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46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63(1 / 1)

时刻,没想到两者时刻对不上。为免意外,我们等到正午,用司天监原存圭表校验,发现刻摆确实走得快了,约快九分之五刻。”吕夷简道:“你怎么就认为是两地时刻不同,而不是刻摆本身出了问题”“禀相公,当时杨少监再三检查,刻摆完好无损,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回到京城之后,我们也到宣德门前看过,摆在那里的刻摆与莲花漏的时刻完全吻合。”吕夷简又问徐平:“徐待制,会不会是那一台刻摆走得快了”徐平答道:“不会。那两台刻摆制出来已经有些日子了,经过长时间的检验,从来没有走得忽快忽慢过。跟洛阳时刻对不上,应该就是两地时刻不同的缘故。”“不同的地方,时刻也会不同真地有这种事”吕夷简说着,看了看身边的王曾和晏殊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赵祯也觉得奇怪,对徐平道:“自古以来,还没有听说过地方不同,天时也会不同。世上真有这种事不会是哪里搞错了吧”徐平捧笏:“陛下,这没有什么稀奇,只是平常人们不注意罢了。自我出外为官时起,便就习惯熟悉当地地理,记录天时变化,四时变迁。依我所记,邕州那里与中原相比,不但是长夏无冬,而且一年之中,昼夜长短大致相当。并不似京城这里,夏天昼长夜短,到了冬天则又反过来,那里的昼夜长短变化也有,但是很小的。这就是天时不同,不一样的地方,便就会有这些差别。”晏殊听了皱起眉头:“南方炎热,北方苦寒,人人皆知。炎热天气便就如我们这里的夏天一般,那里的昼夜长短,难道不是跟天气有关”“学士,昼夜长短怎么会跟天气有关邕州往西,蛮人之地多有高山,听说还有终年积雪的地方。那里的昼夜长短,跟山下炎热的地方是一样的。太阳当空,便就是白昼,昼夜当然是跟太阳有关。”“那为何洛阳的时刻会比京城晚上一些难不成那里是别一个太阳”听梅询问出这句话来,徐平恨不得把他的嘴缝上。天无二日,怎么能够把话题胡乱向这个方引问是不是有另一个太阳,这话题谁敢乱接徐平心中想了又想,按照前世的知识,自己当然可以从恒星和卫星的不同,地球不过是太阳的一个卫星等等讲起。不过这样一来跨度太大,只怕别人很难理解,那些知识要随着天文观测慢慢普及,不然就跟讲神话故事一样。最后,徐平还是决定利用这个时代的知识解释:“太阳东升西落,人人皆知。也就是说,一天之内,太阳是在天幕上走过一圈。而每地的午时,都是用的太阳在本地正上方的时候,也只有那个时候,影子才会最短。京城在洛阳之东,太阳先到,时刻自然就比洛阳要早上一些,这是自然之理,并不离奇。”因为太阳的运动,导致各地的正午时刻不同,从而出现时刻差异,这样讲起来好像也能说得通。运动本来就是相对的,认为地球不动,太阳自然就动了。赵祯想了想,对身边的吕夷简道:“这样讲来,好像真地有道理。但真的是因为太阳从天幕划过,所以各地的时刻都是不同的吗也就是说,洛阳的时刻比京城略晚一些,那么东边的地方,岂不是还要比京城时刻更早”吕夷简道:“徐待制说的貌似也有道理,到底对不对,试上一试便就知道了。反正制的刻摆还有不少,便就让人带着,分别向东西方向去,得州县走走看看。”梅询突然又道:“如果真是如此,那如果有人在地上跑得快了,岂不是可以追上太阳向西跑,就可以一直是白昼这样想来貌似有些荒唐”徐平道:“荒唐什么只是人追不上太阳而已,如果追上,一直是白天也非常正常。古人言宇宙如鸡子,人在最中,则我们脚下的大地可能就如鸡子最中心一样,是个圆球。一路向前跑去,终有一天回到原地,白天就一直是白天。”中国人的宇宙观相当混乱,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而且官方也并没有规定一定要怎么说。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就有人信你的。而且宋儒不再相信天命,对这些知识比前人开明了许多,尽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听了徐平的话,众人不由笑了起来。赵祯道:“天地如鸡子,古人倒是真有这种说法。