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 分节阅读 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0(1 / 1)

笔字儿,虽然上不得台面,但比大部分同龄人要强得多了。之后便是开秋天入学。第一天就因为一些小矛盾和同学干了一架,不过他们哪打得过我。老爹得知之后,狠狠把我训了一顿。我也因此有所收敛。在城市的生活是漫长而无聊的,主要是这边小孩儿玩的东西我都不习惯,经过了几个月,还是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即便是十一,也因为某些事情没办法回到奶奶那儿去。好在的是,大概十二月的时候,老爹把奶奶接过来了。奶奶并不是第一次到城里来,但还是左顾右盼,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不过待了两天就没劲儿了,完全和周围的人聊不到一块儿。我们的房子是在市里的一个小地方,类似五层楼的公寓。四周是和我们这一栋差不多的房子,治安挺好,可千篇一律,不熟悉很容易走错。记得奶奶第一次来,结果在外头待了足足有半个钟头,后来还是同楼层的一个大妈发现了,给送上来的。老妈听完咯咯直笑。奶奶却感慨世界的变化之快。不过奶奶也有发挥余热的地方,因为从事职业的关系,对传统方面的了解不是其他人能比拟的。所以大家都乐得找她说话,解决一些事情。但是最近小区不太平,接二连三有人死去。首先是我们隔壁那一栋的一个老人家走了,走的很突然,但很安详。再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十二栋的另外一个老人家也去了。有天周末,奶奶牵着我去买菜,碰上了楼下的一个大妈,两人就聊了起来。太婆,您听说了吗奶奶不太擅长拉家常。那大妈并不介意,自顾自的说:我们隔壁十二栋,这个月走了两个,一个月初,一个月尾,啧啧。上次听人说,搬到这里的老人,没几个能熬过半年的啊。大妈说道这儿,停下了,意识到这话有些不妥,赶忙道歉:太婆,我不是说您。奶奶笑了笑,问:熬不过半年大妈感慨着:是啊,半年走了好几个个老人。我插不上嘴,但觉得这事儿有趣,就跟在奶奶后面认真听着。我们一路把菜买完了回家,那大妈嘴巴就没停过。原来这一片不仅我们这里,还有其他地方,最近走了不少老人,都是自然死亡。不过他们大多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我问奶奶为啥,奶奶没答话。后来我才知道,这并不是因为这边风水不好,而是老一辈的人们,都住在平房里每天踩着地面儿过日子。结果突然搬到高楼林立的地方,每天脚踩不到地,一时不适应,再加上年纪大了,就容易就去了。其实这就是阴阳不调,年轻人体质好倒没什么,老年人体质差一点儿,再加上不容易融入新环境跟心理方面的一些因素,就容易出事。医院里的医生经常建议老人家下楼到处走走,多和人说说话,也就是这个理。那段日子小区里真是热闹,每天晚上都有人在下面搭棚子守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守灵根据各地习俗,有很多种情况,在这里很难以统一说明。但就拿当地的风俗来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要在门口搭个灵棚,灵棚里点着灯,灯不能熄,要一直维持到死者下葬之后,才能把灵棚撤了;另一种不用搭灵棚,大家守在堂屋就成。在乡下的时候,孙中平和赵家都是没有搭灵棚,大家都守在堂屋。这边稍微隔个三五里风俗就不太一样。这边的人想在楼道里搭灵棚不可能,所以只能把灵棚搭在楼下。记得没多久,我们隔壁那栋,走了个老头儿,估计也是搬到这边之后,熬不过就去了。那天我在外面看病打完针,很晚才回来。正好要路过隔壁的灵棚。奶奶就用手蒙住我的眼睛,让我不要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蒙眼睛这在白事当中也叫眼不见为净。灵枢经有载:阳气上走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睛,从目,从青。青意为精华。目与青结合起来又表示:目是人身之精华。外面广为流传开天眼见鬼的方法,一是用牛眼泪擦眼睛;二是用柳叶沾无根水擦眼睛。