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女主三国> 分节阅读 23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33(1 / 1)

针对营内的三个两千队的。营内的三个两千队是生力军。轮流上阵,就该轮到他们上阵了。而营西的两支千人队已经打地了,该他们休息了。该休息,但并不等于说敌军打来了他们不会还击。四五百人对四千人,十比一,不全歼来人,那才怪了。营西的两个两千队的确也有点不自觉。他们都觉得该他们休息,该别人打仗了。这也不怪他们。他们就是这样的。连大首领本人也是那么想的。因而刘备军逼近,他们原地未动。就等着军营内的三支两千队了。而那三支两千队,这一次大首领还真不准备派出来了。已经接近到两百步之内了。刘备的心里面直打鼓。上一次,这个计策在田润那儿是吃了亏的。记忆犹新。刘备引敌,反而被田润引到大军的深处。因此,刘备告诫自己,如果呆会儿敌军往后退,自己可千万不要追。告诫了两遍之后,刘备突然又发觉,敌军根本就没有地方退嘛。就算田润在此,反引敌也是行不通的。于是,刘备镇定下来了。一直就走到了一百二十步。歌田良这边。营内没有动静,营外的四千人也没有动。刘备此时可不怕了。刘备是来引敌的。但敌人若不来追,也是可以的。刘备下令,张弓,搭箭,射四百支箭,射往密集的四千人里面。一轮箭雨,就是三百人以上的伤亡。看你们追不追你们不追,我就一直射,一直把你们全射死。歌田良这边的确有些迟钝。刘备这边发了一箭又一箭,三箭之后,歌田良士兵这才冲了上来。而那三轮箭雨,已经射死了八百多人了。这两支两千队,前面说简称四千人,这时候只能简称三千人了。他们实际上,连三千人都没有了。歌田良士兵冲上来了,刘备一声令下,士兵们扭头就跑。你要打,我偏不打。这样的表现,跟敌进我退,在形式上就有点近似了。歌田良士兵大怒。歌田良首领也大怒。他们还没有见过刘备这样的军队。明明来打,又不打,光是单方面发箭伤人。还没有接战,就往后跑。太卑鄙了、太无耻了于是,不仅那三千人追了上去,大首领还派了一支两千队,跟着追了上来。这一下,三千加两千,就是五千人了。刘备的那个包围圈能不能吃得下这么大一块肥肉,就有些说不清楚了。但是,正在刘备忐忑不安之际,那三千人突然之间就住足不追了。他们不追,还是因为他们认为不该他们进攻。追,是因为气愤。他们在看到另一支两千人从军营出来之后,立即就想到,应该由别人战斗;自己应该休息了。而此时,军营出来的这支两千队还没有完全冲出军营。大首领见了,立即下令,让这支两千队原地待命。暂不攻击。大首领命令暂不攻击,仅仅针对军营出来的这支两千队。按照歌田良军队的规矩,此时大首领是不能对应该歇息的那三千人下令的。那三千人对于大首领来说,就有了一点类似于“别人”的感觉了。于是,大首领认为,来攻的冈崎士兵打的是“别人”。既然打的就是“别人”,“别人”就应该作战。自己派出一支两千队,完全是为了帮助“别人”。如今,“别人”停步了,不打了;那帮助“别人”的,自然也就不帮了。刘备见状。暗道正好。五千,有可能吃不下,四千,或许就可以了。于是,命令士兵掉过头来,在奔行的速度,迅速冲到一百二十步距离,发箭伤敌。上一次,是鼓噪而进,那速度,就跟蜗牛差不多。打的主意,并不是要发箭。而是想要尽可能快的引敌来追。反正敌军追来的人,冲在最前面的人不可能很多。自己的埋伏计划,是能够取胜的。杀了前面的人,敌军后面的人就会因此面胆怯。最后再顺势冲杀,乘胜追击就是了。这是计划之初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是针对一般意义的汉军的。但歌田良士兵不同,他们的追击速度有点慢。速度一慢,冲在前面的人就会越多。因而才有了埋伏圈吃不吃得下的问题。如今既然敌军不追了,有效杀敌,就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保存自己才能有效杀敌,有效杀敌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一看去,两者的关系就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了。实际上却不是。