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大魏霸主> 大魏霸主 分节阅读 60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魏霸主 分节阅读 606(1 / 1)

d先帝庙宇之乐舞,以明修德,然后,著于书籍,施予万世,万世无穷”在谥法制度中,只有有庙号的天子,才能享有特别为其制定的乐舞只是,商周以来乃至两汉谥法制度极为严格。可是到了东汉以后,谥法制度就彻底崩溃了。好在,是这个时代。如果是明朝,这种事情,可就够冉明头疼的了。别以为大臣不敢反抗皇帝,就像明朝的嘉靖皇帝,就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还有正德皇帝,大臣们为啥给正德上一个正德的年号在中国的传统中,缺啥就补啥,正德的潜意思就是说朱厚照缺德,必须补德。文臣无耻起来,可是没有任何底线的。事实上冉闵在历史上的谥号是前燕慕容俊给上的,号武悼天王。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从冉闵的谥号来看,武表扬了他的功绩,悼既同情冉闵的遭遇,至少慕容俊还是尊重冉闵的。不像满清,把朱家皇帝全部都黑到他姥姥家去了。不过冉明也很庆幸,这个时代文臣连夷狄皇帝都遵,自然没有什么节操可言了。谁都明白,冉明刚刚登基,这就是白送给诸位一位升官发财的机会。什么礼法,什么制度,在绝对的利益诱惑之前,都是虚的。就在这时,王简出现了。他朗声道:“先帝登基之初,夷狄肆虐,我汉家百姓生灵涂炭,朝保夕。先帝以三千甲士起兵反搞暴虐石赵,缔造如今的魏国。世功莫过于高皇帝,陛下当效仿前魏文皇帝,为先帝立庙。”御史大夫王宁道:“先帝之功绩,与世共睹,先帝以功而言,开创魏国社稷,经纬天地,当得圣字,克敌逆叛,布德四方,当得“武”字,安民以居,安士以事,当得“德”字,臣以为,先帝谥号以高祖大圣至德烈武皇帝”“高祖大圣至德烈武皇帝”冉明听到这个话被雷得外焦里嫩。不过这个谥号的意思,冉明也明白,意思还行。至少属于表扬的范畴。就这样,冉闵的庙号就是高祖烈武皇帝,谥号就是大圣至德烈武皇帝。其实皇帝的谥号到了清朝,尼玛就成了自吹自雷的舞台了。冉明第二件事,其实不是作人事调整,而是尊董皇后为皇太后。谢道韫为正宫皇后,加赐条纹贵妃,刘嫝为淑妃。其他冉明的诸女也都有各自的封号。冉明起身道:“朕闻之,古者圣王治世,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其令。天下官府衙门诸卿有司,即日起,天下郡国黎庶,永不加赋。”这一个重磅炸弹可是把全部朝臣给炸愣了。其实冉明最初也不懂中国古代税和赋的区别,事实上税呢。就是指国防、官员俸禄、整修河工、赈济灾民以及各种国家用度。赋则是专供皇室,供皇帝和宗室各藩王、公主婚丧嫁娶以及吃喝玩乐的用度。清朝是中国封建第一个提出永不加赋的朝代,可是清朝治下的百姓难道真的像活在天堂里事实上恰恰相反,清朝的税是历朝之最。因为满清不光需要养活数万皇室,还有二百多万满族人。这样以来,这些税自然要加在百姓头上。可别相信清史里的东西,事实上,如果不是高产的玉米、红薯、土豆的传入,恐怕满清也坚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冉明的私产,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的变种,不过冉明把这些敛财的方式,伸向了国外。所以,这和满清道理虽然一样,可是本质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实赋才是压跨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皇室成员都很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敢沾染权力的藩王,都像猪一样活着,他们除了疯狂的造人,就没有其他事情要做。西汉的藩王越封越多,最后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郡县,这些税收都进了藩王和皇室成员的口袋里。很自然国库收入越来越困难,特别是明朝,直接因财政危机,把王朝给整没了。这些满朝大臣都激动的满脸通红,永不加赋这是多么好的仁政啊,三皇五帝谁提过,历朝皇帝谁喊过,真真正正的仁君。