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女主三国> 分节阅读 19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93(1 / 1)

是从这厢逃去的吗”王朗道:“严公乃朝廷钦命的吴郡太守。今被贼寇追赶,穷途之际,吾当助之。”孙策道:“严伯虎暴虐成性,残害百姓。吾兴仁义之师,来安浙江。汝不替天行道也罢,因何反助严贼乎”王朗道:“汝童心不足耶汝自称仁义,便是仁义乎汝既无朝廷钦命,便是作乱贼酋。惑乱吴郡之后,轻兵入我会稽。当我会稽无人乎”孙策道:“若汝会稽有人,便不要走,待吾取尔狗命”说着驱马而上。王朗道:“反贼纳首,何如此性急”然后打马迎上。孙策一枪刺了过来。王朗挥刀格挡,然后刀锋顺着枪杆就削了过去。这是一招以巧胜力的精细功夫,江湖人称“顺水推舟”。孙策满以为王朗文质彬彬的,没有武艺。未想到王朗的武艺竟然精湛到如此地步。当即猛挥枪杆,才算是勉强弹开了王朗的大刀。两马交错而过。圈马再战,孙策便打点了十二分的精神。王朗仍然恪守君子风度,没有先行出招。孙策则当仁不让,一枪便扎往王朗的肚腹。待王朗挥刀封挡,孙策枪杆一抬,又高出两尺。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刺扎的目标。但随着战马的去势,孙策的枪尖必然会从王朗的手臂上划过。王朗那边,见势不妙,将大刀一伸,从封挡之势变为前削。如果双方均不再变,王朗无非是手臂被划伤,而孙策的左腿很可能不保。因此孙策只得回枪一搅,格开了王朗的大刀。这是第二个回合。几个回合之后,孙策、王朗都感到遇上了平生未见之强敌。双方都收起了轻敌之心,凝神接战。打得精彩纷呈,不分胜败。眨眼间,又战了二十个回合。王朗这边,是一万装备齐全的士兵。在这段时间,也就会部都上来了。上来了之后,军中的中层将领见到主将与贼寇正在交战,便把大鼓支了起来,擂鼓助威。鼓声一起。士兵们自发地暴出呐喊。但凡王朗占了一点优势,就能受到极大的鼓励。孙策与王朗,谁的武艺更高,说不清楚。在演义中,孙策与太史慈不分胜败,太史慈又跟王朗不分胜败;再后来,王朗就突然变成不会武艺的文官了。在本故事中,则不是这样。作者规定,孙策的武艺要高于王朗。擂鼓之前,孙策与王朗总共约战了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败。不分胜败的结果,就证明了孙策的武艺高于王朗。这是因为,孙策这边是疲惫之师。不仅仅是体力上疲惫,而且连觉也没有睡足。而王朗这边,则是神完气足的,仅仅就是赶了一点路而已。也就是说,因为交战之前的基础不同,使得孙策的武艺略微打了一点折扣。打了折扣之后,孙策与王朗战了个平手。因此,孙策的武艺略高于王朗。三十回合之后,王朗那边既是擂鼓又是呐喊,有人助威了。而孙策这边却什么都没有。可不要小看了助威的作用。战阵之中的王朗,就在这样的助威声中愈战愈勇。反观孙策。则慢慢地处于下风。但孙策毕竟是经验丰富的战将。眼见不能取胜,继续战下去还有可能落败,孙策就趁着一次战马交错分开的机会,掉转马头,驱往自己这边。边跑边道:“今日天色已晚,他日再战。”这时刚交申时,孙策这样的借口,当然是不能成立的。孙策并没有完全败,而是主动性地选择了撤退。但总体上说,还是败了。王朗完全应该乘胜追击,挥军掩杀。王朗的士兵人数是一万。孙策这边的士兵只有一千。因此乘胜追击,必胜无疑。但是王朗却并没有追。王朗想的,就是救助严伯虎,而并不是歼灭孙策。对于孙策进入会稽境内的事情,王朗是这么想的:孙策过来,主要是追严伯虎,而不是与会稽为敌;此外,孙策不知道会稽的厉害;假若会稽不堪一击,孙策也不妨顺手击之。而现在,王朗已经让孙策知道了自己的厉害。因而王朗想,孙策一定会退回吴郡的。吴郡的事情,就不关会稽的事情了。王朗没有追。几个中层将领过来请命追击,王朗也没有同意。王朗的命令是,择地宿营。此时,虽然天色尚早,但如果往会稽赶,最后还是要走一点夜路。并且,王朗想的是等孙策离开之后,再回会稽。因而,就下令择地宿营了。紧接着,王朗到后营见了严伯虎。