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冬闲时节,地里不忙,所以姚家才会有这么多人出动帮忙。要是碰上农忙,真是顾不上她们母女俩。对于新科的父母来说,肯定手忙脚乱的。刘家离医院非常的近,步行也就十来分钟的事,道路两旁都是低矮的平房。西平县小的很,五十年代末才分的县,原来可是别的县统辖的。可想而知有多小了,只有两条正街,正好画了个十字,分割成四个不同的区域。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也就跟农村差不多,大片的农田围着县城,不过相比于真正的农村还是要繁华的多,怎么说也是县府所在地吧第5章出院喽更新时间201475 7:53:19字数:3581转眼间到了刘家,典型的四合院,可没有大宅门的光鲜亮丽。墙垣式门,木门上的红漆斑驳,简单朴素。主要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组成部分,都有虽然有些残缺,却也清晰可见。刘淑英拿出钥匙打开大门,这是一户很小的四合院,青砖黛瓦的老房子。朝向不错,坐南朝北,堂屋三间正房,左右加起来也就三间厢房,就住着刘家一户人家。院内没有高贵的海棠,只有一颗朴素的石榴。十来平方院子里的雪在上一次回来时,已经被铲得干干净净的,堆到了石榴树下。从小院里墙角竖着搭架子的竹竿来看,肯定还种着蔬菜,竹竿上还残留着干枯的缠绕的藤蔓。西厢房只有一间用做了厨房和杂物房,里面还养着四只鸡,多了也养不起啊人还吃不饱呢哪有粮食喂鸡啊冬天这些动物也得做好过冬的准备,好好保护,未来这一个月可指望着这些鸡下蛋,给产妇补充营养呢这年月是一个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的年代,这些年间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状况,更经历了大起大落。城镇里人除了想办法节省开支,那就是开源,关键是为了一个嘴,那就是吃。别得也顾不上,干啥都得先吃饱肚子不是但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就自己种,院子太小,种不了庄稼,就种一些蔬菜,总之一句话有地儿就不能浪费了,犄角旮旯也得利用起来。不光刘家这样,城镇里家家户户都这样,是有点儿土就种下种子,希望长出来点儿啥院子里还有一口手压压水井,好方便用水,比挑水方便多了。进屋后,刘淑英麻溜的把炉火放开,屋子里很快就暖和起来。“爸爸,您先到炕上歪一会儿,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刘淑英从炕头柜里,拽出两条被子,麻利的把炕铺好了。“别麻烦了,亲家母还在呢”刘姥爷有些不好意思道。坐在客厅里的姚奶奶,听到后,立马回道,“亲家姥爷,您还是休息会儿吧年纪大了可不像我们年轻人。”虽然亲家姥爷看着比他们还年轻,城里人不像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的,这面上糙的很。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比他们大十多岁呢“那我就倚老卖老,不好意思了。”刘姥爷在屋内,略抬高声音道。“午饭我和亲家母忙活,您老就放心吧”姚奶奶笑着说道。“人老了,不重用了,才熬了一宿,就熬不住了。”刘姥爷脱掉外罩,直接躺了下来。而两位母亲,边说边笑的,手脚利落的做好了午饭和产妇的午饭。为了照顾孩子和产妇,几个人轮流吃饭,反正离医院近,到家里吃饭,吃口热乎的。三天一晃眼就过去了,由于是顺产,可以出院了。按理儿说应该回婆家,可这寒冬腊月的,步行走二十多里的路,产妇和孩子怎么受得住啊要知道月子病可是非常难治的。这年月可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人们的出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牲畜等,用独轮车木轮、大车、地排车死胎运输。当时交通工具基本上没有,闲暇时走亲访友,就只有靠两条腿用步子量着走了。没有条件吧咱踏着雪回家,也不说啥。有条件吧还是以孩子和产妇的健康为先。