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子侯在忍了半个多月之后,终究还是没有抵过心中的好奇。在赵公明和几个家族的联合为郑忽求官之后,小子便借此名义,私下里遣人将郑忽招至翼城宫中,询问为政得失,以及可以胜曲沃之策。通过观察,郑忽看的出来,小子侯更期望的是能从他口中找到一条战胜曲沃的对策方略,而非真心想向他请教翼城的施政究竟如何。对此,郑忽也不得不感叹,身为一国之君,不思易政安民,而急功近利至此,舍本逐末,翼城真的是已经毫无前途可言了。当初,周初立国,周公以敬天保民四字遍告列国国君,晋侯一系难道没有将这四个字传下来吗当然,这只是他心中的想法,自然不会表现出来。相反,郑忽还大肆称赞了小子侯明理,知急,将来必可绪文侯之业。好话既不要钱,又能使人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一番称赞之后,郑忽这才表示,晋的问题在于,行伍不整,甲兵不修,置将不良,无大国之援。这其实就是避重就轻。小民已经被压迫到即将要反抗的边缘,你还想让人家给你流血流汗的去打仗,这可能吗压榨出来的财富都用来享受了,没钱怎么去修缮甲兵,上层贵族整日醉生梦死,谁想跑到前线去带兵打仗没什么实力,自家事都处理不了,是个大国,都不愿意带你玩。这些话,郑忽自然不会说出来。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郑忽又紧接着提出了四条应对方略,整行伍,缮甲兵,选良将,结大国。这其实和屁话没什么区别,但问题是小子侯就爱听这些。原因也很简单,统治阶级从来不会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他们醉生梦死,奢靡无度,肆意压榨小民,那都是应该的。国家之所以会衰败,那是因为小民奸猾,不事生产,不知礼仪,不明教训,不能献血献肉,任由他们吞噬。这才是统治阶级的普遍心态,他们只会觉得压榨的不够,从来不会满足。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更是如此,他们心中会把除贵族之外的所有人当做奴隶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奴隶主贵族都像郑忽一样,接受的是自由平等的教育。小子侯如果真按照郑忽提出的策略推行下去,除了会更快加速翼的败亡之外,不会取得任何的一点成效。而这,不这是郑忽想要的吗,不把翼城这潭水搅混了,他怎么从中得利。只有翼城乱了,才能显示出他的重要性,届时,他再出来收拾局面,翼城的权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落到他手中。什么叫养寇以自重,这就叫养寇以自重接着,郑忽又为小子侯详解了这四条方略,充分发挥了他的忽悠能力,说的小子侯是心花怒放,将郑忽引以为知音,同时,也更加相信这四条方略是翼城真正的救时之策,如能用之,必可以灭曲沃而统一晋国。小子侯很开心,郑忽很满意,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两全其美。趁热打铁,小子侯自然要给郑忽授官,许郑忽以司马之位,让他专门负责整训军队。这种既得罪上层贵族,又拼命压迫下层国人的事情,郑忽怎么可能会愿意做。于是,郑忽坚辞不受,用的理由也很正当,用他的原话说。“忽,流亡之余尔蒙晋侯不弃,得一生养地,未立尺功,更无益于晋国,今晋侯骤拔之,而居高位,何以明赏罚,赏罚不立,则上下离德,上下离德则曲沃必趁之而伐我,忽虽不明,不敢因己而丧晋侯之德,晋侯勿复言”话说的是义正辞严,小子侯听着也很感动,止不住的称赞道:“子忽,真仁人也”然后接着又道:“子忽以仁惠我,我不可不以仁而报之,子忽虽不欲居司马之官,然司马之外,苟子忽有求,寡人敢不从命”、郑忽继续以德薄相辞,只不过语气听起来有点动摇,小子侯抓住时机,强行让郑忽必须得挑选个官职。郑忽这才满脸不情愿的表示“若晋侯不弃,愿居大行人,为晋结大国之援”小子侯听完之后,当即应允。非但如此,小子侯还觉得郑忽真是个好人,不愿居高官,也不愿要他手里面能控制的封地,而且还事事为他着想。如果郑忽不是郑国世子,小子侯真想让郑国一直留在晋国,辅佐他统一晋国。