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能这么直接下令镇西撤军”“哦”冉明道:“籍大将军有何高见”“陛下的顾虑,臣深以为然”籍罴道:“但是若直接下令镇西军骑兵撤退,恐怕会影响镇西军士气,一旦镇西军士气受挫,轻则铩羽而归,重则部队有可能战败。”冉明点点头道:“可是镇西军士气越来越低,物资消耗越来越大,若是想靠围城耗尽桓温之粮,根本细作传回的消息,桓温在成都存储了大约全城百姓食用一年的粮食,如果节约着使用,坚持一年半没有什么问题。现在问题是,桓温能耗得起,可是朕却耗不起了。”作为全军参谋总长,籍罴当然清楚镇西军在成都城外的消耗是多么惊人。在古代因为百姓食用油水少,所以个个饭量非常惊人,普通士兵几乎人人可每天吃掉至少两斤米,记住这还是干米,而且不是蒸熟后的份量。镇西军全军拥有三十四万人,每天就需消耗六七十万斤粮食,这六七十万斤粮食,只是运输量的三成多,如果从关中长安启运,运输到成都,就需要准备至少一百六七十万斤。如果光依靠农民产出,仅镇西军的开支就可以把魏国拖垮。好在冉明可以从中南半岛和南洋抢劫粮食,否则魏国早已没有粮食了。但是中南半岛也好,南洋诸岛也罢,虽然南洋土地肥沃,产量很高,但是南洋土著和中南半岛土著都太懒惰,即使用抢的,这个粮食数量也不是太多,根本负担不起。“陛下可换一个名目”籍罴道:“像当初征南大将军石越一样,以斩首五级以上将士,入邺受陛下接见,陛下可给他们加官晋爵,这样以来,既可以减少镇西军在前线的数量,同时也可以提高镇西军的士气。”“妙妙妙”冉明道:“此计甚好如此就可以先减镇西军二成将士,这些将士以立功将士为主,朕可以奖励他们钱粮,并且可以奖励他们休假一个月,对了,这一个月时间不包括路上时间,而是等他们从邺城被朕接见后,才返回家中那时算起。”半个月后,成都城外镇西军大营中军帅帐。自从投降魏国,谢艾一直都非常低调,其中的原因有好几个,首先是他当初带领凉军与后赵军死磕,偏偏冉闵第一次败仗就是在谢艾手里,而且死在他手底下的冉闵将士可不在少数,由此导致不少魏军将领对谢艾抱有一种个人的仇视态度。第二就是他虽然不是在战场上被包围歼灭而被迫投降,乃是张耀灵降而主动带部队投诚,但是依旧摆脱不了降将的身份,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是被魏军击败后被迫投降的,身为降将在魏军里自然也就不被很多人待见了。第三,就是因为谢艾原凉国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出山以来,所战必胜,名扬天下,为避免冉闵忌惮,他不低调的话那就是找死。所以谢艾非常低调,实在是没有想到冉闵居然会在王擢叛乱后,直接任命他为镇西将军。和很多魏国将领一样,他对冉明这个皇帝没有多少忠诚,他忠诚的只是魏国这个利益集团。而不是冉明这个个体,冉明是皇帝他忠于冉明,如果冉明不是皇帝,他会效忠另外一个人。其实说穿了,谢艾反而有一种类似于后世职业军人的素质。在魏国其实盲目效忠冉明的也仅仅是出身为讲武堂一系的将领,其他大臣基本上和谢艾类似,他们之所以选择效忠冉明,是有着诸多理由的,有的认为冉明是领导魏国统一、崛起的最佳选择,也有的认为冉明可以带领他们获得权势和荣耀,但是这里头很少掺杂有私人忠诚的,换了一个同样出色的人成为魏国领袖,他们同样会选择效忠那个人。只是现在他接到了冉明的圣旨,从中看到了不寻常的味道。二成有功将士返回邺城接受冉明接见和奖赏,按说谢艾应该高兴,可是呢冉明对于这两成有功将士离开前线,并没有派出军队前来接替他们,一下子就被削弱了二成军权。偏偏谢艾还提不出半点反驳,因为反驳冉明,就是阻挡士兵晋升之路,只要消息传出去,他谢艾在镇西军就会人心尽失,谁还会替他卖命“陛下,你这是要鸟尽弓藏了吗”谢艾对冉明的削权行为,有着浓烈的不满,当然权力这个东西像上瘾的毒药,只要偿过权力的滋味,没有人愿意放弃。谢艾也不免俗,想削我的兵权,不就是成都一战未攻克吗难道谢艾真不能一战而下成都吗每一个人都着不俗潜能,当面对绝对的压力的时候,有的人有时可以成功激发自己的潜能。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行。谢艾接到冉明的圣旨,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谢艾发了狠,开始对付成都发动了围城以来最猛烈的攻击,当然谢艾不会采取不计伤亡苏联式的粗暴攻击,而是利用手中的资源尽可能的破坏桓温的城防工事。