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五,是你的。原本冉明想说是你的胸有点明显较大,男人如果是胸股大,应该身体很壮,而你却瘦。不过冉明也考虑到,这样很可能会引起刘嫝的不满。现在冉明又有求你刘嫝,所以只好改口道:“其五,你的心虚了。刚刚我故意注视你的时,而你不由自主的退了一步,这是人心虚的表现”“啊”刘嫝有点泄气道:“原来我遗漏了这么多问题”刘嫝自言自语的道:“以前怎么没有人发现呢”“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没有利害关系,人家吃饱了撑的揭穿你”冉明望着陈应道:“孤想与你做一笔交易”“交易”陈应苦笑道:“我现在本钱早已被鲜卑人抢光,没有本钱,这辈子休想翻身”不过,陈应的眼睛一转,心中暗忖道:“难道真有这么一个冤大头,伸着脑袋让我来宰”其实,冉明也知道,此时刘嫝也是血本无归,她现在没有本钱,除了跟自己合作,别无选择冉明领着陈应和刘嫝走进自己的帐篷里,冉明淡淡的道:“随便坐吧”“谢殿下赐坐”刘嫝静静的坐着。她此时脑袋里浮想联翩。冉明的长相英武,又有着与其年龄极为相符的老成,不得不说,刘嫝其实也是一个外貌协会,她坐跪坐在帐中,眼睛静静的盯着冉明,脑袋却浮想联翩。不过,冉明的注意力根本就没有放在刘嫝身上,而是望着胖子陈应道:“我出货,你出力,我们合作”冉明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把卢偃给他的青盐包递给陈应。陈应看着这洁白如雪的粉末,非常不解,用手指沾了一点,放在鼻子前闻着,然后又放进嘴里。陈应的脸被咸得抽搐起来,连道:“咸,好咸这居然是盐”“不错”冉明道:“正是上好的青盐”“难道殿下想让草民把这青盐卖出去”陈应狡黠的一笑,又道:“殿下有所不知,这青盐极少,物稀以为贵,青盐大都是富贵人家用来洗牙的,所以这种盐虽然贵,却不好卖”说着,陈应微微坐直了身子,双手一摊,笑道:“这样的青盐一斤可以卖八百文钱,不知殿下手中有多少青盐”冉明道:“现在粮食多少钱一斤”“区域不一样,粮食价值也大不相同,在冀州粮食一斤可以卖四百文,而且还是有价无市。不过在关,至于江南则更便宜,差不多二十文上下的样子”冉明寻思起来,二十文钱一斤,一石就是两千四百文,折合银子是二两四钱青盐是一斤八百文,一石就九十六两银子。相差四十倍冉明对陈应道:“我给你五百石青盐,你能从江南给我运来多少粮食”陈应想了想道:“加上运费,伙计吃住,打点关卡,损耗,这样下来,每斤粮食要达到四十文的价值如果让从江南贩运粮食到这里卖,每斤至少会是八十文。”冉明道:“好,就这么办我给你五百石青盐,你给我运来五千石粮食。我要上等的稻米”刘嫝突然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她兴奋的道:“当真”“当真”冉明又道:“要不要孤给你立个字据”陈应急忙瞪了一眼刘嫝,刘嫝却不理会陈应。她望着冉明道:“这样最好”冉明来到案边,提起笔挥笔写下双方合作事宜,主要还是写明了价格差异。冉明道:“孤不管你在江南把青盐卖多贵,也不管你在江南买粮多便宜,孤都会实现自己的承诺”刘嫝想了想,微笑道:“殿下难道不怕我卷了殿下的青盐跑了”“呵呵”冉明大笑道:“若你只顾眼前的这点小利,而不顾今后大益,尽管卷了青盐逃跑。况且我冉明也不是一个任人拿捏的人,人敬我一尺,我让人一丈,若你真敢骗我,孤让你后悔来到这个世上,我的手段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吾做不到的”刘嫝看着冉明的笑脸,第一次感觉到这张人畜无害的笑脸,是难言的恐惧。让她从内心里害怕刘嫝与陈应刚刚离开。就在这时,卢偃又愁眉不展的进入大帐。冉明抬头看到卢偃进来,随即道:“卢先生,盐场这千余人一天能制造多少青盐”卢偃道:“回禀殿下,盐场现在每天可以产出六石青盐”“六石,才七百二十斤,人均不划一斤,这效率也太低了吧”冉明道:“这速度也太慢了吧”卢偃道:“这主要是百姓不习惯,对于制造青盐还太陌生,过几天等他们习惯就会好的。