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一世富贵> 分节阅读 43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35(1 / 1)

兴趣。徐平怎么教她,也不能让她把心思放到这上面来。想当年,自己在中牟的时候,夏天傍晚,经常一个人拎着把小铲子在村子周围的大树底下转悠,只看那些小洞,一铲子下去,就是个知了猴。这事情做得多了,徐平的眼睛利得很,一眼瞄过去,再小的洞,也知道里面是蚂蚁还是蝉虫。有的时候秀秀跟在后面,对徐平的这绝技惊叹不已。唉,后继无人,这绝技眼看着就要失传,徐平满心无奈。只盼着过几个月,林素娘生个男孩出来,好继承自己的这一身本事才好。太阳爬得高了,徐平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起身到亭子周围的阴凉地里慢慢散步。劳逸结合,徐平可不想看书看出一身毛病来。看门的下人急匆匆地进来,对徐平行礼道:“郡侯,门外郑戬求见,小的已经让他在小花厅里等候。”徐平看看天上毒辣辣的太阳,实在懒得再走路到小花厅去,对下人道:“你去让他到后园凉亭来吧,不是外人,我就不去客厅见客了。”下人应诺,转身去了。郑戬这几个部下都是府里的熟人,因为公事要来跟徐平禀报请示,隔三差五地就来。现在他们也不用帖子了,徐平府里看门的远远看见就知道要进来通传。回到凉亭坐下,徐平随手翻着手里的唐书。郑戬这次来,无非还是因为三司场务里的那些个小铺子。这个时候的勾院就是后世的审计司,在徐平手里,权力已经比以前大了许多。郑戬本做这些抓人把柄的事,从贾宪那几个人那里学了数学知识,如今多了查账的本事,做起来更加起劲。三司场务里那些小铺子,制度借鉴徐平前世的消费合作社,官督民办,官督的权责就是放在了勾院。主要是账务的清查,而不是业务的指导,审计来管合适。消费合作社这名字不伦不类,郑戬给起了个名字,叫义社。在他眼里,这制度跟以前的义田义庄倒是有些相似,合作社是个什么东西郑戬的性子,越是对豪门权贵,越是严厉刻薄,越是对下层的百姓,就越是和善宽厚。这种人,有的人称为酷吏,有的人称为能臣,只看立场如何。徐平心里,倒是希望自己手下这种酷吏多一点才好。不大一会,郑戬也不用徐府下人带路,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凉亭里。见过了礼,徐平让郑戬坐下,对他道:“天下炎热,也不请你茶了。那边井水里有浸着的瓜果,谈过事,吃来解渴。”郑戬谢过,落了座,把手里拿着一本书放到旁边的石桌上,才道:“副使,前两天上去的奏章政事堂已经批了下来,属下都交待下去办了。”“好。万事开头难,最初总是有许多想不到的乱子,你多用心一些。”“属下明白。只是,我们一起附着上去的名单,就是以前从场务铺子里不当获利的那些人,却没了下文。要不要再上一道奏章,属下拿不定主意。”看着郑戬,徐平笑了笑:“天休啊,当初我把那名单附在奏章后面,就知道后边不会有结果了,你应该心里有数。怎么现在还念念不忘”郑戬沉默了一会,才道:“总是有些不甘心”“为官做吏,哪里能够事事如意世间事,总要有个取舍,取其大义,而舍去末节,只能够如此,不是吗我问你,制度定下来,会有多少人得利而如果坚持要办那些人,则事情肯定不会如此顺利,何重何轻”“我明白,副使说的是。只是心里,总是有气顺不过来就是。”徐平笑道:“好了,气不顺,那就只能练修身养性的功夫了。最近天气炎热,西瓜也比前些日子甜了一些,取个大的来,我们宰了慢慢边吃边谈。”郑戬起身,到边的大木桶里,拣大的西瓜拿了一个来。徐平拿刀,就在凉亭里的石桌上,插花一样切成月牙形,与郑戬一人一片拿在手里。吃过了瓜,在一边的水盆里净过了手,毛巾擦干了,重新坐下。郑戬把自己放在石桌上的那一本书拿起来,双手递给徐平:“副使,这是最新的一本钱法类书,新印出来,拿来给您过目。”徐平接过书,有些奇怪:“这事情不是已经让你们三个拿主意了吗都是到了日子跟邸报一起取回来,怎么今天你特意拿了来”郑戬摇了摇头:“这新的一本上,有欧阳修的一篇论三司货券,对副使着实有些不恭敬。