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田兰按照计划,先往北走,到谢集一带休息。三千马队冲锋的时候与计划有些出入,撤退的时候又重回计划的轨道,往西南方向奔出之后,一千人往辎重兵那边去了。另外两千人北上谢集,很快就找到了田兰。田兰得到战马之后,再率甲丙两队立即往往青山,当夜在青山宿营。交了战马的两千人则从谢集南下,与辎重兵会合。受袭之后的曹军又将往哪个方向走南面是九里山,东西两面也有少量山峦,只有北面最好,北面最终是一马平川。曹军的行动与田兰的计划相同,都是向北走。但曹军的原始位置与计划产生了出入。田兰按照计划,正在青山拦截曹军。而实际上,曹军只会经过谢集。马队知道曹军的北军发生内战的一点变化,但这点变化,什么问题都证明不了。所以,没有给田兰以有用的信息。其实就算给了,田兰也未必推算得出。郭图是文弱书生,这时候跟辎重兵在一起。于禁就不同了。于禁知道的情况远胜于马队。而且,只要不是很复杂,于禁就能推算出曹军下一步的行动。曹军原地宿营,于禁是知道的。下半夜,于禁的四千士兵施放冷箭,一方面杀敌,另方面让活着的曹军得不好休息。那么,于禁自己的四千士兵也同样没有得到好好的休息。于禁推算出,曹军次日必定北上,走谢集,不走青山了。如果以自己的四千士兵追击曹军的话,疲兵打疲兵,缺乏胜算。因此,午夜。于禁出动的时候,就让第二道埋伏的一千五百弓手赶到清河崖,通知文丑,连夜转移到谢集一带截杀曹军。青山的田兰太远,通知不到。马队那边也远,而且战斗力一般。因此,于禁通知的是文丑,然后让文丑再派人通知青山的田兰。这样做,虽然不是万无一失,却已经是做到最好了。大约寅时,文丑得到于禁的通知。当即带了自己的七千人和报信的一千五百人全军出动。打火把赶夜路奔赴谢集。走到一半,见报信的一千五百人跟不上步伐。文丑大怒,责骂了一下。再走两里,那一千五百人又慢下来了。如果只有一两人慢,文丑就杀了。这么多人慢,就不能杀了。文丑就想把这一千五百人留下,却一时想不到理由。于是就问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慢。弓手们见文丑脸色不善,慢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理由。文丑听了听,有用的理由就三条。一是经过激战,累了。二是还有三百伤员,想回去救护。三是想给田帅报信。其实文丑只需要一条有用的理由。既然有三条理由,那么。文丑就留下了这些弓手。不过,他们的话也提醒了文丑,忘了给田兰报信了。文丑当即派了亲兵,到青山给田兰报信。太史慈在哪里在田兰的计划里,太史慈担任的是一种狙击手的角色。太史慈的箭法,也的确适合这种角色。但是,神臂弓毕竟不是狙击步枪,神臂弓的射程还不够远。五次拉弓之后,神臂弓三百四十步能贯穿铁甲。那么,三百五十步呢三百五十步当然就不能贯穿铁甲了。然而,普通的弓箭不是都不能贯穿铁甲么不能贯穿铁甲的普通弓箭照样在杀人。那么为什么不说神臂弓最终的杀人距离是多少步实际上,神臂弓射出的箭矢飞到三百五十步甚至四百步的距离的时候,仍然具有杀人的劲力。之所以不说,那是因为超过了三百四十步之后,就不能保证所杀之人是想杀之人了。由于物理学水平的限制,神臂弓的箭矢在射出之后并没有旋转,三百四十步之外,由于材质的不绝对对称,箭矢就会产生飘移。瞄准甲,杀死的却是甲旁边的乙,也就失去了武器的意义。因此,马钧的神臂弓,就只能保证三百四十步的有效杀伤。就三百四十步距离的有效杀伤,那么太史慈应该埋伏在什么地方三千马军埋伏的树林距离坡下的平路就有五百步,树林里肯定不合适。第二批弓手埋伏的位置距离曹军边缘一百步,距离到是够了,但弓手一出去,其位置就呈现在曹军的眼中。狙击手的位置,应该是曹军意想不到的位置才对。所以,第二批弓手埋伏和位置也不合适。什么样的位置是曹军想不到的其实就是曹军所在的位置,而且还是中间位置。这里,士兵们为太史慈精心挖了个地窑,上面以木板盖住。木板上面,再盖了一尺厚土,最终与地面齐平。有一根穿了节的竹子,让太史慈通气,并倾听外面的声音。太史慈出动的条件是,曹军散乱。散乱不是混乱,散乱是混乱加人少。在田兰的计划中,也就是曹军追击第二批弓手,前军、中军已过,后军没有过完的时刻。