王朗跟严伯虎并无私交,纯粹是看在汉室一脉的份上出的兵。而且,王朗的出兵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孙策已经追到了会稽的境内了。王朗对于严伯虎没有什么打算。短期之内,王朗准备就把严伯虎白白地养着。时间一长,如果哪个县的县令出缺,并且严伯虎也愿意的话,王朗倒是可以把严伯虎派去担任县令。孙策退下之后,第一闪念就是会遭遇追击。遭到追击是正常的。如果王朗真的追了,孙策也只有跑。孙策的打算是跑到富春。孙策估计,等自己跑到富春之后,后面韩当、凌操父子两队人马与吴郡大军的交战已经有了结果。如果是自己这边的人取胜,那么他们也就会赶到富春,正好会合。如果是吴郡大军取胜,自己将见不到他们。那么,自己就只好溯富春江而上,到松溪、新都一带蛮人盘踞之地去另谋发展了。但是王朗偏偏就没有追。既然王朗没有追。孙策就不好下令回转富春了。下令回转富春,等于就是向自己的士兵宣布,自己打了败仗了。这个时候,孙策的士兵人人都携带了大量的粮食,支撑个半个月没有问题。敌军不追,那么我军理应不退。孙策下令,让士兵后退两里寻找宿营之地。这个命令,从表面上看,是在未分胜负的情况下,准备再战的。实际上,经过与王朗的单挑,孙策已经没想再跟会稽军队交手了。孙策是比较看重个人武力的,因而孙策就把王朗看高了几个档次。单挑不胜,如果让士兵交锋,人数上的劣势也是明显的。因而,孙策的目标就变了。会稽士兵该追而不追,这样的举动,在孙策看来,是相信愚蠢的。因而孙坚觉得会稽还是一个好地方了。郡城有兵,不错,但是孙策不打郡城。孙策就准备挑那些没有什么士兵的县城来打。多打几座县城,就会慢慢地招募到足够多的士兵。当然,这是相对长期的打算,而不是眼下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孙策还不能急。眼下应该做的,还是应该退往富春方向,退出会稽郡的范围。只有那样,王朗的军队才会收回去。等到王朗的军队收回去之后,就可以打县城了。只退两里扎营,而不立即退回富春。一个原因是因为慢一点,自己士兵的士气会好一点。另一个原因,是怕自己退得太急,反而会招来会稽军队的追击。当然,王朗和孙策都不知道田兰的军队设了一个埋伏圈。如果一逃一追,就会全军覆没。无意之中,他们都躲了过去。只不过,躲过了初一,却躲不过十五。自富春出发,途经钱清,前往会稽,是一条非常好走的官道。除了这条官道,当然还有其它的乡间小道。太史慈、周瑜率领的那一万将士,便是走的那些小道。其中,精锐的甲丙两队士兵,就在这边。经过枫桥县北的战斗,可以认为,就算是来自建业的新兵,都已经成熟了。于是,田兰军队基本无弱旅了。但是,涉及到攻城,就又不一样了。这几个月的士兵训练,并没有攻城方面的内容。只有甲丙两队士兵,才接受过那样的训练。因此,这两队精锐被划拨到了这边。田兰、郭图、陈群、于禁,则率兵一万五,沿着官道正面推进。当然,他们派出了侦骑。对于官道两旁五里范围随时进行着必要的侦察。未到半个时辰,就侦察到了孙策的人马。孙策的人马在官道南面,距离道路约有两里。此时,已经拔营完毕,正在整队之中。得到报告之后,田兰道:“昨晚我好像说的是歼灭孙军,活捉孙策吧”郭图答道:“是啊。绕梁三日,余音犹存。兰帅该不会这么快就想变卦了吧”田兰道:“去你的。我什么时候变过卦了少废话,给我调兵吧。”第二卷 第246章 对等分兵第246章 对等分兵其实这个时候田兰还真想变卦。结果被郭图这么一堵。就缩回去了。田兰想变的是,对于孙策和孙兵,都改成死活不论。死活不论,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也是一种最利于士兵操作的命令。此时田兰这边是一万五千人,而孙策那边则仅有一千人。仅仅从人数上来说,就是绝对的优势。要安排这样的战争,估计人人都可以。因而,对于郭图的安排,就不用细说了。总而言之,郭图并没有派出所有的士兵。当然,郭图安排了,但却是于禁向士兵发布的命令。这是规矩。这一边,就只有田兰本人和于禁有调兵的权利,郭图和陈群都没有。于禁不仅调了兵,而且也亲自去了。