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大魏霸主> 大魏霸主 分节阅读 77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魏霸主 分节阅读 770(1 / 1)

d著名爱国将领因此忧愤而死。如果当时晋朝皇帝胸怀宽广一点,给予祖逖更大的支持,可能也没有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了。如果东晋朝廷给予刘琨更大的支持,这个坚守在晋阳这个群胡环绕的死十数年之久的爱国将领也不会客死他乡。在晋朝不是没有雄兵猛将,悍勇如周处、北宫纯之流,他们没有被敌人打败,却死在了“自己人”的阴谋诡计之中,当然薛强还不知道在历史上大略如谢安、桓温、谢玄之流,不是被逼反就是被闲置,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薛强感激冉明的宽宏大量,哪怕像他和籍破虜这样的叛徒都可以给他们机会,如此信任,如此大度,何不以死报之薛强想到这里,身上突然充满了力量,双眼瞪了起来,怒吼道:“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这首被冉明剽窃的红巾军军歌,和精忠报国一样,成为了魏军的军歌,不过在这个时空,这首歌的歌名被人们改为“杀胡歌”就在薛强眼见将被敌人乱刃加身时,他身后响起了符合之声:“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援军来了,可是薛强却笑不出来。因为这些援军都是城内的百姓,他们不仅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甚至连年龄都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有白发苍苍的老翁,也有稚气未脱的童子。这些援军快速越过薛强,然后向敌人冲去。就像牛油遇到烙铁,快速的被消融着,这些援军根本无力打败敌人,他们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唯一的作用就是迟滞敌人片刻而已。当两名稚气未脱的少年,吃力的架着脱力的薛强走出莫约百步的距离后,足足五六百人的援军就几乎被斩杀殆尽。就在这时,已经缺少了右臂的蒋勋带着十几名泠漠的魏军士兵来到薛强面前,道:“薛副使,快速随某回城。”“回城”薛强此刻冷笑道:“我们的城墙马上就要丢了,回城还能回到哪里去”蒋勋道:“城中有密室,勋可以让特使和副使进入密室,密室里有水和粮食,只要敌人找不到入口,在里面坚持一个半月不成问题。”“什么你居然让强当逃兵”薛强神情激动的道:“那么多兄弟都战死了,强就算是活着也如死了一样,我不走,我绝对不对,我还有力气,还能杀敌,给我一柄枪,我要战斗”就在这时,蒋勋冲薛强身后的魏军士兵使以眼色,那名魏军士兵会意,就在薛强没有防备时,那名魏军士兵一计手刀斩在薛强的脖子根,薛强应声而倒。当带着薛强的蒋勋找到籍破虜时,籍破虜赶紧上前问道:“薛强怎么样了”蒋勋道:“薛副使没有大碍,只是卑职见薛副使太激动了,就让他歇歇籍特使,时间快来不及了,快随卑职进密室。”籍破虜道:“密室能装下多少人”蒋勋思索一下道:“这间密室是由敦煌张氏在二十多年前秘密修建的,原本防备胡人进攻北庭,他们可以在密室中保存财物。面积不小,可是躲藏千人,里面还储存了可供千人消耗四十天的干粮和水。”要知道北庭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开挖密室,整个庞大的密室都是用石块和巨木建成的,北庭并不缺乏石料,可是巨木却并不多。光在人工开采石料,就耗费无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时在城池危亡的紧急关头,敦煌张氏自愿拿出密室,就是让保存一点北庭的底气。籍破虜没有后退,他淡淡的道:“本特使在城墙不退,城墙上尚能坚持片刻,若本特使一走,将士们坚持在心底的这口气就会散了,本特使尽力为你们拖延时间,你快去组织人手,将十二岁以下的童子进入密室,然后再封死密室入口,在上面堆放柴薪,点燃大火,组止敌人进入密室。我安西军援军想来也会不日将抵达北庭。”“可是”蒋勋还准备像对付薛强一样,先把籍破虜打晕,只是籍破虜比蒋勋想象中的要难对付多了,籍破虜看到昏迷的薛强,就知道蒋勋准备对他用强。所以蒋勋此时不敢乱动了,只见籍破虜右手之中握着一柄匕首,匕首之刃正对着他的心口。