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汉中,张鲁不会。张鲁会的,仅仅是杀张脩。汉中,还得靠张脩去打。必须在张脩打下汉中之后,张鲁才能杀张脩。杀了张脩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出征之后,张鲁一路之上对张脩都是唯唯诺诺。自己没有打仗的本事,就别去瞎捣乱了。还是让张脩这个为人作嫁的冤鬼乖乖地替自己卖命吧。在张脩看来,却又不同。张脩与刘璋一样,对于刘焉受到张鲁母亲的迷惑是持反对意见的。出兵汉中,张脩就是不同意的。张脩认为,汉中本来就是益州所属,根本就无人作乱。虽然说近年来汉中的赋税有问题,那是因为汉中的粮食欠收及路途运输的问题。派兵进驻汉中,完全不能改善这两个问题,并且还会因为士兵的消耗,进一步将微弱的赋税冲减为零。出兵之事,本来应该是武将挂帅的。但出兵汉中不同。汉中本来就属于益州。不属于征讨,而属于派兵进驻。既然是派兵进驻,那么,谁都可以挂帅了。因而张脩未能推脱。张脩既然在心里蔑视张鲁的母亲。在行为上就必然同样蔑视张鲁。刘焉把张鲁提到与自己同一级别,每有大事就得与张鲁商议。还好,张脩感觉张鲁还算有自知之明,还算知趣。张鲁一直都没有反对过自己;哪怕在自己故意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张鲁依然完全同意。几天之后,张脩对张鲁就怨气全无了。张脩是什么人事实上是什么人先别说。反正张脩自己认为自己是大人物。既然自己是大人物,那就不要跟张鲁这样的小人物斗气了。一路过来,途经中江、三台至盐亭,前方传来蔡琰占据了汉中的消息。这下就需要打仗了。于是,张脩找张鲁商议,是直接开往建兴,还是南下仁和攻击西充的蔡琰。张鲁没有表明意见。张脩就自说自话。说是如果直接开往建兴的话,就等于切断了蔡琰北上之路。那么蔡琰必将南下江州。而江州,却是益州的重要税赋产地,与汉中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宜放开建兴,南下仁和攻击西充,将蔡琰逼向汉中。张鲁本来就只有同意的份。再加上张脩又说出那么一番大道理出来,张鲁就更得同意了。于是,二人挥兵南下。到达仁和之后,由于士兵太多,耽搁了一日。再赶往西充之时,蔡琰已经北上了。西充的百姓并没有闻刀兵而望风逃。因而张脩找到了向导。问了地形之后。得知有建兴和流马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张脩又找张鲁商议,结果又是按照张脩的意见,决定两路进兵。其中,张鲁带两万人走流马,张脩带三万人和辎重走建兴。车麟麟,马啸啸,士兵通过,无话可说。辎重过来了,到了三官山两峰的山脚了。然后,蔡琰埋伏在山上的伏兵就开始放射了。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看过去,首先是道路及道路上的辎重车辆。然后是斜坡,再然后是西河,西河过后是山脚。自山脚到伏兵所在的山顶,水平方向也还是有一截距离的。把所有的距离加总,山顶上的伏兵如果扔石头,是砸不到辎重车的。浇火油,就更不用提了。于是就只剩下唯一的武器:弓箭。对于弓箭来说,那个加总的距离又少了一点。山上的伏兵不仅能射到道路上的辎重车,还能多余地覆盖出好几十步的距离。弓箭当然是用来杀人的。但是,当道路上的人比较稀疏的时候,杀人的效果就差了。此时,辎重车队的人就不多。因而弓箭所杀之人也就不多。箭矢之上,当然绑了布条,浸了油,点燃了,然后再射出。这样会影响射击的准确度。不过无妨,多射几箭,就找补回来了。因而,实际的战况,就是埋伏在三官两峰上的蔡军,以火箭射击张脩的辎重车队。巨木是不容易点燃的。正如蔡琰猜想的那样,只要是容易被点燃的辎重,都蒙上了生牛皮。所差的,就是没有抹那层泥巴。没有抹泥,是因为张脩最初认为是进驻汉中而不是征讨汉中;等到后来知道是征讨汉中了,却又把这事儿给忘了。不过,尽管没有抹那层泥,要点燃生牛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火箭箭雨之下,一刻钟左右,仅仅有十几辆辎重车被点燃了。十几辆辎重车,对于几千辆的车队来说,完全可以说是沧海一粟。张脩早就预料到有可能存在伏兵。张脩仔细看过,山谷不算窄,伏兵所占地利尚不如城池。