两位亲家商量了一下,就先住娘家吧亲家婆婆非常的通情达理。所以刘淑英借了一辆平板车,裹着厚厚的棉被,把连幼梅母女俩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给拉回了四合院。“亲家母,未来呀说不得我也要去姚湾村叨扰了”刘姥爷意味深长地说道。“那感情好开春长海分了家,盖了新房,没事,您老也到乡下住些日子。”姚奶奶乐呵呵地笑道,只当老爷子是客套话。“不过就怕您老住不惯”“这县城和你们村,我看可是没啥区别。”刘淑英笑道,“若真论起来,姚湾村可是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那倒是”姚奶奶骄傲地说道,“背靠着青兰山,脚下是盘龙湖,在往前可是看不到边的庄稼地,都是良田。即便闹天灾,最困难的三年时期,俺们那也没有饿死过人。”“这倒是,光是盘龙湖,面积约四千余亩,湖中水藻茂盛,鱼类品种繁多,古时候也是有名的粮仓了。只要人勤快,怎么都饿不着,就别提青兰山里的山货了。”刘姥爷笑道。“对了,娘,给村里人端面条了没”姚长海算计道。“端了,这还用你想着啊”姚奶奶笑道,“放心收上来的鸡蛋足够幼梅这月子里吃了。”姚湾村的习俗,一般都是生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要给村里人端一碗做好的面条,告诉大家家里添人了。凡收到面条的在满月酒这一天都要给主家送鸡蛋,以表示祝贺。当然家境富裕的地主、富户端的可都是白面肉丝面,而穷人则是棒子面粥里下两根儿面条,撒把盐,放点儿白菜叶子,萝卜丁。与其说是面条,不如说是菜粥。面条的多少,显示着主家的诚意,不过大家都穷,谁也不计较那么多,沾沾喜气。“呀说起这个,满月酒怎么办这”姚长海迟疑地看着姚奶奶道。等到孩子办十二天或十六天时,这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祝贺。朋友们来的时候,分别买一些孩子的衣服和其它用品,篮子里放一些米、面、鸡蛋或者面条、红糖等,不过这些需要拿钱买的都很少,少得可怜。鸡蛋的多少不定,一般关系近的拿两、三个,关系远的少拿一些,也没有固定的数量,但是架不住村里人多啊一家拿一些,积少成多啊这一天可以收到很多鸡蛋,量足够产妇月子里用了。这年月农家养的鸡都不多,多了也没东西喂啊鸡蛋这东西,又不耐放,所以就指着这时候收集一下鸡蛋呢吃过饭后,孩子姥姥家的人要去看孩子,这可不是白看的,看孩子是要给见面礼的。至于其他人就免了吧囊中羞涩怎么看看得时候多的是,不急“还真是”姚奶奶沉思了片刻,抬眼道,“亲家怎么个想法。”“我们”刘淑英看看刘姥爷又看看连幼梅。刘姥爷想了想道,“都忘了这个茬儿了,这样吧雪在过两天就化的差不多了。长海,找一辆骡车,看哪天太阳好就回去吧”连幼梅不同意地话刚想说出口,就看见刘淑英扯着她的衣袖,微微朝她摇头。“这事,得和长海他爹合计、合计。”姚奶奶不好意思说道,这满月酒不好办,孩子在她姥姥家住着,另外还有十来天就过年了。这就看出来冬天生孩子的不方便的地方了,不过凡事有利有弊主卧的大炕上连幼梅半躺在炕上,屋子里只有母女俩,她嘟着嘴道,“妈妈,你刚才怎么不让我说话啊我真的”不想回去,哪里有在娘家住着自在啊“你这丫头”刘淑英弹了她个爆栗,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幼梅啊要时刻记住你是姚家人,你婆婆虽然通情达理,但你也不能得寸进尺。再说了,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总不能在这儿过年吧”没看见父亲说出那句话,亲家母眉眼间遮不住的笑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毕竟女儿后半辈子要和婆家人相处,人家的辈分在哪儿摆着呢再说了这感情是处出来的。即使在不愿意也不行啊“这要是在解放前,婆婆都能磋磨死儿媳妇。”刘淑英长叹道。“唉早知道就不”连幼梅长吁短叹道,婆家始终不如娘家住着舒服。“丫头”刘淑英当即板起脸来,“这话以后可不能再说了,说多了伤感情,你让长海如何自处啊”连幼梅吐吐舌头,一副小女儿的娇态,挽着刘淑英地胳膊道,“妈妈,别生气了我不说就是了。”接着俏皮地又道,“妈妈,接受长海了。”