如果工匠全部训练成熟手,每天至少可以产出十六石青盐”“不够啊,还是太少”冉明道:“如果加上怎么样,会不会产出更多”卢偃突然开口道:“殿下,我们手上的官员太少了,就臣下底下十几个小吏,原来管理六七万人还勉强可以,现在随着殿下准备在青州扎根的消息传出,周围前来投奔的百姓非常多,现在我们拥有的人口马上就要突破二十万人了,这些新投奔的百姓,需要编计造册,也需要安排活,办理户籍,发放口粮,编丁入甲,要处理的事务增多了不少。而且这些都是普通的穷困百姓,像以前管理地方的乡绅则根本没有,所以我们不仅缺少官员,也缺少基层管理的乡绅”“臣,简直是分身乏术啊”乡绅阶层的政治地位主要显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扮演朝廷、官府政令在乡村社会贯通并领头执行的角色。封建统治集团的政令、法令,无论采取何种传播方式,欲使之传遍乡村社会,都必须经由乡绅阶层晓知于民。当权者只需将政策、法令告之乡绅,余下对乡民的宣传并使其执行的过程便由乡绅负责。此种相当于统治阶级最基层的政治地位,除乡绅阶层之外,其他阶层很难承担。其二、充当乡村社会的政治首领或政治代言人。事实中国封建王朝除清朝以外的历朝历代,统治只到县一级,县以下都是有地方乡绅自治,他们不是官,却充当官的角色。在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要还是乡绅没有能力统治地方。而清朝就是因为县以下有乡镇、堡甲有效的统治,这样以来,清朝事实上对百姓的压迫比明末更严重,然而就是因为这种堡甲制度连坐诛连制,让农民根本无法进行反抗在萌芽状态给消灭了。作为后世之人,冉明对这种乡绅没有什么好感,其实他在后世也是乡绅代表之一,当然清楚这些所谓的乡绅是什么货色。他们不仅起不到稳定地方的作用,反而会刺激阶级对立,激活矛盾。冉明道:“我们暂时不需要乡绅进行统治。我们一个军镇,是一万人,这只是初步的统计,我们可以将军镇转变一下,每一百户为一屯,十屯为一堡,十堡为一镇,镇作县级,设县令。主管政务,编制只负责军备,军政分离。而千户也是负责备军,堡长负责政务。其他都是一样。”卢偃点点头“这也是权益之计”其实在卢偃心中管理地方,仍不可缺少乡绅,现在冉明并没有乡绅来投靠他,事实大部分乡绅和世族都早已逃离了北方。“那么官员的问题怎么解决”冉明道:“孤打算采取考试”“考试”卢偃不解的问道:“怎么考试”冉明道:“我们没有乡绅为我们引荐人才,我们怎么知道谁可以当官谁不可以当官呢我们又不清楚他们的底细。一个好官,可以造福一方,同样一个不称职的庸官、贪官就会祸害一方,所以我们可以针对官员所要具备的德行,才能。采取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比如说,孤需要招募一个安民县令,县令需要做什么呢”卢偃道:“县令乃一县之长,需要为朝廷选拔人才,发布政令,教化百姓,主官赏罚、司法与监察,掌地方财政等”冉明道:“不错,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考核他们是否称职”作为世族范阳卢氏出身的卢偃一眼就看出科举制度对世族的危害,这简直是绝户之计,世族只所以可以屹立千百年不倒,就是因为他们撑握着文化传承,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出自大个世族族学之中,在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书籍是制约文化传播的根本因素,一书简直就是千金难求。现在冉明要开科取士,就是在斩断世族为朝廷举荐人才的特权,如果没有这一项特权,世族根本没有把持地方。“殿下,此事容否再议”“怎么你不同意”“不,不是”冉明道:“孤总不能随便找一个当县令吧,只有这个办法才能以解燃眉之急,等我们地盘大了,有其他世族投奔,再施行举荐制度”历史上杨广的灭亡,不是因为他残暴不仁,也不是因为他弄能民不聊生,而是杨广强力推行科举制度,损害了世族的利益,世族不会允许一个断世族生存之根的皇帝在世上,所以他们就群起而反了。唐初,李二够强硬吧,手段够多吧,他却没有敢向世族下手,武则天够杀伐果断吧,可是她同样向世族低头。冉明此时敢如此做,就是因为他麾下现在还没有世族,等地盘越大,再推行科举的制度则更难,唯有百废待兴时,推出科举才是取胜之道,而且还可以吸引寒士来投奔冉明道:“孤亲自负责考试制度制定,然后组织治下所有百姓参加垀最多半个月,孤就可以把足够多的官员送给你,帮助你”第058章威震段部为书友20171017105859573加更第058章威震段部科举考试在唐代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是人们最熟悉的科目。