因此张脩就只是叫士兵小心伏兵,而并没有进行更多的布置。但是,辎重车辆本来就是敌军的重点攻击目标。张脩按常例,还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每一千辆大车。就间隔了一支精兵千人队。这时,蔡琰的伏兵一放箭,车队的人稀疏,死伤不大。但精兵的队列却比较密集,有两个千人队死伤甚重。统带精兵的两名千夫长一怒之下,立即命令士兵分别进攻两座山峰,正好一家一座。当士兵们跨过西河,进入山树密林之后,山顶的弓箭就不能射杀那些精兵了。山顶的蔡军士兵依然不急。一箭一箭,继续射向辎重车辆。又有两个精兵千人队赶了过来,继续加入了进攻山峰的战斗之中。攀登山峰是很需要时间的,而山峰上的蔡军士兵人数又是不少的。陆续有辎重车辆被点燃。当最前面的精兵穿过了山脚山腰的树林的时候,道路上燃烧的辎重车辆已经增加到三十多辆。自前后两个方向赶到的后续张脩士兵,不断地往两座山峰涌去。争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峰顶的蔡军。山顶的蔡军开始滚石头下来了。该死这样的地形滚石头真他祖母的太要命了。过了山腰接近山顶的两千精兵被砸得头破血流,慌忙后退。张脩自己也赶过来了。张脩立即命令士兵,不要怕死,顶着盾牌也要上去。身边的士兵们上去了。结果,前后五里,就只剩下了赶车的少量辎重兵。当然还有张脩,和张脩的十几个亲兵。道路的西北方向是三官山的两峰,道路的东南方向是什么东南方向也是山。不过,仅仅是一般的小山。通常是不会藏有伏兵的。可惜,现在并不是通常的时候。忽然一声炮响,小山后面就出现了几千伏兵。这几千伏兵可不是放弓箭的了。他们直接就冲上了道路,大刀直接砍向那少量的辎重兵、张脩和张脩的亲兵。张脩的亲兵见势不妙,在这边的伏兵还没有跑拢之前,就拉着张脩,奔下斜坡,趟过西河,奔往两峰山脚下的树林。伏兵并不知道那十几个人里面就有张脩,因而也没有追赶。伏兵做的就两件事,杀死辎重兵,点燃辎重车。杀辎重兵,太容易了。辎重兵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士兵。好多辎重兵连刀都没有。点燃辎重车,对于放火箭来说,当然是困难的。而对于走到辎重车面前的伏兵来说,那就容易了。只需要将生牛皮揭开,就好点了。更何况,这些伏兵还带了火油。很快,三千多辆辎重车就被点燃了。还有两千辆,距离远了。伏兵没有贪功,就撤退了。三千多辆辎重车即将烧成灰烬的时候,前后两个方向又有士兵赶来了。此时,东南方向的伏兵已经早就撤离,追之不及了。安全了。张脩跟亲兵又从树林里走了出来,重新上到道路。望着前后无边的“火车”,张脩恨得咬牙切齿。自己是冲了敌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了。好,好,你不是跑了么你这两座山峰上的人可还在呢。张脩当即决定,调集重兵,不惜伤亡,定要拿下这两座山峰。第二卷 第183章 轻松壮举第183章 轻松壮举张修这边总共三万人。就在这三官山的两峰,就投入了接近一万人。士兵们密密麻麻地围住了山脚,并顺着各种可能的路径向上攀登。这个画面,就跟蚂蚁上树差不多。但因为山峰实在太高,道路实在艰险,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蔡军士兵所击退。但益州士兵在张修的激励监督之下,总是不断的“抛弃了尸首,又上战场”。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益州士兵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曙光:山顶没有石头扔下来了。最后接近山顶的这一段,蔡军士兵的主要武器就是石头。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弄来的那么多石头。但是,再多的石头,也有用完的时候。而现在,石头就用完了。益州士兵军心大振,立即向峰顶发起了比前面任何一次都更为猛的攻击。说攻击,实际上就是攀登。刀是砍不到的。弓箭,别说从下往上射,就是从上往下射都不怎么样。最后峰顶的这一段山路特别险。但是,在没有石头扔下来的情况下,险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无非是走得慢一些罢了。