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重生五零真千金三岁半> 55、三年困难好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5、三年困难好转(2 / 2)

朱凤英很心疼这些粮食,说:“咱们要搬走的话,能都带走吗?”

邓秀宁摇头说:“我看还是别了,现在情况好了许多,等不饥荒的时候,粮食更不难买了,咱们也没必要带着,又费事又麻烦还惹眼。咱们尽量都换成轻便可以带走的。”

朱凤英想到邓奎先的声誉,又想到这几年,军校里有些人,甚至是领导,就是因为生活上有问题,就被处理了,她觉得还是不要冒险好。只好忍痛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邓秀宁摸到了那个木盒,才想起自家地窖里还藏了这么一个东西。

“奶奶,这个怎么办?”

为了不引人注意,她们一直没把里面装有金条、玉镯之类的盒子带出去过,本想趁着这段时间找找主人的,可是以前住在这儿的是国民党军官,她们顿时也就觉得无从找起了。

朱凤英也才想起还有这么个盒子,也没打开,只说:“还是先放着吧,估计藏盒子的人也不会回来找它了。”

邓秀宁嗯了一声,又把盒子藏得深了一些。

因为好些东西带不走,朱凤英就整理着

,一部分送给了邻居,一部分准备给孙儿孙女带回去,像什么有些旧,但是还能穿的衣服之类的,收拾了不少。

邓秀宁也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除了衣物那些,她最多的就是书了。除了林琳从她娘家拿来的,还有蔡解放送的,林敏送的之类的。她选了一些质量不错的留下了,准备留给妞妞读,剩下的也给了堂弟堂妹。

日子说快也不算快,但几个月也好像是一转眼的功夫。

邓奎先忙着毕业考试和汇报演习,林琳就帮着朱凤英收拾了东西,让她带着邓秀宁,送老二老三家的两个孩子回去。

车站里,林琳抱着妞妞,对邓秀宁说:“秀宁,你在路上帮着奶奶看着点弟弟妹妹,别让他们走丢了。”

邓秀宁点头:“我知道,阿姨你放心。”

朱凤英拉了拉妞妞身上被撸上去了的衣服,说:“我和春桃她们都说好了,你要是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找她们帮你看会儿孩子。”

林琳点头说:“我知道了,我妈也说了,我要是上课的时候顾不过来,就把妞妞送她那儿去,你放心好了。主要是你们要路上小心。”

互相叮咛了好些话,朱凤英有些依依不舍地拉了拉小孙女的小胖手,终于上了车。

祖孙几个颠簸了好一路,换了几趟车,终于回到了村里。

石头两个人才离开一年多,对村里的印象都有些模糊了。好在一进村,他们就想起了许多事儿来。

朱凤英和邓秀宁忍不住抬眼看向远处,都是翠绿的禾苗,这季节是早稻抽穗灌浆的时候,要成熟的话,还需要点时间。

祖孙几个进了村子,就发现村里没什么闲人,不是在田地里忙活,就是在村里忙活。

到了老二家,只见房门紧闭着,家里没人,估计是去干活去了。

朱凤英带着三孙子孙女在树底下坐了,石头是个坐不住的,就要去找他爹娘。

“你要去就去吧。一年多没见,估计你们也是怪想的,先去打听打听他们去哪里干活了,再去找人啊!”朱凤英冲着石头喊。

石头远远地应了。

剩下祖孙三人依旧坐在树底下乘凉。

有些孩子发现了三人,有些好奇地凑了过来,却又不敢靠近,只敢远远地站

着看着。

朱凤英离开村里好几年,都有些记不清村里的孩子了,便循着记忆叫了几声,跟着几个孩子闲扯了起来。

这样坐了估摸着快一个小时,才看到地里干活的人陆陆续续往回走了。

有熟悉朱凤英的,远远地就开始打招呼了:“三婶子!你回来了!”

朱凤英回道:“是啊!送两孩子回来呢!你们干完活了?”

“刚下工!准备去食堂吃饭了!”