反正这边有田兰在,也没什么不放心的。这样的一种战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狮子搏兔的战斗。没什么好说的。整个战斗过程也非常短暂,就仿佛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很快,于禁就带着士兵。押着孙策过来了。于禁先走到田兰面前,道:“兰帅,我们这边,三个人。其中两人,是在混战当中死亡的。另外一个人,是在擒获孙策的战斗中死亡的。”田兰一听,愣了很久。心里就在想,假如自己没有说一定要活捉孙策的话,也许那名士兵就不会死了。于禁过了一会儿,没见田兰说话,就问:“那孙策,是否押过来”田兰道:“不用了。派一队士兵,把他押回富春关着吧。”士兵前来报告,说是五里外发现了会稽的军营。会稽军营也正在拔营整队。看样子,就快差不多了。会稽士兵总人数是一万人,加上吴郡严伯虎的士兵三千人,共有一万三千人。田兰这边是一万五千人。押解孙策回富春的人,忽略不计。一万五,打一万三,仅从人数上看,基本上是一打一的局势。但是,由于田兰士兵的战斗力特别强大,一万五千名田兰兵,在正面作战的情况下,战胜十万普通士兵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田兰这个时候发令了。田兰这边包括田兰在内,有四名高级将领。在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分兵之计。田兰命令。自己、郭图和陈群,各带两千士兵,转向南行。于禁则带领剩下的九千人正面接战。并命令于禁这边的战斗需要拖延一下时间,以便自己、郭图和陈群所带的六千人能够走到会稽士兵的前面去。在命令清楚,没有什么疑问的前提下,田兰、郭图和陈群率领士兵转向南行了。郭图最先走。这是因为郭图要到达的位置最远。陈群其次,最后才是田兰。田兰率领的人马走了之后,于禁这剩下的九千人还需要进行分兵。九千人共分为三队,两个千人队绕道北方,三千人绕道南方,四千人正面接战。于禁本人,跟在绕道南方的人马里。正面接战的四千人,最高将领就是千夫长了。四名千夫长,于禁临时指定了一名千夫长担任总指挥。这人的名字叫熊生。于禁还给熊生再次叮嘱了一番田兰的命令,嘱咐他一定要拖延时间。南北方向人兄弟部队都出发了。熊生一声令下,千人队开始向前移动。另三个千人队随后跟进。熊生这样的总指挥,跟真正的将领不同。对其他三个千人队,熊生没有权力。如果需要熊生享有那样的权力,则需要于禁的特别交待。而于禁却并没有那样说。因而,此时熊生的权力,就针对自己的一千士兵。所谓总指挥。实际上就是进攻时机的把握,以自己为准。出发了,但并没有齐步走。而是一般的便步走。便步走的脚步声比齐步走要小得多。过了一会儿,熊生就看到了远处的会稽军队。熊生停止了前进。原地观察了一下,熊生发现,会稽军队正在往江撤。刚刚开始不久。由于人多,前面已经开始走了,而后面的还没有动。于是,熊生再次命令,又向前进。熊生的意思,是要让会稽军队发现自己。大约相距五百步左右的距离,熊生命令停止前进。再观察,会稽军队已经发现了自己这四千人了。会稽军队已经有了一些动作。在面朝自己这边的西面,逐渐开始列阵了。熊生观察得很准确。会稽士兵的确发现了不速之客。报告王朗之后,王朗下令,原本已经上路的先头部队停止前进,并后转列阵。王朗自己驱到西面来观察敌情。熊生这边的人数是四千,但却因为地形的原因,王朗却看不出来。王朗看了一会儿,对于士兵的人数,判定为已见的约有三千,未见的不知道多少。但王朗明显没有看见孙策。这一下,王朗的军队就不敢轻易上路了。上路的军队是一种前进的队形。前进的队形的打仗的队形差异极大。在前进的情况下,军队很难承受来自侧面的攻击。而对于前后两方的攻击,由于投入人数较少,同样没有胜算。因而,前进的队形也就是一种挨打的队形。所以,王朗才通知已经上路的先头部队回撤。过了一会儿,王朗得到报告。已经上路的部队已经回撤完毕。这时,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