两座山峰,实际上是一座山峰的石头完全用完了,另一座山峰还有少量剩余。用完石头的这座山峰上的蔡军居然突然自杀性地放起了火箭。火箭。前面他们就放了不少,却都是射往远处的。山脚下的树林可没敢射。如果引燃了山脚下的树林,山顶上的蔡军必然也会被烧死。然而,就在石头用完的这一刻,似乎峰顶上的蔡军人人都突然变得不怕死了,一支支火箭往山脚树林射了下来。另一座峰头的蔡军见了,本来还有少量石头的,却也不扔石头了,同样以火箭射往山脚的树林。“疯了,简直是疯了”道路这边的张修见了,气都不打一处来了。这什么士兵啊为了烧死敌人,不惜连自己一块被烧死两座山峰上的蔡军,加起来大约有一千人左右。而山脚以上的益州军则有将近一万人。火箭射击山脚之后,很快便引燃了树林。一些益州士兵纷纷往林外逃窜。在树林的火势还没有完全连成片的时候,跑出来两千余人。然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就再也没有人逃出来了。道路上燃烧的辎重车辆最先熄灭。后面的士兵陆续跟上。将燃烧之后的辎重车扔往西河岸边,清理道路。后方另外千余辆辎重车开了上来。这时,张修才如梦初醒。此时,三官山两峰的大火已经烧过了山腰。益州兵阵阵的惨叫声已然平息。由于峰顶树木较少,大火在接近峰顶的位置就熄灭了。不过,由于热往上走,张修相信峰顶的蔡军也同样摆脱不了成为灰烬的命运。损失三千辆辎重车就不用说了。仅仅就这两座山峰的战斗而言,张修就是杀敌一千,损兵七千,太失败了。而且。张修在感到失败的同时,还感到了蔡军士兵的英勇。一人视死如归,是比较容易的。一千人视死如归,就难以想象了。而今,这难以想象的画面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张修的面前。不由得张修不相信,不由得张修不佩服。要是自己的益州兵也能这么英勇就好了。想到这里,张修不禁打了个寒战。如果按照这种七比一的消耗比例,自己五万大军就只能耗掉蔡军的七千士兵。但是,情报却显示蔡军有两万人左右。前景不妙,前景不妙啊。咦蔡琰不是降兵么降兵怎么可能会这样舍生忘死的呢不错。蔡琰是降兵。首战必胜,首战必轻松胜,这是蔡琰一定要做到的。烧辎重,这个好说。无非就是地形上,一边有危险,一边没有。然后在有危险这边发动埋伏,吸引敌军。等到敌军被调动之后,再发动没有危险那一边的埋伏。而对于这边的人来说,虽然埋伏的位置不好,山也不高,林也不深,但是却一点都不危险。他们冲出去。与之交战的是辎重兵。降兵是降兵,降兵同样也是士兵。因而降兵早就知道辎重兵没有战力。因此,人人无畏,奋勇杀敌,快刀斩乱麻,很快就将辎重兵杀死。然后点燃了辎重车辆。麻烦的是三官山两峰上的伏兵。这些伏兵刚开始的时候,距离敌军非常遥远。当然,这个遥远不是指水平距离,而是指到达所需要的时间很长的意思。既然遥远,那么就安全了。因而刚开始放火箭引燃少量辎重车,吸引敌军,这部分行动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后续敌军来了之后,敌军人数一多,就把山峰围住了。山峰上的蔡军就没有了退路。而这个时候,到底敌军吸引得如何还不知道。于是,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假若山峰上的蔡军害怕被山脚下的敌军包围,必然就会早早地下山撤离。那样一来,吸引敌军的效果将无法得到保证。焚烧敌军辎重的计划也随之无法实现。现实的情况上,山峰上的蔡军并没有逃。他们一直坚持发火箭引燃辎重车。当敌军快要攀到山顶的时候,就一阵石头扔下去。他们成功地将前后数里的敌军都引了过来。并且,他们在石头用完之后,还发火箭引燃了山脚的树林,把七千敌军付之一炬。是什么原因使两座山峰上的蔡军士兵如此英勇的呢当然不可能是战前动员,更不可能是长官的命令。经常看到一些小说里面说,长官命令:“死战不退”于是,士兵就死战不退。行吗不行吧。相信就算是蔡琰也上到峰顶上去,与那些士兵一起死,估计也不见得就会有士兵愿意死。宁愿死战而不退却的士兵。一定不是刚刚投降的士兵。就比如田润的士兵,首次出现死战不退现象是在广宗,而不是青州。那个时候,首领已经与土兵建立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