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子抬进来。冉明打开两个装满金子的箱子,抱拳道:“曹侍中,小王想知道父皇到底是何想法,想让小王回京”“当然,小王也知道曹侍中廉洁自律,决不肯收受钱财,些许青州还望侍中笑纳。”曹纯听着冉明的话,心中甚为受用,他这时只觉口中象吃了蜜糖一般,感觉冉明的话让他舒服极了。曹纯对冉明的印象大好,他感觉冉明比太子冉智通情达理多了,也好相处多了曹纯看着这二百斤黄金,折合铜钱可就是二十万钱。也不算少了,如果买田,可以买六十亩良田,再说冉明这次所求并不是什么大事,即使日后泄露,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曹纯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邺城有人求见殿下”“有人求见孤”冉明奇道。他心里寻思起来,自己来到这个时空时间并不长,所结交的人也基本上在青州,怎么会有人跑到邺城去找自己曹纯又道:“据宫外传来的消息,好像是一个女娃带着一个年轻的妇人,她们说是殿下的妻女,前来投奔殿下”“啊”冉明心那张可爱的小脸按说刘氏、李氏、林氏她们都是通情达理之人,自己与他们立下一年之约,她们应该不会轻易去找自己才是。冉明思绪急转赶紧问道“不知她们出了什么事”曹纯看着冉明一关关切的样子,就知道传言不虚,看来传言中楚王殿下有曹孟德之好,极喜熟妇,看来不假接着曹纯娓娓道来原来,这件说起来还都是冉明惹得祸准确的说是冉明留下的粮食惹的祸当初冉明为了报答三个老婆的救命恩情,让苏觉留下了两代粮食。中国有句古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刘氏、林氏、李氏他们三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根本没有能力保护她们的粮食就在冉明走后一个月,这个小山村,彻底没有吃的东西了,就连草根、树皮、以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但是刘氏她们一家还有一袋多粮食,刘氏只好与众亲村分食。一袋粮食如果他们四个人吃,吃上两个月不成问题,可是满村四十余人吃,不过十来天就没有了。冉静文非常懂事,居然饿昏了。刘氏看着饿昏的冉静文,非常愧疚。一天,刘氏带着林氏说是找粮食。然而他们一出再也没有回来。李氏把藏起来的一点肉干给冉静文,二人商量着熬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她们跟随流民大军涌进邺城冉静文在城中四处寻找冉明,正好被外出安抚百姓的董皇后一行人碰到了。董皇后问冉静文为什么要找冉明。冉静文告诉董皇后,冉明是她爹爹,她是带着她重伤李氏来找爹的董氏可是大是惊讶,冉明是他的次子,今年虚岁才十四,十四岁成家的男子不少,可是冉明却一直没有结婚,更没有孩子。再说冉明根本不可能生下六岁的女儿。不过董氏看到冉静文手上有冉明贴身的玉佩。又陷入迷茫之中。这样,董皇后把冉静文的事情告诉了冉闵,冉闵勃然大怒。冉氏也是儒学名门,家学渊源,他长期受三纲五常熏陶,对冉明这种做法非常反感。随即盛怒之下,下旨让冉明回邺城领家法得到这个原有,冉明反而松了一口气冉明对曹纯道:“如今魏国初定青州,青州百废待兴,明实在难以走开还请侍中在父皇面前为明美言几句,通容一下,明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处理青州事务,到时再返回邺城”看着曹纯脸上露出的为难之色,冉明又从衣袋中取出一份地契。