但是,这样的条件,天黑之前都没有出现。太史慈的上方,一直都是曹军密布。出来必死。天黑了,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这给太史慈凭声音判断外面的情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太史慈通过竹子望了望,也知道天黑了。但附近到底有多少曹军。太史慈却不知道。因而就只好一直潜伏。下半夜,于禁的四千人开始放冷箭了。曹军又有了动作。这时,太史慈逐渐清楚了,附近的曹军已经稀疏,自己可以出去了。太史慈先抽了一块既短又窄的木板。这相当于投石问路。外面的声音听得更清楚了。新鲜空气也涌了进来。没有人发现太史慈这边地面的变化。继续抽掉木板,很快,就差不多了。太史慈能够出去了。但太史慈还没来得及出去,几支箭就射了过来。其中一支,钉在地窑的壁上。太史慈当即拔出了短戟,全神戒备。等了一会儿,并没有人过来。看来,这并不是曹军射的箭,而是自己人正在向曹军射箭。那么,自己就不要出去了。出去,被自己人射伤划不来;出去也看不清曹军的穿戴,分辨不出谁是将领。于是,太史慈就在地窑里等着。天将亮了,曹军突然传出吆喝声。紧接着曹军集合了。这时候出去是不合适的。曹军集合之后,往北方走。而太史慈的位置,却在中间。位置在北面的曹军直接就走了,自然是看不到太史慈的。位置在南面的曹军,走了过来。一不留神,摔了一名曹兵进地窑。太史慈急刺一戟杀死。还好,后面的曹军一下跳了过去,继续前行,并没有人下来察看。其后,又摔了两名曹兵下来,也被太史慈杀死了。太史慈听到南面似乎已经没有声音了。探出头看了一眼,确定曹军都到北面了。双手一撑地窑的沿口,便要跃上。一转念,又跳了下去,扒了一名曹兵的衣服,换了。还撒了一泡尿。这耽误了一点时间。等太史慈出来,曹军已经走得比较远了。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世间万物逐渐清晰。太史慈让开正面,先往旁边跑,从旁边追赶曹军。太史慈相信,曹军这么多兵,不可能人人都相互认识。自己完全能够混入曹军。与太史慈的预计相同。太史慈追上曹军之后,曹军的士兵看见太史慈,只是往旁边避让,保持一定的距离。太史慈就加快脚步,继续往前。其实太史慈的穿戴是有问题的。衣服没有问题,衣服上的血迹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太史慈的兵刃。太史慈没骑马,所以没拿大枪。这时所带的兵刃,是两把铁戟,两张弓,十壶箭矢。两把铁戟,平时是交叉背在背上的。这时太史慈拿在手中。两张弓,一长弓一神臂弓,都是尺寸巨大,取代了原来铁戟的位置,背于背上。三壶神臂弓的箭矢绑在前腰,七壶普通箭矢,挂在后背。太史慈这样的武器装备,跟一般的士兵差别太大了。若在平时,曹兵定会认出这是一名奸细。但经过了一夜混战之后,可以说,那些武器是别人捡的。很多曹兵还心生羡慕,后悔自己咋不也去捡些。太史慈边走边看,看看谁像是高级将领。经过了许褚和夏侯惇,但太史慈却没有发觉。这是因为二人受伤,躺在马车之上。而太史慈则只注意了骑马的人。赶上骑兵戌卫了。这里面有曹操。但这时曹操已经被骑兵戌卫强行更换了相同的衣服,太史慈也没看出来。继续往前走,太史慈终于看见了曹纯。太史慈当即便往边上走。到了曹军的边缘,再回头盘算距离,然后挂了双戟,取下神臂弓,一箭射翻曹纯,转身就跑。直到太史慈发足奔跑,旁边的曹兵才注意到太史慈。什么念头都还不及闪现,就听到远处的曹纯这边一片大乱,脑袋就转向了这边。第二卷 第149章 重蹈覆辙第149章 重蹈覆辙狙击与刺杀,在现代军事中。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但是,之所以是,还是因为现代军事具有不所不包特性的缘故。终归结底,它们都不是主流的军事手段。而古代,军事还没有无所不包之前,很多时候,它们更都是排斥在军事手段之外的。这个年代的军事行动的标志是集体行动,因而个人性质的行动不算军事行动。狙击与刺杀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行动性质,所以政治家或者会想到,而一般的将领则通常都不会采用。