“不要再逼我”籍破虜坚定的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待我风云再起时。必令长江水倒流。有朝一日虎归山,必要血染半边天。他日若随凌云志,我要血染西域天。告诉那些孩子们,将来为我等报仇,不杀尽西域诸胡,绝不封刀。”“不杀尽西域诸胡,绝不封刀”蒋勋等人齐声大吼。一个民族可以繁荣一时,但是绝对不会像华夏民族一样渊源流长。在胡人遇到困难和取舍时,他们最先舍弃的就是老弱病残,然后再是妇孺,最后才是青壮。因为他们都知道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青壮的庇护,妇孺老弱绝对活不下去。可是华夏民族在同样面临绝境时,选择和胡人绝对不一样,最先牺牲的则是青壮,然后才是老弱最后才是妇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根据人们的生存环境所选择的。也算不上对错,但是就是因为这种人生观,华夏民族才会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不倒。在南北朝最危机的关头,华夏民族被屠杀得只剩下四百余万人,但是华夏民族仍没有被亡族灭种。蒙古入侵,屠杀亡族无数,可是华夏民族仍然屹立不倒。这就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优良传统,才让华夏籍破虜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机会,他把机会让给那些北庭少年,保留一千名少年的性命,就是留下一千颗种子,只要这群少年不死,将来这一千颗种子将会组建一千个家庭,生产万千子孙,而这个仇恨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城头的混战厮杀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大魏守军已越来越少,被淹没在敌军的黑色潮水里,连浪花都没能溅起一朵。无所谓统领与指挥,一切已是徒劳,四处升腾的浓烟似乎在昭示着无可奈何的四个字,“大势已去”。籍破虜已被逼到城头拐角的绝境,除了纵身一跃,别无他法。耳边传来袍泽临死时的惨叫声,放眼之处,皆是被乱刃分尸的惨景。籍破虜的牙齿都快咬碎了,眼睛一片血红。而此时,宇文国国主宇文忔却兴奋的望着越来越占优势的西域诸国联军,“北庭城到手了”事实上,宇文忔早就相同了北庭,对于宇文国来说,此时的国都太小,而宇文国有没有筑城的优秀人才,此时的宇文国都城,完全是一座汉人村镇级别的城池,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功能。而且,宇文国皆是游牧骑兵,天山脚下最好的草场,还是北庭。毕竟这里曾是北匈奴的旧龙庭,八百里草场,可以养活数万精锐的骑兵,这样也不怕敌人一支小部队就可以偷袭成功。而且北庭城的城防设施不错,西域诸国联军攻打一个区区只有两千守军的城池,死伤五六万人还没有拿下来,一旦这里成为宇文国国的新都,至少在城防功能上来说,比旧都强得太多了。而且北庭的地理位置极佳,它扼守丝绸之路西域最关键车师古道,除了北庭四百里之内没有合适的补给地点。哪怕将来魏军攻来,也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宇文忔道:“攻入城内,所有勇士官升三级,赏赐女奴三人,牛马各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在宇文忔重赏的命令刺激下,西域诸国联军将士进攻更加猛烈了,此时籍破虜混身直颤,意识已模糊不清,鲜血从伤口处缓缓流出,身体骨子里透出一阵阵的寒冷,不知道留在自己身体里的血还剩下多少,他只知道自己离死亡已越来越近,近得仿佛已一脚踏进了鬼门关,只等着另一只脚踏进来,从此阳世的一切再与他无关。“兄弟们,本特使没有力气了,我该上路了。”籍破虜凄然的笑着,嘴里已经发不出声音,他原本想说:“兄弟们,这些胡人绝对没有好下场。”他是籍罴的幼子,而籍罴则是魏国的总参谋长,作为军方第一人,如果他儿子在西域被西域杀了,那些魏军将领,如果敢对西域诸国留情,岂不是要得罪籍罴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一旦安西军到来,西域将掀起一番腥风血雨。魏国从来不会妥协,也不会讲和,魏国只会战斗,仇,只能用鲜血来报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好,你先走,黄泉路上先等等我,咱们结个伴,运气好说不定能投同一个娘胎,下一世便是亲兄弟。”