不过,冉明的圣旨他必须遵从。因为在这个时候,谢艾非常清楚,没有人可以违背冉明的意志。在后世一线将士也会采取轮换的制度,给予一定的假期,放松心情,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将士因为思乡情节,或长久激战,产生心理疾病,因而产生反战情绪。大量从前线返回物资运输车辆,此时装载着从前线返回的将士。这些士兵有的是因为战功要去邺城参加冉明觐见,并且授勋。有的则是因为伤重或残疾,需要回后方治疗或复员。冉明在经过籍罴提醒之后,思得更多一些。冉明也想借着这个机会,让这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看一看,魏国现在究竟建设成了什么美丽的模样。这个提议是杜聪主持的皇家特卫宣传部提出来的,目前来看效果相当明显。魏国因为不断的扩张和吞并,已经积累的让人恐怖的财富,整个魏国北方已经从战乱的泥潭中彻底走了出来,各郡县大部分地区因为战乱的疮痍都被建设得美轮美奂,让人深深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和前线那种血腥和残酷比较起来,魏国后方的生活完全可以用平和和辉煌来形容,虽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但是大量砖瓦比任何历朝历代的总和还要多,房地产开发行业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不再是百姓自己建房,而是房地产开发商到处修建。大量房地产开发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各大郡县城池竟争激烈,无数开发商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乡村。一座比一座崭房屋出现在魏国大地上,几乎可以用克隆来形容,清一色青砖红瓦院落,用来装点这个帝国首都的绚烂多姿。让这些将士感觉最先改变的,其实还是蜀道。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物资运输,蜀道的路面几乎都经过了严格的修缮,与此同时,原来人迹罕见的蜀道,如今出现了大量商铺,有的是经营车辆维修,有的是为行人提供衣食,也有不少窑子店。和青楼不一样,这种在蜀道两旁的窑子店是专门面向往来在蜀道上的脚夫、车夫和马夫,这些都是最普通的下等人群,他们肯定不会像那些土豪一样为了和妓女调情就一掷千金,当然他们也没有这个时间。这些窑子店都是直接扯掉衣服直接就干,当然价格也非常便宜。一次三十钱,模样好点的五十钱,最贵的也不过百钱,可是买一个新罗女子多者八万钱,少者仅需要三万或五万钱。如果是以往灾荒年月,普通百姓为了活下去就会卖儿卖女,这些窑子店也不愁货源。只是现在在魏国,一旦出现灾荒,魏国朝廷虽然不会无偿发放赈灾物资,不过却会以工代赈。百姓有了活路,谁会卖儿卖女。在魏国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千万不要用强抢民女的办法,否则抄家灭族那是轻的。犯了这方面的罪,通常罪魁祸首都是被凌迟。这样以来倒威慑了其他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好在商人是这个时代最会变通的人,既然魏国汉人不能抢,他们就把目光放在了朝鲜半岛的新罗和百济方面,大量新罗和百济妇女被抢至魏国,充实到各大妓家,从事廉价的皮肉生意。蜀道的繁荣,这些将士还没有什么感觉,可是进入关中,镇西军绝大部分将士都是关中人,他们来到关中,发现了最大的变化就是道路。冉明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圣意,也是政治问题。任何事情只要一牵扯到了政治高度,那就是人人重视的问题。结果,在官本位的思政作用下,关中的道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魏国道路目前分为三种,最高等级为国道,也就是高速公路。其次是官道,再次是乡道。进入关中,看到那宽敞至极致,平坦得近乎变态的道路,特别是左右两边修缮的排水沟渠,还有路边的树木,让这些将士感觉大感惊奇。