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重回80之大时代> 第12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节(1 / 1)

“您确定?”电话那头传来组委会小年轻小心翼翼的确认声。“确定!”陈老斩钉截铁地答道,他的快速回答让小年轻想解释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就咽了回去。“好……好吧,那打扰您了。”小年轻默默挂了电话,在心头佩服陈老的光风霁月。“那个,那个,那天给我打电话的人是谁!为什么他不跟我解释下!”陈老在一众同仁奇怪的目光中,恶狠狠地说道。第168章不管陈老如何懊恼, 主席台上的议程还在继续。赵德培介绍了华清奖的奖励金后,场内的气氛一下子被推向了高潮。原本碍着华清的面子情才来赴会的老学者们, 一个个整理仪装,坐直了身体, 眼里满是兴趣和期待, 听说今天的仪式上将公布第一届华清奖得主, 四个奖项八百万人民币呢, 众人目光灼灼,这说不定奖金就落在他们头上了。赵德培看到底下人的反应,眼底不由露出一丝笑意,原来他拟定的项目书里, 华清奖的奖金额度是没有这么多的,在李铮的坚持下, 额度才上升到两百万人民币。按李铮的话说, 华清奖是一个新生的奖项,华清虽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但影响力比之国家却还是弱了不少。国家科学奖是官方的,有国家支持的科研界第一奖项。华清奖的评选范围与之重合, 这就必然会让众人将两者进行比较。而现在的华清奖除了在奖金上下功夫, 其余方面,与国家科学家根本没有一拼之力。显然, 李铮的想法是正确的。“现在,由我们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我们华清奖的出资人, 李铮先生,为我们宣布第一届华清奖奖项的获得者。”赵德培笑着将话筒递给了李铮。“李铮,李铮是谁?”“你们搞文学的还真是一点都不关心时事,去年新闻联播里出现过,那个非洲多曼的李铮广场,就是他。”“华清奖的出资人,他才几岁!”“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年龄是不能作为衡量标准的。”那两个在会场门口与李铮打过照面的男人,对望一眼,不由咽了咽口水,“老王,你知道李铮吗?”“现在知道了……”老王愣愣地看着台上那个落落大方的年轻人,面色发红的同时,心生感叹,原来除了投胎,还有一种人可以在如此年轻的时候,靠自己获得所有人的尊重。李铮接过话筒,会场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身上。李铮唇角微勾,“华清奖的成立目的,是助力华国科研。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改革开放意味着华国要走到国际赛道上,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一起赛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样一座铁矿,美国每天的产量是我们的十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比我们先进,技术比我们先进。这就是科学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希望华清奖的成立能不负初心,为华国科研助力!为华国解放生产力贡献它的一份力量。”面对央视的镜头,面对黑压压大礼堂无数人的眼睛,李铮丝毫没有怯场,他努力将未来三十年华国在磕磕绊绊中总结的经验传达给现在懵懵懂懂的国人,他一字一句说得十分清晰有力。主席台上,坐在中央副总理的手放在白色陶瓷杯的杯炳处,久久没有松开。他本来是想喝一口水的,但还没来得及拿起茶杯,乍听到李铮这么一番话,拿茶杯的手就顿在了原地。这真的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吗?这真的只是一个学者吗?他对国际竞争本质的了解犹如一个真正资深的政客,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庞,他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老领导的影子。副总理深深看了李铮一眼,抿了抿杯中的水。新闻联播播出的时候,李铮这部分镜头一个字都没有剪掉,他在新闻里出现的镜头甚至和副总理差不多,这在华国政治文化里面,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听说,这是那位的意思,他拍板华清奖设立仪式上,那位出资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能剪,属于国家的竞赛需要所有华国群众的参与,他们必须了解,必须明白!那是那位的原话。“现在,我宣布第一届华清奖的获得者。”“华清奖物理学化学奖的获得者,朱成志教授。