在和平时期。应该以保护自己为主。因而,当歹徒挟持人质的时候,军警会顾虑到人质的安全。宁可放过歹徒,也不愿意人质受到伤害。而在战争时期,就颠倒了过来,以杀敌为主。战争时期,大部分场合,都是不考虑人质安全的。既然杀敌重要了,因此,这一次,就是奔袭而进了。需要尽快地。最好是在敌军的下一步反应做出来之前,就逼近敌军一百二十步距离,然后就发箭伤敌。弓箭的距离,还是一百五十步。刘备士兵的弓箭,依然还是大汉的弓箭。在冈崎大陆这边,刘备士兵并没有另外制作弓箭。因而弓箭的射程也就还是原来的射程。射程一百五十步,而逼近到一百二十步,多进的三百步,是为了让后排士兵也能够射到敌军。在攒射的方式下,后排士兵需要射到敌军前排以后的士兵,让全体士兵的弓箭,都在杀伤敌人,那样才是最大范围的杀伤。因而,前排士兵与敌军最前列的士兵的距离,就会比一百五十步少。少多少,取决于自己这边最前与最后士兵的距离。此时,刘备士兵的最前与最后的士兵的距离是二十步,多进三十步,是很合理的。刘备士兵的奔袭,这是普通的。在大汉范围内,经常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奔袭,就是以奔跑的速度达到袭击敌军的效果。步兵的奔袭跟骑兵是不同的。步兵其实奔是奔、袭是袭,先奔后袭。歌田良士兵也能跑出同样的速度。在个人奔跑速度上,他们跟刘备士兵差不多。但是,他们一旦跑快了,就不能保持队形。因而,他们就只能跑慢一点、再慢一点。前面,刘备觉得歌田良士兵的追击速度有点慢,就是这样的原因。刘备这边就不同了,高速奔跑,而队形基本不乱。很快,就冲到了距离敌一百二十步的距离。很快,又开始了射箭。歌田良这边,则因为指挥不灵,凡事慢三拍,而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上次,刘备士兵发了三轮箭雨。这一次,居然还多射了一轮。只不过,由于歌田良士兵的站位没有上次密集,杀伤敌军人数依然还是八百多人。这下,那支本来不到三千人的队伍就不能称三千人了。只能说他们来自两个两千队。但他们的总数,就只有两千一百多人。约等于两千人了。两千歌田良士兵又来追了,刘备士兵掉头就跑。实在是流氓。只知道偷袭,不敢正面交战。这一次,两千歌田良士兵是真的愤怒了。他们好好地在营西歇息。那个时候,他们有三千七百来人。转眼之间,死伤就将近一半。如果不追,恐怕很快还会轮到自己的死亡。追上去了。大首领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大首领看到那两千歇息的兄弟士兵冲上去了。于是,大首领这才下令,让那支等在营边的两千队跟着追击。这一次,中间再没有发生什么变故了。也来不及发生什么变故了。真的说起来,歌田良南面军营与十方的距离,也没有多远。就是四里左右。合适的埋伏地点肯定不会正好就在十方军营的外面。因此,实际距离为三里。三里就是一千五百米。全力奔跑的话,也就是五分钟的样子。穿甲提刀的士兵奔跑,稍稍慢一点点,但也慢不了多少。很快,那两千人就进了刘备设好的埋伏圈。当初,刘备战青州的时候,设的是同样的埋伏。但发动形式却不一样。那个时候,刘备没有什么辎重,士兵的装备远远没有现在的好。弓箭根本就没有几支。因而,就是直接的砍杀。直接的砍杀,就需要士兵真正地冲到敌人中去。假如士兵的行动不够一致,有的人冲早了,另外的人还没有动,那么,冲早了的那些人冲到敌军人丛里面的时候,就会面临敌众我寡的困境。原本是伏击敌人的,结果就好像是自己被敌人伏击了一样。那个时候,刘备与关羽、张飞约定,以鸣金为号。所谓鸣金,就是敲锣。古时军队,通常都是击鼓而进,鸣金而退的。以鸣金为号,是违犯常理的。违犯常理,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士兵的士气。但是,鼓太大了,很不方便携带,一点都没有铜锣方便,也就只好鸣金而退了。此时,刘备装备就要好得多了。不说装备精良,至少可以说是装备齐全了。这些陆军士兵的手里,人人都有弓箭和钢刀。远战即射,近战即砍,远近皆能。而对于埋伏来说,当然是远距离杀伤优先了。而远距离杀伤,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性的行动。