两者都是直接破坏眼部的阴阳均衡,达到开天眼的目的。所以在白事里头才有眼不见为净一说,在丧礼的时候,倘若有体质不怎么好的小孩子,一般都要遮住小孩子的眼睛,以防止他们的眼睛被阴气冲了,导致见鬼而受到惊吓。奶奶是被我的体质搞怕了,所以这会儿即便走到灵棚前边,也要用手遮住我的眼睛,怕我被冲撞。担惊受怕过了灵棚,奶奶回头看了一眼,叹气说:有些没做好啊。原来那一家请来办主持丧礼的人可能并不专业,虽然场面上看起来不错,但很多小细节都没有注意。这里不说奶奶,就连张翠娥婆婆来了,都能发现一大堆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灵棚与大楼大门之间差了点东西。在白事里头,这东西有个名词,叫渡灯。第十三章渡灯什么是渡灯呢渡灯并不常用,而且是近几十年才流行起来的,主要是用在城里的丧事上。别以为白事知宾都是一群只遵循古制的人,丧礼时候所遵循的礼节,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的。最近几十年,因为城里高楼大厦,即便在楼下搭了灵棚,死者的灵魂还得穿过楼道、上楼,直到回到自己家。这一段路上,因为拐角太多,灵棚和堂屋里的灯是照不到这边的,所以在楼道里还要放一盏渡灯。渡灯的制作很简单,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物里捡一根棉线,搓成油灯线就成了。倘若死者家在二楼以上的话,渡灯得放在楼梯口,边上放一个铁盆,时不时还得在铁盆里烧点纸钱。隔壁栋那户人家的丧礼看上去办得有模有样,但是细节方面就做的很不到位了,看样子应该不是专业人士做的。不过奶奶也有些吃不准,因为渡灯是最近几十年在城里才流行起来的,办丧事的那个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其实想要成为一个白事知宾非常困,也不是说想当就能当的,首先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三观一定要正,因为白事知宾想要害人实在太容易了,丧礼上故意错一点都够让人喝一壶的;第二,要学的东西很多,像礼记中的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都是要专攻的部分,而且不仅这部分,其他部分也要熟读。但更难的还在,除了礼记之外的儒家十三经这你也得有所涉猎。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得根据当地习俗进行丧礼。与其说白事知宾是主持丧礼的主持人,不如说他们是研究民俗的学者更为恰当。更不用说白事知宾还得学习书法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没有耐心读完这么多书,再加上有时候传女不传男,所以这门行业基本快断绝了。能当得起白事知宾这个名号的人,都是经过多年学习,跟着老一辈日积月累参加丧礼才能换来的。奶奶并没有准备管十三栋那户人家的事儿,虽然整个丧礼有许多小细节不合格,但整体来说还符合当地风俗。丧礼为什么一般都是要尊重当地风俗呢比方说,一个土生土长的汉人,死了之后你学蒙古族、藏族等少数名族给他搞天葬,这能成么倘若真这样做了,死者不闹才怪。所以对于白事知宾来说,无论举办什么丧礼,尊重当地习俗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我被奶奶遮着眼睛过了隔壁家的灵棚,进到楼内,奶奶才舒了一口气带我上楼。老人家在农村活了半辈子,突然搬到城里来,适应了这么久,依然觉得楼梯是个很有趣的东西。每次她都要愣半天,才眯着眼小心翼翼往上踩,战战兢兢生怕一脚踩错了。其实我们家住的也不高,在四楼。我看着奶奶小心翼翼的模样,咯咯直笑。到了四楼,奶奶瞅了一眼,说:小六啊,是不是走错了我也抬头一瞄,只见到两个硕大的花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这儿并不算什么高档地方,上楼之后,正对着就是一条栏杆,我们一上去,两个大花圈摆在正前方的栏杆上,能听到拐角有哭哭啼啼的声音传过来。我也愣了,说:奶奶,这不是我们家那一楼啊奶奶犹犹豫豫说:我们这一栋也有人走啊,是不是上错楼了我那时候年纪小,没想那么多,因为就只有五楼,所以我们这边也没标个楼层数什么的,搞不清现在是几楼。