朱成志教授利用化学手段获得的新材料,使我国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合成钢材料的垄断,为我国工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本,且合成材料外销获得大量外汇。恭喜朱成志教授。”“老朱,恭喜啊,两百万呢!”有人笑着对以为鬓发斑白的老人说道。“华清奖生物医学获得者,孟家荫教授。孟教授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级人物,他一生奉献于华国生物科研领域,与老一辈生物学者一起建立起了华国的生物学体系,为后来生物医学学者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孟教授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关于生物医学奖项的得主,小组委员们是经过了一番争执的。众所皆知,诺贝尔奖的得主不能是过世的人,很多国际包括国内奖项都默认延续了这个规则,在评选之初,所有人都没有将孟老考虑进去。但是比起有国家扶持的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医学在国内科研界的存在感太薄弱了,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哪怕李铮心里明白,七十年代屠女士青蒿素的真正价值,但他不是评委,也无权干涉评选过程,八十年代的科研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项研究的价值。于是有人提出了孟家荫。毕竟这个奖项叫华清奖世界上又有哪个奖项是能拍着胸脯说绝对公平的,于是众人商议,学者逝世12个月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列入奖项评选范围。正如李铮所说,孟家荫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不同于宣布物理学奖时的喧闹,李铮说出孟家荫三个字的时候,会场里安静了一瞬间,前排的学者们都不由面露哀色,对于这位华国生物学的奠基人,众人总是保持着一份尊敬。“华清奖文学家的获得者,袁正英。”袁正英三个字一出口,会场里的作家文人们一下子就喧闹开了。“袁正英?袁正英是谁?他有什么作品?”“不知道啊,老杨,你听说过没?”“袁正英?不会是那个袁正英吧?写新闻的。”“新闻?写新闻的怎么能获得文学家?这不是开玩笑嘛!”“就是!新闻和文学艺术,差别不是一点点,那些评选人是怎么选的!”会场里一下子沸反盈天,幸好副总理在开始宣布奖项的时候,就因为有事退场了,否则这场面可就难看了。主席台上中科院的负责人事不关己,反正什么新闻什么文学艺术,他根本一窍不通,当个微笑的泥塑就好,他现在只思考一回事。物理奖呢?化学生物都颁发了,怎么把物理奖放在了最后?文学家凭什么排到物理前面,等这次会结束,他一定要好好跟组委会反应一下。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面上就不是很好看了,在他们看来,这华清奖是华清大学出面设立的奖项,这和他们教育部门直接设立奖项也差不离了,这种郑重的场合上,这些人闹什么!有什么事情不能设立仪式结束了好好说嘛。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相反,宣传部门领导与在场的新闻工作者的面上就比较复杂了。袁正英,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名字,华国第一根笔杆子。他一生都在用笔战斗,用他的笔杆子揭露了不少社会不公现象,还有改革开放局势并不明朗的时候,袁正英也不断用个人影响力呼吁,是那时新闻工作者中少有敢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人。他一直坚信,开民智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使命。新闻在大学里属于文科类,这谁都不会产生异议。但是在社会实际中,文学界和新闻界就好似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谁都不带谁玩的。华国自古崇尚文学,国人敬佩的李白、杜甫都是文人中的代表。各类文学奖的数目甚至和科研界所有奖项加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从没没有一个文学家颁发给过新闻工作者。似乎所有文学家都默认了将新闻作者排除在体系外。新闻工作者想获奖?行啊,你自己去办个新闻奖项呗,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而今天,第一届华清奖文学奖居然颁给了袁正英?一个新闻工作者?这使得全体文人不由哗然。“这不公平!”“这叫什么文学奖。”台下这种声音此起彼伏。李铮并没有跟他们争论的意思,只是继续道:“现在请各位获奖者上台,由华清大学校长赵德培先生,和国家教育部部长梁超华先生为诸位颁奖。”这就颁奖了?中科院的负责人和前排科研界的学者们不淡定了。“等,等一下!”“物理学奖呢?物理学奖还没颁呢!”第169章“少什么都不能少物理啊, 这事情做得可不地道。”“老孙,你这是什么话, 少什么不能少物理?哦,你的物理及比别的学科高贵了?”