陛下加大惠于天下,泽被苍生,非臣等所能及也”百官们不管那个派系,都立刻叩首道:“请奉诏书,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爱民之意”冉明长出一口气,道:“可”他知道,这个永不加赋一出,他就着实装了一回圣人了。有了这个诏命打底,最起码,自耕农与中小地主,都会把他这个天子看成亲爹。至于底层的百姓,恐怕要恨不得给他立个神主牌位,日夜叩拜了。只要这个圣旨颁布,就算是天子老子也休想把冉明从皇位上拉下来,就算可以打败冉明,甚至杀了他,只要冉明的子孙不绝,总会有人拥立他们。要是违反了民意,恐怕是全天下都会要反了。冉明其实这个永不加赋的圣旨,不仅对魏国有着莫大的影响。其实对晋朝和已经自立状态的巴蜀,也有着致命性的冲击。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冉明做了初一,谁有冉明那个底气做十五其实仁义都是需要代价的,唐朝立国时,不像其他反王一样对百姓横征暴敛,披着仁义的外衣的李唐最终夺得了天下。那是因为李唐拥有了陇右李氏和崔氏的财力支持。光历史记载,崔氏向李渊献出了价值一百七十万贯钱财和粮草。冉明今后,只要把军队全部国家化,他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转为皇室支用,这样全部这样疯狂免赋的事情,冉明不是做不出来。邺城的朱雀大街,在邺城的地位,恐怕相当于后世北京的长安大街了。此时这个朱雀大街已经成了全面的工地。冉明从华夏商盟拨出了专项经费五十万金,专门给冉闵建造皇陵,同时还有那三道与民相约的国法。此时东宫内也是一片繁忙,谢道韫正指挥着宫娥和宦官,忙着搬家。谢道韫留恋的看着东宫,她知道将与这里永别了第864章冉闵的民心第864章冉闵的民心东宫一处殿宇中,谢道韫坐在殿中的塌上,她也知道轻重。此刻正值国丧期间,她虽然被册封为皇后,可是在她的脸上绝对看不出任何欣喜之色。相反,谢道韫非常平静。人的气质,其实是随人的地位而改变的。此时谢道韫一身素服,未施任何粉黛,但是谢道韫身上却多了一股气势,显得气场实足。谢安看着自己的侄女,如今成了天子的皇后,一国之母,哪怕谢安淡泊名利,此时也不禁为谢道韫拥有了今日的富贵而高兴。“臣谢安拜见皇后”封建时代等级森严,与公,谢道韫此刻是皇后,是主,而谢安只是臣,上下立辩。别说是自己的侄女,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谢安也不敢托大。“免礼”谢道韫微微顿首,吩咐左右道:“来人,赐坐”“谢皇后”谢安很谨慎的道。看到谢安如此拘束,谢道韫隐隐有些不悦,她感觉谢安和她已经疏远了。不过,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说的。谢道韫道:“叔父大人,当竭尽所能,全力附着陛下,为冉氏江山效死”谢安其实非常清楚,王简把吏部尚书这个六部之首的实权大部交给他手上,就是想让他为冉明把好人才的关,什么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样的人不能用。至少谢安要做到滴水不漏。谢安道:“启禀皇后,此事臣省得”士族门阀其实就是一条观点,那就是壮大家族。放眼谢氏,其实远没有达到后世淝水之战,谢安子侄身兼扶危救困的大功,让谢氏一跃成为天下一等豪门。可是在这个时代,谢氏的影响力也只局限于吴郡、建康两地而已。别看陈郡谢氏的故地在豫州陈郡,可是在魏国,谢氏还真排不上号。当然,现在不同了。谢道韫成了魏国皇后,谢氏作为外戚,也跟着水涨船高。谢道韫当了皇后,就算他不向谢安提起这件事,谢安也会抱紧谢道韫的粗腿。有谢道韫这层关系,谢氏的外孙甚至很可能,成为天下之主,这让谢安如何不上心冉闵大行无论是守宫门的禁卫军将士,还是邺城驻军全部都换上了白衫,就连手里的横刀刀鞘或者长枪、戈、矛,盾等兵器,也用白纸糊住了原来的颜色。宫禁中处处高悬白纸裱糊的灯笼,整个宫中一片愁云惨雾。灵堂设在太武殿的正殿,殿内素幔白帏,香烟缭绕,十分庄重肃穆,中间高高拱奉着魏高祖烈武皇帝的牌位。礼部早在皇帝病危时就已拟定了新皇御极的各项礼仪程序以备应用,这些程序说起来简单,也就是先成服,再颁遗诏,然后举行登极大礼,可是其间种种繁琐杂仪五花八门,叫人听着都眼花缭乱。冉明对这一套礼制根本不懂,可是他虽然不懂,不过魏国还是有懂得的人。礼部本来就是做这种事情的。在科举制度实施之前,礼部就是一个清水衙门,除了皇帝大婚,或是皇帝丧葬,这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存在。