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率领凉军部队洗劫魏境村庄,从而引发凉魏之争。如果这真是偶然性的私自行为,最大的破绽就是刘黑寨子村既没有大量的财富供他们抢掠,反而最有可能引起魏军烽火台的注意。如果凉军部队想劫掠百姓,他们肯定要避开烽火台,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要知道古代的烽火台,就像一个四面没有门的炮楼,士卒平时都是采取梯子攀登上去执勤,所有的烽火台往往建立在视线开阔之处,即使没有望远镜,他们也能目测方圆十余里的动静。而且要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摸掉烽火台上的士卒,难度非常大,除非动用类似于冉闵的“天聋地哑”或许褚蒜子的“影子”,再或许谢艾的“死士”,冉明的“天眼”,或者是慕容恪的“金矛”。在鲜卑族慕容部中,他们信仰的民族图腾就是凤凰,而慕容部打造的图腾图徽就像一个黄金的矛刃。在廉台之战失败后,慕容恪总结了战后经验,认为他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斥候和哨兵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最后慕容恪得知,并不是他们鲜卑勇士失职,而是冉闵使用了他的“天聋地哑”不动声色的消灭了沿途的所有哨兵,让燕军失去了最宝贵的反应时间。在这种特种作战思想的影响下,慕容恪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特种部队,不过他的特种部队更是特殊,因为慕容恪把鲜卑族剩余的顶级射手“射雕者”全部集结起来,这些射雕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箭术非常高明,他们人人可以使用三石强弓,可以在一百五十步外可以命中敌人。就算冉明组建的斥候部队,面对慕容恪的射雕者也占不到便宜。不过慕容恪的“金矛”人数非常少,只有区区一百多人。冉闵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事实,因为在“天聋地哑”的情报,详细的记录着陈氏商队这批货携带了价值大约一万金的金银珠宝。就算冉闵不懂经济,但是他却知道,中原向西域供货,绝对不会运送昂贵的珠宝和黄金,因为西域根本就不缺少这个。他们最缺少的货物就是中原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只有这三样货物才是西域商道上最赚钱的货物。在西域各国,这些东西可以卖出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事出反常必有妖,以冉闵的聪明才智不难猜测出,陈氏运送的这批珠宝和黄金绝对不是为了交易,就有可能就是行贿。不管陈氏是不是这件事情的幕后黑手,至少他们担着干系。得出这个结论,下面的推测就更简单了,陈逊之女乃太子冉智的良娣,能指挥动堂堂司农卿相当于后世的农业部长陈逊,除了冉闵,恐怕也只有太子冉智了得到这个结论,冉闵心如滴血,对冉智则是更加失望。冉闵是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每个父亲都护短,冉闵也不例外,就算明明知道是冉智做的这件事情,他也不会自揭其短。“其实,朕并不想待在这个皇宫之中”冉闵正色道“朕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其实朕最想做的还是将军,像霍骠骑卫大将军一样的将军,开疆裂土,啸傲沙场这才是朕最想做的事情”刘群是一个传统的儒士,作为尚书令,他是真心希望魏国,能够千秋万代。冉闵的能力自然不用说,其实他最担心的还是魏国的接班人问题,秦二世而亡,晋短短几十年就四分五裂,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找了一个错误的接班人。如果秦始皇让皇长子扶苏继位,秦朝也不会二世而亡,如果扶苏继位,也没有项羽和刘邦什么事了。同样,如果司马炎不是让白痴惠帝继位,贾南风也没有那么容易架空皇帝,胡作非风,也不会引发八王之乱,当然更不会有五胡乱华。在刘群心中,冉智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能力和性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只有通过层层考验,冉智才会能成为皇帝。刘群原本想让冉闵同意太子坐阵长安,考验其处理国事的能力。没有想到冉闵却说出这番话。