他赶在付印之前送来,也来不及先让副使过目了。我们三个商量,只好先给他印了。欧阳修那个人,副使也知道,最是狂傲不驯,驳了他,还不知道又闹出什么来。还不如先给他印了,再从容反驳。”一提欧阳修,徐平心里就知道没有好事情。这个家伙,眼高于顶,评论事情广征博引,气势恢宏,而说人,则一向言语刻薄。一是因为思想上的冲突,再一个是因为徐平的身份,李用和的关系有近臣之嫌,升迁又太速,在他眼里就有些看不起。自欧阳修初到京城,让徐平帮着印韩愈文集之后,顶撞了徐平好几次。这是徐平前世名垂千古的人物,上过学的就没有不知道他的,为什么一直与自己不对付,让徐平很是纳闷。后来了解了欧阳修的生平,大致有些明白。欧阳修这种性格,一是受家族的影响。从欧阳修的父亲,到他的叔父伯父,大多都是这种怪脾气,欧阳修有样学样,不奇怪。欧阳修四岁父亲欧阳观去世,跟着母亲托庇在叔父欧阳晔家里,欧阳晔养他长大,教育他,对他影响很大。欧阳晔那一代家里在同一年一门三进士,后来欧阳修经常夸耀自己家是庐陵大族,就是怀念这种荣耀。实际上这三进士生前官当得不大,都是故去之后借着欧阳修的光追封上去的。官虽然不大,架子却都不小,而且都敢于顶撞上司,受到打击报复会引以为荣,成为欧阳家的家风。以欧阳晔为例,拒绝为上司陈尧咨以权谋私,后被排挤,终身不悔。他父亲欧阳观更是以一个小推官,硬不给转运使面子。欧阳修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这样的人。再加上四岁而孤,尝尽了人生的冷暖,少年成名,难免自负而又尖酸刻薄。再一个影响欧阳修的,便是他思想上的导师孟子和韩愈。韩愈不但深刻地影响了欧阳修的文风,以一己之力续孟子道统,更是让欧阳修心向往之,视为偶像。而孟子长于雄辨,说起道理来汪洋恣肆,有的时候话也有刻薄之嫌,欧阳修的那一套,也是从前贤那里学来的。欧阳修这年轻人,细想起来,也怪不容易的。但理解归理解,知道他不容易归知道,徐平可不会由着他,在自己这里蹬着鼻子上脸。这还有完没完了,一次又一次,难不成还上瘾了欧阳修的堂叔欧阳颖,在丁谓年轻的时候便就结识交游,相交甚厚,也得到丁谓的举荐升官。但丁谓真正权倾天下之后,反而断了来往,后来丁谓倒台,惟有他没受到牵连。欧阳修这意思,还真是把自己当成丁谓了。打开钱法类书,看欧阳修的那一篇论三司货券,从头看完,徐平的嘴角不由露出了微笑。郑戬在一边看着,一时摸不着头脑,不清楚徐平什么意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的事物总会催生出新的思想,这就来了。自从三司发行购物券,由于徐平管得严,购物券一路升值,现在已经等同于真金白银。京城里的大宗交易,很多都用购物券代替现钱和金银,而且价值比券面的数值还要高一些。甚至一些富贵人家,由于购物券不贬值,还在家里储存起来。基于这一点,欧阳修提出现在购物券,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实钱。印购物券成本几何铸钱成本几何明智的做法,应该用购物券代替现钱,省了每年的铸钱之费。举手之劳,而朝廷获利无数,竟然这么长时间了都没人提出来。最后一句话颇有欧阳修的风格,“主其事者,不智也”徐平看完,把书合上,对郑戬道:“事有凑巧,今日馆阁学士在我的外园聚会饮宴,欧阳修刚好也在其中。我把他叫来,当面问一问,是怎么个不智法。哈哈哈”跟自己讨论这个问题,欧阳修可是把脸凑过来让自己踹,怎么好辜负他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富弼看看一边侍立的徐平家里的下人,又看看衣襟开着,状貌不雅的欧阳修,皱着眉头对他道:“永叔,徐待制朝廷大臣,负内外人望,有功于国。特意派人来召我们,以礼相待,你也检点一些,不要如此不拘礼。”欧阳修浑不在乎,说道:“修也闻,古之贤士,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你我备位馆阁,朝廷养士,皆一时之选。