等了好一会儿后,才看到老二媳妇,手里拿着镰刀之类的,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朝着家里来了。

石头跟在她身边窜来窜去,显得十分高兴,但他妈并没有很高兴的样子。

朱凤英对这媳妇也没有什么感情,等她走得近了,也没多寒暄,直接把那给石头收拾出来的一包东西给了她:“里头是石头的一些衣服和吃的,还有秀丫头给他的一些玩具和书,你给他收到屋里去吧!”

看到朱凤英给的那一大包东西,老二媳妇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接了过去,语气有些生硬地说:“进来喝口水吧。”

朱凤英也没客气,就跟着她进了屋。

看这院子里和屋子里,并没有收拾得多好,想来这一年多的日子也并不轻松。

老二媳妇给用水瓢舀了一瓢水来,朱凤英喝了一口,邓秀宁没要,她现在习惯了喝白开水,生水是不喝的,容易肚子里长虫。

邓秀宁见朱凤英时不时看向老二媳妇背上的孩子,一副想问又开不了口的样子,便仗着年纪小,问道:“二婶,石头这是多了个弟弟还是妹妹?”

按照她记忆中的,应该是一个女孩。

果然,二婶说:“是个女孩,没有你命好,有那样厉害的爹,所以才四个月,就得跟着我下地干活去。”

听得出来,对于一年多前的事儿,还有怨气。

邓秀宁是毫不在意的,反正自己又没对不起这个婶娘过,她冲自己阴阳怪气也没用。

“妹妹有名字了吗?”邓秀宁继续问。

“也没正式取啥名,就叫小花。”

孩子还小,乡下许多人都不急着给孩子取大名,据说没大名儿,生死簿上就没有名字,勾魂使就勾不了魂,孩子就没那么容易夭折。

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一

会儿,老二就回来了。

看到朱凤英,他还愣了一下,叫了一声娘以后,也就没什么声息了。

朱凤英见老二一家都不冷不热的,又听到隔壁有了响动,就带着邓秀宁和东西,去了老三家。

没想到老三家也添了个孩子,和老二家的小花月份差的不大,不过是个男孩子。

这两兄弟,别的事儿不积极,生孩子这事儿倒是挺积极的。

老三夫妻两稍微热络一些,毕竟看到那么一大包给孩子的东西,心里也就舒服些了。

也没多说几句话,朱凤英就带着邓秀宁去了食堂吃饭,这次也没白吃,掏了粮票额外让厨房做了菜,祖孙两饱饱地吃了一顿。

吃着饭,朱凤英说:“看来这乡下日子过得也不差,一张粮票能买这么多吃得,还有肉。”

其实是乡下见粮票见得少,觉得是个稀罕物,所以给的分量和质量都足一些。

本来将两个孩子送到了,就可以回去了,不过以后朱凤英跟着邓奎先调去了别的地方,离家更远了,回来也就更麻烦了,于是朱凤英之前就想着待几天,和以前相熟的邻居们聊聊,然后去娘家看看啥的。

相对于两个儿子的冷淡,邻居们,特别是一个家族里的亲戚,就显得热情多了。

“这回回来啊,除了送两孩子回来,还有就是来看看大家。”

“两孩子我看到了,在你们那儿养的挺好的嘛,白白胖胖的,咋又送回咱们这乡下来了?”这问话的也不是挑理,就是好奇。

朱凤英说:“石头的户籍不在我老大那儿,不能在那儿读书。他现在五岁了,马上得上学堂去了。我家老大说了,孩子要有出息,就是得读书,不然还得种地。”

“喔……”众人表示明白了。

朱凤英又说起邓奎先要毕业了,马上要分配的事儿,家属随军没问题,但是侄儿怕是有些不方便,大家点头表示明白。

眼看着朱凤英要跟着人家去田里了,邓秀宁忙说:“奶奶!我就不去了!我就在村里等你啊!”

太阳那么晒,路途也不近,邓秀宁就不愿凑热闹了。

朱凤英说:“那你小心着点!离梁玉莲家远点!”

邓秀宁嗯了,马上转身跑回了村里。

她毕竟在这儿生活过十六年的,哪家是哪里,她都还有印象。

说来也是冤家路窄,她刚回了村里,准备先去以前割猪草的湖边坐坐,吹吹风之类的,就迎面撞上了一群小孩,那群孩子里,就有黄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