一时间,刘群和谢安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冉闵了。冉闵感慨道“若朕不是皇帝,现在朕就可以骑着朱龙,策马驰骋,率领忠勇无畏的将士们驱逐胡虏,收复幽州全境,收复汉四郡指前108年汉武帝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将大汉雄威再现。朕想重建西域都护府,让万邦来朝。如果这样,朕就不用在朝堂上听着那些大臣们吵来吵去,没有人会天天烦你,也要轻松许多。”谢安在心中唏嘘不已,突然他想起了冉明说过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如果冉闵想收复幽州,收复汉四郡、重建西域都护府,就凭这样的军功,恐怕没有一个皇帝会容下他。功高震主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谢安甚至在想,当初石遵、石鉴兄弟二人即位后都想杀冉闵,恐怕也是因为他的军功太盛,在军中的威望高过了皇帝。其实谢安猜测得不错,事实上就是如此,冉闵十四岁独立领作战,在昌黎大战中后赵军全部溃败的情况,冉闵所部三千军队无损而返就证明了其不俗的能力,后来冉闵屡次在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历史上因为功高震主而屈死的将领多了。刘群也是开功四十八功臣之一,其实他更清楚当初的内幕,准确的说当时冉闵称帝也是被逼无奈。三四九年石鉴即位后,胡汉两族间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胡人不断掀起暴动和兵变。羯人权贵视汉人如猪狗,肆意杀戮。如果羯族贵族只是杀戮普通汉人百姓,这些汉臣心中虽然不满,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反抗,可是当他们每天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就不干了。于是,司徒申钟、司空郎闿、侍中卢谌、尚书刘群、将军胡逵、刘休、刘钦等汉人大臣四十八人拥立冉闵为帝。刘群可是清楚的知道冉闵对于权力没有什么欲望,这也是当初众人拥立他的根本原因。刘群道“陛下的意思是”冉闵道“朕想移驾长安,坐阵关中,命太子在邺城监国。”刘群一听这话,顿时急了,他刚刚想劝谏冉闵,却被谢安抢了先“陛下英明”冉闵道“谢卿以为朕可以移驾长安”“哎,还真是天家无父子”谢安虽然不清楚刘群为何鼓动冉闵命太子冉智统领全军,都督将要发现的凉国与魏国之战。不过谢安却知道,冉闵如今才正值壮年,加上他是大将出身,身体素质远比那些深宫皇帝要好,冉闵让自己领军在外作战,不仅可以避免魏国将领军功太盛,从而造成臣强主弱的局面,也避免了太子过早染指军权。对于太子冉智来说,过早接触军权并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没有人愿意退位,中国的皇帝退位,除非是死了,再或者是年老体弱,精力不济,要不然就是被别人拉下台的,冉闵正值壮年,岂会轻易放权不过因为此事,也让谢安看出刘群,有时候真是有点孩子气,这时表露出愿意支持冉智,这不是捧杀冉智吗谢安道“陛下乃魏国之主,九五至尊,巡视天下乃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朝臣们岂会反对”冉闵道“此事就这么定了,下个月朕与皇后巡视天下,将在长安陪都小住半年,不若你也跟着吧邺都有刘卿辅佐太子监国就够了”第409章失败的发明二更第409章失败的发明冉闵邀请谢安随驾出行长安,这对谢安来说是冉闵接纳他的一个信号,同时也表露出了他对太子的不满。不用说,这次太子在邺城肯定没有兵权,司隶校尉和卫将军都是一个人,籍罴可是除了冉闵,谁也不认。就算是魏军军中第一人的大将军董润,在籍罴面前一点也不好使。“陛下厚爱,臣愧不敢当。能随侍陛下左右,乃臣万世修来的福份”谢安轻轻拍了冉闵一个马屁。“臣叩谢陛下隆恩”永兴五年十月上旬,冉闵召开大朝会,明旨下发天下。“鉴于凉军肆意杀害魏国军民,朕作为天下之主,责无旁贷,理应该为无辜枉死的军民讨还公道。故,朕决定于十月十六日,大将军董润、车骑将军张温、骠骑将军张遇、将军蒋干、石宁、曹伏朐等将领随行、步军、射声营、越骑营、屯骑营、陌刀军、背崽军、苍狼营、虎啸营全军出动。朕离开邺城期间,由太子冉智监国,尚书令刘群统领百官辅佐。”这道圣旨明发出来,最失望的莫过冉智了,他一番辛苦布置,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比冉智更郁闷的还是凉国的谢艾,他从魏国订购了价值五十万金的装备,现在钱付了,装备还没有收到,却发现了边境冲突,他更担心魏国会吞掉这笔钱,然后不再按约给他装备了。