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女主三国> 分节阅读 24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45(1 / 1)

人贵直、文贵曲。文学作品,总是曲折的好。其它应用文体,有时候也是这样。就比如前面说过的考大学理论,明明是宏观政治理论,但却被当作个人学习理论去贯彻执行了。事间万物,总是这样的复杂,总是不肯直来直去。也还是有个别原来直来直去的人,曾经说出了直来直去的话。但是,人们愿意听吗多半是不愿意的。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很多种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另一种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后一种理解意味着“孔子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与不能改变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一种说法,是人的性情。持这种理解的人认为,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不以贫富、贵贱的区别为前提的。于是,这种理解又与前面“不可改变”的理解相联系。但是,孔子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且还主张“有教无类”。这说明,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变的,需要时时加以引导才行。这又与前面“可以改变”的理解相联系。最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总体上成为了一句废话。另一种说法,是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并因为这种说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种说法,在曾经批孔的历史上占主导地位。那么,孔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已经知道,“不移”,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相矛盾。由此可以证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的并不是教育。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这个不错,但孔子也是人,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可惜,改变并没有发生。最后,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发现了改变与不改变的规律,这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想改变而未能得到改变的吃亏者,因而说出这番话,并不能说明孔子赞成这种不改变。孔子留下此话,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不要做那么多的无用功。已经明确了,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的东西,就是等级、地位等世俗的东西,而与人的性情全然无关。孔子发现,上等人,这里说的是世俗的上等人而不是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上等人的后代,能够轻易成为上等人;而下等人的后代却不能。因而,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就是说,身为下等公民,再怎么努力,也是很难成功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无米不成炊,有钱好办事。本小利微,本大利厚。因而“上智”与“下愚”不移。第二卷 第306章 产业配套第306章 产业配套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相当难听的。因而绝大多数社会底层人士都不愿意相信孔子的这种说法。他们更愿意相信拿破仓说的“不愿意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他们整日做梦。某某人,只花了两元钱就中了五百万;某某人,五百元起家现在已经有千万资产了他们向往这些榜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这样的榜样。他们没有想过,这样的榜样,全社会有多少人。并不是说,应该打消希望,而是应该打消梦想。上智与下愚不移,作为士兵来说,想当班长、连长,是理想;想当师长、司令,就是梦想。梦想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量力而行。不应该去做那种不切实际的黄粱美梦。田润在很早的时候,曾经主持过矿业。随后,矿业交由辛毗负责;再后,又移交毛玠。这一部分,在开办的时候,还算不是什么经济。而就仅仅是具体地点了几件事。当时的矿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铁和石灰三类。矿石开采出来之后,自然就会开办加工矿石的作坊,一开始。三类矿业都有一点点延伸。三类矿业所遇到的境遇是不同的。境遇最好的是冶铁。这是因为,军队就需要大量的铁器。有了军队这样的大客户之后,与冶铁相关的行业就不断延伸和发展。这些相关行业,最先有冶炼、铁器加工;随后便有铸造、加工器具的加工;现在,因为防锈的需要已经延伸到漆器;而铁器的加工,已经发展到热轧。石灰就惨了点。但石灰,及城墙砖,又是关东群豪战董卓的时候,修改两座关口所必需的材料,因而不搞是不行的,搞得不熟也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地开采,不断地将生石灰炼成熟石灰,并不断地投入使用。到时候,才能让石灰在战争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田润想到了修路。修路,是一种人为的市场需求。“要致富,先修路”田润是知道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还不明显。这个时代的贫富,跟交通的关系不大。田润在现代,就是办砖瓦厂的。而且还准备筹办水泥厂。因而,回到古代之后,很容易往这方面着想。于是便有了修改虎牢、汜水两关的主意。这属于建筑材料行业。现代建材行业还包括非金属矿及制品,放在古代,最相关的应该是木材。石灰加木材,才是相对完整的建材。古代伐木容易,不过也正因为容易,而制约了伐木业的发展,并且连带地制约了木材加工业。与石灰直接相关的加工业。自然是砖瓦。这是田润的老本行。对于水泥配方,田润不是很精通。当然精通了也没有用,没有合适的检测手段是无法生产出合格的水泥来的。田润可以用石灰铺路,但不能用水泥铺路。如果强行生产水泥来铺路,那安定性肯定是无法过关的。一凝结,路面就是七拱八翘的。砖瓦比水泥简单多了,田润是完全能够做出来的。刚开始,田润的重点是砖,那是修改关口需要的。后来,烧砖的事情有把握了,田润就安排烧瓦。烧瓦,其实又跟瓷器相关了。我国这方面历史很悠久,开展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瓦烧出来之后,使用的时候遇到了麻烦。瓦拿来做什么用当然是盖房子。瓦房之前,就是草房。如果不考虑雨水的影响,草房是优越于瓦房的。但有了雨水之后,稻草就会腐烂长虫,就不如使用瓦片了。雨水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草房是不如瓦房的。从岐山遗址可见,陶瓦大概于西周初年开始用于屋顶。只不过当时仅用于屋脊部分。