“你个小没良心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啊不接受又如何,孩子都生了。”刘淑英看着熟睡的外孙女,心中一痛,压下心中的忧心道。“行了,月子期间,别累着了,趁着妮儿睡了,你就是不困,也闭目养神,不然到时候眼睛不好”刘淑英把女儿安置好,又摸摸孩子的尿布,干的,包好后才退了出去。而姚奶奶和姚长海在东厢房“娘,你回去和爹商量一下,我们就”姚长海不好意思道,脸上闪过一抹尴尬道。姚奶奶看着真是好气,“难怪老人常说:娶了媳妇,忘了娘。”接着又道,“以你爹的脾气,你想都不要想。”这打脸的行径,以孩儿他爹爱面子的样子,没戏这又不是上门女婿,就这已经破例了。前段日子还跟她商量,要把分出去的孩子都在重新拢到一起,一起住。人都说:这远了香,近了臭。这死老头子怎么跟别人想法不一样,这脑袋里都装了点儿啥不知道这人多是非多啊这清官还难断家务事的。老大家长山不说,他们一家子和老两口已经住在一起了。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尤其在农村长子赡养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老二家长河,常年在部队,所以二儿媳妇带着四个孩子就挨着他们住,也好有个照应。唯一的闺女和女婿在乡公社工作,住在乡里,死老头子也打算让他们回来住。本来这事不可能,她是竭力发对,且不好付之行动。因为闺女和女婿的人事关系和粮食关系都在乡公社里,姚湾村就不能有他们的宅基地。然而最小的长海现在是姚湾村的生产小队长,新批下来的宅基地,开春后决定盖房子,正好盖上大点儿,合起来一家,分开两家,这不就有闺女和女婿的地儿了。顶多闺女和女婿多费点儿心,多跑点儿路。这老头心里别提多美了,连老天都助他。用死老头子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已经六十多,还能活几年啊这是活不了多久的父亲唯一的希望,相信儿女们不会拒绝他的愿望。趁着老两口还在让孩子们多亲近、亲近,等他们走后,兄弟姊妹之间也好有个帮衬、照应。不过老两口商量了几回了,她始终没有同意。人家都是结婚都是往外分家的,让小夫妻自个过自个的小日子,哪有这公公、婆婆,兄弟姊妹,妯娌,堂哥、堂姐挤在一起住的。第6章坐骡车更新时间201476 7:45:37字数:3244真不知道这死老头子心里咋想得,还嫌家里不闹腾啊光是两家猴崽子加起来都十一个,就算孩子们听话每天也跟打仗似的。算了她就是不松口,看他老头子咋办姚奶奶心里打定主意。“唉”姚长海见说不通叹了口气道,“那娘你多铺些被褥,别冻着俺媳妇儿和妮儿了。”“你这小子,俺是那恶婆婆吗我省的。”姚奶奶好气又好笑道。“娘,离做饭还有些时间,您老先歇歇。”姚长海安置好老人后,和妮儿她大娘打声招呼,就出了厢房,少不得要去哄哄媳妇儿。没想到,丈母娘已经摆平了媳妇儿,要说这有个明理地丈母娘就是好啊让姚长海抓耳挠腮的事,就这么化解了。“刘师傅,刘师傅”院子里传来年轻女子的声音。刘淑英掀开破毡布帘子一看来人笑道,“哟常虹啊快进来,外面怪冷的。”来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女人,梳着两个麻花辫,穿着铁灰色的罩衫。常虹摆手道,“刘师傅您什么时候能上班啊您不知道临近过年,这拍电报的人数激增尤其是东方红农场,每天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邮电局只有刘淑英一个报务员,原来接发电报的数量少,和平信相比,这拍电报毕竟要贵上许多。不过自从三年前,这东方红农场成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多了起来,这有急事到邮电局拍电报,是农场里的工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农场工人,收到的电报,多是“家有急事速归”成为大多数电报的标准内容。电报按字收费,当然是字越少越好,内容简洁明了。刘淑英一开始发电报使用的是老55型发报机,噪音特别大,发出的声音不是“滴答滴答”而是“嘎哒嘠达”,这收发的多了,真是做梦都是滴滴答答的声音。随着收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