冉明道:“这是一份广固东南一百亩良田的地契,明知道侍中肯定需要上下打点一下,这是送给侍中打点的费用”曹纯看到地契,眼睛满是贪婪的光芒,他很不情愿的收下地契,然后并一脸正气地说道:“既然殿下如此为民着想,本座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说罢,他对背后的小太监说道:“小安子,你去准备一下笔墨纸砚,本座即刻给陛下写封密信,说明此地百姓的苦难,青州需要殿下主持大局,还请陛下开恩,容许楚王殿下两个月之后再行回京”冉明也用笔给董皇后写一封信,信上交待他与冉静文和李氏的关系,并且坦言,李氏与他有救命之恩,他见冉静文甚为喜爱,随收为养女,反正冉家也不差一个人吃饭。请董皇后给予照料。同时又告诉董皇后,刘原要与冉氏联姻的事情,此事由董皇后做主然后,冉明又在信中写着恭祝董皇后青春永驻,身体健康之类的马屁话。总之,以冉明的文采,文言文他是写不出来,整篇都是大白话出了驿站,冉明心中的困惑一扫而空。他回到王府,这时,简单的科举已经结束了。仅仅一个上午,就考试结束了。此时王猛、卢偃正在客串阅卷官。在他们面前,差不多已有一垒卷子对于古代的文言文,冉明看都勉强能看懂,更分不出策论中的好坏,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过问卷子的问道。现在他终于知道了牛实炼钢仍采取原始的木炭提练,木炭的火点极低,对于炼钢效果不佳,对于煤炭,他现在知道了广固城,其实就是后世淄博矿区,淄川、博山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大中型煤炭资源集结地。但是这个时代煤炭应该还没有人应用至生活中,所以这一切都需要冉明自己来开发虽然知道后世很多淄博矿区地点,可是考虑到后世那些矿井都是深达数百上千米,冉明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露天的煤就最好的选择,可是这样的矿山很难找,无奈之下冉明只好发布皇榜“谁找到可以燃烧的黑石,赏百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天不到,就有一个老农背着一背娄煤炭来到皇榜下冉明亲自去看,发现果然是煤炭,冉明问道:“这是孤想要的东西,你是从哪里找到的”老农看着冉明很是害怕,结结巴巴好一会儿才说明白,原来他这些煤炭是在博山东北的一座黑山上发现的。老农告诉冉明那座黑山,整座山有十四五里那么长,高约百丈,寸草不生在老农的带领下,冉明来到这座黑山。冉明顿时惊呆住了,这尼玛就是一座煤山,整座山都是极好的块煤。只是表面的一层已经风化了形成了煤泥,只好挖开二十公分,里面都是极好的焦炭焦炭,简直就是为了打造陌刀而准备的。不过看到这座煤山,冉明又有点犯难了煤不能和石头相比,如果比山脚开时挖,很容易引起塌方,这个后果太严重。如果从山顶开始挖,这就太费劲了,爬山不易下山难,更何况还是带着大量的煤。不过,冉明必竟是后世之人,他稍作一思考就考虑到一个东西。火车,当然这肯定不是后世的那种火车,那种火车,冉明虽然见过,他连开都不会开,更别说制造了,况且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冉明想的其实只是轨道车,就是依靠轨道,把带轮子的车箱,利用山势的势能自动滑下来,上山的时候,用人力或其实畜力把空车拉上顶冉明就是一想到就做的人,他回到广固就开始了轨道车的设计,其实这个东西,对于只要上过初中的人来说,完全不存在问题。所以,冉明没有费多大力气就画出来了图纸不过,没有等冉明去找牛实制造轨道车,王猛和卢偃同时找上门了王猛道:“殿下,此次科举成绩出来了,共有一百名进士这是名单”第069章分散投资为护法20171017105859573加更第069章分散投资对于此次阅卷,冉明给了王猛和卢偃二人同样的大的权力。每人有权在这一千四百多名考生中选择五十名成绩优异者为进士。由于卢偃是范阳卢氏卢谌的四子,这是世族名门,范阳卢氏出身的世家子弟,他作为世家子弟,多多少少有点偏向世族子弟。虽然这次科举参加的世族子弟都是在家族不受待见的旁枝或者是庶出子弟,不过,卢偃通通给了他们机会。而王猛则是寒门出身,他在审卷时比较同情寒门子弟,除非才学差距特别明显,否则王猛都是把心不由自主的偏向了寒门仕子。