所以好不容易碰到这种机会,礼部官员顿时卯足了劲头,大肆操办起来。所谓新帝恩旨,哪个太子在先皇未逝的时候他就敢开始研究下一届领导班子问题的说到底还是老皇帝事先定下的主意,从古到底太子登基都是这么个套路。冉闵其实也没有例外,冉闵并没有进行人事方面的大动,他相信冉明在拥有绝对军权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有异心。冉闵其实也相信,玩嘴的人,始终不是玩枪的对手。不过冉闵作为魏国的缔造者,在大行之后,消息传开,首先引起了百姓的注意。魏郡武安县,原本华灯初上,县衙上面的红色灯笼就被悄悄换下,不一会儿,在县令的紧张布置下,县衙各职司事、六曹以及捕快衙役,全部换上了白衫。要说这些普通的小吏,最感激的人肯定还是冉闵。自从始皇帝创建郡县制度以来,郡县各小吏皆是不入流的编外人员。整个县级官府中,被朝廷正式纳入编制的只有县令长正七品,县丞,县长的佐官,也相当于副县长,正八品。主薄,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其秩为正九品,其次是县衙的第四人那就是典史。相当后世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政府大管家。古代制度中,只有这四人是吏部委派,也是俗称的朝廷命官。但是一个县,光依靠这几个人是肯定玩不转的,所以,也需要六房小吏,以及三班衙役。这些人统统都不属于朝廷编制,自然也没有俸禄,这些人也要生活,所以只能采取手段。非法所得的财物不仅大部分要上缴纳,一旦出事,他们就是拿出来顶罪的人。但是冉闵却开创了一个制度,直接将六房小吏和三班衙役,甚至稳婆、仵作、狱卒都纳入了朝廷编制,虽然他们仍没有品级,可是却有俸禄,也有了养家糊口的收入。这些小吏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冉闵。当传来冉闵大行的消息,这些六房小吏以及三班衙役等,数十人皆自发的为冉闵披麻戴孝。这些小吏的异常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注意。当然被人问及,小吏自然如实照说。他们把冉闵大行、冉明登基,以及冉明的按照冉闵的遗民,与民相约,冉氏不绝,无论江山谁主,永不加赋。武安县那些百姓就自发为冉闵披麻戴孝。武安县城中几家青楼也不约而同的挂上了停止营业的牌子。华夏商盟已经成了庞然大物,无论各郡县,基本上成规模的商号,都加入了。在这个时候,华夏商盟武安县分部的商人也聚集在一起商议。“陛下,登基了。按照陛下在潜邸时的作为,我们商人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华夏商盟武安县分部的管事老黄道:“不过,有一件事老黄可是非常奇怪,先帝在世期间从来没有修过皇陵,如今先帝大行,怎么不征发劳役,修建帝陵”“老黄,你这老不休是不是掉钱眼里了,怎么你还真打了皇陵用料的主意”崔大胖打趣道:“你放一百个心吧,这柱买卖,怎么也落不到咱们手上”老黄怒道:“崔大年,放你娘的臭狗屁,在商言商,有些钱还是不能赚的。想想我们如今,这一切谁给的,连陛下的钱都赚,还要脸不要啊”崔胖子激动的道:“陛下颁布的诏书想必你们都看到了,永不加赋,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遇到如此贤君,真是我等的福气啊”老黄脸色顿时就变了,眼睛的瞳孔都在急剧的缩小,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自然,拱手道道:“先帝爷早已废除了徭役,就连我等卑贱之人,也没有了摊派,陛下虽然有商盟的股份,近年来也有不少钱,可是陛下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恐怕也所剩不多了。陛下也是至孝之人,这次先帝爷大行,恐怕陛下也很为难,修建皇陵,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崔胖子道:“老黄,别老打哑谜,有屁就赶紧的放了”老黄道:“俺老黄蒙陛下这些年的提携,这才积攒了这些家业,人不能忘本,所以俺老黄在明明知道陛下手中拮据,还无动于衷,那还是个人吗”崔胖子的点点头道:“老黄这话说得在理,理是这个理,说吧,武安分部还是以你为首,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