“老陆, 现在的重点不是这个!”“就是这个!你给我说清楚。”八十年代的会议气氛比后世要随意得多, 西方社会中那种会开到一半就吵架的事在现在的华国也普遍存在。眼见着场内的情形越来越不可控, 李铮干咳一声。人民大会堂的话筒和音响都是外国进口的, 音响效果十分不错,李铮的咳嗽声传入众人的耳朵,现场众人下意识地向主席台看去。“关于本次物理奖,物理评选小组表示已经向获奖者发出领奖邀请。物理奖的获奖得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老前辈一生奉献于科研事业,大公无私。在获知自己获奖的时候, 第一时间向评选小组表示, 为激励鼓舞年轻人为科学事业奋斗,他自愿放弃这个奖项。”“小组经过激烈讨论决议,本次华清奖物理奖项保留,同时奖项的两百万人民币捐献给科研基金会, 用于年轻学者的科研项目经费申请。”李铮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也是吃了一惊,同时感慨这个时代科学工作者的无私精神,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看到了太多闪光的东西。陈教授……李铮的话引起台下的一阵议论声。“你们猜是谁?了不起啊。”“是啊,要是换做我, 两百万的科研经费,我是不可能不动心的。”“老陈,你脸色怎么有点不对啊。”陈老扯了扯嘴角,努力让自己露出一个笑容,“年纪大了,坐久了,后腰就不舒服。”“这毛病我也有,回家让老婆子揉一揉。哎,你在物理学里也算是一号人物了,你说那位这么大方,我倒是要好好认识一下。”陈教授干笑两声,“是大方,大公无私,大公无私。”他放在裤兜里的衣角紧紧攥着自己大腿根部的软肉,哎呦,真疼啊,不知道是心疼还是被掐得疼。获奖者在引导员的引导下登上主席台领奖。孟老已然仙逝,直系亲属也全部不在人世,代他领奖的事陈安帮和孟老的一个外甥女。两人面上的悲伤难以掩饰,孟老的外甥女是燕大的一位历史学讲师,她在会上表示,她代表孟老将这两百万奖励金全部捐赠给基金会,只要求申请到这笔基金的项目组在他们的实验成果出来后,能记得孟家荫这个名字。袁正英接过文学家奖杯的时候感慨良多,他获得文学奖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荣誉,更意味着新闻被承认是文学的一种,这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华清奖的理念是务实!谁能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谁的项目能转化成生产力,谁就是该得奖的人!”李铮的话掷地有声。他知道这样好似功利的奖项理念必然会引来诸多争议,这是他与赵德培思考许久的结果,现在的华国需要的不是光风霁月,遗世独立,现在的华国需要的是实际,是生产力。李铮的话落,主席台上中科院负责人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同时陷入了深思,一个奖项的设立仪式,带给他们太多的惊喜,这个李铮李教授,这个华清奖了不得啊。华清奖是在副总理及他们的大力支持下设立的,华清奖的出资人在公众场合发表的言论,会被认为是华京当下的态度,这对督促地方务实,脚踏实地有极大的好处。当天新闻联播播出后,不同阶层的人反应不一,普通老百姓看到新闻,发现原来搞科研拿个奖都能有那么多钱,一时间民间向学风气盎然,当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而物理化学等科研类专业报名人数也激增,华国的科研氛围一时无两。至于华国的地方官员从中看到了中央务实的态度,在调整施政方针的时候不由也多考虑了两分。能代表华京发出声音的那位,更是在公开场合夸赞李铮的“生产力”理论,甚至早两年说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后世所有华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论断!引发这么大连锁反应的李铮却是毫无所觉,因为他在华清奖成立仪式后的第三天就飞纽约去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次专家碰头会。沃森、吉尔伯特、伯格这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影响力极大,美国已经明确表示有意向开展人类基因组研究,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瑞典、芬兰、挪威、澳大利亚等等国家都或多或少表达了对此次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关心。一时间,几乎世界上最顶级的生物科学家都聚集到了冷泉港,纽约长岛的警备力量紧急扩大了三倍,纽约时报称“近日,在冷泉港聚集了世界级珍贵的人类财富,美国武装力量要肩负起责任来,就算白宫被炸了,冷泉港也不能有事!”这一说法,获得了世界媒体的一阵附和。就在纽约政府武装力量不断充实的情况下,第一次专家碰头会在冷泉港实验室的一个报告厅召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