我只催着奶奶再往上走。奶奶瞅着眼睛迷迷糊糊念叨:应该没走错啊。我们又上了一楼,这次总算对了。奶奶还傻乎乎的样子摸着脑袋:年纪大了,记性都不好咯。回了家,爸妈也在,我兴冲冲把奶奶闹的笑话给老爹说了。老爹咦了一声:我们这一栋没人走啊。老妈也附和道:楼上楼下的我都认识,是没人走的。我扯着喉咙说:我们没骗人奶奶笑着摸我脑袋:看你急的。老爹也笑,换了鞋子出去,说是邻里邻居的,起码要下去看看。不到十分钟,老爹回来,无奈问我们是不是眼睛花了。奶奶脸忽然沉了下来,自顾自穿鞋也出去了,老爹问她大晚上出去干啥。奶奶让他别多问。大概半个小时奶奶都没回来,老爹坐不住了,准备出去,这时候外面响起敲门声,奶奶站在外面阴着脸。老爹问她什么事她也不说。老爹对老妈使了个眼色,老妈把我抱到屋里关上门。我问老妈这是为啥,她只让我不要多问。后来我才知道是出事儿了。原来刚才奶奶出去,就是意识到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花圈可能是隔壁那栋的。至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只能解释成是隔壁那家先生在丧礼上过的很不舒服。之后奶奶主动插手了隔壁那栋的丧礼,才知道,隔壁那户人家的丧礼办得真是有名无实。怎么说呢丧礼上的一切应该都是为死者服务的,即便是遵循当地风俗,也要考虑死者生前的习惯。但是隔壁的丧礼看起来风风光光,结果都是为了给死者家属撑面子。是典型的殡仪馆式葬礼。这里的殡仪馆式葬礼,并不是指的由殡仪馆承包的葬礼,而是80年代之后,在殡葬行业里兴起的一个名词儿。说的是有些人把丧礼办成了一门流水线似的工作,不管谁死了,丧礼都办的大同小异。奶奶一过去就发现了问题,不仅是楼道口忘了摆渡灯,那户人家竟然连阴米都煮的不地道。阴米,并不是说糯米煮熟阴干之后的那种供人食用的阴米。在白事里头,阴米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确切的说应该叫阴间饭。死者在家的那几天,一天三餐,都得按正点儿单独做好饭端到死者面前,和香烛那些东西一起供着。供奉完之后,在有的地方,死者亲眷还会把饭端起来吃了,昭示着永远都是一家人、永生不忘这一概念。当然,不吃也不是啥大问题。奶奶过去之后,发现先生面前摆着三个大碗。一个碗里边放的是热腾腾的白米饭,另两个碗里边放的大鱼大肉。非常不错。有个中年男人跪在死者面前哭,边哭边说爹啊,让您受苦了,您生前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好容易过上好日子,结果您先去了,您吃饱了好上路。之类的云云。奶奶看到中年男人这样说,直皱眉头。男人哭的情真意切,饭菜也做的很好,可这样成吗饭菜并不是说做的越丰盛越名贵越好,一切应该以迎合死者生前的口味、生活习惯为主。你说,一个吃斋念佛的人死了,结果你给供上大鱼大肉,不知情的,肯定以为你是不是跟死者有仇。要我,肯定当场从棺材里跳出来打死家里这群不孝子。人们总是这样学不会尊重他人的意志,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奶奶闷不做声上了两柱香,那户人家还傻傻不知道奶奶从哪儿来的,只一个劲的说谢谢您老远来看。在丧礼上,有陌生人是非常忌讳的。在以前的传统丧礼上,但凡有些讲究的大户人家,都会连夜写好一个名册,名字对上了,才能进去参加丧礼。一来是怕来宾与死者八字相克。二来万一死者的哪个仇家混进来看笑话怎么办呢不过这缺心眼儿且损阴德的事少有人做。奶奶就在这户人家的屋里到处转悠。看到有个黑胖子右臂包着白手帕靠在卧室门边,她就意识到这人应该是丧礼的主持。丧礼主持根据各地不同,在丧礼上都会佩戴点和其他人不同的东西。像广西那边有的小村子习俗比较特殊,主持会带一顶有面纱的帽子参加丧礼。奶奶一眼瞅到那黑胖子,淡定走过去右手在门上敲了三下。前头说过,这三下是礼门,不仅是和脏东西敞开天窗说白话,也是白事知宾之间打招呼的方式。那黑胖子愣了愣:太婆您找谁奶奶才知道了这人完全是个门外汉,于是直接回家了。后来第二日,她光明正大去了隔壁那一栋,委婉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意思,并再三声明不收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