郑忽表现的这么懂事,小子侯自然也不能吝啬,投桃报李嘛“陉庭不服教化,寡人当为子忽择一善地而供养之”“君上好意,臣心领了,陉庭之为无道也,臣实知之,君上诚爱幸臣,不妨借臣以兵甲,臣欲再借他国诸侯之兵,并将伐之,还望君上允准”郑忽绝对是不会放弃陉庭的,小子侯控制在手的城邑中,除翼之外,就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陉庭的。左右不过是战一场而已,这对郑忽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郑忽还可以趁机在翼城的国人中扩大自己的影响。一旦小子侯答应借兵,他就可以在统领翼人之时,充分表现出他爱兵爱民的一面。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大用,但当小子侯开始实行郑忽的政策,压迫国人的时候,郑忽表现出来的光辉形象就会被无限放大,翼人如果逃离翼城,那么优先的选择就是陉庭,即便翼人不逃,等到翼城出乱子的时候,让郑忽出来收拾局面,一定是在翼人中间呼声最高的。大不了到时候请几个水军,有图有真相,由不得翼人不信。这些都是郑忽和高渠弥商议好的计策,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为的就是给郑忽造势。人好又能打,谁不喜欢“可”小子侯没什么犹豫,当即答应了郑忽的请求。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倨后恭感谢书友sofia若冰的打赏,谢谢翼城以北有三国,由南向北分别是贾国、杨国和霍国。霍国以北至随邑,是翼城控制的飞地。是当初晋穆侯打下来的土地。其中间的千亩,正是晋穆侯因千亩之役胜而命文侯弟曰成师的千亩。说起来,穆侯倒是生了两个好儿子。只不过天子诸侯之家,有俩有本事的儿子,而且都是嫡子,确实不是什么好事。闲话少叙,贾、杨、霍三国中以贾国实力最强。这个实力强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别看翼现在已经快over了,但是想灭贾国,费点劲还是可以的。历史上,曲沃灭翼之后,顺道就把贾国给灭了。也就杨国和霍国残存的时间稍微长那么一点,到晋献公时才被灭。三国皆为姬姓,和晋国和郑忽都是同宗。只不过,贾国和晋国的血缘关系更近一点,贾国的开国君主乃是唐叔虞的幼子姬公明,康王时被封于贾,称贾伯。杨国是在原来姞姓杨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受封者乃是宣王之子尚父。而霍国则是当初霍叔处的封地,霍叔处被废为庶人,其国未灭,由其子继承。这三国,正是郑忽出任晋国大行人之后,首先要访问的国家。至于为什么要访问这三国。很简单。最主要的目的是自然是借兵伐陉庭。翼城新丧,哀侯又是因为伐陉庭,而被陉庭联合曲沃给干掉的。翼城上下提到伐陉庭,犹如惊弓之鸟。小子侯虽然答应借兵给郑忽,但,郑忽从来没把希望寄托翼人身上。寻找他国协助,自然成为郑忽的不二之选。三国距离晋国又近,郑忽寻求三国帮助,在情理之中。其次,郑忽好歹现在也是晋国的大行人,给小子侯出了一结交他国之策。不帮翼拉几个盟友,做做样子,刷刷政绩,不利于他的下一步行动。当然了,若是可能的话,郑忽还想攒一攒班底。毕竟手下无兵,腰杆不硬,郑忽这次准备向刘邦学习学习,借兵不还。不过,这个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毕竟刘邦那时是乱世,有粮草就是老大,此时三国未遭战乱,把有家有室的士卒借过来,让人家不能回国,还得死心塌地的跟随,这事想想都觉得不怎么靠谱。事情虽然比较棘手,但郑忽始终相信一句话,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正派是因为受到的诱惑不够多。此时下层国人的生活状况异常艰辛,只要能诱之以利,宣之以德,就不怕留不住人。贾国国都,贾邑。郑忽带着高渠弥及小子侯给予的车五十,金及珍宝若干在贾人的盛大的欢迎仪式下缓缓入城。迎接郑忽的是贾国世子公丘,也就是后来的贾国末代国君。贾国之所以会以如此大礼迎接郑忽,那是因为郑忽在他自己的出访身份上使了诈。