“这是关中吗这还是我们的家吗”在魏国一切福利政策都向军人国属倾斜,军人不仅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同样收入也非常高。其子女和士绅一样,有受教育、当官的权力。一些将士阵亡或伤残退役,家属将会受到享受最高二十年税务补贴待遇,所以在魏国新兴地主阶级都是魏国军人或军属。第975章盛世的曙光看到了第975章盛世的曙光看到了此时魏国参军的热情非常高,参军入伍也成了普通百姓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功名马上取,这个政策让魏国进入了良性发展时期。不可否认,魏国的军人收入是不错的。军人不仅军功赏赐的土地,同时也有军饷,虽然普通的士兵只有六百钱每月,不过这六百钱却可以买一石米粮,足够一家五口人一月吃用。那么地里的产出,就是积蓄。古代农民的生活困苦,主要原因不是国家收税所致,而是因为下面基层小吏贪污所致,哪怕是历史上已经财政破产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加派辽饷,平叛饷,事实上朝廷的夏秋两税加在一起也不足三成。但是经过下面士绅和小吏层层克扣,百姓的负担就重了,几乎八成以上要交给国家,百姓不破产才怪。冉明把小吏聘为国家公务员,发放俸禄,再对小吏施以严法管制,大大减少了基层贪污,这样百姓的负担非常轻,也快速恢复了元气。衣食不愁,住的问题就被百姓提上日程。大量新房拔地而起。“军爷,鄠县到了”一辆马车下来一名胳膊上打着吊带,拄着拐杖的士兵。这个士兵张平安,是始平郡郡军的一名新军士兵,或许是运气比较倒霉,在对成都的试探性进攻时,张平安所在伍被一颗石弹砸中,一伍五人其中两人直接阵亡,张平安不幸中的大幸,被石弹碰到了左腿小腿,整个下腿以下,都成一团烂肉。哪怕用后世的医疗技术,也没有复原的可能了。偏偏守军的强弩又射中了右臂,按说像张平安这样的伤,在古代也没有活下来的可能。可是随着魏国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中医外科技术的发展,张平安虽然截肢了,但是却活了下来。这次冉明明着是封赏有功将士,实则减少成都附近的镇西军将士,张平安就被打发回家了。张平安心里其实非常忐忑,自己是家中的长子,虽然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可是自己才是家中的劳力,父亲年纪大了,地里的活也渐渐干不动了,自己又没有立功,这以后一家子该怎么活啊。张平安忐忑的下了马车,冲马夫道:“刘叔,这一路多谢照顾了,这里还有点钱,您也别嫌少”马夫刘叔道:“张大郎,你这冷娃,不是让叔犯错误吗这是皇帝爷爷他老人家的恩旨,我要是收你的钱,别说是我,就连俺们掌柜的也吃不到好。”辞别刘叔,张平安一瘸一拐的向家里走去。他虽然是鄠县人,事实上却不是城里人,而是鄠县南余下镇人。距离县城十多里,如果是平时他可以两刻钟跑回家,可是现在,恐怕要走上半天。然而,就当张平安顺着官道向余下镇慢慢走去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咯咯吱吱的声音,张平安扭头一看,发现是一辆两轮牛车。一个看上去像大户人家的童子坐以牛车上,身边还有一个丫鬟。这名十来岁的童子看了看张平安,突然用稚嫩的声音道:“张伯停车。”童子突然跳下牛车,吓得丫鬟和车夫一阵惊呼。童子盯着张平安道:“足下是我大魏虎贲”张平安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一下子挺起胸膛道:“然也”“陛下有言,但见大魏功勋虎贲,必须以礼待之,不敬者论罪”说着童子道似模似样的冲张平安作辑,这让张平安异常惶恐。童子又问道:“你这是欲归家”张平安道:“是”“家是哪里的”“余下镇张家堡”“张伯,咱们要路过张家堡吗”童子向张伯问道:“如果顺路,咱们就带陛下的虎贲一程”张伯道:“也算顺路,咱们要经过余下镇,只是张家堡在余下镇东南三里,那段路咱们倒是不走”“哦”童子道:“那就送这位军爷一程,反应距离天黑尚早”张伯在童子的命令下,只好扶着张平安上了牛车。童子与张平安一路谈论着战场上的事情,军队是一个大熔炉,虽然张平安只是一个小卒,可是经过一年多的军队生活,也变得健谈起来,跟这个童子讲着谢艾智取摩天岭,大战涪关的故事,这里的故事有真有假,大部分都是张平安道听途说来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