春秋时期的遗址,才见屋面覆瓦。并且还发现了板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秦汉时期,出现了制陶业,并在工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等等。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再次飞跃,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史称“秦砖汉瓦”。田润的瓦烧出来之后,在使用上,却很难推广。除了田润下令,让一些军队的房屋盖瓦之外,民间几乎没有需求。质量是一个原因,田润以现代工艺烧出来的瓦,质量比“秦砖汉瓦”差。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因为地域的原因。田润的领地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雪。薄薄的瓦片,能否承受厚厚的积累,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眼前的具体问题,比起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因而,民间没有瓦片的需求。并不是现代工艺就一定比古代工艺好。在烧瓦上,现在与古代在工艺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简化上面了。因而,烧出来的瓦,强度就要差些。倒是有砖的需求,但需求量很小。在讨伐董卓战役之后,砖的生产被划上了句号,步了瓦的后尘。至于门窗、家具等产业。更是从来就没有办起来过。建材行业就只剩下石灰,而石灰,则就只剩下铺路了。铺路,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事情。对于gn的拉动作用,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田润犹豫过,是否终止修路。后来,田润没有终止,而只是压缩了建设规模和速度。没有终止的原因,并不是出于拉动国民生产总值,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拉动建材业。最惨的,还得算煤矿。煤矿所涉及的加工业,就仅仅是洗煤。一开始,规模就小,没怎么发展。最要紧的,还是地点不好。在当时,就是黑山地区。用现代地图看,就是山西太行山,我国煤炭最多的地区。怎么煤炭多了反而不好这就跟大学生多了一个样。大学生好不好,好。但是,你就跟煤炭一样的多了。产出大于需求,就必然会受到遏制。军队冶铁一律使用煤炭了。而且,民间一半以上的百姓也使用煤炭煮饭了。但是,由于黑山煤炭实在太多。同时也太好挖了,而使得煤矿长期处于一种半停产状态。以上三类矿业,是田润当初因为军事需要而安排的。带有一种明显的功利性质。现在,田润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需要全盘考虑了。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随随便便就兴办什么产业了。徐峥,是一位倍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最近拍了一部电影人在囧途,挺喜剧的。他是因为在光灿烂猪八戒中塑造了憨厚可爱的猪八戒形象而被大家记住的。之后,因为在李卫当官中成功饰演一个凭借自身的流氓习气、正义感和大智慧,成了“雍正”赏识红人的李卫,而成为了明星。在李卫当官里面,是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稳步换景,步步生莲,也是非常好看的。然后,里面的第二个大故事里有问题。第二个大故事,说的是边关正在交战,正值占事吃紧之际,朝廷发不出粮饷了。于是,派李卫到江南整殇吏治,查出赃银多少万两。最后就用那些赃银充作边关将士的粮饷了。边关将士吃银子当然不是。与战争有关的,是粮草而不是粮饷。银两,是没有用的。有了银两,也是买不到粮草的。如果有了银两能够买到粮草的话,就说明附近地区有粮草,只不过那粮草是别人的。这没有关系,士兵的肚子饿了,去抢过来就是。因而士兵缺粮,必然包括附近地区无粮,有银子也是买不到粮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小问题。粮草换成粮饷,无非是为了表明李卫整殇吏治的重要性。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吏治的整殇,对于经济发展并没有什么用处。一个人捡到了一批财宝,这个人就发了。有一个企业捡到一批财宝,这个企业就火了。但是,有一个国家发现了一批财宝呢记得曾经有部武侠电影剧,里面的皇帝都加入到宝藏的抢夺之中,难道说皇帝得到财宝之后,也会发财当然是不可能发财的。很多时候,吃亏的都是个人和集体,但是在捡财宝这件事情上,吃亏的永远是国家。财宝是一种实物。是什么实物不是定,反正是非常值钱的东西。为了叙述方面,我们以“夜明珠”三个字来代替财宝。很明显,夜明珠虽然有直接的使用价值,比如夜间照明;但那点使用价值跟它的价格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个人或者集体,捡到夜明珠之后,绝对不会拿来照明。而是会把夜明珠变买。变买之后,得到货币。继而,又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因而,捡到夜明珠,最终使个人或集体获得了很多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得到了好处。但是,国家却不是。从宏观上讲,全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体财富并不会因为夜明珠的出现而增加。夜明珠出现了,然后夜明珠转移了。货币随之逆向转移,到了捡取者的手里。随后,由于捡取者大肆购买东西,货币散向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东西,也同时汇聚到了捡取者的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个不良现象。一个是,购买夜明珠的人,所支付的货币,原来是死钱,现在变成活钱了。死钱,也就是那,那钱是存在的,但去是不流通的。极其富裕的人,才买得起夜明珠。那种极其富裕的人,是很有钱的。他们的部分钱财,到后来变成了一种符号,那一部分货币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一个对货币流通没有影响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国家,或者皇帝,为了维持商品的正常流通,就会增发货币。然后,突然有一天,因为夜明珠的出现,一个天文数字的货币突然由死钱变成了活钱,迅速流向了四面八方。货币总额增加,而社会总财富不变,就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肿胀。另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夜明珠捡取者大量购买的东西,虽然大部分是日思夜想的,但还是有三成以上是临时决定的。暴发户的心理,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看孰轻熟重。他们一定不会珍惜这批购来的东西,一定会产生浪费。其浪费行为,使得许多物资的使用价值得不到体现,并减少了社会总财富。在精神上,会产生一定的坏影响;在物质上,因为社会总财富的减少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于是,皇帝拿夜明珠来有什么用呢除了夜间照明那种直接使用价值,一定好处都没有,只有坏处。如果皇帝想要让天下财富往自己这里流动,发行货币就行了,又何必多夜明珠一举由这里,我们知道了个人或集体的财富,跟天下、社会、国家的财富是两码事。田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