一道模糊人影走来,籍破虜感觉这个模糊的身影非常熟悉,却没有看清来人是谁,意识再次陷入昏迷。来人不是别人,而是薛强。薛强死也不愿意进入密室,蒋勋无奈,只要任由薛强返回来。“还要算上我”蒋勋随后也跟来了。可惜,他们就像沧海里的一点水滴,瞬间被巨浪淹没。在这个时候,西域诸国联军完全占领了北庭城的城墙,西域诸国联军将士开始涌入城内,搬开堆积在城门洞内的沙石,打开城门,大量西域联军将士开始从城门进入城内。可是战斗却没有随着城墙的丢失而结束,反而因为城墙丢失而变得更加惨重。北庭城距离大魏太遥远了,在这里魏国的水泥运来的极少,大量房屋都是华夏传统风格的木质结构。在靠近城门的一幢房屋内一座垂死的老兵无力的扯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尽头倒是一个火盆,此时北庭的天气完全不需要用火盆了,显然火盆的作用并非是取暖,而是用来引火。在火盆的正下方,堆积着无数干柴薪火,一群兴奋的西域诸国联军将士涌入这个院落,就在这个时候,那名垂死的老兵吼道:“狗杂种们,死去吧”第1022章安西军来了第1022章安西军来了说着,手中的绳子一扯,火盆从台子上面落下来,很快点燃了柴火,大火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些西域诸国联军士兵见此情景就想撤退,毕竟没有人愿意被火烧死。可是他们却没有看到那名老兵用肩膀撞向旁边的一个木柜,木柜倒下,瞬间激发了机关,在院门口的位置,出现一个庞大的坑洞,十数名没有防备的西域诸国联军将士掉失坑内,惨叫声响成一片。像这种情景,在北庭城的各处上演着,猛火油已经在守城的时候耗尽了,火药也没有了,可是他们还有一腔未冷的热血,还有那颗永不屈服的心。在闻知西域巨变,北庭危急时,安西前锋将军郭世彦之骑十八师九千余骑轻装前行,直奔北庭。可是北庭到伊吾尚有直线距离一千三百多里,如果是正常情况下,骑兵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就像鲜卑马,如果每天跑一百五十公里,连续跑三天,一支军队过半的战马就会跑废。在后世对蒙古大军西征之速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那就是蒙古大军在正常作战的情况下,日推进距离达一百五十公里至二百公里之间,特别是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哲别带军队退居五百里远,并休整队伍。敌探得知成吉思汗大军退到五百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城。大军夜行五百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这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无论是夜行五百里也好,连续推进三个月,日平均行军一百五十公里以上也罢,都是骑兵不具备的。中国古代烽火特骑,是能做到日行八百里,不过这个速度是建立在完备的驿站体系下,采取拉力的方式完成的,古代的驿站间隔二十至二十五里,正好是一匹战马在养精蓄锐的情况下以冲锋的速度完成的。每一个驿站之间大约需要一刻钟左右,如果骑士体能足够好,做到一个小时行驶一百里完全不成问题。可是蒙古大军是如何做到如此恐怖的速度多亏后世的一个节目,叫百家讲坛,就有一群专家在研究蒙古行军速度问题,最终还真的让他们给研究出来了,那就是蒙古骑兵采取的不是奔马,而是走马。别看奔马和走马只有一字之差,可是行军效果却天差地别。如果有朋友观看赛马的视频,可是进行慢放,赛马在冲锋的时候,总有一个瞬间马匹四蹄腾空,这样以来战马在奔腾过程中的体能消耗非常大。短程赛马时,千米距离战马冲刺一般在一分钟左右,可是这只是马匹的瞬间速度,像人百米赛跑一样,可是长途奔驰,战马肯定做不到这样的速度。走马,就是利用马匹像人在竟走时一样,无论何时,马匹的四腿总会有一条腿在地面上,而匹马在速走的时候,则可以大量节省体力。冉明在试验的时候,曾用一百匹马进行试验,结果二百里的距离马匹在走马时居然可以在一个半时辰内走完,这个时速,达到惊人的三十三公里左右,要知道即使耐力最好的铁蹄马蒙古马的祖宗在奔腾的时候,也不过时速达到五十公里,可是也仅仅能勉强奔驰半个时辰而已。对于蒙古马,冉明自然知道,虽然在这个时候还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