主审卷官心思不正,也造就了这次科举的不公平。不过再不公平,也比垄断的门阀制度要先进得多,况且寒士还有大量的机会这样以来,两人的名单各不相同,卢偃的五十名名额中,其中四十名是名门世家子弟,而寒门子弟仅占了十名,王猛则恰恰相反,他的录取名单中仅四名是世家子弟,其他皆是寒门出身对于这一百名进士中的前十名,卢偃和王猛二人一合计,把决定权交给冉明冉明拿着名单一看“第一名荥阳郑容”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魏国的原洛州刺史叫郑系,当初吕护叛魏,把郑系捉起来送到了建康,后来被晋朝在建康斩了头冉明拿着名单问道:“这第一名郑容和前洛州刺史郑系是何关系”王猛对郑系不太熟悉,他没有发言,而卢偃是卢谌的四子,属于魏国开国元勋的后代,对于郑系有一定的了解。卢偃抱拳道:“郑容是郑系最小的幼弟,不过考得非常好,几乎是满分,只是书法略逊一筹”王猛赶紧将郑容的试卷递给冉明,冉明拿起了郑容的策论题目是“安青州八策”他从息兵戈、奖农耕、兴水利、薄税负、轻徭役等几个方面入手,引据经典,一篇文章八百余字,写得甚是流畅。即使王猛亲自写这样的东西,也比他强不了几分。最主要的是,这篇文章和王猛当时的提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冉明又看着名单问道:“这第二名是琅邪王捷第八名是琅邪王元。他们二人都是琅邪王氏族人”王猛道:“臣看过他们的履历,他们虽然都是琅邪王氏,不过和王导却是远亲,并没有随王导南迁,而是留在了青州”冉明看了看其他名单,前十名仅二人是寒士出身,第五名的历城秦郎,第十名是曹县郭亮冉明背着手沉思了好久,对二人道:“第一名可定为历城秦郎,第二名郑容,第三名为郭亮,其他名次照旧”次日广固城刺史衙门前的告示栏前,人山人海,一千多士子带着紧张、激动和期望,翘首以盼。就在时,刺史衙门里出来一个穿四品文官模样的人,此人正是卢偃卢偃向众人举手示意安静,然后淡淡的笑道:“魏国科举秋考,现在成绩已经出来了,此次青州六郡六十五县共有六千七百四十三人参加科举,其中实考为六千五百四十一人,复试一千四百二十三人,共录取进士一百人。名单如下”说着,衙役将黄色的绫子写着的名单贴在告示墙上卢偃随即离开。众仕子立即涌扑上去。第一百名进士广固冯碌。实授安民县丞人群中出现一个疯狂如魔症一般的年轻人,他狂笑道:“咦,我中了,我居然中了,我现在是官了”“恭喜冯兄,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偿所愿”一个认识冯碌的人道冯碌从疯狂中回过神来,整整衣冠,咳嗽了一声道:“原来刘兄,碌总算祖宗保佑,如今有了官身。”刘兄却道:“这不是冯兄祖宗保佑,而是楚王殿下之功,若非殿下创科举,我等寒门士子焉有出头之日”冯碌点点头道:“楚王殿下对碌有再造之恩,如同碌之父母,今生碌为楚王殿下效力,至死不渝”揭开后九十名进士,几乎同时造成了九十个范进,好在这时人的思想承受能力要强些,总没有出现大乱子。这后九十名进士,大都是寒门士子居多,他们实授官职也大都是县丞、主薄、为主,最好的莫过于下县县令或郡从事佐官。仅仅一次微不足道,极不成熟的科举,冉明就得到了无数寒门士子忠心的拥护哪怕没有高中的士子,他们还打听着,原来此次科举形成定制,往后每三年举行一次。春试在各郡治举行,通过郡试的可进入广固城中参见解试。当然这其中会渐渐完善科举制度和细节至于前十名进士,则没有授于官职,而是统一进入楚王府。授为楚国佐官。虽然冉明的科举考试极不成熟,漏洞也多,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九品中正制,断绝了寒门士子的出头机会,世族门阀垄断了做官的途径,现在冉明开创了这一举动,无疑给无数寒门仕子一个出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