因而,刘备就没有约定鸣金为号了。就由两个千夫长自己下令就是了。这是双向的射箭。原来曾经分析过双向射箭与单向射箭的杀伤效果。那种分析,有个前提,那就是敌军是汉军士兵,拥有盾牌。在拥有盾牌的汉军士兵前面,单方向的射箭,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但盾牌的局限就在于只有抵挡一个方向的箭矢。当另外一个方向射来箭矢的时候,举着盾牌的士兵就相当于没有举盾牌了,因而双向射箭的杀伤力远大于单向射箭。刘备的埋伏准备的就是双向射箭。不过,此时,双向射箭的杀伤效果并没有远大于单向射箭。歌田良士兵本来就没有盾牌,双向射箭所做到的,就是箭矢多了一倍。敌军伤亡肯定要多一些,但却并不是成倍的增长。多箭射中同一人的情况,会抵消一部分。此时,歌田良士兵处于追击状态的奔跑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通常情况下,要稀疏一些。而且,就像骑兵一样,会因为速度,而增强对弓箭的抵御力。因此,八百箭矢一轮的箭雨下去,也仅仅杀伤了三百来人。不能不说负责埋伏的千夫长性急了一点,发射早了一点。射到的,仅为追击的那两千歌田良士兵的最前端。如果这不是歌田良的军队,而是汉军的话,那后面的人就不会跑过来了。幸亏歌田良士兵不是那样。他们前赴后继地像飞蛾扑火一样继续冲了上来。于是,埋伏的刘备士兵就继续射箭。而刘备自己率领的那队人马,也义无反顾地返身加入了射箭的行列。第二卷 第293章 尸山战斗第293章 尸山战斗约等于两千人的没有盾牌的歌田良士兵完成了飞蛾扑火的壮举。或许。那尸山里面还有没有死透的。有两只手可以帮到他们。一是打扫战场时候的补刀,二是时间一直拖延。紧接着,自军营出来的那支两千队就到了。他们是生力军。他们也具有飞蛾扑火的精神。而火却是有限的,当他们扑来的时候,火已经基本上熄灭了。这里的火,指的是刘备士兵的弓箭。换句话说,也就是箭矢射完了。刘备虽然辎重充足,但士兵携带箭矢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最基本的配置,就是每人一壶十支。刘备士兵不止。他们每人带了两壶。双倍的箭矢,算多了吧。但是,他们却经过了下关海沟的战斗。而在下关海沟战斗进行之中的时候,他们、包括刘备在内,都没有想到还会在十方继续战斗。因而,他们都没有为十方的战斗而有所保留。结果,在海沟就消耗了接近一半的箭矢。此战开始之前,应该说更早些时候,还在吃饭之前,刘备的士兵曾经有过休整。在那个时候,军队进行了箭矢方面的调剂。调剂的结果就是,埋伏的那八百人,每人十支箭。引敌的四百多人。每人十二、三支箭不等。引敌的四百人在引敌过程中,就集中放了七轮箭雨。士兵们普遍只剩下五、六支箭矢了。然后,在埋伏圈这儿,面对两千飞蛾扑火的歌田良士兵,先是那八百伏兵射箭,然后引敌的四百人又返身加入。最后,歼灭了那两千人。但箭矢的确是射完了。当然,说的是基本上射完了。个别士兵还是有一两支箭矢的。自军营出来的那支两千队到了。表面上看,似乎应该打硬仗了。如果真是打硬仗的话,刘备军虽然人少,但战斗力强,也许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但时间有可能漫长,并且自身伤亡有可能很重。刘备此时心里想的,就是打硬仗。不惜耗费箭矢,就是为了尽快地消灭前面那两千人。箭矢虽然宝贵,但总会有用完的时候。并且,当后面这两千生力军冲上来之后,由于距离过近,箭矢也几乎会失去作用。所以,刘备的策略是,集中火力,先干掉一部分再说。两千生力军来了。如果他们是汉军,如果他们是袁术、刘表、陶谦的士兵,他们会怎么样呢毫无疑问他们会一分为二,冲向埋伏的两个四百人队。这是因为,远远地,他们就看见了那两个四百人队在射箭。在正前方。虽然有刘备的四百多人,但这四百多人的距离要远得多,并且中间还有两千多具尸体的障碍。从尸体上踏过去。说的是自己人的尸体。表现的是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并不是真的要从尸体上踏过去。只要可以选择,士兵们都不会踩踏尸体的。那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