也不能说是使诈,郑忽现在依旧是郑国世子,不是吗他只不过没有以晋国大行人的身份出访罢了,虽然出访的人、马、车、财物都是小子侯提供的。但是,郑忽这也是为小子侯考虑呀,贾国和晋国距离这么近,晋国闹了这么长时间的内乱,人家都没有参与过。若郑忽以晋国大行人的身份出访,坐冷板凳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还怎么为小子侯拉盟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郑忽托言受其父君之命,将助晋侯弥乱,使之复文侯之业,不知贾伯意下如何这话说的客气,看似有征询之意,实则逼迫贾国选边站,威胁的意味更浓。不得不说,郑忽的胆子是真够大的,一流亡在外的光杆司令一言不合就敢公然威胁一国国君。要怪也只能怪此时交通不便,信息难通,贾国又地处偏远,在中原发生的事,一两个月或者半年之后才得到消息,稀松平常。这也是郑忽敢公然行骗的底气所在。用经济学的话说,信息不对称是产生欺诈的根本原因。“公丘见过世子,世子至贾,吾国之幸也”车架刚停稳,郑忽还未下车,贾公丘便急忙在车前向郑忽行礼道。言语之间,姿态放的极低。没办法,拳头大的就是爷,谁让郑国此时是中原风头最劲的强国。而且,郑国又不是没介入过晋国内乱。隐公五年,郑人助曲沃庄伯伐翼。有这个先例在,贾国君臣自然会担心,一旦开罪了郑国,郑国会不会调转枪头攻打他们。他们小胳膊小腿的,哪是郑国的对手。是以,贾国君臣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在郑忽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商议好了,得罪谁也不能得罪郑国。他们不知道的是,来的其实是只狐狸,而且还是只流亡的狐狸。郑忽见贾公丘态度谦卑至极,心中便知贾国君臣还没有识破他的骗局。于是,心中瞬间便已经有了决断,脸色猛的一变,也未下车,冷哼一声,道:“贾伯何在吾秉寡君之命而至贾,与贾伯共论大业,遣一竖子缘道迎候,轻慢之心昭昭,真以为吾国之兵不利乎”这话说的是相当难听,侮辱,威胁之意甚浓。末了,郑忽还从腰间抽出佩剑,指着贾公丘,向左右问道:“此何人也”话落,随行的士卒无不大笑。无礼,嚣张,狂到没边。这就是此时郑忽的作态。贾国虽小,贾公丘身为贾国世子,二十余年来,还从来没有受过这种侮辱。几乎是被人指着鼻子喝骂竖子。怒火,几乎是止不住的向外喷涌。但是,最终他还是把怒火强压了下去。这就是小国的悲哀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像后来晋楚争霸时期,鲁宋等国朝见周天子的次数寥寥,但对于晋楚等大国,几乎是岁岁而朝,聘而献物,唯恐因为朝见次数少而遭受大国欺凌。此时列国之间的交往,虽然还没有达到那么赤裸裸的地步,但是国强和国弱,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国家之间,历来都是弱肉强食,没什么好说的。“吾乃贾国世子公丘,失礼之处还请上国宽宥一二,吾父君已在宫中设宴,为上国世子洗尘,还请上国世子移步前往,公丘谨谢之”贾公丘怒过之后,硬着头皮向郑忽道歉,态度也更加谦卑。他若是知道郑忽就是一纸老虎,而且还是没牙的那种,估计一定会把郑忽剥皮抽筋,喝他的血。郑忽见戏演的差不多了,闻贾公丘之言,立刻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急忙下车,回礼道:“竟是上国世子当面,忽实无礼,死罪,死罪”典型的前倨后恭。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行骗呗。要骗自然就要来个全套的。刚开始的倨傲是为了让贾国上下以为他背靠郑国,虚张声势呗至于后来的态度转变,实在是因为贾国上下这么多人看着呢,惹的人家反感,万一再有人犯轴就没得玩了,而且他有求于人,搞得太僵不好收场。“不知者不罪,不知者不罪”贾公丘面色稍霁,也不知是宽慰郑忽,还是在安慰自己。“世子虽不罪,而忽有内愧之心,倘世子不弃,忽当宴饮之间自罚三樽,为世子谢罪”郑忽边说边拉着贾公丘的手,与其一同登上自己的马车。“既如此,公丘在此先行谢过世子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