运地接收了来自女皇祖母的遗产——她亲手选拔出来的能人贤臣。身为开元盛世的明君贤臣的奠基人,如果说姚崇是开元年间的房玄龄,那宋璟无疑是开元年间的魏征。】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这么评价姚宋二人: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税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从姚崇宋璟二人上任不过短短几年,就被李隆基逮着借口赶下宰相之位一事,其实,我们就能瞥见一丝蛛丝马迹的端倪——他和李世民,终究是不同的。】

【李世民超乎常人的能力带给他强大的自信,让他敢毫无顾忌地信任大臣;而李世民强大的自律自控力,让他能把仁政一事几十年如一日地执行下去;而‘多疑’,则是刻在李隆基骨子里的烙印,这也导致他的用人原则与太宗截然不同,他信奉的用人之道,是——专任而不久任。】

贞观群臣心情沉重的同时,又顿时觉得自己面前的象牙笏板更亮眼了,英雄生逢其时,更逢其主,是何其的幸运!

【很快,李隆基重新把被他贬黜的张说召回京中,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张说不但在武周时期被称为一代文宗,深受女皇赏识,而且他还精通兵法,有勇有谋,堪称文武双全,多年在边疆任职的经历,让张说看到唐军的积弊,他上任后,以全家一百多口性命为担保,向李隆基提出一个重量

级建议——裁军。】

贞观群臣议论纷纷,裁军?府兵以均田为基础,兵卒自给自足,何须裁军?

【他为什么要提这个看起来很荒唐的建议呢?因为此时的唐军,早已不是唐初那群骁勇善战、忠心为朝廷赴汤蹈火的将士了,随着大唐帝国疆域的扩大,随着大唐再也没出一个李世民那样身先士卒、在军中威信无人能敌的帝王,这时的很多边疆将师心思已经开始飘了。天高皇帝远,他们一边拿着朝廷的军饷,一边把士卒当成私人劳动力,让他们为自己屯田开荒…】

尉迟恭暴怒不已, &34;混账!我尉迟老恭真想去把这些蛀虫全抓来砍了!&34;魏征冷笑, &34;你杀他们?寡不敌众听过吧!&34;

李世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无力感,朕的大唐,终究要朝着那个让人心神俱碎的命运前行么?【秦始皇嬴政:世民,勿悲伤!仙人定会助你大唐!】

【汉文帝刘恒:世民,要不你来大汉吧?似乎我大汉的后代个个还算争气,没什么昏君。我代表大汉永远欢迎你!】

【明tai祖朱元璋:瞎,大兄弟,话不能说太早了】

【明成祖朱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太宗大大不要悲伤,明天会更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知我者,谓我心忧。】随着画面的转变,天音仍在继续,

【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裁减二十多万边疆兵士卸甲归田,不但大大降低了帝国的开销,还为帝国带来二十多万青壮农耕劳动力,为开元时期的经济繁荣也埋下伏笔

【开元十年,张说结合初唐的均田制已遭受重大破坏、豪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适龄府兵大量逃亡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兵役,全面推行募兵制,这项制度为当时的大唐解了燃眉之急,让军队走向了职业化…】

【但是,由于朝廷并不清楚各地藩镇需要多少兵力,只好允许节度使自行招募,而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流民只能代代从军……于是,完全被节度使操纵命运的兵卒,从此只认将领恩威,不认朝廷天子,加之朝廷缺乏规范有效的文臣监督机制,这个制度也为大唐即将到来的灾难埋下

伏笔…】(1)

【开元十二年,张说带着文武百官上书数千封,奏请李隆基前往泰山‘受天命,告成功’,举行封禅大典,次年,李隆基带着浩浩荡荡的数万人队伍,欣

然从东都洛阳出发,重走祖父母走过的路,来到泰山脚下。】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登上的不止是泰山之巅,而是能比肩秦皇汉武的史册之巅!后世人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在李隆基‘依贞观故事’治理下的唐朝,四方丰稔,百姓富足,米一斗不过三四文,他这个封禅,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此时的大唐盛世,就像杜甫诗中说的那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还是那句话,最大的遗憾是他活得太久了!】 (2)

李隆基目不转睛地追逐着神画中浩浩荡荡的封禅队伍,旌旗招展,鼓乐喧天,万匹马万余人绵延不绝,场面之壮观浩大,丝毫不输高宗爷爷当年封禅的场面!

那年封禅的雄心和场景源源不断涌进他的脑中,他觉得自己的血液在沸腾在喧嚣着!

他想大声告诉仙人和天下人——朕是上天认可的盛世明君!朕绝不会带领大唐走向灭亡!朕才是大唐唯一一个能比肩太宗皇帝的君主!

李世民叹了口气,疑惑看向群臣, &34;朕实在难以想象,他既然开创出如此富足的大唐,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又为何要把大唐折腾到仙人所言‘万劫不复’的地步?既是同一个人,怎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34;

魏征冷嗤一声, “陛下,一个真正贤明爱民的君主,是不会耗费人力财力,搞什么泰山封禅的,君王得失自有民心和上苍决断!再说,您看看神画中,李隆基那奢靡铺张浩大的封禅队伍,这要耗费多少国库银两?臣若生在开元年间,定会天天上奏骂他!&34;

李世民若有所思点点头,确实如此,天子所用,皆万民供养,汉文帝没有封禅,朕也无需封禅。

魏征这席毫不留情的话,把李孝恭等人正打算劝陛下也去泰山封禅的念头给堵住了,没办法,谁

让自家陛下就听魏征那倔老头的话呢!

房玄龄暗道,姚崇宋璟那等贤臣,都在开元年间坐不稳位置,你魏征这倔老头真生在开元,恐怕早被李隆基赶出朝堂贬去外地了,还想天天上奏劝谏呢…

【可张说没想到的是,这趟原本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封禅大典,因为他的跋扈招摇把各方人士得罪个遍,甚至李隆基本人,也对他趁机‘推恩’惠及家人党羽一事心生不满,在

对手和皇帝的一致推波助澜下,张说银铛入狱了】 (3)

【汉武帝刘彻:我去,李隆基怕不是老子的亲儿子投胎的!】

【明成祖朱棣:还别说,他很多地方是挺像你!】

【宋tai祖赵匡胤:呵呵,可惜他没你命好!】

【宋真宗赵恒:骄傲地挺起胸脯!我也去泰山封禅了!】

【宋太宗赵光义:儿子好样的!太给你爹挣脸了!】

赵匡胤更心酸了,没想到光义家恒哥儿当上皇帝,还能做出比肩秦皇汉武的功绩!再想想自家两个兔崽子…朕如今勤奋播种,不知朕的赵世民何日才能诞生?

不过他转念再一想,不对啊,燕云十六州是后世朱元璋收复的,既然光义也当了皇帝,那到底是我的后代还是他的后代出了败家子,才会把大宋败给鞑子的?

他的眼光变得愈发幽邃起来。

【汉武帝刘彻:赵恒?莫非你也是一位后世了不得的帝王?有兴趣来我大汉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