干一件事情,最终取得了成功。其喜悦的程度与自身投入的力量成反比。投入的力量越多,越会感到兴味索然;投入的力量越少,则越会觉得欣喜。假设以个人的力量扭转了战争的进程,所带来的喜悦完全可以说是巨大无比。而这种巨大无比的喜悦,必将会促使执行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曾经的辉煌。王越冲进孙坚的军队里杀人,如仙踪魅影,来去自如。促使了王越杀进袁术的军队,并且还连番冲杀了三次。直到王越感到生命危险了,这才知道不应该逞强,不应该玩个人英雄主义。曾经的一幕,如今再次重演。不过。主角换成了太史慈。射杀了曹纯之后,太史慈的确跑掉了。同时,也正因为跑掉了,太史慈认为自己成功了。这是“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呀,太史慈兴奋极了。于是,太史慈稍微喘了几口气,就又朝曹军靠扰。瞅了个机会,再次混进了曹军。此时曹军的中级将领很多,但高级将领就这么几个。曹纯被射死了,就还得站出来一个人。否定军队就没有主心骨,就是一盘散沙。那么,该谁站出来呢曹操是不能站出来的。这还不是因为曹操自私,只看重自己的安危,而是因为曹操的骑兵戌卫根本就不让曹操出来。骑兵戌卫已经对曹操实行了武力禁止。那么,剩下的,就是许褚和夏侯惇了。两人都有伤,但因为许褚有士兵帮忙,所以夏侯惇伤势较重。许褚就站出来了。当然,这个“站”并不是站立的意思,而应该把“站出来”三个字连起来理解。实际上,许褚虽然带伤,但还是能够站立的。只是往前走的话,会跟不上行军的步伐。如果骑马呢,因为没有脚蹬,也不能保证不会摔下马匹。所以,许褚的站出来,就是把许褚呈现在全体曹军的眼皮子底下。而其人。还是在马车之上的。士兵们将许褚换了辆马车。由普通马车换到了一辆豪华的马车上。让许褚坐着,并撤去围栏。这就算是成了。当然,对于太史慈来说,相当于靶子做好了。曹纯死于箭矢。到底是谁射的箭,曹军不知。没有人怀疑来了狙击手。大多数人都把曹纯死亡的原因归咎于昨夜的内战。曹军虽然没有箭,但却有很多弓。昨夜敌军射了不少箭,完全可以捡到箭矢。凶手来自曹军内部的可能性极大。现在许褚站出来了。为了避免重蹈曹纯的覆辙,许褚的亲兵特别加强了守卫。有几名亲兵还攀上了许褚的马车,贴身护卫。现在的地形,已经近似于一马平川。曹军以七八列不太整齐的队形同时前进。从队伍的东边到队伍的西边,也不过二、三十步的距离。因此太史慈根本就不需要接近许褚。太史慈在后面两百多步的距离,先拉四次弓,等待时机。就在随身护卫未能挡住许褚的那一刹那,最后拉弓,把箭射了出去。太史慈拿弓箭出来,拉弓四次的时候,旁边的曹兵就看见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太史慈在做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太史慈不会射自己。对付近处的自己,一定会用那两支铁戟的。他们猜到太史慈是想要射前面某个人,但没有猜到想射的人是许褚。许褚太远了,有两百多步。而在寻常弓箭射程范围之内。都是些普通的士兵。士兵放冷箭射杀另外的士兵,这样做对不对本来是不对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太史慈身旁的士兵是夏侯惇的士兵。而百步之外的前面,就是许褚的士兵。许褚的士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夏侯惇士兵的敌人。因而太史慈旁边的士兵没有声张。太史慈的箭射了出去。旁边观望的士兵眼睛早就准备好了,想要随着箭矢,看看射的是谁,射中了没有。结果很响亮的嘣一声之后,旁观士兵没有看到箭矢。他们先往太史慈手里望了一眼,确认太史慈手中无箭,箭已经射了出去,然后再往前看。先看的,还是一百步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直到两百步之外闹将起来,这才将视线望向了许褚那儿。难道难道刚才这人把许褚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