听起来虽然有些无稽,但天地之大,谁又能够一句话说死不如这样,就再用两台刻摆,一台向东到青州,一台向西到京兆府,看是不是各地的时刻都不同。如果不同,与京城相差多少。”吕夷简捧笏:“陛下所说是正理,此事可行。所谓坐而论道,不如真地去行上千里路,什么结果,一目了然。不然我们再说上几天,也还是说不清楚。”看着站在一边的欧阳修和杨惟德,赵祯道:“此事便就交给你们,等到回洛阳司天监把那刻摆安顿好了,便就再带上两台,分别向东向西,看看到底如何。”欧阳修和杨惟德领命。赵祯又问:“那洛阳司天监的刻摆如何处置是把时刻调成跟那里的刻漏一样再行比较呢,还是不调”“调自然是要调的,不然每天比较起来太过麻烦。不过差了多少时刻,调之前一定要记清楚,记得精确一些。以后确定了各地的时刻不同,是要知道各地到底跟京城相差多少的,就跟舆地图上的四至一样,著之版籍。”王曾一直不说话,这时候突然问道:“各地时刻不同,那天下要以哪里为准”徐平道:“自然是京城天子所居,天下之中”“为什么不是洛阳那里才是天下之中,艺祖龙诞之地”憋得有些难受的欧阳修听了这话突然就来了精神,捧笏说道:“下官以为王相公说的有理,洛阳才是天下之中此事早已载之典籍。而且不只是地理,就连说话口音也以洛阳为准。本朝韵书,向来都是以洛阳口音为正,为什么时刻就不这样了”徐平看了看在场的众人,到了这个时候,神情都严肃起来。这可跟讨论各地时差不一样,那就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不值钱。以哪里的时刻为准,可就是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开封的地位一年一年上升,与洛阳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总还是有一些人想着要把都城迁到洛阳去。在他们眼里,开封城没有洛阳千年古都那样厚重的历史,而且四处平原,无险可守,比不上洛阳八关环绕,可以凭关驻防。开封强于洛阳的,最重要的无非是河运发达,江淮粮米运到这里方便而已。此时朝廷里面一些礼仪类的,多数还是以洛阳为正,开封并不是当然的都城。首都而已,只是几都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惟一的。徐平对这个话题没什么立场,他的前世也早已经习惯了剥去都城的神圣意义,一切以实用为最优先。什么天下之中,只是存在观念中,并没有什么科学意义。此时天下的经济重心在东在南,从管理方便的角度,当然还是开封比洛阳强一些。当然军事上洛阳确实比开封有优势,有八关可以防守,洛阳平原本身也能支撑不少人口。见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要转向政治话题,赵祯忙道:“此事容后再议,现在各地的时刻到底是不是不同,差了多少还没有定论,搞清楚了再确定哪里为准吧。”说完,吩咐欧阳修和杨惟德两人先出宫,骑快马返回洛阳,按照原先的吩咐把刻摆在洛阳司天监安排好。之后回到京城再领命,准备带着刻摆到各地实测。等两人的身影消失在花木之中,赵祯才道:“刻摆的话题先到这里吧,趁着今天有空闲,说一说前些日子棉布的事情。”第189章 棉花推广徐平并不想借着一个话题还搞个什么思想大爆炸,那样效果如何也不说,还会引起剧烈的反弹。他更想像现在这样,通过像时差这种不起眼的小事,一点一点地改变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有了望远镜看见了广阔的天空,有了摆钟能够相对精确的记录时间,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人们的思想里,人们的生活里。随着这点点滴滴,读书人自己会去思考,会去探索,会去开发阔的知识天地。以前们看不见天空的深处,观察不到日月星辰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只会闭门去想象那广阔的世界,徐平会慢慢带给这个世界认识宇宙的手段。几千亩地的棉花,远远不能满足三司场务的产能,一个月都不到就把棉花消耗光了。现在正是炎热天气,贴身穿着棉布制作的衣服比麻布舒服太多,棉布已经成了京城里的抢手货。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宣传效果,三司铺子里现在每天限额供应。