徐待制身为侍从大臣,学问精通,哪里还会在乎这些俗礼”一边的蔡襄连连点点头:“永叔说的是彦国,你想的太多了天气炎热,似永叔这般,才是真性情。我们读书人,以学问相交,何必在乎俗礼”富弼虽然不像是高若讷那样的古板老实人,也一向知礼守礼,实在看不惯欧阳修这几个不拘小节,有些放浪形骸的样子。转头看了一眼自己身边不发一言的尹洙,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不再说话。人群最后是叶清臣和曾公亮两个,神态轻松,有意跟众人拉开距离。叶清臣的父亲叶参前些日子在户部判官任上任满,出外任转运使去了。叶清臣不用再避父亲的嫌疑,可以到三司任职,徐平已经跟他说定来管三司都磨勘司。这是另一个管着整个三司内部的审计机构,徐平有意慢慢让都磨勘司和各司的勾院结合,未来成为一个总的审计衙门。这样的衙门前途无限,叶清臣自然心里有数。曾公亮则是已经定了接叶参的户部判官,也属于三司的人了。现在三司的人事任免,寇瑊基本都是听徐平的意见,徐平那里没有人选,才会想其他的办法。慢慢地,徐平开始用年轻一代官员填充三司的重要职位。除了叶清臣和曾公亮,嵇颖已经接了户部勾院。他的任命是阻力最小的,上面有王曾全力提携,下面有徐平推一把,自己的能力够,资历也勉强到了。同年里面,徐平已经推荐文彦博召试学士院。单等他这一届任满,便就可以进京考试。没有什么意外应该可以进馆阁,徐平已经留了度支勾院的位子给他。到了待制这个地位,就可以算进了权力中枢,有了诸多便利,徐平慢慢也开始人事布局了。别的部门他管不到,最少要在三司培养出一批自己人来。更高一级的人员也有变动,范仲淹和司马池回来奏报到河阴县巡查的结果,赵祯听了不满意,奏对不称旨。板子不好打到他们两个身上,韩亿的御史中丞位子不保。各方角力,韩亿离开御史台,但也没有降职外任,而是升任了同知枢密院事。杨崇勋被贬出京城之后,枢密院再次恢复了一正四副的满员编制。王德用除任枢密副使外,兼任宣徽南院使。御史中丞的位子暂定由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杜衍接任,他正在由天雄军向京城赶,没有意外,七月底前就可以与韩亿交接。那个层次的人物,目前徐平接触不多,还只能默默仰望。坐在凉亭里,徐平随意地翻着桌上的最新一本钱法类书,郑戬坐在一边,拿了一本唐书在手里翻看。唐书是后晋时候所编,相对芜杂,但保存的史料丰富,是此时了解唐朝历史的不二之选。经过这些时间的发展,朝廷里很多官员都看出了三司购物券的部分货币性质,并不只是一个欧阳修。不过别人论述得相对谨慎,而且多跟西川的交子联系起来。欧阳修则比较大胆,直接指出购物券与交子不同,交子还只是钱,纸券是跟实物货币一一对应的。而购物券则不同,没有实钱作本,对应的是三司铺子里的货物,与交子相比较,购物券更多具有信用货币的性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欧阳修提出购物券不需要本钱,为何不直接用来代替实钱。朝廷缺铜,印购物券多容易啊,只要铺子里有足够的货物就不会贬值。本来正常人,到了这一步应该好好展开分析下去,欧阳修不一样,到了这里就直接下了结论。自己想的一定是对的,那么事情没按照自己想的做,必然就是,“主其事者,不智也”徐平这个管事的,能力不行。徐平一边看着,一边分析书里的各种看法。当时推出购物券,就是徐平安排的向纸币过渡的临时措施。通过这么一个新生事物,让大家了解讨论纸币的性质,并总结管理纸币的经验。对购物券理解透彻了,到推出真正纸币的那一天,一切都水到渠成,最大程度地减小混乱。现在看来,朝里的官员对购物券的分析理解还才刚刚开始,离着分析透彻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本来欧阳修是最先向前跨出一大步的,但他思想上的轻浮,又限制了他,不但没有引领讨论,更像是个捣乱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