这笔钱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张骏和张重华父子两代经营青眼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如果打水漂,谢艾死后恐怕也无脸面见张重华了。冉闵虽然不喜欢政治手段。不可否认,自从他在十四岁时,成为石虎的北中郎将,冉闵就已经参与了石虎后期的政治斗争。北中郎将这个职位,就是统领皇帝的侍卫的头头,上面只有一个直属上司光禄勋,这个虽然官职不大,仅佚比两千石,比一郡太守低半级,按照后世的军衔,应该相当于副师级。官虽然小,不过却属于皇帝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冉闵在之后的十余年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不能不说,他的眼光和手段非常厉害。冉智费尽心思,想从冉闵手中夺取一部分兵权。然而到头来却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冉智得到冉闵御驾巡视长安,准备武力为边百讨还公道的消息后,却不得不承认,冉闵的手段非常毒辣。轻瓢瓢的,不着痕迹的,断绝了冉智想插手军队的可能。你想反对冉闵,总得有一个好理由吧试问整个天下,谁有冉闵的战功赫赫有谁可以像冉闵这样所向披靡对于邺城百姓而言,大魏皇帝冉闵,御驾亲征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冉闵每次战胜归来,都会将战利品分一部分发给邺城百姓。冉闵御驾亲征,在邺城百姓眼中,这就是胜利的前兆,这就是魏国马上给他们分发战争福利。在最短的时间内,邺城百姓和士绅都在议论皇帝出征之事。毕竟,汉人衰颓多年,饱受欺凌,如今有一个人愿意当他们的保护神,愿意为他们讨还公道,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邺城太学院、国子监的太学生们,以及云集在邺城的士子和名士,纷纷到朱雀大街集会,他们高呼“陛下英明,大魏万胜,明犯我大魏,虽远必诛”等口号。走在朱雀大街上,到处都是拳头高高举起,满脸兴奋的人们。不仅太学生非常活跃,群情激动,就连平时最不为人注意的贫苦百姓、地位低下的匠人、甚至青楼伎女也自发的走向街头,尽情的欢呼着。谢安忍不住扼腕发出一声叹息“冉闵这一招非常厉害啊,大魏内部团结一致,崛起已无法迟滞”谢安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愿意出手的。就像历史上,他是在谢尚、谢奕死后,谢万被贬官,无论朝堂还是地方,谢氏再无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才时,他这才出山。因为谢安害怕,谢氏权柄太盛,会引起统治者猜忌。这样以来,对于谢氏的长远发展是极不利的。可是,现在这种情况下,谢安不可能再藏拙了,如果再藏下去,他们谢氏真的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因为在晋国,谢氏的势力和地位足够高,这样才让谢安感觉到危险,因为他知道,晋朝若亡,谢氏如今拥有的一切,将会随着晋朝灭亡而消失。谢安是对名利不太上心,不过,为了谢氏,有些事他必须去做。冉闵这次让他成为为数不多几个随驾臣之一,这就是谢安的机会。就在魏国众臣为冉闵巡视长安做着各种准备时,谢安回到他邺城的府邸,挥笔泼墨,写下了魏史上最著名的经略关中书,谢安写道:“冀、并沃土千里,然其乃四战之地,无险所峙。陛下若想成就霸业,则关中当为经营重心。惜秦皇以关中为基,横扫六合,汉高祖亦因之以成就大业。经略关中,以此为基,则事半功倍。永嘉之祸,百姓遭殃。十室九空,沃土荒芜,而关中则罕逢战祸,民力殷实,八十万口,谓之天时也。四关之险,谓之地利也,修理关中,既西通西域,西和诸戎,南抚彝越。谓之人和,关中经略三五载,国富兵强,遣一上将,西进可灭西凉,北上可驱逐拓拔鲜卑,与幽冀州相呼应,陛下率全国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比会夹道相迎。诚如是,则霸业可期,大魏当兴。”接着谢安的笔锋一转,开始写出了关中经略的详细规划,首先就是要依靠冉闵这次大军西进,威逼关中诸豪强,杂草不除,良苗不秀;乱暴不禁,善政不行。谢安让冉闵以雷霆万钧之势力,横扫关中诸豪强,整顿吏治。有十数万大军虎视眈眈,估计没有哪一个不开眼的豪强敢反抗,在这个情况下,改善吏治,将关中的控制权就可以收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