见赵祯要谈论棉布的话题,吕夷简捧笏道:“陛下,现在京城里卖的棉布,比以前的吉贝布还要好上许多。臣也让家人买了几匹来,确实与苎布比有云泥之别。只是今年棉花太少,织出来的布不多现在实际上是有价无市。”王曾道:“现在三司铺子里售卖的棉布,价钱只相当于原来苎布的两倍,每天铺子一开门,便就被抢购一空。臣听闻,京城里有闲汉专门守在铺子门口,每天铺子里卖出来的棉布都到了他们手里,这些人再加价贩卖。既然如此,何不把价钱提上去”吕夷简又道:“岂止如此,还有臣僚上奏,要求朝廷把夏布换成棉布。可今年的棉布不多,又哪里做得来只有候来年了。”赵祯看着徐平道:“是啊,宫里也有人在朕的耳边呱噪,宁愿不要缎匹也要三司新出的棉布。徐平,你在三司,制棉布的场务和铺子都在你的管下,如何看”徐平捧笏道:“回陛下,现在棉布不足,主要是棉花不足。棉花不足只是因为种的地太少,而不是这作物多么难种。之所以定的价钱不高,是因为按正常来说,一亩地出产的棉布是比麻布多的,本来也不应该高到哪里去,现在只是少而已。”决定商品价格的是商品的价值,供需关系会带来波动,但不会成为决定因素。徐平只所以没把棉布当成什么稀罕货物来卖,主要还是扩大影响,让人们习惯,为来年的大规模扩产作准备。从一开始就告诉这个时代的人们,棉布就是普通人穿的。赵祯皱着眉头:“今年季节已过,就不多说了,来年要怎样保证棉花不缺。”“在臣想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营田务今年已经有了规模,名下闲田众多,可以让他们多种一些,与稻田轮作。再一个由官府出种,选几个州县让民多种。为了劝民种棉花,可以在这些地方允许百姓用棉花代替赋税,除了粮之外,一切都可以用棉花来代。营田务和劝民多咱双管齐下,来年棉花应该多上许多。”吕夷简问道:“徐平,棉花真地不难种”“回相公,不难,除了采摘的时候麻烦一些,其他与种麻也相差不多。如何种棉花,下官先前写了一本册子,可以官印之后发下去。等到了季节,再选熟手去教民耕种就是。第一年是会有些困难,但也不会出大乱子。”王曾道:“这作物要求什么地理气候哪些地方可以种植”徐平想了想:“依下官所知,西域有种棉,闽越一带也有种植,我的庄里也种了几年。依此说来,从南至北,除了苦寒之地,应该都能种。不过,最适宜的应该还是江淮和京西路南部及荆湖路北部,开封府这里貌似是稍差一些。”王曾和吕夷简相视一眼,点了点头,吕夷简便道:“既然如此,不如就以京西路南部的几个州为主,再加上两淮选几个州,劝民种棉。这些地方到京城方便,收了棉花之后也好运输,不知是否合适。”徐平道:“自然可行。不过开封府周围闲田众多,也可以劝民去种。只要种的时候官给种子,采摘之后以合适价格官收,获利也是不小。”关于棉花种植,徐平已经想了很久,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在他前世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时候,出现的可是种植园,这一点不能不考虑。中国明清时期之所以不是这样,是因为棉布是重要的赋税品种,强行把产能分散到千家万户,使大规模的种植园利可图。自己这个时候,可是奔着棉布商品化去的。产能当然要尽量集中,而且不能用强征赋税的办法冲击商品棉布,那就要防止大种植园的出现。这个年代不抑制兼并,如果不采取措施,大庄园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大种植园会提高棉花钱种植的效率,但副作用也大。会禁锢大量劳动力,会出现商品经济的孤岛,而且还会排斥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是生产关系的倒退。要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只有运用赋税工具,由官方调节,把资本从土地中压出来,强行让他们进入商品经济的循环中。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赋税的改革就必须提上日程。现在按户等收税本就是对资本的累进税制,只不针对的资本是乡村的耕地和城市的房产。怎么样调整,让资本主动进入商品经济循环,而不是囤积在土地和房产上,是徐平要考虑的问题。不过要做这件事情,徐平现在的盐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