进士科主要考学员的诗词歌赋,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冉明倒是会背诗,唐诗宋词元曲,只要是名篇,基本上都会背。可是让他如果出题考诗词,就算刘群他老子刘琨出来,也不一定能考过关。要知道刘琨可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句话就是刘琨在寄赠别驾卢谌诗句。因为冉明对诗词的理解主要停留名人精粹的精神境界上面,论作诗用词最朴实无华,谁也比不上李白那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气磅礴,谁又能及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冉明就算出题,恐怕也无人能高中。出算数方面的题,那些最普通的三元方程式,微积分和高等函数,恐怕让刘徽出来恐怕也做不出几题。至于策论经义文章,冉明几乎是一片空白,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虽然听过名字,内容基本上一无所知。让冉明出题,恐怕最终无人能及第,这样下来,无人高中,自然也失去了科举考试的政治意义最终,冉明只得作罢,对于这次出题科考,冉明原本想寄希望于王猛,不过王猛不在的情况下,只好让卢偃主持。当然,冉明会把科举制度的关键东西告诉卢偃,比如,如何取士,如何出题,为了防止作弊,采取抄录,糊名审卷制度,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造势,科举考试不仅面对冉明麾下的近二十万百姓,而且还面向天下各州,各郡县所有有才能的人,不问出身,不问门第,只讲才能。这样以来,也是使用科举制度打破魏晋年间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给寒门士子一个机会,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一个可以当官的机会冉明举行楚国考试选官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安民城引起渲染大波,特别是那些因为九品中正制中的出身限制,注定不能为官,最好的待遇是当别人的幕僚,师爷或商贾的帐房先生寒门仕子中反应最强烈“楚国举行科举考试,入选一百人,只要考中,就称为进士,都有机会做官。状元会被直接任命为县令,榜眼会被任命为县丞”寒门士子听到这个消息,倒是颇有些高兴。按照朝廷制度,他们这些人注定无缘做官,充其量是别人的高级家奴,虽然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可是却永无出头的机会,虽然二十万人中只选择一百人,机会很小。但是相对来讲,那些普通百姓,大部分不识字,不识字就没有参选机会。楚国开科取士的当天,安民城刚刚建立的县衙门前的报名处就涌现无数读书人,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也形容,大多数读书人家境都差,这许多人挤在一起,便似赶集一般热闹。人群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私下里不免议论。一名读书人对着另一个道:“哟,这不是中山的李兄吗你也来参加科举”这个李兄名叫李超是中山国郡人,父亲李景曾为晋国司空、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刘琨的幕府幕僚僚之一,刘琨败亡之后,李景带着儿子逃到魏郡生活,后来李景病死后,李超率亡父迁回故里。可是在路上被刘显征为军需管事。李超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张兄”张兄名叫张炎,渤海郡沧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